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0日 17:17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逻辑与现实重构

发布时间:2023-04-01 09:20:13 浏览数:

郭明飞,柴 盈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 也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 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不懈奋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需要具有劳动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在2020 年出台,要求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1]这为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提供了现实着力点。

进入新时代以来, 全球正在深度嬗变的变局中, 各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激烈争夺对劳动者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打造一支具备知识型、 技能型和创新型的劳动者队伍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2021 年4 月,习近平在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指示中提到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2]高职教育是所有教育阶段中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最为密切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强高职院校劳动精神培育,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强、创新精神足和实践经验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 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的必然要求。

劳动精神研究是劳动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在前人对劳动精神研究的基础上, 在习近平有关劳动精神讲话的指导下, 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逻辑起点,解构劳动精神的属人性,剖析劳动精神的内在逻辑。

(一)劳动精神的概念解构

劳动精神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有关劳动精神的研究层出不穷。何为劳动精神,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

有学者指出劳动精神是劳动者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尊重劳动、 热爱劳动的情感和社会形成崇尚劳动的精神风貌[3]。

檀传宝提出劳动精神包含对劳动价值的正确认识、 对劳动持有热爱的态度以及对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尊重[4](P47)。

宇文利阐述了劳动精神在阶级社会带有明显的阶级属性,是“成为阶级差别的精神标志之”[5]。汤素娥、柳礼泉从坚守正确劳动价值取向和锻造劳动实践品格方面分析劳动精神[6]。

上官苗苗认为新时代劳动精神包含劳动创造价值、关爱劳动者、鼓励劳动创造等丰富内容[7]。

赵浚、田鹏颖提出劳动精神是“以劳动为基础的精神信仰”[8],是劳动和劳动体验、意识等劳动认知的高度统一。黄燕指出劳动精神是尊重劳动、劳动光荣、劳动创造、劳动平等、劳动神圣[9]。

何云峰、万捷认为劳动精神是坚持因劳称义的原则,重构社会精神文化系统。[10]本文认同这一观点, 解读新时代劳动精神就是要回归劳动的本质属性,将劳动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

本文认为劳动精神是依据因劳获义的原则建立的文化价值系统。

因劳获义是指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等价值观为指引,强调美好的生活是靠双手劳动奋斗出来, 并且遵循只要付出就有收获的因果逻辑,即“劳有所获”的正义观。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就是以因劳获义为基础,再造社会价值体系,更新人类社会精神系统。

解构劳动精神要先理解劳动的属人性。

费尔巴哈提出人在生产生活中是以物质资料为基础的, 但在历史观中脱离实践走向唯心主义。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基础上, 看到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提出要成为真正自由的人就要在社会中被认可且实现自我价值。

马克思首次将人带回到劳动实践中,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通过劳动进化为人类, 在劳动中人的本质得以确立。

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成了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因而劳动具有属人属性。劳动精神是人对成为属人存在的精神追求。

劳动精神意味着人是劳动的结果,是对“兽类”的超越,这与劳动创造人的本质具有一致性。

劳动精神还蕴含劳动幸福。

劳动幸福涉及到人的类本质问题, 是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属人性而产生的愉悦感,主张让劳动本身成为享受。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劳动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劳动异化是指人与自身的劳动、自身的类本质发生异化。

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 劳动受制于资本,雇佣劳动是资本增值的源泉,劳动成为了特殊的商品,劳动者被当作去驱使的牲畜。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现象, 揭示劳动是创造幸福的基础和来源,人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个体发展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要通过自我革命方式,激发劳动精神的创造活力,消解劳动的消极力量,使劳动成为人们获得快乐的手段。

以劳动主体为区分,劳动精神有三个层次,是普遍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的范畴更广,涵盖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从逻辑层次来看,普遍的劳动精神是初级阶段,是对劳动者最低层次的要求;
工匠精神提倡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是要求专业的劳动素养, 是对劳动者提出的中级要求;
劳模精神提出引领示范、担当奉献等要求,是工匠精神的更高阶段,因而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遵循了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逻辑。

