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0日 00:21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习近平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要论述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31 20:45:07 浏览数:

王小素,范立昱,聂翠云

(1. 南昌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2.江西开放大学 社会教育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46)

21世纪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正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稳步发展、科学技术快速进步、医疗卫生条件日益改善,以及人类平均寿命大幅度提高而呈现不断加快的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同样面临着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回应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给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政治治理能力和社会民生保障等带来的挑战,考验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妥善做好老龄工作,让每一位老年人安享晚年,既是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传统美德对全社会的责任要求,是“共享”发展理念和为人民服务宗旨对党在老龄工作领域提出的政治要求,也是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并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加强老龄工作、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思想、重要批示和一揽子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老龄工作的总体规划和设计,为确保广大老年人与其他群体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规划了工作路径。

习近平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论述的提出并非横空出世、一日之功,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形成是逻辑起点、历史底蕴和现实依据共同作用的必然产物。习近平从国家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深入思考和审视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人口问题,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口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现代化和中国化。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

理论渊源指的是特定规范包括法律原则的理论源泉。研究习近平关于老龄工作论述的理论生成,就是从马克思经典作家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中,探究习近平关于老龄工作重要论述所蕴含的理论逻辑。马克思经典作家虽然并未直接提出人口老龄化的概念,但是他们在对资产阶级人口论的批判中,形成了对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等辩证关系的思考和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资产阶级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从本能的角度解释人口生产,而从唯物史观的立场把人口发展问题置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进行考察,建立了科学的人口理论:第一,提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即两种生产的观点,两种生产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第二,人口发展由社会生产方式状况决定,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呈现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和过剩人口增长规律,每个时代和社会有其特殊的人口规律,不存在抽象的适合一切社会的普适的人口规律。第三,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体,同时扮演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作为生产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承担为社会创造财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责任。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每个人一刻都离不开消费。第四,人口的多少和增长,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生产力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习近平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为习近平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矛盾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分析当前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特殊性、所处的历史时期,老龄化人口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指导进行人口研究、制定人口政策,进而解决人口问题,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历史底蕴:中国传统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

所谓历史底蕴,就是考察人或群体所秉持的道德观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征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逻辑。研究习近平关于老龄工作论述的历史生成,就是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孝亲敬老思想的梳理和阐发,揭示习近平关于老龄工作论述生成的历史逻辑。习近平关于应对老龄化重要论述,吸收了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尊老敬老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有关虞氏时代、夏朝、商朝和周朝社会的古代典籍中就有概要的追述记载尊老敬老的具体方法,如《礼记·王制》中就有对不同年龄老人奉养的记载“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到了西周时期,尊老敬老成为传统宗法礼乐文化规范的重要内容,作为社会的纲纪规范和人们的行为准则维系着当时的社会稳定。汉代更是将尊老敬老纳入儒家教育体系,成为其中“孝”教育的核心内容。孝道在儒家的推崇下逐渐由对自己长辈的孝扩展为对社会上其他长者的孝顺,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特征之一。此外还通过法律的形式,如一系列尊老、敬老的政策法令保障尊老敬老的落实,对和睦家庭、培养“尊老”风尚、保障社会和谐起到重要作用。由汉至隋推行过的举孝廉选拔人才和官员的办法,也在无形中推动了尊老敬老社会特征的发展,使尊重和爱老的观念成为中国人民精神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继承传统孝亲敬老思想的基础上,习近平吸收其中体现人性光辉、追求至善的内在合理性,在对其中的糟粕因素如长贵幼贱、男尊女卑等进行损益更新、转换升华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使其不断上升到家庭美德、职业发展道德和社会主义公德的高度,以推动整个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和社会发展进步。

(三)现实依据:应对我国日益加剧的老龄化趋势

揭示习近平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要论述的现实依据,就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出发,阐明习近平关于老龄工作论述形成和发展的实践逻辑。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已有20余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正从“轻度老龄化”向“中度老龄化”迈进。习近平在科学研判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变化形势及其未来影响的基础上,首先从战略全局高度认识提出要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其次,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把握老龄化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习近平强调,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面临的独特问题,也是其他国家面临的共性问题,并将中国的老龄化特点概括为“三最”:数量最多、速度最快和任务最重。督促全面落实老龄工作重点任务,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习近平对老龄工作指示要求之多、之具体、之深刻前所未有,蕴藏着从思想到制度、从事业到产业、从保障到服务、从法规到政策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安排,是我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老龄事业的主要战略举措,也是我们进一步做好老龄工作的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导。[1]16-17相关指示批示、专题会议和重要讲话始终站在国家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应对我国日益加剧的老龄化趋势。

习近平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矛盾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分析当前我国老龄化呈现的独特性,勾勒出我国当下及未来一段时期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特征,以直面问题和事不避难的勇气和胆识,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经验”的老龄工作图景,也为在新时代谋划、统筹推进老龄工作从单纯满足老年人的温饱需求过渡到从更高层次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理论依据。

