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06:45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中国现代文学教材中的张恨水

发布时间:2023-04-02 22:10:04 浏览数:

张 俊

(安庆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经过长期的学术积累,学界关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文学创作的研究已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人们从文化背景、时代变迁、报人身份、创作观念、作品的思想内容与形式创新等多角度入手,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张恨水文学创作的特色和成就。然而,就中国现代文学教材中的张恨水这一话题进行研究较为少见①参见沈琳《张恨水在高校文学史教材中的传播与接受》,《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第17页。。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以期有所收获。

本文主要以不同历史时期出版的部颁中国现代文学教材为依据,兼及其他个别有影响的教材来进行张恨水作品讲述问题的讨论。

1950年5月,教育部召集的全国高等教育会议通过了《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其中规定,“中国新文学史”是各大学中国语文系的主要课程之一,并要求课程要“运用新观点、新方法,讲述自‘五四’时代到现在的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史,着重在各阶段的文艺思想斗争和其发展状况,以及对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等著名作家和作品的评述”②转引自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自序”,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1页。。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王瑶先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1951年9月,其撰写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由开明书店出版,1954年12月,《中国新文学史稿》改由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上下册一并出版,于是中国现代文学教材编写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得以确立。在王瑶的笔下,不属于“新文学”阵营的张恨水自然被排除在外,即使提到抗战文学、国统区文学,也完全无视当年影响巨大的张恨水的存在。同理,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其他教材,比如,蔡仪《中国新文学史讲话》(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版)、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复旦大学中文系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4年版)等也均不涉及通俗文学和张恨水。

改革开放后,高校的教学工作逐渐走上正轨,教材建设也加快进行。在教育部的直接关心和督促下,一些五六十年代规划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教材得以修改和重新出版。这些教材对通俗文学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出现了差异,有的一如既往,仍不予以认可和关注。比如,198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林志浩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也不提张恨水,1984年该书发行第二版时依然如此。还有,1982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下册)修订重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仍然不提张恨水。

1979年、1980年唐弢主编的三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下简称“唐弢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①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三),人民文学出版1980年版。该教材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早在1961年就开始了写作。这部集中了国内诸多现代文学史家,耗时多年,历经周折,最终得以出版的教材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权威的教材,对当时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影响很大。虽然该书并没有给通俗文学正名,也不关注通俗文学,但张恨水的作品终于露面了。张恨水被安排在第二十章“国统区的文学创作”第二节“小说创作”中,位置排在巴金、艾芜、姚雪垠等人之后。教材用一页半的篇幅对其进行介绍,认为他“是一位多产的小说家,是三四十年代出现的由鸳鸯蝴蝶派向新小说过渡的代表性作家。”“是一位具有爱国心的作家”。编者看重的是张恨水揭露国统区黑暗现实的《八十一梦》《五子登科》,还有一些抗日题材的“国难小说”,如《大江东去》《巷战之夜》等,而对其早期的社会言情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则一笔带过。鉴于《啼笑因缘》曾经风行一时,影响很大,所以便稍微提示一下:“它将缠绵悱恻的言情小说和锄强扶弱的武侠传奇熔于一炉”②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48页。,总之,虽认可张恨水,但并不看重其作为通俗文学大师的身份。

1987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王超冰合作撰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出版③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王超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该书后来进行过两次修订,并改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出修订版,2016年出第三版。,该书突破了此前以“新民主主义论”作为指导思想的治史方式,将“现代性”观念引入文学史写作,内容得以延展扩充,体例也十分新颖,受到学界的好评。1998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以下简称“钱理群本”)出版④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该教材先后列入“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具有转型意义的代表作,该书长期受到众多高校和学子的青睐。“钱理群本”开始正视通俗文学的存在价值,并将通俗小说的发展独立分章叙述,而创作时间跨度较大的张恨水就被分三次加以介绍。在第一个十年的“通俗小说(一)”中,主要提到《春明外史》的出版已显示了张恨水在章回体小说创作革新方面所具有的潜力。在第二个十年的“通俗小说(二)”中,张恨水已成为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他既看重章回小说的形式,强调通俗文学的娱乐性,又自觉肩负起文艺的使命。“他让章回小说能容纳不同时代的题材内容,他注意章回的回目格式的变化,他尝试过言情以外的武侠、侦探、历史、讽刺、幻想、荒诞等各种写法,以把章回体调适为一种富于弹性的新旧皆宜的文体”。⑤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页。在第三个十年的“通俗小说(三)”中,则是强调了张恨水在国统区重庆的小说创作“将通俗文学创作旨趣的严肃性,提高到从来没有的程度。”但“一味地表现重大题材达到极致,是会违背了通俗文学的基本游戏娱乐功能的。”⑥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7页。言外之意,这段时间张恨水创作的思想性要大于艺术性。

