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2日 00:29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分别”句的歧义问题及相关表意控制条件

发布时间:2023-03-30 09:00:09 浏览数:

宋怡琳,岳立静

(山东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副词“分别”的解释为:“1.采取不同的方式。2.分头、各自、不共同、不一起。”(1)吕叔湘等:《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08页。我们这里要讨论的“分别”是作为第2个义项的副词“分别”,如无特殊说明,下文皆为此“分别”。“分别”在句子中的语义指向十分灵活,《现代汉语八百词》也在第2个义项的解释中将其罗列出来“a.一个主体对几个对象;
b.几个主体对一个对象;
c.数目相同的主体和对象一个对一个”(2)吕叔湘等:《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08页。。为了方便行文,下文中我们用S表示主体,W表示对象。

“分别”句的歧义问题早已引起学界的关注。雷良启指出,“分别”单义指向和歧向指向的不同情况,从根本上说是由客观事物本来存在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与句子的语义结构、句法结构的复杂关系所决定的,与语义和认知有关,但并没有对这种决定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并且也提出了从心理认知角度还未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分别”句存在歧义数量的差异(3)雷良启:《“分别”的语义指向及相关的歧义问题》,《汉语学习》,1999年第3期。。邵敬敏指出,“分别”只要在句子中是单指的,多项“分别”句就不发生歧义,因为这种情况下不论施事还是受事,总是一个表单数,一个表复数;
但当施事和受事都为复数时,歧义句内部的语义关系可能会发生多种交叉现象,可能会有四重歧义(4)邵敬敏:《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71-272页。。陆俭明在介绍语义指向分析法时指出“分别”既能前指又能后指,其前指后指的具体规律值得研究(5)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51、162页。。王仁法、徐以中则分析了因为副词“分别”的语义指向造成的具体歧义问题,并且提出“分别”句有没有歧义与指称对象的“模糊性”“序列性”和谓语动词的特征有关系,但对此并未深入探讨(6)王仁法,徐以中:《副词“分别”与“一起”的歧义探讨》,《语言科学》,2003年第4期。。余俊宏则认为王仁法、徐以中所采用的关于“分别”所造成的句子歧义数量的观点来自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而吕叔湘只是在介绍“分别”一词的用法,不是做歧义研究,所以是在竭力避免歧义,以此为根据的王、徐二人在一些“分别”句的歧义数量问题上产生了偏误。并且,余认为,从歧义分化的角度,可以用添加一定标记词或化单句为复句的方法来区别句子的歧义(7)余俊宏:《关于“分别”和“一起”构成的歧义问题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因此,虽然已有学者对“分别”句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但是现有论述中仍存在一些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有的“分别”句有歧义,有的“分别”句没有歧义;
造成“分别”句存在歧义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结构相同的歧义“分别”句可能存在歧义指数的不同。

戚晓杰认为,“近代汉语重视汉语语法事实的历时探究,着重意义驱动,主张穷尽性定量分析,也值得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学习,由此可以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避免无助于语义理解的形式分析,找寻出汉语语法自身的特性”(8)戚晓杰:《关于汉语语法研究打通古今的问题》,《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本文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服务语义理解,立足汉语语法事实,进一步讨论关于“分别”句的以下几方面内容:

1.利用语义指向分析“分别”句存在的句式类型及其歧义情况。

2.造成“分别”句存在歧义问题的根本原因——分配算子“分别”的灵活性。

3.“分别”句的表意控制条件——“分别”句句式和语义管控条件对分配算子“分别”分配功能灵活性的限制,及其造成的不同句式“分别”句有无歧义的差异和同类句式不同歧义实例歧义指数的差异。

“分别”句有的有歧义,有的没有歧义,有歧义的“分别”句在歧义指数上也可能存在差异。下面我们从主体与对象不同数量关系的角度分类来看“分别”句的歧义情况。

(一)S分别W1、W2……Wn,或S1、S2……Sn分别W

一个主体对多个对象或多个主体对一个对象时,“分别”语义指向数量多的一方,句子没有歧义。例如。

(1)西班牙奥委会主席布兰科此前分别致信中国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组委,向中国举办2022年冬奥会表示全力支持(9)本文语料主要来源于“《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

(《人民日报》2021.8.11)