(二)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在意蕴

习近平同志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上,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 结合劳动精神的时代特征,阐明了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2014年习近平首次论述了“劳动精神”这一理念,在乌鲁木齐会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先进人物代表时,习近平提出“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弘扬劳动精神,推动全社会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爱岗敬业”[11]。2015 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在北京召开, 习近平正式提出“劳动精神”的命题,并一再强调无论社会环境发生何种变化,“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12]2020 年11 月24 日,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召开,习近平赋予劳动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13]的新时代内涵。

1.以崇尚劳动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劳动促使人类的脑量优化,促使劳动工具多样化,丰富人类物质生活,满足了人类生存的必要前提,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习近平继承了唯物史观劳动思想,指出“劳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14],重申了劳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勤劳是中国人最深层的底色,天上不会掉馅饼,幸福的生活唯有靠勤奋不辍、持之以恒的劳动。崇尚劳动是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的基本要求, 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尚品格和价值引导, 是激励广大工作者奋发图强的正能量。

只有在全社会树立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实干精神,筑牢奋斗信念,才能实现“兴邦”的伟大梦想。

2.以热爱劳动为源泉

热爱劳动是劳动者发自内心的热爱劳动,焕发出劳动热情,身体力行去劳动,在劳动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热爱劳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是幸福的精髓, 要将劳动视为创造财富的源泉, 体现对劳动价值的高度认同和自我内化。热爱劳动就是要尊重一切劳动价值。劳动在社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不论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从事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的劳动,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 都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都应该得到尊重。要在全社会倡导“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15]的劳动观,引领尊重任何劳动形式的时代风尚。

3.以辛勤劳动为核心

辛勤劳动是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 是诚实劳动的条件和基础,是劳动精神的核心价值。辛勤劳动诠释了劳动者在劳动中体现的实干精神、 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等劳动态度,具体而言,要求劳动者要发扬“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务实精神,展现“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树立“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坚毅品质,养成“克勤克俭、勤勤恳恳”的美好品德。辛勤劳动是新时代青年人持续奋斗的立身之本和成功保证。

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的征程上,需要青年学生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克服前进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4.以诚实劳动为主题

诚实劳动是指在符合法律要求的范围内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坚持初心、实事求是,认真对待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它是辛勤劳动的升华,表明了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体现的诚心实意、 担当意识、责任意识等劳动态度。

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诚实劳动事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是市场经济对劳动者的要求。诚实劳动一方面要求劳动者要摒弃偷奸耍滑、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等错误思想,要恪尽职守、不损人利己, 另一方面鼓励劳动者要团结互助, 营造有爱、温馨、和谐的文化生态氛围。

劳动精神是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 是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中国化表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16]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技术传承和促进就业的重要任务。

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劳动精神培育关系民生就业和青年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也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一)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指引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人民的梦,承载着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要将中国梦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离不开劳动精神激发和引领广大劳动者以大局着眼全局,怀揣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主力作用。

高职学生富有朝气,青年学生的“成才梦”“创业梦”“报国梦”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注入活力。在高职院校弘扬劳动精神,在厚植爱国情怀上下功夫, 能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深刻理解“中国梦”和“劳动美”的真理意义,从而激励高职学生勇于创新、乐于奉献、敢于拼搏,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的伟业中,立志肩负起“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时代重任。

(二)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动力量

弘扬劳动精神是要在多元价值观中确立社会主导价值观, 让劳动的精神价值成为社会备受推崇的精神品格。

劳动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传承上内在一致性, 两者都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 吸收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资源,不仅如此,劳动精神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劳动精神中的敬业精神、诚实劳动、 爱国主义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价值观内核一致。

2014 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书记同北大师生座谈会时勉励青年一代,“青年的价值养成非常重要。