1993年,郭志刚、孙中田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以下简称“郭志刚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该书又出了修订版,并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该教材没有为通俗文学设立专门的章节,张恨水被放在第二十七章“黎明前的沉思与奋起”、第六节“《虾球传》及其他长篇小说”中讲述。认为张恨水“是中国通俗小说由近代走向现代的代表性作家……他既接纳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驰骋于旧派章回小说的腹地,又力图突破‘鸳鸯蝴蝶派’的狭小的躯壳,以适应‘五四’以来批判传统观念的时代风潮,跟上现代的步伐”①郭志刚、孙中田:《中国现代文学史》(修订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页。,“他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对旧章回小说的改良、革新,不但促进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交汇,也使通俗小说实现了由近代走向现代的历史性变革。这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的独特的贡献”②郭志刚、孙中田:《中国现代文学史》(修订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页。。

20世纪末,教育部隆重推出了一个高校教材品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凡入围教材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下册,以下简称“朱栋霖本”)就是“面向21 世纪课程教材”之一。该教材对通俗文学的价值予以充分肯定,认为到了20 世纪30年代现代通俗小说创作已经可以与新文学并驾齐驱,到了40年代,雅俗文学又逐渐合流,而“张恨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上的集大成者”。③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页。书中还对张恨水的四部代表作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艺术特征一一做了介绍和分析。为及时追踪当代文学的发展步伐、更新学科知识,该教材先后进行三次修改,但即使到了2020年出版的第四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8)》(上下册)时,关于张恨水的内容仍然没有改动。

同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程光炜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下简称“程光炜本”),对张恨水介绍的侧重点放在其对通俗文学理论的自觉探索上,认为张恨水关于通俗小说的理论思考是极为深刻的,既与新文学阵营有不谋而合之处,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张恨水把写作从谋生的职业变成了奋斗的事业。他宣称要‘继承先人的遗产’,‘接受西洋文明’,‘以产出合乎我祖国翻身中的文艺新产品’。”④程光炜:《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8页。至于对张恨水早期的作品《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并没有特别地加以强调,而是和后来抗战期间他的其他作品一样,只做简略的介绍。

