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23:09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04-02 16:30:11 浏览数:

曹希绅,陈黎琴,冯天天,许 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115开展课程思政,对于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岛化”窘境和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和协同效应具有重要意义。[2]19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各地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开展。[1]115

管理学是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开展管理学课程思政,相对其他管理类专业课程,其基础作用和辐射效应不言而喻。关于管理学课程思政,相关文献近年来陆续增多。唐芳认为,课程思政的目标是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3]195陈英梅、刘玉昌、张影认为,管理学课程思政内容必须贯穿管理学教学全过程,包括理论讲授、实践环节和考核环节都要精心设计。[4]唐芳认为,课程思政不能脱离课程,应紧紧围绕课程知识点,只有让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本课程中自然长出,才能真正彰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润物无声的效果。[5]149陈蕊、龙蔚、王静认为,管理学课程思政的内容、主题应契合管理学教学的内容和要点,而不能牵强附会、喧宾夺主,要紧密结合管理学教学的目标和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6]邱晓兰将布鲁纳建构主义的“支架”理论,运用于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构建了包含“搭建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的支架式教学模式。[7]61-62游庆军、卢云峰则强调了教师在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中需要运用“实事求是,以身示范”“隐性教育,润物无声”“课堂改革,参与式教学”三种策略。[8]李丹、李康研究构建了由学校、教师、学生“三维视角”的管理学课程思政改革思路,其要素分别包括软硬件教学资源的提供、教材建设、课程设计、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选择及学生管理等方面;
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子系统协同发展,并与时俱进地吸收来自系统内外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在满足三个子系统发展规律的要求下,会不断迭代更新,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由此来推动课程建设的有序健康发展。[2]20

总之,关于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大多高校都通过设立专项课题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下面结合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课题研究及教学实践,就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以及建设内容、配套措施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一)理论分析

管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涉及到“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两个根本问题,站在学生角度就是“为谁学”“为何学”和“学什么”的价值诉求问题。如果上述两个根本问题不解决,教师必然会在教学中陷入盲目性,学生更会在学习中迷失方向,失去学习动力。管理学同任何其它课程一样,具有价值属性和工具属性。在以往管理学课程目标设计中,价值层面往往被忽视,其结果要么是造成学生缺乏内在学习动力,要么是培养的学生不懂得如何做人。因此,强化管理学课程思政,就是要让学生不仅懂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懂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懂得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

管理学课程培养目标理应包含专业目标和育人目标两个侧面,这正是现代教育“全人”理念的体现。作为专业目标,即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作为育人目标,即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管理学课程育人目标来看,既包含外加的、自上而下的要求,也包含内生的、自下而上的要求。前者是指党和政府乃至社会对所有高校、所有课程的共性要求,即要求培养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人才;
后者是指潜存于管理学专业知识或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的固有或延伸要求。管理学课程的育人目标,必然是一个共性要求与个性要求相统一的整体。

(二)目标设计

首先是总目标设计。根据管理学的课程属性并结合新时代特点和要求,管理学课程培养总目标应该设定为:新时代优秀管理者的后备军。这一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总方针在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要牢牢把握和聚焦于这个总目标。其次是专业目标设计。作为管理学课程的专业目标,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现代管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管理学前沿动态,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三是育人目标设计。作为管理学课程的育人目标,要求学生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理想信念坚定、富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开拓创新、守正遵法的新时代优秀管理者。在三个目标中,总目标起到统领作用,专业目标和育人目标支撑总目标,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

(一)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管理学教学内容设计中,往往过度偏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政治思想和品德方面的内容。因此,围绕培养新时代优秀管理者后备军的总目标以及专业和育人两个分目标,应力求形成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管理学课程内容体系。这就要求在管理学教学内容设计中,能够做到专业知识内容和课程思政内容同步设计、有机融合。而要做到同步设计、有机融合,就需要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审视、思考过程。所谓自上而下,就是对照“立德树人”一系列共性要求审视专业内容体系,思考如何将这些共性要求落实、融入专业教学中;
所谓自下而上,就是系统审视专业内容体系,挖掘其中潜存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加以提升或延伸。通过这样两个过程,就可以实现专业知识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合。

管理学课程思政内容大致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核心层或指导层,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爱”教育、习近平法治思想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此为统领来规划和挖掘课程思政内容。对于核心层或指导层的内容,教师必须强化学习并内化于心,使之成为自觉遵循的育人指南。二是专业层或结合层,是潜存于管理学课程内容或课程教学过程中具有课程思政属性或可以提升为课程思政的内容。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民主集中制”既属于决策理论的专业内容,也可以提升为课程思政内容;
“榜样激励”“集体主义精神”既属于激励理论、团队理论的专业内容,也可以提升为课程思政内容。管理学课程中有大量专业内容,都有提升或延伸为思政内容的潜在基础。为此,作为任课教师就应该系统梳理管理学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在“立德树人”总体思想指导下,充分挖掘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并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来实现育人目标。三是日常层或延伸层,包括教师在与学生日常交往中,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或以身示范的内容,比如尊重科学、严谨治学、诚信为人、团队协作、艰苦朴素等均属于此类。作为教师,不能满足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说教,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为人师表,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由于管理学具有多学科交叉和实践性等特点,因此管理学课程涉及的思政内容非常之多,每一章内容中都可以挖掘出大量的课程思政元素。然而,鉴于课程学时的限制,就需要教师对每一章的课程思政内容做出合理的、集约化的安排。比如课程思政案例研讨不可能每堂课都安排,而作为讲授或与学生交流的小案例、历史故事、电视、电影片段等思政元素则可以灵活融入。需要强调的是,课程思政内容的安排,不能以牺牲专业教学为代价,相反应该力求使之对专业教学起到导航、辅助或强化作用。