人生的扣子一开始就要扣好。

”[17]高职学生拥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仅影响学生阶段的学习, 更关系到走向工作岗位后的就业观和职业观等方面。

弘扬劳动精神是建构引导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劳动精神进课堂、入头脑,融入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能促使高职学生领悟劳动精神, 自觉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

劳动在学生素质养成中具备德智体美四育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是培育德智体美素养的中介和桥梁, 在劳动中德智体美四种素养转化为学生个体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能力。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同智力与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方法, 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18](P530)马克思主张劳动与教育的结合中的劳动并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是知识与技术的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同样肯定了劳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 他认为劳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的重要因素,“劳动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充实性和完美性、 道德丰富性和公民目的性。

”[19](P226)可见培育劳动精神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支撑点,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凸显劳动精神培育,是加快构建高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系的迫切需求,是增强劳动育人功能的有效方式。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 发挥学生在劳动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能让广大高职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劳动价值体验,在建设世界和塑造自己中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四)建设高素质劳动主力军的重大举措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开启了在社会主义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劳动者的理论探索,他提出劳动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 也是为共产主义社会培者育劳动者的方式。

这一重要思想遗产对中国开展劳动教育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提出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改革开发四十多年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种成就是改革红利、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等贡献的结果。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受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增强、投资和出口速度放缓的问题,破解经济发展瓶颈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经济结构、激发经济增长动力,这就需有有一支知识性、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培育一支产业工人队伍和大量的“大国工匠”,不仅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也为“制造大国”积极向“创造大国”转型提供了人力支撑。

目前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劳动课程或者将劳动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将劳动精神培育以劳动实践活动形式开展,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劳动精神培育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中, 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劳动精神缺失

当今高职学生还存在认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点,出现“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现状,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至上等消极劳动态度以及劳动认同感不强、劳动认知不足、创造力不强等问题, 这折射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精神存在严重缺失的现实状况。

第一,劳动态度消极。青年学生受到消费主义社会思潮的裹挟, 劳动价值观歪曲, 容易超前消费、冲动消费,养成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等不良习惯,与新时代劳动精神倡导的勤俭、节约相背离,未能体会劳动创造价值的幸福感。

一些学生奉行以无欲无求的躺平思想对抗现实压力, 实则是以消极的劳动观解构劳动奋斗的价值, 瓦解辛勤劳动的劳动精神,限制了学生劳动实践的发展。还有些学生受精致利己主义思想影响, 轻视劳动的社会价值,劳动道德感弱化,这与劳动精神倡导互助向善的劳动价值观相违背, 阻碍了青年学生良好社会关系的建立。

第二,劳动认知不足。高职学生忽视了劳动的重要作用,存在劳动认同感下、劳动认知偏差等问题。我国儒家传统文化是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有轻视劳动的劳动伦理缺陷。

在这种唯读书论观念的影响下,整个社会重智轻体,形成失衡的教育生态环境,扭曲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劳动的目的和意义,出现不尊重劳动者的现象,甚至将体力劳动者放到低于脑力劳动者的位置,且在个人职业选择和未来发展上选择远离劳动、远离基层和经济落后地区, 过于重视职业的体面与经济收入, 缺乏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和务实精神。

第三,缺乏创造性劳动精神。劳动是激发学生创造精神的基础。目前高职学生创造能力不足、创造精神弱化问题比较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信息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各种“圈层文化”挤压着学生的精神空间,学生被禁锢在“信息茧房”中。在海量信息冲击下,学生容易被群体意志规训,尤其是意见领袖情绪煽动下,缺乏理性的深度思考,滋生“从众”心理,这扼杀青年学生的创新性,造成创造精神失落的危机。另一方面创造性劳动需要在长期艰苦实践中锻炼, 高职学生在劳动实践的投入时间少且缺乏社会历练,开展创造性劳动的思维能力不足。