习近平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论述,具有立意高远、系统完整,内涵丰富等特点,其战略定位、核心理念、工作方法和发展道路对于应对老龄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战略定位: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亿万百姓福祉

习近平用两个“事关”来概括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性。从“国家发展全局”来看,一方面习近平将做好老龄工作提高到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高度进行安排部署,为新“两步走”战略的顺利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及早防范老龄化带来的全域性风险,营造有利发展战略格局。另一方面,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来分析老龄化社会这一事物、现象和过程中互相对立和互相统一的部分。在清醒认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和生产要素相对优势产生影响的同时,给出挖掘老龄化活力和机遇的具体思路,如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积极培育银发经济等。从“亿万百姓福祉”来看,习近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探讨人生价值中的老年价值观问题。拒绝用西方的“权力”作标准、用“利益”作尺度衡量老年人价值,而是把老年人对社会的贡献作为衡量老年人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老年人在劳动年龄阶段已经履行了对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他们年老时国家、社会和家庭理应感谢和尊重他们。

从“两个事关”的战略定位出发,习近平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根本目的,即“让所有老年人安享幸福美满的晚年”。习近平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所有“老年人”的涵盖范围既包括老干部,也包括普通老年群众;
既包括当下的老年人,也包括未来的老年人;
既包括城市里的老年人,也包括农村的留守老人。“幸福美满”既包含物质层面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也包含精神层面的“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既关注健康养老需求,也重视精神文化和自我实现需求,努力构建一个积极向善的活力老龄社会,确保在“新两步走”战略中同步实现建设全体人民拥有幸福安康尊严有意义的老年期中国梦。

(二)核心理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201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首次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长期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明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3]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4]自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 年 3 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2年出台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更是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理念的指导下,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习近平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了“积极”的内在含义,包含积极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两个方面。积极的心态方面,第一,积极看待老龄社会。老龄社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成果,也是经济发展成就的体现。第二,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要正确认识老年人在年轻时代作为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晚年他们仍然是大有可为的,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仍然可以发挥他们独特的作用。积极行动方面,要基于老年群体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中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现实需求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精准把握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多途径、多举措、多维度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三)工作方法:系统思维方法论

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习近平特别强调系统思维的运用。立足整体把握事物本质、对事物内在结构及相互关系进行机理分析,进而从整体上揭示事物发展规律、实现系统整体最优解。[5]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习近平同样强调坚持运用系统思维将老龄工作的方方面面置于老龄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去思考、谋划。在习近平看来,人口老龄化不单是人口问题,必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入手全方位推动落实,统筹考虑促进老年人福祉的各项政策和举措,以真正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就指出:“要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借鉴国际有益经验,搞好顶层设计,不断完善老年人家庭赡养和扶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待、宜居环境、社会参与等政策,增强政策制度的针对性、协调性、系统性。”[5]一方面,老龄工作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释放沟通协调、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助力老龄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另一方面,在正确看待我国老龄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厘清老龄工作未来发展思路和方向。要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未来还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推动老龄工作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其他重大决策部署融合发展,把应对老龄工作熔铸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四)发展道路:中国特色老龄化应对道路

1.坚持党对老龄工作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强调坚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激发政府行政力量、群众自治力量和社会第三方力量多元主体优势,从而形成政府治理、群众自治和社会协同参与良性互动的老龄工作新生态。习近平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先后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政治局会议、中央深改委会议、中央财经委会议等研究老龄工作,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会议等专题学习应对人口老龄化,曾先后前往兰州、北京、福州、上海、承德等地进行调研老龄工作发展不均衡和瓶颈问题,提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部门密切配合、群众组织积极参与的老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公民多元主体参与应对老龄工作的优势互补和责任共担,确保各项助老、惠老政策真正落地,继而努力推进老龄事业全领域、各方面、多层次的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

2.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强调,做好老龄工作,要贯彻以老年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全部活动之中,把解决老年人问题、增进老年人福祉、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全面领导老龄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发展为了老年人。不仅关注离退休老干部,还关照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理健康等方面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年人;
不仅关注城市里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水平,还特别强调要城乡老龄事业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在养老服务、长期护理保险等一系列发展问题方面,更多将农村作为发展重点。第二,发展依靠老年人。广泛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使老年群体既成为老龄工作的推动者,又成为老龄工作的受益者,让老年人在传授宝贵经验、释放内生动力和发挥积极作用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第三,发展成果归于老年人享有。把是否给老年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老龄工作发展成效的评价标准,让老年群体过上有保障、有品质、有尊严的生活。

3.利用老龄化本身的力量应对老龄化

习近平强调,要挖掘和利用老龄化本身的力量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服务。一方面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要创造条件为老年人服务家庭、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平台和阵地,让老年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自己的力量。组织引导老同志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另一方面从老龄化危机中挖掘机遇,适时提出“要着力发展老龄产业”“要培育老龄产业新的增长点,完善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