21世纪以来的20年间,普通高校中国现代文学教材使用较多的是“钱理群本”和“朱栋霖本”,虽然期间也出版过一些诸如《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之类有新的视野和格局的文学史著作,但在大学课堂上基本不会出现,在此姑且不论。这意味着供高校使用的中国现代文学教材的编写思路、内容和框架已经相对稳定。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现代文学教材关于张恨水讲述的历史回顾,我们起码可以得出这样几点思考。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教材编写以新文学为本位的原则始终影响了我们对通俗文学以及张恨水的评价。汉语文学写作如果就拥有读者的数量来排座次的话,那么,20世纪上半叶张恨水无人匹敌,下半叶则是金庸独步天下。然而,文学史的编写从来都不会以读者的多少论英雄。如前所述,今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一开始就被命名为“中国新文学史”,强调的是“新文学”,是“文艺思想斗争和其发展状况”。所以,前30年非新文学阵营的张恨水被冷落也就顺理成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文学史观发生了转变,“唐弢本”开始关注张恨水表明了一种态度,即中国现代文学不仅仅只有新文学,还应该涉及其他类型的作家作品。但“唐弢本”对通俗文学在整体上还是忽略的,将张恨水放在“国统区的文学创作”中讲授,看重的显然是“抗战”而不是其作为通俗文学大师的价值。“钱理群本”是文学史观的又一次突破,即承认通俗文学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并设有“通俗小说”专章,其中有一节为“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雅俗共赏”,张恨水在文学史中总算是有了一定的位置。后来的“朱栋霖本”也有一节“现代通俗小说与张恨水”,张恨水的文学地位再次得到确立。然而,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这些教材对通俗文学多少还是有些忽视。比如,“钱理群本”在谈到张恨水《金粉世家》的艺术性时说:“至于书中人物描写的细致、倒叙的开头、百万字小说的结尾呈半开放式的状态,这都超出了一般章回小说的格局,而与新文学作品打通了。”①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页。可见,“与新文学打通”是评价其艺术价值的重要依据。再比如,“程光炜本”写道:“他吸取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和方法,接受新文学的批评和鞭策。这使得他抗战期间的创作呈现出新的面貌。”②程光炜:《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9页。即张恨水因与新文学的关联而使文学地位获得了提升。另外,直到今天还有些教材仍然不提张恨水和通俗文学,比如,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等。再有,即使在权威的教材中有介绍,但在高校的实际教学中,也很少有教师会花时间去认真讲授通俗文学和张恨水。新文学本位的观念根深蒂固,这既与当初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内容定性有关,又与知识界长期以来一直强调雅/俗对立,一味推崇高雅文学,有意贬抑通俗文学的偏见有关。其实,高雅文学和通俗文学是民族文学的一体两翼,两翼齐飞才能带来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才能满足广大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如果说高雅文学是文学的塔尖,那么通俗文学就是文学的基石,两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所以,只有真正打破知识界有形无形的文化等级观念,张恨水的文学地位才能在文学史教学中得以真正确立。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教材的编写应该走出“新/旧”对立的窠臼。这里的“新”与“旧”主要是指文学形式,尤其是针对文体而言的。目前,统编教材中讲述的中国现代文学是以“文学革命”为开端的。文学革命在内容上是“反帝反封建”,在形式上是废除文言文,倡导白话文。这种新文学史观视旧的文学形式为历史的包袱而加以舍弃。所以,“现代文学”课程讲诗歌只讲新诗而不讲旧体诗,讲散文只讲白话散文而不讲旧体散文,讲小说只讲现代小说而不讲章回小说,讲戏剧只讲话剧而不讲戏曲。尽管今天我们讲述的作家作品就思想内容而言已经超出了新文学的范围,但在文学形式上的“喜新厌旧”却依然如故。其实,将张恨水作为一个通俗文学大师看待和将其作为一个旧体文学大师看待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偏重于内容,后者偏重于形式。可是时至今日我们仍不在意张恨水作为一个旧体文学大家的分量和意义,相反,甚至认为旧体文学是妨碍张恨水发展的桎梏。比如,“朱栋霖本”最后对张恨水的评价是他“一生也没走出传统章回小说的窠臼。”③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8)》(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248页。尽管随着现代小说、新诗等新体文学的兴起,旧体文学渐渐衰落了,但旧体文学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要说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先秦诸子散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始终拥有众多的读者和追随者,就是运用旧体文学形式进行写作的新文学作家也大有人在,比如鲁迅、茅盾、郁达夫等人都十分擅长写旧体诗。一百年过去了,今天旧体文学的价值又再次得到人们的重新确认,各种新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也纷纷增加了古诗文的篇幅。所以,如此背景下作为一个曾经的旧体文学的集大成者——张恨水的价值自然也需要得到我们的重新认识和评价。当然,前提是现代文学教学对旧体文学的态度应该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最后,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对张恨水的文学价值应当有更新的认识和理解。支撑我们民族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特有的精神文化,其核心部分是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比如,忧国忧民、天下为公的忘我精神;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奋斗精神;
忠贞孝义、宽厚仁爱的伦理精神;
嫉恶如仇、匡扶正义的侠义精神;
等等。这些精神经过长期积淀在包括通俗文学的民间艺术作品中得到完整而充分的体现,从而奠定了民族文化的民间基础。可以这样说,就民族精神传承而言,通俗文学无疑比高雅文学更集中、便捷、有效,因为前者强调的是稳定的民族精神的“共性”,而后者则突出作者的独特精神“个性”。放在一个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中加以考察,张恨水的小说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无疑都是最具中国风格的。他的社会批判讽刺小说、抗战小说和社会言情小说始终都充满着一种强烈的道德感、是非感和正义感,富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民族气节和侠义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受到社会各阶层读者的高度认同。在文学已高度市场化、娱乐化和多元化的今天,张恨水的小说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有着特殊意义和价值的,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发扬光大。所以,当下对张恨水的再认识和评价不是已经终结了,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钱理群张恨水新文学 钱理群:“专改错别字的教授”今古传奇·人物版(2021年10期)2021-10-26钱理群新作文·高中版(2021年11期)2021-06-07近百年探索中的张恨水研究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6期)2020-12-26止谤莫如自修高中生·青春励志(2019年4期)2019-05-09张恨水谈择妻:要找一个能了解我的北广人物(2018年31期)2018-09-05小报文学与新文学的论战看历史(2018年7期)2018-08-23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1期)2017-03-22钱理群“告别教育”教师博览(2013年2期)2013-11-25钱理群告别教育杂文选刊(2012年12期)2012-05-14论“言文互动”对中国新文学的建设意义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4期)2004-04-22

推荐访问:现代文学 中国 教材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