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2日 22:41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2022北京冬奥会推进大型体育赛事碳中和的经验启示

发布时间:2023-03-30 19:30:12 浏览数:

马 春,陈元欣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全球气候治理进程驱动着体育领域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大型体育赛事实现碳中和促进了体育与气候产生良性互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报告指出:全球2010~2019年的年均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以往任何十年,想要实现《巴黎协定》中“本世纪全球变暖控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2摄氏度”的气侯目标,需要在21世纪70年代初实现全球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目标要求,即“碳中和”。为攻克气候治理这一共有命题,所有国家都应立即采取行动,所有部门都需要深度减排[1]。我国自2016年加入巴黎协定以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于2020年9月向世界做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展现出我国积极参与气候治理的大国担当[2]。北京冬奥会作为中国“双碳”目标提出后举办的首个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凭借完善的低碳管理工作、具有革新意义的绿色技术应用、多元力量助力碳中和等关键砝码,成为了我国未来大型体育赛事走上碳中和道路的

先进模范与实践引领。

本研究通过总结、梳理北京冬奥会碳排放管理经验,并以国际奥委会、国际足联两大国际体育组织在赛事“应对气候变化和碳中和”方面的相关要求与目标为指引,放大北京冬奥会低碳遗产效应,推动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积极响应“碳中和”倡议,走上与气候产生良性互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期助力我国30·60目标的实现。

围绕着“北京冬奥会所产生的碳排放将全部实现中和”的申办承诺与目标,北京冬奥组委积极落实国际奥委会可持续性战略,执行《主办城市合同》的相关内容,发布《可持续性政策》《低碳管理方案》《可持续性发展计划》等一系列执行方案,明确了冬奥会低碳管理工作中的低碳场馆、低碳交通、低碳能源、低碳运营等目标以及相应的实践措施[3]。

1.1 改建低碳场馆,还原赛事绿色空间

体育场馆不仅是体育赛事活动的空间载体,更是高能耗的大型公共建筑,因此降低在赛事活动中大型场馆所产生的水、电、热等能耗,让场馆建设面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显得尤为必要。北京冬奥会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标准,从节约资源、使用环保材料、应用绿色技术等方面打造绿色低碳场馆(见表1)[3-4]。为减少资源投入,冬奥会积极促进赛事场馆减量化与可持续化。一是最大程度地利用了2008年夏奥会的场馆遗产,北京赛区共有13个场馆,而其中9个为2008年夏奥会的奥运使用场馆。利用建筑工艺与绿色技术改造,实现场地类型转换,拓展现有场馆功能。如国家游泳中心实现“水冰转换”、五棵松篮球馆实现“陆冰转换”,场馆在保留原有使用功能的同时,增添了冬季运动项目用地。二是大量使用临时设施,满足赛事产生的短期需求。例如,国家体育中心为增设用于清废、转播、物流的场地使用区域,在户外草地上空架设可周转使用的钢板与pvc防滑地板,满足地面硬化的用地需求的同时以减少对草地的直接接触。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的云顶滑雪公园,利用可灵活装卸的集装箱搭建供赛事使用的更衣间、新闻中心,赛后可将临时设施直接移除以还原生态环境空间。

表1 北京冬奥会12个竞赛场馆绿色建设情况

为打造更加绿色低碳赛事场馆,冬奥会场馆更加注重智慧建造与低碳使用。一是先进科技手段赋能,提升建设效益。冬奥会结合BIM、数字化仿真、装配式等现代智慧化建造手段,优化场馆设计与提升施工效率。如在装配式技术的支持下,预制建材后再进行现场组装,提升场馆建设速度的同时还能减少施工现场灰尘与垃圾。二是运用大量绿色技术,助推节能降耗。冬奥会多个场馆运用高性能自然围炉结构设计、膜结构空腔降温技术、室外广场海绵化等被动式节能技术,加设能源智能管控系统、溶液除湿系统等高效节能设备,从整体上降低了场馆在利用期间产生的能耗。此外,承接冰上项目的场馆首次应用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可使场地在全冰面模式下每年仅制冷部分节省超200万度电,制冰产生的大量余热还可被回收用于供暖、除湿、融冰、制备热水等,大大降低传统制冰方式带来的高额碳排放。最终在各方努力之下,冬奥场馆均通过了绿色建筑认证,打造低碳绿色场馆总计为2022北京冬奥会创造了5.8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效益。

