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9日 15:38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美学”思政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1 19:30:15 浏览数:

宋 欢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价值观塑造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是将价值观的塑造放到比专业技能培养更为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义,塑造了自己的信仰、态度和行为,大学生成才的第一步是要具备良好的品德,这样才会让他们认识到将要在家庭、社会中承担起责任,并积极思考自己在未来的民族振兴和国家建设所扮演的角色。教育部于2020年6月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1]。课程思政强调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应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旅游美学是一门研究旅游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学科[2],美育本身就是价值观的引领,与思政教育具有天然契合性,是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2018年8月,国家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新文科的号召。新文科背景下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必然趋势[3]。旅游美学涉及旅游学、哲学、心理学、建筑学、园林学等多个相关学科,具有显著的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特征,与新文科的学科融合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是实现“课程、专业、学科”三层次思政体系的重要纽带。本研究以“旅游美学”为对象,探究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必须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需要以价值引领为核心,以学科融合为手段,以知识构建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的,构建专业建设与思政建设相融合的“四维一体”教学模式(图1);
核心价值观是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也要求高校教育者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确定思政教学目标,结合“旅游美学”课程性质及教学内容,以“少、准、精、深”为原则,确定三观价值教育、职业认同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文化自信教育四大思政教育内容,以“爱生活、爱职业、爱自然、爱国家”的“四爱”价值目标引领为核心,运用“大概念”的思想,构建课程知识体系。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推陈出新的周期不断缩短,但爆炸式知识反而使人们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为此,许多国家开始使用“大概念”串联知识体系、组织课程内容[4],注重交叉知识体系的构建,而不是知识传递本身。本研究希望对照新文科建设的要求,融合旅游学、美学、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构建由美学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和专业应用知识组成的逐步递进的知识体系,完成对知识认识、理解、应用的逻辑过程。具体到“旅游美学”这门学科,则希望学生能在学习完课程后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能够理解自然和人文资源美在何处,并能够将感受和思考融入实践中,向旅游者传递美,在工作中创造美。

图1 “四维一体”教学模式

2.1 实现思政目标立体化

高校是青年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建设的关键阶段,是培养社会建设者的最后一站。课程思政是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思政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是春风化雨般不断浸润的过程。首先,需要厘清“四爱”思政目标的教学逻辑,注重对课程知识之后的“意义世界”的理解与构建,分析每一个教学内容与思政目标的匹配度,确定其在目标教学逻辑链条中的作用,遵循“知、情、意、行”德育规律[5],逐步推进,有的放矢,形成合力,使每一个思政教学目标贯通于教学全过程,完成教学目标立体化。其次,根据课堂容量以及学生接受程度,合理安排每一教学内容对思政目标的支撑强度,支撑强度高的知识点应深入挖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形成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支撑强度低的知识点可用一段话、一个案例带过,不做深度阐述。再次,以专业教学为依托,合理融入思政,张弛有度,避免思政教学过于集中,引起学生反感,影响教学效果。这里以“职业认同教育”为例,对思政目标立体化过程予以说明(表1)。

表1 “职业认同”目标立体化

2.2 深度挖掘思政教学资源

明确“挖掘什么样的资源”是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新文科建设需要突出“文”的特质,要拓展国际视野,将新文化思想、内容融入旅游课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度挖掘思政教学资源。

2.2.1 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树立正确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6]。儒家构建以“仁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涵盖家、国、天下三个层次。墨家推崇兼爱、非攻、节俭等价值观,在国际局势紧张的当代具有重要意义。道家主张自然、无为等价值观,对于深刻理解生态文明观至关重要。法家推崇的公平、守信等价值观是今天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佛家中平等、戒律等思想对于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大有裨益。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将传统文化融合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与世界的关系”等核心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2 将中外审美对比教学,坚定文化自信

地理环境是孕育文化的摇篮,中国地理区域空间巨大,环境相对封闭,产生了基于农业文化的哲学体系,欧洲地理环境开放,产生了基于商业文化的哲学体系。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中外不同的哲学体系必然导致不同的审美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美学现象。比如欧洲绘画艺术以数学和科学为基础,中国绘画艺术以写意和情感为基础。近几个世纪,西方美学盛行,国内以西方美学为标准对中国式审美进行评价,使中国传统美学价值被低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必须将历史智慧与现实短板相结合,通过对中外园林、建筑、绘画等典型旅游资源的美学差异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东西方审美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确认中国传统美学的世界地位和价值,树立文化自信。

2.2.3 将旅游热点融入课程,提升教学效果

旅游热点是近段时间里引起广泛关注、参与讨论、激起民众情绪,引发强烈反响的旅游事件。以学生为中心,引入旅游热点,能够引发学生兴趣。但旅游热点关注度高,网络上出现的各种评论容易让学生迷失,无法判断,甚至产生负面价值观。因此,可以采用课堂辩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对旅游热点深入思考,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旅游热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提升思政教学效果。