(二)教学方法

不少专家学者均强调,课程思政应力求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强调了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内容的自然融入,而非系统讲授思政内容或牵强附会地“硬插入”思政内容,这也是课程思政相对于传统思政教育课的分工和定位所决定的。管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很多,在此主要讨论理论讲授、案例教学、专题研讨和情景模拟法。

1.理论讲授法。作为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是需要教师重点讲授的,讲授过程中既要阐述其主流观点,又要介绍其来龙去脉及不同学派的见解。管理学学派大多产生于西方,因此教师需要向学生指出其存在的偏颇,或在运用于中国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剖析。无论从专业知识学习还是课程思政融入角度看,理论讲授都属于基础环节、奠基工程,因此教师在价值导向、政治立场、科学态度方面的启发诱导非常重要。比如对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教师既要肯定这一理论的巨大贡献,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剖析、批判其个人主义价值观以及在哲学观、认识论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既是管理学专业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精心选择既富含专业内涵又兼具课程思政内涵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理论、方法对案例进行自主探究、小组研讨,并由教师最后点评和总结提升,将会大大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这也是布鲁纳“支架式”教学模式所主张的。[7]61比如在“决策过程”一章中,教师可以引入重庆谈判或志愿军赴朝作战的重大决策案例,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自主阅读和探究,并安排小组研讨、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点评和总结。通过这种“支架式”案例教学,就营造了一个探究式、立体化的课堂,使得学生在价值塑造、知识学习和决策能力上同步提升。

3.专题研讨法。专题研讨既可以针对某一理论问题,也可以针对某一理论的应用问题,还可以是与专业相关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等。在专题研讨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并作出独立判断,但在涉及价值层面、思维方式以及理论或问题背景方面,通常还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启发、引导和帮助。比如在有关互联网平台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专题研讨中,就需要启发学生从正面效应、负面效应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政府合理管控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探讨,以防止学生在研讨中出现认识偏颇。

4.情境模拟法。情境模拟法是一种模拟某种现实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扮演某种角色,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所扮演角色的地位、作用,体会所扮演角色的难点、痛点,了解扮演角色所需具备的素质、能力及知识经验,掌握处理其中各类专业问题或人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技巧。比如在领导或群体决策理论部分,可以设计一个企业董事会进行重大投资决策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董事长及代表不同利益者的董事角色,从而体会决策中领导者的作用、博弈过程、决策情势的形成与发展等。作为教师,可以通过较为隐含的方式,在设计模拟情境中渗入课程思政元素,以便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

课程思政教学由于涉及人的政治观点、理想信念、思想品德等心灵深处的问题,因而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相比专业知识教学应该更加灵活、多样和具有艺术性。比如,可以引入经典的历史故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插入一部小说、传记、电影、电视剧、名人演讲中的精彩片段,或插入鲜活的热点事件、热点人物,或运用诗、词、歌、赋的形式,其素材来源相当广泛,方式方法灵活多样。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专业方面的深厚功力,还需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并具有广博的知识面、阅历、兴趣爱好以及有效运用自身特长、资源而形成独特优势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方法,都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需要考虑与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课时及学生特点的合宜性,考虑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不能只是教师自己感觉良好,而在学生那里却没有反应、没有效果。

(三)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于开展正常教学并保证教学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环境也是开展隐性思政课程教育的载体。从管理学教学实践来看,主要涉及三类教学环境:一是线下课堂教学环境,二是线上网络平台教学环境,三是现场教学及其他教学环境。

线下课堂教学环境作为传统的教学环境,迄今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环境。一方面,学校对于教室、实验室等软硬件条件,应该高度重视,并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现实的教学需要不断进行现代化改造。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需要通过PPT课件制作、视频文件运用、板书、情境模拟、辩论赛等教学方式来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精心创设课堂教学环境,会使得课堂氛围更加生动,提升学生兴趣和参与度,从而使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升。

线上网络教学越来越成为大学教学的重要平台,其对于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辅助甚至替代作用。特别是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高校普遍采用了线上网络平台教学的方式。在开展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完善、优化线上平台环境。除了网络平台的基本功能、页面设计等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优化,其余则需要任课教师去设计优化。比如优化课程的章节安排、PPT视频课件,丰富平台案例库、作业库、资料库,安排专题研讨,增加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专门设置“课程思政专栏”等等,都会起到非常好的教学环境优化效果。