1.2 开发绿色能源,汇集赛事绿色动力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产业发展与能源结构将迎来深刻变革,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能源减碳增氢是实现绿色发展必须要攻克的难题[5]。冬奥会积极吸收我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成果,推动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应用,大力开发绿色电力、氢能源,实现清洁能源规模化、多种能源综合化,构建起一个多能互补的赛事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在场馆用能上,北京冬奥组委会利用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制定北京冬奥场馆和相关配套设施用户参与绿电交易的实施方案,依托电力交易平台,以市场化的方式购买绿色电力为奥运场馆及其配套设施提供清洁能源。在交通用能上,北京冬奥会大量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构建赛事绿色交通体系。交通运输作为移动端能源消耗,是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碳排放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大量交通运输需求会导致传统石油燃料消耗显著增加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6]。冬奥会依托京张高铁满足长距离运输,赛事用车以氢燃料车、纯电动车为主,期间共投入1 000多辆氢能源汽车,并配备了30多座加氢站,为“氢能出行”提供能源保障。与此同时,冬奥组委实施智能运输服务方案,利用动态交通信息发布与引导系统等交通信息技术,提升燃料效益与运输效率,来减少交通运输中不必要的碳排放。在其他用能上,冬奥会创造性地使用氢能作为火炬燃料,利用氢能具有燃烧热值高且不产生二氧化碳排放的清洁环保属性,实现燃料从生产到应用全过程实现零碳排放,开创了奥运火炬用能先河。

1.3 传递低碳理念,营造赛事绿色氛围

体育运动的普遍吸引力、号召力使体育赛事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沟通工具之一。北京冬奥会凭借超高的社会关注度与曝光度,利用多种渠道传播低碳赛事理念。首先,冬奥组委自身树立低碳典范,实现赛事绿色运营。科学管理组织运营过程的绿色行为,能够起到节约资源与减少环境污染的效果[7]。在硬件设施方面,冬奥组委将废旧厂房改造为冬奥组委办公用地,办公区安置光伏发电装备与储能装置,有效压降用电能耗。在组织交流方面,组委会严格采购办公用品,推行集简约与循环为一体的无纸化办公;
工作人员采用公共交通或共享出行,生活垃圾进行精准分类投放,使用可降解包装、环保清洁产品、有机健康食品,环保物料衣物等。其次,丰富信息载体,创新低碳理念表达方式。一是提出“一起向未来”的主题口号,简明扼要地向世界表明新时代下我国大型体育赛事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也向世人传达了我国愿与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危机的坚定信念。二是将低碳元素融入赛事开幕式中,冬奥会火炬首次使用氢能作为燃料,并将奥运圣火从大火变成微火,实现了冬奥史上首次火炬零碳排放。三是拓展赛事传播平台,冬奥会将社交媒体作为赛事传播的又一阵地,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其他自媒体平台,拓宽大众获取赛事信息的途经与方式,打破信息壁垒。例如赛事期间“绿色冬奥”“绿普惠”“全民助力低碳冬奥”等关键词频频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加大了大众对低碳理念与行为的关注力度。四是创新多元内容传播形式,出品《绿色冬奥》宣传片,讲述冬奥背后那些默默致力于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工作人员,以小视角展现了冬奥赛事绿色生态的美丽底色;
线上举办 “低碳冬奥知识竞赛”活动,线下开展“践行绿色低碳、共建美丽家园”迎冬奥社区宣传系列活动,近距离普及低碳环保知识与传递价值理念。

1.4 鼓励多方参与,建立碳抵消合作机制

作为碳减排的重要补充,“碳抵消”可以用来实现补偿或抵消其他难以避免的碳排放,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着重要的“兜底”作用。国际奥委会要求赛事组委必须明晰赛事碳排放基准与碳抵消具体方式,《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报告 (赛前)》显示,冬奥组委依据国内疫情防控要求以及赛事举办情况,修订北京冬奥会基准线排放量约为130.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为中和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冬奥会建立了以林业碳汇、合作企业赞助和碳普惠制相结合的碳抵消合作机制,大大丰富了赛事碳补偿渠道。在林业碳汇方面,北京和张家口造林项目以及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共计产生的110万吨碳当量将全部用于贡献给奥运组委会。在合作企业赞助方面,中国石油、国家电网和三峡集团作为冬奥会官方合作伙伴,在我国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项目(CCER)体系的支持下为北京冬奥会捐赠了共60万的CCER产品,也向世界证明了我国CCER体系能够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优质碳抵消产品[8]。在碳普惠制方面,北京冬奥组委通过建立“低碳冬奥”微信小程序记录了超11万用户的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低碳行为轨迹,并将其转换为碳积分用以兑换相应的奖励,深度刺激了社会民众的减碳动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绿色低碳的社会意识。此外,北京冬奥组委为保证碳抵消量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构建了碳中和“CORSIA+普适性”两层级技术评价标准,并引入具有核证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2022年冬奥会碳核算、减排及抵消进行评审验收。