(2)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向论坛发来贺函,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马拉佩、中非总统图瓦德拉、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老挝总理潘坎、太平洋岛国论坛秘书长普纳分别视频致贺。(《人民日报》2021.9.3)

例(1)“分别”后指,意为西班牙奥委会主席布兰科向中国奥委会致信,又向北京冬奥组委致信。例(2)“分别”前指,意为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马拉佩通过视频致贺,中非总统图瓦德拉通过视频致贺,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通过视频致贺,老挝总理潘坎通过视频致贺,太平洋岛国论坛秘书长普纳也通过视频致贺。

(二)S1、S2分别W1、W2

在两个主体对两个对象的“分别”句中,“分别”的语义指向比较灵活,既可以前指,也可以后指,还可以既前指也后指,句子可能会有歧义。例如。

(3)第二名蒋惠花和第三名王佳丽的总成绩分别是213公斤和205公斤,放到东京奥运会上也能拿到奖牌。(《人民日报》2021.9.17)

(4)福建选手林雨薇和江苏选手王嘉男分别获得了女子100米栏和男子跳远项目的金牌,山西选手李俊霖和甘肃选手张新艳则分别获得了男子800米和女子5000米的冠军。(《人民日报》2021.9.23)

两个主体对两个对象的“分别”句可能有歧义但不是一定有歧义,比如例(3)和例(4)中的“分别”既前指也后指,两个句子均无歧义。例(3)表示:第二名蒋惠花总成绩为213公斤,第三名王佳丽总成绩为205公斤。例(4)则意为:福建选手林雨薇获得了女子100米栏金牌,江苏选手王嘉男获得了男子跳远的金牌,山西选手李俊霖获得了男子800米冠军,甘肃选手张新艳获得了女子5000米的冠军。

两个主体对两个对象的“分别”句也存在歧义句,并且不同歧义实例还可能存在歧义指数的差别。例(5)、例(6)、例(7)也是两个主体对两个对象的“分别”句,均有歧义,但是歧义指数不同。例如。

(5)他和老张分别向会长和秘书长作了报告(10)邵敬敏:《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71-272页。。(邵敬敏《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

例(5)歧义指数为4,即存在以下四种歧义:

①“分别”语义前指“他和老张”,意为他向会长和秘书长同时作了报告,老张也向会长和秘书长同时作了报告。

②“分别”的语义后指,意为他和老张一起向会长作了报告,又向秘书长作了报告。

③“分别”既前指也后指,又有两种歧义:

A.他向会长作了报告,老张向秘书长作了报告;

B.他向会长作了报告,又向秘书长作了报告;
老张也向会长作了报告,又向秘书长作了报告。

这四种歧义对应以下四种主体与对象的不同映射关系。

(6)老师于20日与21日分别找我和张三谈话。

例(6)歧义指数为3:

①老师在20日找我和张三一起谈话,在21日又找我和张三一起谈话。

②老师在20日和21日都单独找我谈话,于20日和21日也找张三谈话。

③老师20日找我谈话,21日找张三谈话。

(7)小张给我和田云分别于20号和21号打过电话(11)雷良启:《“分别”的语义指向及相关的歧义问题》,《汉语学习》,1999年第3期。。(雷良启《“分别”的语义指向及相关的歧义问题》)

图1 歧义句例(5)主体与对象的映射关系

例(7)歧义指数为2:

①小张给我在20号和21号打了电话,也给田云在20号和21号打了电话。

②小张给我在20号打了电话,给田云21号打了电话。

其实例(6)、例(7)也可以像例(5)那样分化出4个句子。如例(6):

①“分别”前指:老师在20日找我和张三一起谈话,在21日又找我和张三一起谈话。

②“分别”后指:老师在20日和21日都找我谈话,20日和21日也找张三谈话。

③“分别”的语义指向既前指也后指,又有两种:

A.老师20日找我谈话,21日找张三谈话;

B.老师20日找我谈话,20日找张三谈话,又在21日找我谈话,21日找张三谈话。

只不过这里②和③B的意思是一样的,可以合并为一种,即老师在20日和21日都找我谈话,于20日和21日也找张三谈话。例(7)也类似,可以分化出四个句子,但其中三种意思相同,可以合并为一种,所以最后呈现出两种歧义。