2.2.4 将地方文脉融入课程,思政回归生活

陈传康[7]最早在旅游形象研究中提出文脉理念,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的有形的物质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一地域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综合。地方文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类型多样且丰富,生活气息浓厚,是思政教学资源的宝库。将学生在生活中能直接感知的文脉资源融入课程教学,能够将教学从课堂向生活延伸,是思政回归生活的有效途径。

2.3 应用PBL教学理念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导向教学法,围绕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的目的。应用PBL教学法,课前由教师提供参考资料使学生自学,启发学生通过自学等形式完成表层知识的归纳与分析,根据学习情况由学生或教师提出核心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当我们知道事物的原因时,我们才有了该事物的知识”[8],所以,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小组讨论、辩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对问题表象及其原因不断进行探讨,由一个问题引发下一个问题。与人有关的问题,探讨到最后,基本都涉及价值观等哲学问题,在探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实现思政目标。课后通过布置作业、实践体验、课程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将讨论思考的结论运用于实践中,以巩固教学效果。这里以山水美学为例进行说明(图2)。

图2 “生态文明观”PBL教学图

2.4 运用多元思政教学方法

2.4.1 混合式教学法

新文科所要求的融合不仅是知识上的融合,更是技术上的融合。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思政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的必然。利用Mooc等课程平台、雨课堂等软件,提前发布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利用开放时间提前学习知识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完成课前测验。课堂上根据测验结果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对学生不解的知识点补充讲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经典思想与理念展开深入探讨、总结与延伸。课前教师精心设计思政融入点,在回答问题及课堂讨论等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为思政教学融入课堂提供充足的时间。

2.4.2 现场教学方法

现场教学法是组织学生到社会生活现场学习有关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形式。审美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体验要求调动所有感官,平面化的图片及视频的体验效果有限,现场教学法能够较好解决上述问题。在讲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审美时,将课堂由教室内搬到教室外,利用地方旅游资源展开现场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资源的审美价值、审美方法、审美层次等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基础审美和审美应用两大能力,调动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和深厚文化的热爱,达到“四爱”思政教学目标。

2.4.3 启发式教学法

知识可以传递,智慧只能启迪。自古以来,先贤哲人就运用各种启发式教学法来启迪智慧。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和辩论,帮助对方思考,逐渐理解新的观点。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了启发法的适用性。禅宗主张在世俗生活中修行,运用生活中的现象启发人们自识本心、自见本性。美学是哲学的分支,美学现象背后往往是哲学层面的支撑,是智慧层面而非知识层面的教学,必须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在启发中让学生思考总结得出结论,自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感。比如讲授旅游审美的本质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旅游的本质,追问旅游者审美的目的,日常审美与旅游审美的不同等问题,在追问中思考旅游审美对人的价值及其不可替代性,最终让学生理解旅游的本质是审美,旅游审美的本质是人对身体和精神自由的追求,旅游是一项高尚的事业,是可以毕生从事的事业。

2.5 探索多维思政教学评价

2001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强化过程评价”,以改善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状。显然,过程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地考查学生学习效果。构建科学教学评价体系是有效实施过程性评价的前提,一般而言,教学评价体系由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组成。

2.5.1 评价主体

高校教学中注重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融合,通过多种途径将课程教学与第二课堂、专业竞赛等相结合,提升考核的影响度,扩大考核主体范围,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如与专业社团相结合,设立专项经费,举办“爱山水”主题摄影大赛,由其他年级学生、同行教师共同投票确定比赛等级,最终主讲教师转化为考核成绩。又如与全国院校导游服务能力大赛结合,举行“爱旅游”导游词创作比赛,由同行教师和主讲教师共同确定比赛结果,获奖作品将被选为全国大赛参赛导游词。

2.5.2 评价维度

课程思政不是一个扁平化的结构,而是集思想教育、学业教授、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立体结构[9]。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必须如盐溶水般融合,“旅游美学”教学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审美知识、“四爱”情感、审美能力四个维度。其中学习态度和“四爱”情感主要是从思政的角度进行评价,审美知识和审美能力是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评价。

2.5.3 评价指标

为实现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综合评价的可操作性,采用层次分析法,设置参与度和完成度两个一级指标,参与度权重为0.1,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完成度权重为0.9,侧重评价学生审美知识、“四爱”情感和审美能力三个维度,具体见表2。

表2 评价指标表

总之,旅游美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阵地,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应用新文科建设思维,遵循思政教学逻辑,从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体系化设计,将价值观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于一体,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美学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4期)2022-04-28盘中的意式美学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6期)2021-06-09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小学生作文辅导(2021年13期)2021-05-08外婆的美学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纯白美学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推荐访问:教学研究 美学 思政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