现场教学是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走理论与实际结合道路的辅助途径。结合管理学课堂教学,可以适当安排课间的现场教学。比如结合管理学课程中企业社会责任或企业文化专题内容,组织学生到临近相关企业开展现场教学。通过现场教学,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情况,分享企业管理经验,从而获得大量感性认识,并引发学生广泛思考。

(四)课外活动

开展课程思政不能仅限于课堂,还需要延伸到学生的各类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课外活动虽然不应该、也不能够完全由学校和教师控制,但通过合理途径对其进行总体规划和引导还是需要的。作为管理学任课教师,在课余时间与学生的交流、交往以及项目辅导中,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及思想道德方面的启发、诱导。比如在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活动中,作为管理学教师,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另一方面可以有意识地渗透课程思政内容,如将企业社会责任教育、“五爱”教育、大国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其中。

(五)课程考核

管理学课程思政考核,相对专业知识考核,更需要做到多途径、多维度和知行合一。首先,在平时课堂考核中,要着重考核学生出勤、案例或专题研讨的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以反映其学习态度;
其次,在期末考试中可以适当增加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结合的题目;
其三,在对学生课余表现考核中,可以着重考察其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各类集体活动、公益活动的表现以及日常为人处事的表现等。为了体现考核的合理性、公正性,还需要建立相对科学、权威的考核标准、考核流程,以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

(六)特色创建

特色创建不应视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而应视为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目的的重要环节。这里所谓特色,是指课程思政建设在整体或局部的内容、方式、途径、模式上所形成的行之有效且突出的特色。特色建设要力求结合所属高校、学院在学科专业、组织文化、基础条件、外部环境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而且需要持续探索、创新、提炼和优化。特色创建不能为特色而特色,而是必须符合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要求,必须为广大师生以及同行认可和接受,且具有实实在在的实践价值。比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管理学课程思政,力求传承学校“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优良校风,以培养新时代优秀管理者为使命,着力培养引领时代的领导者、管理者。因为今天我国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关键科技突破、大国竞争、西方围堵的内外环境,非常需要具有“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和艰苦创业精神的领导者、管理者。这样的课程思政特色凝练、特色建设,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很容易获得学界和行业的认同,也容易产生实际效果。

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种配套措施。

(一)修订教学大纲,采用马工程教材

教学既是一项探索性和持续改革、创新的活动,又是一项制度化、程序化的活动。教学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需要通过修订教学大纲而加以制度化。包括管理学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活动、考核方式等,都需要在教学大纲中加以规划和体现。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采用管理学马工程教材,因为这是新时代背景下管理学课程教学所依据的权威性参照。

(二)编写课程教案,建设思政素材库

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课程教案,将课程思政元素合理融入课程各环节,并设计好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实践活动以及考核方式等。要规划建设好课程思政素材库。课程思政素材库既包括典型案例、典型故事、典型事件、典型人物,也包括来自电影、电视剧、小说、传记、诗词歌赋、上级文件等方面的内容片段,可以分门别类地进行开发、储备。教师既要利用好公共案例库资源,更要强化自己在课程思政素材、案例方面的开发、建设。

(三)强化学习交流,加强团队建设

开展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在初期阶段尤其需要相关专家提供咨询、指导;
在持续建设过程中,更需要课程组、同行教师之间以及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彼此交流与学习借鉴。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组织举办或参加校外权威机构组织的专家讲座、专题研讨、课程培训、课程观摩等;
二是教师要强化对相关课程思政文献的阅读和研究;
三是加强课程团队建设,形成常态化集体备课制度和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四)加强课程思政的组织体系建设

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绝非管理学课程教师单枪匹马能够完成好的任务,而是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组织体系来保证。作为学校,应明确各级党组织、行政组织、学术组织以及工会等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职责,建立相应的领导、监督、咨询、支持、参与机制。与此同时,作为任课教师,应该主动强化与学校、学院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沟通协调,以便获取所需要的支持、配合。

(五)积极申报课题,持续深化改革

任课教师或课程组应该积极申报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组织的课程思政建设专项课题,通过开展以实践探索、改革创新为着眼点的课题研究,能够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特色化、品牌化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模式。需要强调的是,课题研究是有时限的,但课题的结束不代表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的结束。学校应该建立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机制,任课教师应该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持续修炼的责任和义务。

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搞好这项工程,首先需要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其次要规划设计好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课外活动、课程考核、特色建设等;
其三要制定好相关配套措施,以便各项建设内容能够顺利落地。作为管理学任课教师,应站在培养新时代优秀管理者后备军的高度,勇于承担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坚持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自觉学习、探索创新,以便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猜你喜欢 管理学思政内容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上海管理科学(2022年5期)2022-10-18内容回顾温故知新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金桥(2020年8期)2020-05-22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浅谈管理学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主要内容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

推荐访问:管理学 探索 实践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