图2 歧义句例(6)主体与对象的映射关系

(三)S1、S2……Sn分别W1、W2……Wm

这种“分别”句我们称为多个主体对多个对象的“分别”句,其主体或对象有一方的数量必须大于2,主体和对象的数量可以相同,即n=m。这类句子可能存在歧义。例如。

(8) 5日下午进行的男子20公里竞走比赛中,中国选手王凯华、张俊和蔡泽林分别位列第七、八和二十六位。(《人民日报》2021.8.6)

(9)通往纪念碑的道路两旁有4座亭子,分别命名为“英烈亭”“流芳亭”“尚德亭”“铭志亭”(《人民日报》2019.4.4)

(10)市长、救灾办主任和工会主席分别去老张、老李、老王家进行了慰问。

(11)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香港中联办副主任谭铁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总设计师、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设计师、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分别在香港和北京会场出席活动。(《人民日报》2021.9.4)

属于这类句子的例(8)和例(9)中“分别”既前指也后指,句子均没有歧义。例(8)意为:5日下午进行的男子20公里竞走比赛中,中国选手王凯华位列第七,张俊位列第八,蔡泽林位列第二十六位。例(9)意为:通往纪念碑的道路两旁的4座亭子,一座命名为“英烈亭”, 一座命名为“流芳亭”, 一座命名为“尚德亭”, 一座命名为“铭志亭”。例(10)和例(11)均有歧义。其中例(10)既可以指市长去了老张家,救灾办主任去了老李家,工会主席去了老王家;
也可以指市长、救灾办主任和工会主席一起,去了老张家,去了老李家,又去了老王家。例(11)则可以表示林郑月娥、谭铁牛、周建平、郝淳、杨利伟、黄伟芬、杨宏等人一起先在香港会场出席活动,又一起在北京会场出席活动;
也可以表示这七个人中部分人在香港会场出席活动,与此同时其他人在北京会场出席活动,具体哪些人在香港会场出席活动,哪些人在北京会场出席活动,又有多种不同的情况。

(四)S? ,或W?,或S?且W?

这类“分别”句情况比较特殊,或者是主体的数量不明确,或者是对象的数量不明确,或者是主体与对象的数量都不明确。有的用“等”表示省略,有的用“每”以个体指代全部,有的用某个线性范围来表示主体或对象。这类句子谈不上有没有歧义,因为句子本身表达的就是一种笼统的大致情况,属于语义含混。例如。

(12)最后,12名被告均被认定犯有制造并使用生物武器等战争罪行,分别获判2年至25年不等的徒刑。(《人民日报》2021.9.7)

(13)此外,考虑到部分项目所需的场地设施等条件,本届全运会场地自行车、帆船、皮划艇、冲浪等项目比赛分别在河南、山东、浙江、四川、海南等地举办。(《人民日报》2021.9.13)

现将“分别”句存在的句式类型及这些句式的歧义情况列表如下:

表1 “分别”句各结构类型的歧义情况

主体和对象数量关系不同的“分别”句在是否有歧义上存在差异,这与副词“分别”语义功能的特殊性有关。“分别”在句子中其实起着一种“切分和重组”的作用。以例(2)“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向论坛发来贺函,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马拉佩、中非总统图瓦德拉、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老挝总理潘坎、太平洋岛国论坛秘书长普纳分别视频致贺”为例,“分别”指向“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马拉佩、中非总统图瓦德拉、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老挝总理潘坎、太平洋岛国论坛秘书长普纳”这个并列名词短语,相当于将“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马拉佩”“中非总统图瓦德拉”等从一个作为整体的并列名词短语中分离,打破原有的整体化结构,然后再与对象“视频致贺”结合。也正是因为“分别”的这种切分作用,“分别”的主体和对象不能都是不可分割的个体。

起着“切分和重组”作用的“分别”其实是个分配算子,只不过与其他分配算子“都、各、每”相比,“分别”的分配功能更自由。首先,它的辖域非常灵活,几乎可以指向句中出现的所有复数集合。其次,它对配对成分的分配是针对个体聚合而成的集合的分配,也即对集盖的分配。并且它不像分配算子“都”一样要求集盖中的成员在聚合时满足“均配性”(12)尚新:《集盖、事件类型与汉语“都”字句的双层级量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只是要求集合内个体的前后顺序不变。拿有“W1、W2、W3”三个对象也即配对成分的“分别”句来说,分配算子“分别”对配对成分的分配就有{{W1,W2,W3}},{{W1,W2},{W3}},{{W1},{W2,W3}},{{W1},{W2},{W3}}4种不同的情况。另外,相对于分配算子“各”,“分别”的灵活性体现在分类关键词获得的配对成分可以是相同的、重合的,也可以是不同的,而且不要求分类关键词和配对成分中的成员是一个对一个的。而“各”则要求分类关键词获得的配对成分语义上不可以有重合,并且分类关键词和配对成分要一个对一个(13)李宝伦,张蕾,潘海华:《分配算子“各”及相关问题》,《语言暨语言学》,2009年第2期。。

