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9日 23:41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美学视角下的浪漫主义钢琴艺术本质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31 21:30:04 浏览数:

张潇潇

(阜阳师范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许多学者对浪漫主义钢琴艺术进行过很深入的研究,其中也不乏有许多美学角度的研究。但既往对欧洲浪漫主义钢琴艺术的美学研究更多集中在李斯特、肖邦等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作曲家作品的研究,更偏重于将其列为音乐史而进行研究。也有很多学者从美学角度深入分析了浪漫主义钢琴艺术的创作风格,并没有去揭示浪漫主义钢琴艺术的美学本质。笔者在承继现有关于欧洲浪漫主义钢琴艺术的美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独辟蹊径,从更为深入的浪漫主义音乐诞生的角度去探寻浪漫主义钢琴艺术的美学本质。

(一)源起

浪漫主义时期毫无疑问是欧洲音乐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一个时期,其充满热情的作品直至今日依然可以触动人最心底的情感。浪漫主义强调“跟着感觉走”,强调文艺创作的主观表达而非绝对的对于客观逻辑的遵循。在这样的思潮下,文学艺术作品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璀璨和夺目,不仅文艺作品的数量较之于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作品题材的丰富及内容的精彩也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浪漫主义音乐是在文艺思潮的影响下而诞生的,可以说其诞生是一种必然。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形式过于严肃和刻板,其作品更多体现的是严谨的美和庄重的美。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启蒙运动对于人思想的解放,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更加自由的音乐,渴望更加主观的表达个人的内心情感,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强调直觉、感觉、想象为基本思想的浪漫主义音乐理念应运而生[1]。

(二)特征

1.个人主义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在其作品之中的表达,通常作曲家会以个人的经历及所追求的风格当成创作的素材,以此来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个性。因此,浪漫主义音乐的首要特征便是个人主义,很多作曲家都会在和声运用等方面独具一格,不再像古典主义时期那般选用常规性和声排列。因此,人们常常会在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中见到这样的现象,本该以主和弦来结束的终止乐句却偏偏采用了非功能性和弦,也有的作品在终止乐句时使用临时变音,造成一种终而不结的感觉。例如,舒曼在《童年情景》钢琴套曲的第四首《孩子的请求》之中便运用了“终而不结”的表现手法,在终止乐句的终止和弦使用方面,舒曼用了D大调的属七和弦,虽然会产生一定的违和感,但却也表达了一种期盼之感,既回扣了音乐的主题——孩子的请求,也将作者内心的情感充分注入到了作品之中,让听众可以更好地在理解音乐故事的同时,唤起其内心之中有关童年的回忆。

2.抒情性

浪漫主义音乐较比古典音乐而言更加强调作曲家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认为音乐的意义之一便是情感表达。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之一,德国作曲家舒曼就曾说过,“只能发出空洞音响,而没有适当的手段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乃是渺小的艺术”,可见舒曼对于音乐的抒情性是有多么的推崇。与舒曼同时期赫赫有名的李斯特也曾明确说过,“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借助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的媒介”。李斯特所言较比于舒曼更加强调了音乐的抒情性,从两人作品的对比也可以看出,虽然两人的作品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但舒曼的作品相对更加含蓄一些,而李斯特作品则更加直抒胸臆[2]。

3.情感的丰富性

由于主观性的增强,浪漫主义音乐较比于古典时期音乐而言,题材更加丰富,所能表达的情感也更加丰富。除了有许多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之外,浪漫主义时期另一个在情感丰富方面的特点就是民族情感的表达,这与当时欧洲的政治环境有关。在十九世纪初,欧洲在经历启蒙运动之后,民族艺术逐渐觉醒,越来越多的文学家、艺术家、作曲家等开始怀着一种强烈的民族情怀来进行创作,其中在钢琴音乐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肖邦,其浓郁的波兰民族情怀让其作品有着极强的心灵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李斯特同样有着很强烈的民族情怀,其收集了大量的匈牙利民歌和吉卜赛音乐,以此作为其创作的素材,其中最著名当属匈牙利狂想曲。