4.发挥我国传统孝道文化优势应对人口老龄化

习近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角度高扬儒家文化优良传统价值,将尊老爱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宣传教育联系起来,进而在全社会塑造和弘扬孝亲敬老文化,富含应对老龄化趋势的社会主流文化引领和价值取向,旨在从文化上引领全体人民顺应适应老龄化社会,凝聚起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情感共识和磅礴力量。通过代际共融和代际反哺活动,打破阻碍家庭成员沟通的“代际文化边界”,实现代际之间的相互影响,使社会形成尊老、爱老、敬老的文化软环境。

习近平关于应对老龄化的重要论述,既有宏观层面的战略思考和方向建议,也有微观层面的科学设计和对策指引。习近平从思想观念、政策制度、发展动力、应对活力、工作手段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做好老龄工作的“五个着力”,为老龄工作确立了今后突破的重点,也提供了清晰、便于操作的老龄工作实践理路。

(一)开展老龄化国情教育,做好教育和普及工作

通过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和老龄政策法规教育,破除把人口老龄化视为灾难和“洪水猛兽”、老年人无用论、“老年人是社会的压力和负担”等认识误区,扭转消极甚至恐惧看待老龄社会的社会氛围,传达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正能量。既引导整个社会辩证看待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改变,在深化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认识的同时,引导全社会树立接纳、尊重老年人的服务意识。在习近平关于加强老龄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导下,全国老龄办、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司法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14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通知》,要求面向全社会特别是党政干部、青少年和老年人开展“人口老龄化形势教育、老龄政策法规教育、应对人口老龄化成就教育、孝亲敬老文化教育和积极老龄观教育”五个方面的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浓厚氛围。全国妇联全国老龄委为深入开展积极老龄观而部署了一系列“敬老月”活动,为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养老机构、进乡村,破除人们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误区具有重要意义。

(二)把握战略机遇窗口,做好应对和结合的文章

“十四五”时期中国将从轻度老龄化向中度老龄化转变,进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为这一时期老龄工作提供了总体要求和战略方向。“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6]指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应遵循的工作原则。坚持党委领导是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和力量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的有力彰显。正因为有了党委领导,应对老龄化工作才有了坚强的主心骨。政府作为国家代表主导,则为老龄工作政策自上而下的贯彻提供了实现桥梁。社会参与和全民行动的介入,体现了党和政府基于实践行动的话语逻辑,将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社会治理的体系之中予以确认和肯定,目的在于激发全体人民共建共治共享,从而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全生命周期养老的理想老龄社会。

(三)遵循老龄工作规律,把稳转变和着力的方向

必须尊重人口发展自身规律,正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实,习近平强调 “推动老龄工作向主动应对转变,向统筹协调转变,向加强人们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向同时注重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这“四个转变”明确了新形势下我国老龄工作的基本发展思路。首先,推动老龄工作向主动应对转变,就是在掌握人口老龄化演变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做好准备提前谋划应对老龄化的思路和举措,尽量减少老龄化的负面效应。其次,推动老龄工作向统筹协调转变,就是通过建立各有关主体的统筹协调机制来增强应对老龄化的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解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产生“1+1>2”的功效。第三,推动老龄工作向加强人们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是在充分认识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的基础上,不仅让现在的老年人,而且让未来即将成为老年人的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为老年生活做好筹划和准备。最后,推动老龄工作向同时注重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说的是不仅要关注老年人的生存需要,还要满足老年人社会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即不仅关注物质生活富裕,还要追求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总之,习近平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要论述,植根于中华民族孝亲敬老文化的沃土,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具体实践,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口学说,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的理念,形成了系统破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困局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指明了新形势下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核心要领、目标定位、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开拓了新时代协力建成全生命周期养老的理想老龄社会新局面。彰显出坚持党对老龄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的老龄工作发展思想,以及坚持走中国特色老龄化应对道路的思想特质,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时代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老龄化趋势无法逆转的国情,决定了现代化强国建设必然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主动适应老龄化的过程。在“十四五”和更长时期内要深刻理解和系统把握习近平关于老龄工作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思想特质,推动老龄工作从追求老年人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向实现老年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转变。

猜你喜欢 老龄人口老龄化老龄化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清华金融评论(2022年4期)2022-04-13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烟台果树(2021年2期)2021-07-21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烟台果树(2021年2期)2021-07-21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英语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智富时代(2019年3期)2019-04-30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智富时代(2019年3期)2019-04-30运动对老龄脑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体育科研(2016年2期)2016-02-28国家发改委专家:全面放开二孩不足以应对老龄化海峡姐妹(2016年1期)2016-02-27

推荐访问:探析 论述 应对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