比如例(5)“他和老张分别向会长和秘书长作了报告”,配对成分有{{给会长作报告},{给秘书长作报告}}和{{给会长作报告,给秘书长作报告}}这两种集盖,后一种也即{{给会长和秘书长作报告}}。分类关键词和配对成分的成员一个对一个时,把“给会长作报告”分配“他”,把“给秘书长作报告”分配给“老张”。不一一对应且语义不重合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给会长作报告”和“给秘书长作报告”都分配给“他”,也都分配给“老张”,这里的四场报告都不是同时进行的;
一种是把“给会长和秘书长作报告”分给“他”,也分给“老张”,即他向会长和秘书长同时作报告,老张向会长和秘书长同时作报告。不一一对应但语义重合时,把“给会长作报告”“给秘书长作报告”分配给“他和老张”,意为他和老张既一起向会长作报告,也一起向秘书长作报告。两个主体对两个对象的“分别”句,可以有4种配对方式。

多个主体对多个对象的“分别”句因为主体和对象的数量多,产生的集盖更多,分配方式更为复杂,歧义情况也更加复杂。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发现,正是因为作为分配算子的“分别”在辖域和分配方式上具有相当强的灵活性,使得“分别”句有歧义。甚至可以说,就分配算子“分别”的灵活性而言,“分别”句有歧义应该是一种底层面貌,没有歧义的“分别”句之所以没有歧义,是其表意控制条件——句式和语义管控条件对分配算子“分别”的灵活性进行了限制,进而分化了歧义。

(一)“分别”句的句式

在“分别”句中,“S分别W1、W2……Wn”和“S1、S2……Sn分别W”这两种句式对分配算子“分别”的灵活性有很强的限制性。在“S分别W1、W2……Wn”中,因为复数集合只有一个,所以“分别”只能把对象一个一个分配给主体,分类关键词和配对成分不一一对应,分类关键词获得的配对成分语义上不重合。“S1、S2……Sn分别W”中复数集合也只有一个,这里“分别”的作用与“各”很像,把配对成分里的成员一一对应地分配给分类关键词,分类关键词获得的配对成分语义上不重合。所以,“S分别W1、W2……Wn”和“S1、S2……Sn分别W”两种结构都只有一种分配方式。

(二)“分别”句的语义管控条件

1.“S1、S2分别W1、W2”句中的语义管控条件

为什么同为两个主体对两个对象的“分别”句,有的句子有歧义有的句子没歧义?其实,影响“分别”句歧义问题的除了主体和对象的数量,还有语义管控条件,影响“分别”分配的灵活性,进而控制“分别”句有无歧义。对此我们提出了“不可兼有性”的概念,即一个主体不能指向所有对象,或一个对象不能指向所有主体。

下面例(15)到例(18)在结构上与例(14)相同,但例(14)有歧义而例(15)到例(18)没有歧义。原因在于不同句子中主体与对象关系的不同。例如。

(14)主犯毛班侯及其妻赵淑贤曾分别在日本、台湾受到过美国情报机关的“全能情报”训练。(《人民日报》1955.7.1)

在例(14)中,毛班侯和赵淑贤都可以既在日本受过训练,也在台湾受过训练,两个主体都可以同时兼有两个对象,在日本受训练的既可以是毛班侯也可以是赵淑贤,台湾也一样,所以两个对象也都可以兼有两个主体。该句子主体和对象间不具有不可兼有性。

(15)最终,王芝琳夺金,章天琪摘银,两人分别打出253.3环、252.8环的好成绩,甚至高于东京奥运会的金牌环数。(《人民日报》2021.9.18)

例(15)中,在一个项目中获得金银牌的运动员各自的比赛成绩只能有一个,所以两个主体都不能兼有两个对象。比赛中金牌银牌选手的成绩也不可能相同,两个对象对主体也都不可兼有。所以例(15)中的主体和对象有4个不可兼有性,而且是绝对双向的不可兼有性。