除此以外,浪漫主义时期很多作曲家的作品也蕴含了许多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贝多芬、门德尔松等。贝多芬虽然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代表人物,但其也的确称得上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在贝多芬的《田园奏鸣曲》之中,充分地表达了其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优美的旋律和质朴的情感无不体现着其追求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强烈情感。在这首《田园奏鸣曲》被命名为《田园》出版之后,贝多芬本人也曾明确表示过“大自然是心灵的一所辉煌的学校”。门德尔松更是以崇尚和热爱自然而闻名,早在其17岁时便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自此便拉开了其短暂但却在音乐方面留下了不朽成就的一生。

4.追求诗意的表现

文学领域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领域,后来所有的艺术形式难免都受到了最开始的文学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在音乐方面,体现的最为明显的便是音乐的诗意性表达。浪漫主义美学家赫尔德认为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便成为了诗意,诗意是足以涵盖并超脱于一切艺术形式之上的超越之美。赫尔德还认为,诗意是有灵性的,唯有音乐才能将这种灵性充分发挥出来[3]。在诗意思想的影响下,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开始越发的注重标题,在此之前的古典主义时期往往都是用“奏鸣曲”“交响曲”等相对偏重于形式说明的名称来命名作品,而在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为了更好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往往会给作品起一个更加贴合于内容或者是情感的标题,甚至有的作曲家还会用一句短诗来命名自己的作品。

不仅在标题方面追求诗意性的表现,以诗歌为基础而进行音乐创作也成了浪漫主义时期许多作曲家的一种追求。如赫尔德所言,音乐并不能够直接表达诗歌,但却可以将诗歌之中的诗意进行抽象化,然后再以音乐的形式具象化表达,这是一种升华的,更能够触及人的内心深处情感,引发灵魂上的共鸣的诗意。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浪漫主义音乐作品才会让人如此久久地难以忘怀。如果说古典主义给人是听觉上的震撼话,浪漫主义音乐引发的就是人的灵魂深处的荡漾。

在创作方面肖邦会经常受到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支史诗的灵感起发,如《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灵感便是来自于密茨凯维支的名作《康拉德·华伦洛德》[4]。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则直接将德国诗人卡尔·威廉·弗里德里希·冯·施莱格尔的一首小诗引入了篇首。像肖邦和舒曼这样或由诗歌启发而创作,或干脆直接引用诗歌的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还有很多,如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等等也都有过类似的作品或创作历程。

(一)深受浪漫主义哲学和美学思想影响

在美学方面,浪漫主义钢琴音乐明显受到了浪漫主义哲学的影响,包括李斯特等许多浪漫主义钢琴艺术家都对黑格尔等美学哲学思想有着很高的认同。李斯特曾大量地引用黑格尔的话语来支持自己的美学观点,认为音乐需具备一定的内容,否则只会是空洞的音响而毫无艺术价值可言,这与黑格尔提倡的“音乐的本质、创作、表演、欣赏等问题都应该从情感出发”如出一辙[5]。黑格尔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其关于音乐美学的言论并非其独创,而是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曾经明确地提到了音乐与情感的密切关系,亚里士多德及后来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哲学家,也都曾有过类似的言论。卢梭就认为,音乐史通过音响来表现人的情感,马泰松认为,音乐的乐句与旋律都是有主题的,其主题来源于人情感的抒发。

黑格尔认为,音乐的情感与内容只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音乐的表现力才会无限扩大,情感是内容的外表,内容是情感的载体,并且认为内容是需要有一定形式的。在音乐实践方面,李斯特用自己的创作充分印证了黑格尔的美学哲学理论,将形式美与情感内容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李斯特所倡导的标题音乐正是深受黑格尔的音乐形式论而形成的,认为标题可以赋予器乐以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舒曼对此观点也有着很强烈的认同,认为标题可以更好地引导人们去理解作品的性质。既然音乐是用来抒情的,那么为什么不给予人们以一定的提示,使其可以更好地通过音响而体会作品内容中的情感呢。

(二)独具一格的美学文化特质

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创作表现出了一种很不同于以往的美学文化气息,除了讲求作曲家在作品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个人情感之外,还非常注重作曲家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界融为一体。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经常会看到歌咏大自然,表达对于大自然热爱之情的作品。不仅如此,这些作品还带有很强烈的主观情感,而不是在客观地描绘大自然,这一点与我国的传统审美文化颇为相似,后来欧洲兴起的印象派钢琴艺术可以被认为是延续了浪漫主义钢琴艺术在审美文化方面的某些特质。