国际体育组织是体育在适应气候变化过程中的 “核心推动者”[9]。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足联作为奥运会和世界杯两大国际性体育赛事的拥有者与领导者,相继加入《体育促进气候行动框架》并表示将发挥其气候领导力推动体育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力量。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纷纷将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纳入赛事申办的重要事项之一,以推进旗下赛事碳中和步伐。梳理国际足联和国际奥委会为代表的国际体育组织对大型体育赛事碳管理的要求,总结近年在各大赛事中采取的有代表性的碳中和行动,可为未来我国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活动碳中和行动提供权威指引,提升我国申赛、办赛能力。

2.1 国际奥委会碳中和目标与奥运会行动

国际奥委会自1992年受邀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先后发布了 《奥林匹克宪章》《IOC可持续发展战略》《IOC碳足迹方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着参与气候保护的治理进程[10]。2021年国际奥委会提出“到2024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30%,到2030年减少50%,204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气候目标。与此同时,国际奥委会明确指出自身已率先成为碳中和组织,通过与美国陶氏化学公司(Dow Chemical Company)建立碳减排合作关系,在基础设施、制造、运输和包装材料等方面成功抵消国际奥委会在2017年至2020年间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约25万吨产生的碳排放量。此外,奥委会新总部奥林匹克大厦建设作为世界上最具可持续性的建筑之一,全部动力由可再生能源提供,还将实施“奥林匹克森林”项目援助非洲防止沙漠化,鼓励更广泛的奥林匹克运动及其供应链和其他利益攸关方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以持续性地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作为奥运会的主办者,国际奥组委积极引导各届奥组委采取行动减少碳足迹。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引入碳足迹,并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减少了约2.2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2010温哥华冬奥会建立能源再生系统、车库废弃管理系统以及雨水收集系统以降低赛事能耗;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发并使用全新的碳足迹技术与方法,测算整个赛事周期碳排放量以帮助伦敦奥组委进行碳管理;
2014年索契冬奥会创新利用“技术缓解”增加碳补偿;
2018年平昌冬奥会采用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的低碳交通工具减少交通运输中产生的碳足迹。2020东京奥运会引入第三方认证的赛事可持续性管理系统ISO20121进行低碳评估,提高现有场馆利用率、使用高节能设备、安装能源管理系统等方式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8万吨。在丰富的减碳实践中,国际奥委会赛事“碳中和”倡议逐步落实到申办程序中。2018年6月,国际奥委会发布《主办城市合同—运营要求》明确要求主办城市在申办初期提交《碳管理计划》,以促进赛事全过程实现低碳管理。2020年3月,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决议,确保所有即将举行的奥运会都是碳中和,并承诺将显著减少赛事碳足迹。从2030年起,所有奥运会必须是“气候积极的”[11],意味着未来奥运会赛事不仅需要减少和补偿所有相关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更需要为奥运会及其遗产提供持续的零碳解决方案。

2.2 国际足联碳中和目标与世界杯行动

国际足联(FIFA)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项体育赛事(足球)的组织者,决心在体育界及其他领域的气候治理中发挥作用,通过制定明确的战略,设定雄心勃勃的目标,切实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2021年FIFA发布的《国际足联气候行动战略》(以下简称 “战略”)明确提出气候目标:将实现到2030年减少50%的碳排放量,到2040年实现碳中和。《战略》从普及气候影响、调整足球政策、推进减排工作以及投资与支持方面列出了未来FIFA开展气候行动的具体措施。《战略》作为FIFA首个出台的气候行动规划,在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12]。