(16)上合组织多边务实合作有力提升了区域整体发展水平,2020年成员国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总额相较本组织成立之初分别增长11倍和8倍。(《人民日报》2021.9.16)

(17)老王和老李分别当上了我们班的班长和学生代表。

例(16)中,2020年成员国的经济总量相较本组织成立之初只能有一个倍数,对外贸易总额也一样,两个主体对两个对象都不可兼有。但是2020年成员国的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总额相较本组织成立之初可以同时增长11倍,也可以同时增长8倍,对象对主体则可以兼有。所以,该句有两个不可兼有性。例(17)中,老王可以既当我们班的班长也当学生代表,老李也是,主体对对象可兼有。老王和老李可以同时当一个班级的学生代表,对象“学生代表”可以兼有两个主体。但是一个班的班长只能有一个,是老王就不能是老李,是老李就不能是老王,因此这个句子只有对象“班长”对两个主体有不可兼有性。

从例(15)主体与对象具有4个不可兼有性,并且是绝对双向的不可兼有性,到例(17)仅有一个对象对主体的单向不可兼有性,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不可兼有性不断减弱,但是句子始终没有歧义。对比例(14)主体与对象不具有不可兼有性时句子有歧义,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推论:当“分别”句中两个主体对应两个对象时,只要在句子情景中存在单向的不可兼有性,句子就不会因为“分别”的语义指向产生歧义,如若不然则句子有歧义。

我们用第一部分中的例句来进行验证,例(3)“第二名蒋惠花和第三名王佳丽的总成绩分别是213公斤和205公斤,放到东京奥运会上也能拿到奖牌”,举重比赛中一个运动员只能有一个总成绩,主体对对象具有不可兼有性,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成绩不同,所以对象“213公斤”“205公斤”也不能兼有主体,句子具有绝对双向的不可兼有性,没有歧义。例(5)“他和老张分别向会长和秘书长作了报告”中,他可以向会长作报告,也可以向秘书长作报告,老张也一样,会长既可以听他作报告,也可以听老张作报告,秘书长也是如此。因此主体对对象和对象对主体都没有不可兼有性,句子有歧义。

这种不可兼有性其实是具体语境对分配算子“分别”灵活性的语义管控条件。在两个主体对两个对象的句子中,只要句子有一个不可兼有性,就要求分类关键词和配对成分的成员必须是一一对应的,也间接限制了配对成分的集盖数量,句子没有歧义。而当句子中没有不可兼有性时,“分别”的配对方式就有多种可能,句子肯定有歧义。

2.“S1、S2……Sn分别W1、W2……Wm”中的语义管控条件

当“分别”所在的句子是多个主体对多个对象时,有无歧义也与主体与对象之间有无不可兼有性有关。但不可兼有性的作用方式与两个主体对两个对象的情况有些不同。例如。

(18)张三、李四、王五分别当上了学生会副部长和学生会副会长。

(19)张三、李四、王五分别当上了我们班的班长和副班长。

例(18)中,主体对对象都不可兼有,对象对主体都可兼有。而例(19)主体对对象都不可兼有,一个对象对主体可兼有,一个对象对主体不可兼有。例(19)没有歧义,只能理解为张三当上了班长,李四、王五当上了副班长。例(18)有歧义,可以认为是张三、李四当上了副部长,王五当上了副会长;
也可以理解为张三当上了副部长,李四、王五当上了副会长。其区别在于例(18)中虽然主体与对象有不可兼有性,但没有形成一个双向的不可兼有性,而例(19)形成了双向的不可兼有性,也就是既有主体对对象不可兼有,也有对象对主体不可兼有。多个主体对多个对象的“分别”句,只有形成双向不可兼有性才没有歧义。

同样,我们用第一部分中的例句来对我们的结论进行验证。例(8)“5日下午进行的男子20公里竞走比赛中,中国选手王凯华、张俊和蔡泽林分别位列第七、八和二十六位”之所以没有歧义,也是因为竞走比赛中一个人只有一个位次,一个位次也仅有一个人,所以主体对对象、对象对主体都有不可兼有性,句子形成了双向的不可兼有性。而例(10)“市长、救灾办主任和工会主席分别去老张、老李、老王家进行了慰问”中,一个家庭既可以被市长慰问,也可以被救灾办主任慰问,还可以被工会主席慰问,所有对象对主体都可兼有,不可能形成双向的不可兼有性,句子有歧义。

3.“分别”句的歧义指数问题

上文中我们提到,两个主体对两个对象的不同歧义“分别”句实例可能存在歧义指数的差异。为什么例(5)中四种情况不可以合并,最终呈现四种歧义,而例(6)最终合并为三种歧义,例(7)最终呈现两种歧义?