(二)劳动精神培育主体割裂

劳动精神培育需要家校社协同开展, 对当前高职院校劳动精神培育现状予以审视, 发现家校社合作加强劳动精神培育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呈现出落实难的现实困境, 且家校社割裂仍然是劳动精神培育的常态,三者合作路径尚不明确。

家校社分割的劳动教育现状受到社会分工教育思想的影响。工业革命以来,社会产业结构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学者开始关注社会分工方面的研究,直到十九世纪,关于这方面的讨论日益激烈,涂尔干将其推向了高潮。涂尔干认为教育是可以分割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单独承担各自责任。在这种社会分工思想影响下,劳动精神教育出现割裂。虽然分离式教育因为各自职责清楚在当时环境有特定的价值,但是学校、家庭、社会缺乏协同育人的整合机制,带来劳动精神教育目标混乱、劳动精神教育过程断裂、冲突等问题。

第一,家校社劳动精神教育目标混乱。家校社对劳动精神的内涵和价值等理解不同, 各自持有不同的立场, 导致劳动精神培育的目标出现错乱的状况。家庭会更关注学生成绩,认为劳动实践影响学习而干扰劳动实践的落实;

企业注重经济效益,从社会经济生产角度出发,将劳动教育认为是纯粹创造经济效益的体力劳动;

学校基于教育部要求将劳动教育停留在表面,劳动实践更是“虚拟课表”。

此外,社会大众认知学校是教育的专门场所,家庭和社会被排挤出劳动教育的范畴,家庭、社会因为缺失专业性无法和学校进行深入对话,这严重影响三者教育目标达成一致。

第二,劳动精神培育过程断裂。当今劳动精神教育受社会分工思想影响出现断裂, 劳动教育过程变成家庭、 社会和学校在各自封闭场所行使教育权,彼此缺失联系和沟通,出现各自而为践行劳动精神教育的状态。具体而言,家庭中家长定义家务劳动的范围和时间;

学校强调校园内的课堂劳动教育;

社会以社会劳动等志愿服务为主的劳动教育。家校社因为各自场域的不同、劳动教育内容的区别,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呈现割裂状态,缺少对家庭和社会育人资源的挖掘。

(三)劳动精神培育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 培育劳动精神需要科学的课程设计、充足的实践平台、优秀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资金支持,形成完善的保障体系。

第一,高职院校缺乏一支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有高尚师德、有技术经验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劳动精神培育取得实效的核心保障。

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虚多实少,数量不足,实践教学负担过重,难以承载以劳育德的使命。

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等优秀教师缺乏, 聘任的校外指导教师常常出现专业素养不够、经验不足、实践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缺乏对学生劳动实践的指导,不具备对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能力。

第二, 高职院校缺乏充足资金投入和实践基地。

劳动教育资金是高职院劳动精神培育取得实效的基础保障。

高职院校面临每年的劳动教育资金缺乏,没有专门的劳动实践专项资金,缺乏持续投入和经费单行的运行机制。另外,劳动教育的基础设施不足,学习研究基地和实践平台有限,无法确保劳动教育实践的有效开展。

第三, 高职院校缺乏劳动教育现代化的技术支撑。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信息化教室出现,学生劳动教学由实体空间延伸到虚拟空间, 需要做好技术保障为劳动教育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高职院校缺乏开放式的资源环境和数字化网络环境, 尤其是能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更新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共享性公共服务平台。

新时代劳动精神展现砥砺前行的新风貌,也对高职院校加强劳动精神培育提出了新任务、新课题。

高职教育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时期,通过精心引导,要采取多种措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在实践中培育劳动精神,实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形成知行合一的发展体系。