自2009年以来,国际足联根据《国际温室气体议定书》估算了其主要赛事和活动的碳足印,以便更好地了解可归因排放量。根据多届世界杯事后温室气体核算报告指出,赛事筹备、举办及赛后活动中所产生的碳排放主要来自运输、住宿和场馆建筑等领域。为此,国际足联实施了各种措施,例如可持续的体育场认证要求、全竞赛范围的回收方案、对劳动力和服务提供者的环境培训、为体育场管理者举办的可持续运营讲习班、为球迷提供的城市间和城市内的免费公共交通服务,以及为持票者开展的气候运动。在绿色球场方面,自2018起,FIFA强制要求所有正在建设或者翻新的世界杯官方体育场馆都需通过绿色建筑认证,将环境保护要求纳入投标过程,相继发布的《国际足联绿色建筑指南》《技术发展中心指南》等球场设计规范文件,也重点突出了球场如何进行绿色、可持续设计与施工,并列出在热、暖、冷3种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可持续性建筑的最低标准与建议措施[13]。此外,国际足联利用一部分FIFA Forward基金作为援助奖励,以此来带动建设更加绿色可持续的体育场馆。在绿色交通方面,世界杯赛事组委通过减少长途航空运输、利用清洁的低排放车辆、适应性强的高效运输解决方案等方式以降低碳排放。也有学者指出借助设施位置问题(FLP)模型,量化活动参与者的交通规模以及相关碳足迹,帮助主办单位制定赛事交通方案[14]。例如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实行的多式联运环保运输系统,在比赛期间部署低排放车辆与电动巴士环保运输系统将为赛事提供持久的清洁运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当地空气污染,也将为卡塔尔留下了宝贵的低排放交通遗产。在住宿方面,卡塔尔通过与当地居民签署租赁协议的方式以满足世界杯赛事期间激增的住宿需求,削减了不必要的碳排放。在赛事能源方面,FIFA引导主办城市积极落实清洁能源项目。2022卡塔尔世界杯充分利用当地气候优势,建设一座800兆瓦的太阳能发电厂,在体育场区和训练场安装太阳能照明设施、光伏(PV)面板供电的高效冷却等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此外,卡塔尔通过实施优质的内外项目来实现碳中和,如卡塔尔利用苗圃项目中种植的树木的碳封存 (Carbon Sequestration)潜力来抵消碳排放的新方法,在减少卡塔尔2022年的过剩排放方面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卡塔尔有望成为第一届“碳中和”世界杯赛事[15]。

回顾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多年来的减碳实践,不难发现,在国际体育组织的理念引导、方针指引以及办赛要求之下,大型体育赛事呈现出从减少碳足迹、实现碳中和到对气候产生积极影响的发展趋势。而在满足大型体育赛事组织办赛要求的情况下如何适应这一趋势,交付一届“碳中和”赛事成为了我国未来主办大型赛事所要面临的难题与挑战。

随着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的深入推进,我国大型体育赛事数量、规模、类型都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国内众多城市纷纷积极打造国际体育赛事名城、绿色低碳城市,各地在积极申请大型体育赛事落地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国际体育组织申办与管理要求,力求赛事与城市生态环境产生良好互动,赛事实现碳中和不仅与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巧妙融合,也深度响应了我国可持续发展与“30·60”双碳目标。2022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的经验和措施作为宝贵的国内本土经验与可持续性遗产,值得我国未来其他大型体育赛事进一步的借鉴与推广。

3.1 严控新增场馆,利用现有场馆与临时设施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和全民健身的迅速推进,体育场馆作为重要的物质载体达到了建设的高峰期,多个城市地区的场馆数量已趋近饱和,场馆进入存量发展时期。各大城市积极引入大型体育赛事时,充分利用现有场馆与临时设施,盘活场馆存量能减少因新建永久性场馆所带来的资源消耗与高额碳排放。国际奥委会颁布的《奥林匹克2020议程》中也明确提出最大程度利用城市现有场馆、临时场馆以及可拆卸场馆来举办奥运会。在冬奥场馆改造的“绿色经验”启示下,赛事落地优先考虑利用现有场馆。充分利用绿色建筑工艺对场馆进行升级改造,推动场地类型因赛转换,拓宽使用弹性,既满足专业运动场地标准以及赛事组织要求,更能大幅度减少赛事资源投入。此外,为提升场馆承接大型赛事的能力,可在场馆内外安置赛前搭建、赛后拆除的临时设施来承载赛时激增的客流、转播、餐饮、交通等业务需求。临时设施在建设过程中因遵循需求导向原则,建立起高效便捷的沟通机制,以使不同种类的临时设施满足赛事各方波动性的使用需求。如为满足场馆因赛事活动实际座位需求,可设计使用模块化集装箱搭建临时看台来增加或减少场馆座位。赛后可针对场馆后期运营或是赛事安排的实际需要,对临时设施及时做出延期拆除、保留临设、流入市场或废除回收等处理。