我们可以对例(5)“他和老张分别向会长和秘书长作了报告”进行进一步分析:①与③B的区别在于动作行为作用于两个对象是否有先后关系。①是同时,没有先后关系;
而③B有先后关系。③B与②的区别在于两个主体发出动作是否有先后关系,②没有先后关系,而③B则呈现出先后关系。所以例(5)之所以有四种歧义是因为其句子主体与主体、对象与对象之间时间上有无先后顺序不明确,并且这种不明确的关系所包含的有或无的两种可能会对句子的意义产生影响。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到底是“我”先还是“老张”先也即具体的先后顺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和“老张”是否是共同发出“作报告”这一动作。在例(6)中,因为主体“20日”“21日”是时间名词,两个主体本身已经隐含着时间上明确的先后关系,原本不区别主体先后关系的②隐含了主体的先后关系,所以与③B意义一样,在这里合为一种,最终呈现出三种歧义。而在例(7)中,因为对象“20号”“21号”是时间名词,两个对象本身已经隐含着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而且一个电话原则上不可能同时打给两个分开的人,主体也隐含着确定的先后顺序,所以①②和③B表达的意思一样,可以合为一种。

与不可兼有性相同,这也是语境对“分别”灵活性有限制性的语义管控条件,限制分类关键词获得的配对成分语义上是否重合。两个主体对两个对象的“分别”句如果没有不可兼有性,句子就有歧义,但这时句子具体有四种、三种还是两种歧义与句子中主体与主体、对象与对象间时间上有无明确的先后顺序有关,当出于种种原因主体与对象间这种先后关系已经明确或对句意根本无影响时,①②和③B就可以部分或全部合并,句子歧义指数为3或2,否则歧义指数为4。

“S1、S2……Sn分别W1、W2……Wm”结构“分别”句的不同歧义实例也存在歧义指数的差异,其内在机制与“S1、S2分别W1、W2”“分别”句相同,但是由于其主体和对象的数量更多,歧义指数更高,情况也更复杂,我们这里不再单独讨论。

综上所述,造成“分别”句存在歧义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分配算子“分别”分配方式的灵活性。“分别”句有歧义应该是一种底层面貌,没有歧义的“分别”句之所以没有歧义,是因为作为“分别”句表意控制条件的句式和语义管控条件——不可兼有性和主体与主体、对象与对象间时间上有无先后顺序,可以限制分配算子“分别”的灵活性并分化歧义,从而造成不同句式“分别”句有无歧义情况的不同和同类句式不同歧义实例歧义指数的差异。两个主体对应两个对象的“分别”句,只要有一个主体对对象具有不可兼有性或一个对象对主体具有不可兼有性,句子就没有歧义。反之则有歧义,这时句子的歧义指数与主体与主体、对象与对象间时间顺序是否明确以及这种不明确的关系在句子情景中是否会对句子的意义产生影响有关。多个主体对应多个对象的“分别”句,主体和对象只有形成至少一个双向的不可兼有性时,句子才不会产生歧义。

最后,我们用下列表格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表2 无歧义“分别”句的结构类型和语义条件

表3 歧义“分别”句的结构类型、语义条件和歧义指数的语义管控条件

猜你喜欢 歧义老张秘书长 联合国秘书长访问基辅环球时报(2022-04-29)2022-04-29感谢老张心声歌刊(2021年1期)2021-07-22现代汉语歧义类型的再讨论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5期)2020-05-15学会秘书长丘秉焱参加广东省科协组织的第12期学会秘书长沙龙活动广东造船(2020年6期)2020-03-31eUCP条款歧义剖析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支部建设(2019年36期)2019-02-20语文教学及生活情境中的歧义现象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8年10期)2018-12-24我以为你是贼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3期)2016-12-07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3期)2016-04-18老张的手机小说月刊(2014年2期)2014-04-18

推荐访问:表意 歧义 条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