(一)协同推进: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校企共同在场的教育体系

劳动精神培育家校企分离的结构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也曲解了教育自身存在家庭、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耦合关系。美国学者爱普斯坦 (Joyce L.Epstein) 批判了资本社会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过于强调教育的静态特征, 致力于探索影响家校社三者动态发展特征,首次提出交叠影响域理论。本文以交叠影响域理论为理论根基,根据《意见》中教育要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政策要求,提出建立家校企协同教育,学生是教育的核心, 在凸显高职院校作用的前提下, 以家庭、企业为抓手,三方合力推进,覆盖学生的全部生活领域,将正确的劳动认知、高尚劳动精神传递给高职学生, 形成劳动精神培育的整体化和系统化。

教师是专业的教育者,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协调家庭和社会承担劳动精神培育的主体责任。高职院校首先要从课程设置入手,增加劳动课程的设置内容,延长劳动教学实践时长,优化劳动课程设置体系,形成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劳动课程体系。

其次将劳动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在思政课堂中渗透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要解读马克思经典中关于劳动的理论, 强化新时代劳动精神教育,培育学生高尚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学生劳动情感的认同度、劳动一致的内化度、劳动行为的连续性。

家庭是劳动精神教育的最初场所。

培育劳动精神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作用, 形成家校一体的立体劳动精神培育网络。

学校要帮助家长认识到家庭和家长在劳动精神培育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要鼓励家长承担起孩子劳动精神培育的责任,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委会、家访和开展家长会等渠道,对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鼓励家长参加家庭劳动,改进教育孩子的方法,积极配合学校的劳动教育方案,将家庭劳动情况纳入学生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家校形成联动,合力推动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

校企合作是满足社会用人需求、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实习期间加强劳动精神培育也同样重要,要发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作用,构建劳动精神培育的完整体系。

一是要整合企业劳动文化资源。良好的企业劳动文化能感染实习学生,帮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高职院校要选择企业文化底蕴丰厚、 拥有正确劳动价值观的企业开展实习合作, 杜绝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劳动价值观缺失的企业开展合作办学。二是要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要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 娴熟的实践技能和富于责任感的企业骨干和劳动模范充实教师队伍,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外, 同时还能以教师人格魅力、模范言行影响学生。

(二)春风化雨:营造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榜样引领”中弘扬劳动精神

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在校园内部长期的教育、 学习和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 精神支柱、 学校传统、行为准道德规范的总和,包括高职院校的内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部分。

”[20](P165)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新时代劳动精神在高职院校的客观反映,“良好的校园氛围能引导形成全员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共识,更能涵养学生劳动精神的内生动力,”[21]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与劳动教育的结合,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劳动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中。

第一,重视高职院校精神载体,加强劳动精神培育的思想引领。

高职院校精神载体指校史、校训、校歌等。

校史底蕴丰厚,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带领学生学习校史,领会劳动创造未来的道理。校训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凝练和总结,是学校历史文化的沉淀。校歌朗朗上口,以情感人,是代代师生奋斗历程的真实反映。高职院校劳动精神培育中要注重校歌、校训、校史这些物质载体,在传唱和学习中弘扬劳动精神。

第二,开展劳动模范进校园,发挥劳动精神培育的榜样作用。高职院校内有许多坚持不懈、刻苦努力的勤奋典范。要组织成立身边榜样采编队伍,选举身边优秀榜样,整理勤奋刻苦、诚实守信的学生典型, 还可以走访各界名人校友, 收集自强不息、埋头苦干、勇于创新的故事,以他们的奋斗经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积极参与劳动。

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具有劳动精神引领作用,开展“劳动模范进校园”“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形式, 用鲜活素材生动诠释新时代劳动精神的丰富内涵。

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从电视屏幕和橱窗展板走到学生中间,用劳模精神感染学生,学生能近距离感受榜样力量,聆听模范声音。

第三,创办多样劳动文化生活,形成劳动精神培育的良好氛围。在学校内开展丰富的活动方式,积极打造以“弘扬劳动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领会劳动精神的核心内容。

开展有关创新创业的系列讲座和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激发学生的劳动创新精神。举办劳动精神为专题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和劳模代表分享经验,为开展劳动教育、传播劳动精神提供智力支持。