3.2 建设绿色场馆,推进赛事低碳运行

建设绿色场馆是推进赛事绿色低碳运行重要基础,因此各方需将绿色低碳理念全面融入场馆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后期运营等阶段[16]。在规划设计阶段,场馆选址、形态以及朝向等方面根据当地气候和地理特征做出适应性调整,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最大幅度地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需求,构建节能建筑围护结构。主动选用能耗等级较低的系统,采购国家或地方低碳产品目录中具有节能、低碳标识的材料或产品,如碲化镉发电玻璃、PVC和ETFE类型膜材料。在场馆建设阶段,施工方案在满足使用功能和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节能环保要求,尽可能使用装配式施工、低碳功能建材、低排放型施工设备以及二次利用建筑垃圾,实现建筑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17]。并利用BIM技术不断优化建设进程,缩短工程周期,提升施工效率。在场馆运营阶段,充分利用风能、光伏发电调整场馆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
大力开发氢能,建设氢管道等氢供应系统;
引入国内技术较为成熟的EMS系统(Energy Management System)对场馆能源进行管理、优化与调度,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实现场馆全生命周期内的节能降耗,为赛事运行营造绿色低碳的空间环境。

3.3 推广绿色技术,丰富赛事低碳场景

绿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为赛事场馆改造与建设、能源系统更新与优化、气候与环境保护等场景创造出更多的减排机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引起了北京、上海等多地政府的积极响应,纷纷发布地方性政策,以奖励、补贴的形式鼓励企业或单位向市场提供绿色技术应用方案。在这样的利好政策背景下,体育赛事应积极拓宽市场合作平台,聚焦核心业务开展绿色创新,与科技绿色企业搭建合作关系,根据赛事需求引入多样化的绿色技术材料与产品,为实现碳中和提供更多内生动力。成都大运会通过发布品牌合作机会清单,吸引城市经济企业的参与构建赛事“智能低碳环保”应用场景的合作方式值得推广。当前,我国绿色技术在使用成本下降、应用场景扩展、多元技术耦合等方面仍需要长周期、多资源的投入[18],大型体育赛事在探索融入更多绿色技术运用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一定的外部支持。推动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级单项运动协会出台相关鼓励政策,例如大型体育赛事活动节能减排过程产生的碳减排效应,可以考虑确认CCRE,让大型体育赛事在转型过程中产生新的收入以抵消转型成本,形成正反馈机制,推动体育赛事碳中和事业可持续发展。

3.4 加强绿色教育,提升公众减碳意识与能力

大型体育赛事不仅是竞技体育的主舞台,更是先进文化理念的传声筒。体育赛事相关活动凭借着高度的社会关注将强化绿色低碳理念在全社会的宣传推广。在培育减碳意识方面,体育赛事绿色教育对象不应仅局限于运动员、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应面向大众普及,在赛事新闻门户、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信息传播平台上,加大有关绿色低碳内容的输出。如制作短片讲述赛事碳管理工作或生态环保故事,邀请优秀运动员担任碳中和行动大使,举办全国碳中和主题宣传活动等,向社会公众传递绿色低碳知识文化。在落实绿色行为方面,大型体育赛事庞大的观众群对碳中和的实践贡献不容忽视。赛事方设计可行的碳中和活动能有效促进公众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赛时制定积极公共交通使用政策,鼓励观众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开展碳中和体育赛事社会参与活动,鼓励公众积极绿色行为实践,如开发碳中和体育赛事小程序,增强赛事与观众的互动性,引导公众践行绿色出行、做好垃圾分类、自带随行杯等绿色行为;
搭建面向公众的自愿减排交易平台,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到减碳行动中来。

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管理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实践作出重要贡献,树立了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碳管理典范。作为我国首个完整、系统性地推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大型体育赛事,北京冬奥会的宝贵经验将产生长期存在、影响广泛的示范效应。研究通过归纳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的主要做法,在大型国际体育组织碳中和目标引领与行动启迪下,提出了充分利用现有场馆与临时设施、建设绿色场馆、推广绿色技术与应用场景以及加强绿色教育等推动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实现碳中和的建议。未来,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应继续积极借助国内低碳事业与国际组织共谋共赢的力量,汲取各方绿色发展成果与经验,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多内生动力,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助力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进一步为体育促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体育赛事场馆赛事 本月赛事羽毛球(2022年7期)2022-07-05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浙江人大(2022年4期)2022-04-28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节能与环保(2022年3期)2022-04-26冬奥之约,场馆先行金桥(2021年3期)2021-05-21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少林与太极(2020年1期)2020-07-14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冰雪运动(2020年5期)2020-03-29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少林与太极(2019年11期)2019-02-04场馆风采丝绸之路(2016年19期)2016-11-17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畅聊体育赛事海外英语(2013年10期)2013-12-10

推荐访问:冬奥会 中和 北京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