当时欧洲的现实社会环境是此独特审美文化缘起的原因之一。19世纪初的欧洲是一个较为混乱但却在向着一个平稳有序方向发展的时期,许多作曲家、艺术家、文学家寄情于大自然,以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失望与不满,也借助于大自然来描绘自己心中理想的,恬静安逸的,充满希望的世界。

另外,在美学文化方面,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非常具有民族性,如前文所述的肖邦、李斯特等,通过自身的作品来表达强烈的民族情怀与热爱。还有的浪漫主义作曲家经常会选用民族性的民间传说、故事来作为创作的素材,虽然没有如肖邦和李斯特等注入了非常强烈的民族情怀,但也以此来表达着对于自身民族文化的深深热爱。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浪漫主义时期出现了很多新的如夜曲、练习曲等钢琴独奏题材。可以说,在浪漫主义美学文化带动下,钢琴艺术的创作体裁范围被扩大了许多,这对于钢琴艺术本身的发展而言有着极为深刻的推动意义。而且在浪漫主义独特的美学文化作用之下,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通过标题性文字或音乐素材将独立的钢琴作品或声乐艺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后世看来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钢琴套曲和声乐套曲正是形成于这个时期。

(一)音乐表现与情感表达的融合

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美学方面曾有过“自律”与“他律”之争,这两种观点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但被后世更为认可的还是“他律美学”,很多学者也将“他律美学”所认为的音乐美学本质观点冠以为浪漫主义钢琴艺术美学本质的标签。“自律美学”认为音乐内部应当存在着一种限制和约束,以使音乐可以保持美感,音乐的美学本质特征应当从形式与结构等内在因素方面寻找。显然这种观点更多偏向于古典音乐,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观点确实在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早期影响了许多作曲家。后来随着黑格尔美学哲学的奠定及汉斯力克对于情感美学的强调,又加上瓦格纳、李斯特、舒曼等一大批浪漫主义作曲家对于情感美学的大力实践,才使得“他律美学”得以占据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美学的制高点。

“他律美学”强调音乐的情感性,强调音乐是用来表达情感,虽然同样认为音乐是有约束与限制的,但这个限制是来自于外界因素而非音乐本身。从当代看来这一观点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在当时而言,持“他律美学”观点的作曲家的确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让这一音乐美学观点成为音乐美学发展的主流观点。在“他律美学”观点影响下,肖邦、舒曼、柏辽兹、李斯特、舒伯特等一大批浪漫主义作曲家开始了其音乐表现与情感表达相融合的创作模式,而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美学观念之下,后世才得以听到如此之多的情感与形式兼备、内容与思想皆佳的优秀作品。

“他律美学”之所以成为一种必然,同样也是与当时欧中的社会现实环境有关,由于主体意识的觉醒,当时的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有着一种强烈的表达自我的欲望,但19世纪初的欧洲又是一种对于文学家和艺术家而言相对失望的时期,于是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便借助于作品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因此,慢慢便形成了一种内容与情感相融合,形式与表达相契合的美学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音乐表现与情感表达的美学文化气息蔚然成风,也渐渐成为了当时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美学本质之一。

(二)标题音乐兴起并盛行

在浪漫主义时期前,标题音乐并不是没有,但却也数量极少,例如,在古典主义时期,虽然也有作曲家使用一些文字提示性的标题来命名作品,但却是极个别现象绝大多数作曲家还是沿袭传统意义上的命名方式[6]。到了浪漫主义初期,由于情感表达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使用文字提示性的标题来命名作品,而后标题命名的方式渐渐蔚然成风,到了19世纪,文字提示性标题已成为钢琴音乐作品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最值得一体的便是李斯特,正是在其带动之下,文字提示性标题才会成为一种音乐美学文化而被整个钢琴艺术领域所接受。