第四,创新新媒体平台,搭建劳动精神培育的新阵地。在充分利用好橱窗、海报、标语、校内刊物等传统媒体的同时, 要抢占新媒体阵地, 搭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创新传播方式。

要创建学校相关的公众号,制作可视性高、互动性强的新媒体宣传作品,增强作品的吸引力;
要掌握网络传播的特点, 以更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和更平和的态度,实现与学生的平等互动,鼓励学生参与劳动话题,分享日常劳动感悟,增强传播的互动性;
打造师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产品,开设多个栏目,增强传播的丰富性;
要做好对不良信息的监管工作,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要把好质量关,过滤掉不良信息,及时遏制其传播,防止学生被误导。

第五,改造高职院校物质环境,提供劳动精神培育的设施保障。要重视校园楼宇文化建设,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宿舍、食堂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在这些场所中展示我国有关传统劳动文化经典故事和新时代劳模故事, 让劳动精神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环境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要制定合理的劳动教育评选规则,让这些不会说话的物质、制度环境,形成浓厚的劳动精神教育氛围,培育学生劳动精神,涵养深厚劳动情怀。

(三)落地生根:高职学生劳动精神的实践养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也是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重要方法。高职院校劳动精神培育不仅是黑板上的教育,而且是要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践中去。“高职学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规格,更强调动手实践,强调劳动过程。

”[22]单纯的灌输式理论学习,难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加强高职学生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自己、创造财富、收获幸福,形成会劳动、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生动场面。

第一,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劳动实践发展。

产教融合是在传统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基础上,将劳动实践建立在产业链上,发挥劳动教育功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和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需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在科技、关键在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实现产教融合,要以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 培养一支高素质劳动者队伍。

学校要积极推行产教融合育人, 通过产教融合交流平台或高峰论坛等多种渠道加强与行业的交流,与行业协会建立对话协商机制;
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合作,创建公共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岗位培训的实践场所;

要打造产教融合的服务平台,汇集人才供需、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等信息, 向学生提供精准信息发布和检索等相关服务;
要建立产教融合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实践表现作为绩效考核和表彰激励的依据。

第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拓展劳动实践平台。

当前面对全球科技革命和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增速换挡等新情况, 党中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意见》中指出劳动要“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23]高职院校要将劳动精神培育和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 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培养。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要增加实验实践课程,加强实操实训等课堂教学;
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科研立项,组织教师提供辅导服务,提高立项率;
建立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基地, 提供免费的创业园办公场所和公共设施和资金支持等多种渠道并举, 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三,推进社会劳动实践和志愿服务,创新劳动实践模式。

习近平在思想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24]加强劳动实践锻炼,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直接接触社会, 在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真抓实干,历练不懈奋斗、敢于担当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美好劳动品质。

高职院校要组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打造校外场域共建共享模式。要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车间厂矿、 农家炕头等校外场所开展调查研究和实践活动,特别是“三下乡”活动,接触劳动人民、参与农业生产能促进学生自立自强,达到立德树人、春风化雨无声的效果。此外,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的新时代, 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虚拟仿真等高科技手段进行劳动实践,能丰富交互式劳动体验,加深学生对劳动实践的感悟。

学校要多提供给学生勤工助学岗位, 帮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劳动之美;

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走进社会、街道、养老院等场所,在弘扬志愿精神活动中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
倡导学生去基层和去偏远地区就业, 在向落后地区传授知识和技术中获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新时代加强劳动精神培育是高职院校必须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 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辛勤劳动的劳动品质和努力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思想意识, 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增长阅历,并能紧跟时代、服务社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培育劳动院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0年8期)2020-08-28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少年文艺·开心阅读作文(2018年4期)2018-05-02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科学大众(中学)(2018年2期)2018-02-01蟑螂小猕猴学习画刊(2017年12期)2017-12-26

推荐访问:新时代 培育 重构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