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2日 09:32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谈中华元素的数字化传播

发布时间:2023-03-31 17:10:10 浏览数:

高艳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作为一次重要的文化展演,是作为东道主的中国文化展示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载体,对中华元素进行数字化传播,为全球观众带来一场兼具文化内涵与视觉美感的精彩盛宴,体现出中国强大的文化自信,建构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对此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数字化传播为实践案例,在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关系下,探索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应如何在数字技术的助推下,借助精心筛选的中华元素进行高效、高质的数字化传播。

国家崛起、国力增强激发了国人对中国国际地位和文化影响力提高的强烈心理渴望,互联网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又为数字化传播创造了极佳的传播环境,中华元素的数字化传播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传统文化理念、传统符号元素、传统美学趣味以及传统民族精神都在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创新转化和再创造,实现新时代再生。但是,中华元素的数字化传播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不足。首先在内容上,传统文化内涵的表达缺乏深度,未找到准确传统文化的内涵精髓与现代生活中的情感共鸣间的平衡点;
其次在形式上,现代性审美表达不足,传统与现代审美结合下属于中华美学的视觉语言仍需长期探索。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作为中国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以开幕式为契机,用数字科技传递中华传统文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古典意蕴,用美学创新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秉承“简约、安全、精彩”的主旨,主要运用文化符号、视觉符号、科技元素,以简约、浪漫的方式诠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境界,实现从2008年夏奥会“让世界看见中国”到2022年冬奥会“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转变,体现中国强大的文化自信,展现出数字化传播的独特魅力。国际奥委会表示,本届赛事是开幕式收视率最高的冬奥会。据统计,全球约5亿观众收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收视率远超索契冬奥会的3.88亿。[1]

(一)文化符号:以家国共情深挖传统文化内涵

中华元素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在体现紧随时代潮流的现代感和科技感的同时,还应有对中华元素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坚守。“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文化符号能够代表某种文化特质,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及比喻意义。[2]对于创作者而言,用“敬畏之心”筛选中华传统文化中典型的文化符号,提炼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用高品质的数字化作品展现中华元素的古色韵味,表达文化内涵,来唤醒国人传承千年的文明基因。

“北京2022 冬奥会开幕式,不再只专注于展示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而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自信。”[3]开幕式以文化符号为载体,通过数字技术对文化内涵进行具象化呈现,展现深层次的中国文化自信。诗词、节气、中国结、虎头帽、剪纸、中国门窗……开幕式将中国文化符号融入每一分钟。“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与古诗词搭配,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到“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讲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中国“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
雪花和“中国结”结合,刻着各国名字的中国结形状的引导牌不断汇聚,共同构成一片人类的“大雪花”,展现“一起向未来”的人类共同情感,体现中国“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
敞开迎客的“中华之门”、打开看中国的“吉祥之窗”,在展示独特中华元素之时展现中国的好客与包容,体现“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

中华元素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对其进行符号化可以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具有民族精神正面性和文化意蕴整体性特征的文化符号,在传播者的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的数字化传播下,文化符号承载的文化内涵不断被挖掘。开幕式中呈现的诗词、节气、中国结、虎头帽、剪纸等文化符号依托数字技术,对中华元素进行了全景式展现,带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沉浸式体验。受众不再是置身事外的观看者,而是能直接参与到文化传播中。在此过程中,文化符号体现出唤醒民族记忆、传播民族精神、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功能。

(二)视觉符号:用色彩元素表达中式美学

中华元素要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焕发生机,关键是巧妙运用色彩元素表达中式美学。色彩作为呈现“美”的关键要素,具备显著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具有左右人们认知和情绪的强大作用。[4]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5]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通过对色彩元素的灵活使用,并充分利用当下的技术手段,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体验。

首先,就开幕式整体色彩元素的运用而言,开幕式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色彩进行挖掘,提炼出五大主色,分别为:霞光红、迎春黄、天霁蓝、长城灰、瑞雪白。整体色彩明亮丰富,给人直观的视觉体验,达到脱颖而出的传播效果。其次,从色彩和内容的契合程度来看,开幕式强调人文色彩与中华元素的融合。例如,中国奥运代表团身着优雅的“中国色”队服,以霞光红为色彩基调,在突出喜庆氛围的同时彰显中国热情与善和;
“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滴水墨从天而降,用天霁蓝勾画出奔腾不息的母亲河;
“一朵雪花”融入中国结图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支持,用瑞雪白开启属于全世界的冰雪之旅……

开幕式运用数字技术创新色彩使用,使色彩与内容、文化契合,在表达文化态度的同时引起情感共鸣,与观看者搭建起多向度情感互动关系,使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全时段伴随式的社会互动中完成,并通过中华元素数字化传播这一“媒介仪式”建构文化身份,勾勒出融合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新时代图景,展现特有的中式美学,加深全世界受众的集体记忆,增强中华传统文化辨识度。

(三)科技元素:古典意蕴与现代智能和鸣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巧妙融入科技元素,在传达中华传统文化质感的同时,把握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的良好平衡,用符合现代性审美的方式高质、高效地体现中华元素的古典风韵,托举出中国式浪漫。在场馆布局、节目内容设计和开幕式直播三方面综合运用数字孪生技术、画面融合技术、裸眼3D、AI算法、3DAT技术、8K技术和5G等多种科技,体现中华美学特色的同时传递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首先,场馆布局方面,科技元素为数字化传播提供场景呈现保障。数字孪生技术建设鸟巢数字模型——在虚拟鸟巢中先模拟呈现开幕式演出效果再落地现实世界,保障演出真实效果;
8K+画面融合技术与LED屏打造三维立体舞台,让整个鸟巢的超大地屏实现画质达16K的全LED影像。其次,节目内容设计方面,科技元素为数字化传播提供内容保障。裸眼3D技术呈现动画效果,例如,“冰雪五环”破冰、“迎客松”空中绽放、“蒲公英”漫天飞舞、“黄河之水天上来”和“一叶知秋”点燃主火炬等,数字技术让中华元素“活”起来;
AI算法结合3DAT技术的应用对《雪花》节目中600多个演员进行实时跟踪和互动表演,数字技术让中华元素“美”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幕式直播方面,科技元素为数字化传播提供效果保障。8K技术联合5G网络对开幕式进行直播,全方位、超高清为场外的国内外观众呈现身临其境的视觉盛宴和观赏体验。