标题音乐的目的归根结底而言还是在于推动情感的表达。音乐包括乐器等,其本身都是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即便作曲家运用再高超的作曲技巧来表达其情感,在听众而言其情感也是模糊的,唯有少数听众才能仅依靠听觉而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感情。显然这样并不利于浪漫主义钢琴艺术的发展。而运用标题的方式则可以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运用很好理解的文字表达的方式来给听众留下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奠定一个良好的情感基调,这样听众在聆听音乐时不免会被脑海中所形成的情感印象而影响,这样原本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乐器(钢琴)也就蒙上一层情感的外衣,旋律也会变得更加动人,因为其可以更好地通过标题的提示作用与听众的内心情感世界相连通。

李斯特曾经这样说过,“任何加在器乐曲前以易懂语言写成的前言、序言,以便由作曲家引导听众避免错误的诗化解释,而把他们的注意力指向全曲或乐曲的一部分的诗意思想”,从这段话不难看出李斯特对于标题音乐已经从形式上升到了一种艺术思想。相类似的认知在肖邦的作品中也时常看到,其很多反映波兰民族情感的作品,仅依靠作品的名称便能够引起听众内心很强烈的情感共鸣,尤其是波兰民族的听众。

(三)形式与情感的统一

音乐虽然是可以诠释情感,这一观点即便是在百余年后的今天依然被认为具有一定的真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音乐在表达情感方面可以抛弃形式而存在,恰恰相反,在适当的形式和严谨的结构之下,音乐的情感表达才能够更加深刻,否则只会让情感的表达变得毫无目的性。在这一点上,浪漫主义初期做的并不够好,甚至有些矫枉过正。在古典主义时期,由于音乐创作过于重视形式、结构,而使在经历了启蒙运动之后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开始一味地主张抛弃形式,而追求情感的表达。这样不仅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使其目的和初衷也受到了影响,甚至“音乐是用来表达情感”的这句话也受到了一定的质疑。然而浪漫主义钢琴艺术还是顺利地发展了起来,这其中勃拉姆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生活在17世纪的勃拉姆斯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古典主义者,也被人为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者。其所创作的音乐依然保留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严谨风格,但却也慢慢接受了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些音乐主张。勃拉姆斯曾经说过,“钢琴音乐作品中,不能单纯的只重视情感抒发,需要与表现形式相结合才能获得期盼的效果”[7]。

勃拉姆斯对于浪漫主义钢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之后如舒伯特等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便纷纷开始尝试将形式与情感进行完美结合,做到形式与情感兼备,情感与形式皆美。例如,在《狂欢节》套曲中,舒伯特便将音乐的形式与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让听众可以在音符的跳动中感受到作者寄托于旋律之中的真情实感。作品通过动感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营造了一个热情和充满活力的音乐氛围,然后又用舒缓的节奏和相对舒缓的节奏勾勒出了另一个音乐人物形象[8]。可以说,舒伯特的创作手法在当时是非常独树一帜的,不仅在形式与情感方面做到了统一,而且借助于音乐形象的塑造,使音乐变得更具有生命力。

浪漫主义钢琴艺术在欧中钢琴艺术发展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被视为欧洲乃至全世界钢琴艺术的一笔珍贵的财富。从美学视角探究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艺术有助于更进一步挖掘浪漫主义钢琴艺术的艺术价值,也可更进一步揭示浪漫主义钢琴艺术得以如此光辉灿烂的真正原因。浪漫主义时期所诞生的对后世产生了无与伦比影响的作曲家受当时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秉承着大胆创新的艺术创作精神,勇敢地抛弃了古典主义的创作技法,既在音乐结构和音乐形式方面推陈出新,也贯彻了黑格尔等一大批哲学美学思想家的主张,将情感与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既提升了钢琴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让钢琴艺术变得更加富有生命力。

猜你喜欢 李斯特浪漫主义作曲家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中国音乐学(2022年2期)2022-08-10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艺术启蒙(2022年6期)2022-06-22长大可当作曲家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2019年2期)2019-06-11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8年1期)2018-08-16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数位时尚(幼儿教育)(2018年3期)2018-04-12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杭州(2015年9期)2015-12-21关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反思名作欣赏(2014年17期)2014-07-13作曲家儿童故事画报(2014年1期)2014-03-31保持肃静小小说月刊(2013年6期)2013-05-14爱之梦琴童(2009年2期)2009-02-26

推荐访问:浪漫主义 美学 视角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