开幕式中科技与传统文化互动,让中华元素以一种更能与时代接轨,更能为现代人接受的形式传播,让中华元素“活起来”“动起来”,让日渐式微的优秀传统文化重现旺盛生命力。这也正是吸取传统文化思想和道德精髓,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在与当代文化的协调适应中表达出中华元素的真正魅力。

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传承、发展都别具韵味,延续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国式生活”充满鲜活意味。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运用文化符号、视觉符号、科技元素,以简约、浪漫的方式诠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境界,体现中国强大的文化自信的同时,展现出数字化传播的独特魅力。新时代,文化传播以数字化传播为桥梁,“盘活”中华传统文化,重塑了传统文化新风貌,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局面,但是在这背后也蕴含着诸多隐患和问题,值得警惕。例如:数字化转译质量低导致传统文化浅薄化、内容创新不足致使文化内容同质化、过度追求商业价值带来文化泛娱乐化。

(一)警惕浅薄化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消解

中华元素数字化传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转译,这种转译主要包括对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及意义进行重新提炼和编码,以及对传统文化中的视觉符号进行提取和加工这两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如果创作者对传统文化整体内涵把握不够,堆砌、生搬硬套中华元素,往往会导致作品缺乏古典意蕴感;
传播者现代性审美表达不足,制作粗糙,作品将会缺乏一定的传播度和市场性。低质量、浅层次的数字化转译,例如简单地对中华元素进行基础借用和符号嫁接,导致传统文化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不断趋于浅薄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警惕创新乏力导致内容同质化

依托高新技术,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形态在寻找国际化传播语言、吸引年轻受众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但在延续着原发展路径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创新乏力的问题,导致传统文化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同质化是人类丧失审美能力后相互模仿形成的文化特征”。[6]不论是数字影视、动漫游戏、网站设计还是新媒体艺术均存在创作者缺乏创意且过度依赖数字技术特效助力,致使作品模仿痕迹较重、同质化扎堆严重,很多打着“文化”旗号的作品缺乏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中华元素沦为点缀,在这些作品中难以找到具有中华美学特质的视觉语言。过多的同质化作品会给受众带来视听错觉,从而引起受众在视听上的审美疲劳,进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警惕过度追求商业价值带来泛娱乐化

过度商业化而忽略中华元素原本的文化内涵导致泛娱乐化,在数字化传播中尤为明显。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对社会的娱乐化趋势进行批判并指出,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娱乐化产生的重要机制,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危险性。“真正的危险不在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大众媒介的内容,而在于大众媒介可能会成为传统文化的内容。”[7]这提醒人们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有的大众传播媒介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对此人们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在市场经济背景之下,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被放大,对利益的追求让企业本能地不恰当地去选择能够吸引受众眼球的部分中华元素,在文化传递过程中刻意注入带有话题性和刺激性的内容,使得在中华元素的提炼应用中缺乏文化内涵性和文脉的整体性,传统文化所秉持的精神内涵也在娱乐化过程中遭到重创和瓦解。

随着科技和视听新媒体的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热度的增加,文化产业借势蓬勃发展,催生出文化产业新业态,文化传播的形式也不断向现代传播方式转变。创新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中华元素的数字化传播,在不断实现数字化动态传播、沉浸式情境传播和伴随式交互传播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呈现出时代性、鲜活性、创新性等新特征,同时中华元素的数字化传播也伴生了浅薄化、同质化、泛娱乐化等问题。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技术,依托科技力量,借鉴此次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成功经验,警惕隐患,建构中华传统文化视听传播的新路径,借助精心筛选的中华元素进行高效、高质的数字化传播成为当前传统文化视听传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华元素的数字化传播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化抽取体现文化内涵的过程,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视觉化演绎体现现代审美的过程。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创新传播方式,对内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提高民族认同感,加强民族凝聚力,建立并不断加强文化自信;
对外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的现代转化,以“可沟通”的话语表达传播中华文化,在国际传播中,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讲好特色中国故事,全面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数字化为桥梁,用鲜活性强化文化认同感,用创新性增强文化辨识度,用时代性赋予中华元素新生命力,“盘活”中华传统文化,重塑传统文化新风貌。传播者秉承“工匠精神”,以“匠人之心”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学的最佳和鸣,为中华元素的数字化传播开辟新的生存土壤。创新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中华元素数字化传播,切实提升文化传播的时代性、鲜活性、创新性。与此同时,数字化传播过程中我们也应警惕“机械主义”导致对现代文化的误读、创新不足致使内容同质化以及过度追求新奇瓦解文化精神内核等现象的发生。

猜你喜欢 开幕式符号中华 学符号,比多少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符号的由来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9年11期)2019-11-25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那些年,我们参加的运动会开幕式求学·理科版(2016年4期)2016-09-02习近平G20杭州峰会开幕式致辞十大金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2016年9期)2016-05-25运动会开幕式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6年6期)2016-05-14草绳和奇怪的符号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4年5期)2015-03-09

推荐访问:冬奥会 中华 开幕式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