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02:44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纺织服饰类“非遗”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以“两个结合”为视角

发布时间:2023-04-03 21:45:05 浏览数:

常 沛,孙凯迪

纺织服饰类“非遗”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以“两个结合”为视角

常 沛,孙凯迪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纺织服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纺织服饰类“非遗”)源自我国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认同。因此,本文通过挖掘纺织服饰类“非遗”中所蕴含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的契合度,分析纺织服饰类“非遗”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蕴,进一步探究纺织服饰类“非遗”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和促进纺织服饰类“非遗”的传承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纺织服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涵养

纺织服饰类“非遗”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文化样式,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传播平台,增强传播的日常性、具体性、形象性、生活性。目前关于纺织服饰类“非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纺织服饰类“非遗”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可以从学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中得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徐礼红(2020)认为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内在的正直勇敢、诚实守信、守望相助等深刻内在价值,实现了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升华。[2]王永明(2020)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提炼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3]宗爱东(2021)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是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基础上形成的。[4]

以上学者主要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关于纺织服饰类“非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研究甚少。因此,本文聚焦纺织服饰类“非遗”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蕴含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分析纺织服饰类“非遗”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蕴,进一步探究涵养路径。以期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传播的有效性,并正确引领纺织服饰类“非遗”的传承发展。

1.1 勇敢顽强精神凸显爱国报国的信仰

纺织服饰类“非遗”的某些花样、纹案传达出少数民族在抗击外敌时所展现的勇敢顽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层面所体现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的要求是一致的。例如,苗族服饰中用到的刻录技艺,展现了苗族英雄们为了捍卫自己的民族、不怕牺牲的英勇抗战精神,智慧的苗族妇女用针线把英雄们保家卫国的场景、曾经使用的刀枪等武器记录下来,通过服饰传递爱国的民族精神。苗族服饰中的几何纹图案,记录了苗族人的民族生息与战争迁徙;
瑶族服饰中特有的五条红色花纹,相传是瑶王在与外族抗战时,为了保护自己的族人不受伤害留下的血手印,瑶族妇女为了纪念他的勇敢顽强精神将花纹绣在南丹族男子白裤的膝盖位置;
花瑶挑花主体图案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记录了瑶族先祖抵御外族侵略的历史故事。[5]

这些图案纹样的记录在传递鲜活历史故事的同时,更多展现的是我国少数民族面对外敌入侵时全民族团结一致,以勇敢顽强的精神抵御外敌、守护疆土。因此,这种勇敢顽强精神折射到现代社会便是我们在面对民族分裂、港独藏独台独分子时坚守的爱国主义信仰,凸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报国的价值信仰。

1.2 吃苦耐劳精神彰显敬业勤业的品格

纺织服饰类“非遗”的制作过程、使用价值和道德蕴涵都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吃苦耐劳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层面的道德规范,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在自身的职业岗位中克己奉公,秉持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的敬业勤业品格正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吃苦耐劳精神的彰显,它们两者在精神内涵上是契合的。

纺织服饰类“非遗”中的传统技艺,大多工艺复杂、制作费时费力,往往需要经过几十道工艺最后才成为一套精美的服饰。例如,侗族刺绣中的盘轴滚边绣技艺是纯手工制作,制作一件完整的盘轴滚边绣精品往往要花一年的时间;
我国第一批被列入纺织服饰类“非遗”的惠安女服饰,是惠安女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根据劳动方式的需要进行设计并不断改进,最终形成并保留下来的特色服饰。其劳动使用价值极高,体现了惠安女的勤劳与智慧。因为历史上的惠安地区,生产劳作条件不充分,身强体壮的男人大多出门谋生,家里的农业劳作、家务活自然落在了女人身上,由此练就了惠安女吃苦耐劳、勤劳坚韧的精神品格。

所以,纺织服饰类“非遗”反映了各民族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耐性,体现出个体价值的追求方向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和途径。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个人在工作岗位上敬业勤业,发挥自身才能,进而寻求自我价值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纺织服饰类“非遗”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体现出敬业勤业的现代品格。

1.3 万命同源理念昭示平等社会的理想

少数民族的纺织服饰类“非遗”上装饰有多种动物纹、植物纹的图案,他们认为动植物与人类的生命是一样珍贵平等的,这些取自于大自然的服饰图案,寄托的是劳动人民原始真挚的生命观,体现了万命同源、众生平等、和谐共处的生命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求的平等价值取向,是尊重保障人权的体现,也是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纺织服饰类“非遗”中传达的万命同源理念从文化渊源的角度昭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平等社会的理想追求。例如被誉为“最美的少数民族服饰”之一的苗族服饰,在服饰的刺绣及蜡染艺术作品中充分展现苗族人民对天地万物、日月星辰的自然崇拜。苗族服饰对蝴蝶纹、龙纹、鸟纹、鱼纹的运用,展现了所有生灵相互依存、平和、相安的思想,是苗族人民对平等生命的最初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汲取了纺织服饰类“非遗”万命同源、众生平等思想的精华。同时,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生命,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求平等的基因,将万命同源、众生平等思想延伸到现代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治理体系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体现。

1.4 协调布局审美贴合和谐秩序的追求

纺织服饰类“非遗”的服装饰品在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创造下,展现了秀丽和谐,优美柔和的特征,体现的协调布局审美贴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秩序的追求。例如,富于变化的朝鲜族服饰充分展现了服饰的直线美和柔和美,朝鲜族人民将阴阳五行原理应用到服饰的色彩搭配上,利用不同服饰的材质和色彩演绎不同的风格,使得朝鲜族服饰成为色彩协调搭配的代表;
蒙古族服饰中最常见的蒙古袍颜色多样,大多喜爱白、蓝、黄、红、绿等鲜明的色彩,对比强烈的色彩搭配体现了蒙古族人民鲜明热烈的性格特点,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美的追求。纺织服饰类“非遗”中的色彩、线条搭配是劳动人民展现在服饰中的协调整合,是人们对于“和谐”观念的最初理解,也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所追求的对于不同群体利益的协调、整合,以及对和谐秩序追求的理念。

我国的纺织服饰类“非遗”遗产项目众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产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市场影响下,纺织服饰类“非遗”的服饰设计存在应用误区。一方面,纺织服饰的设计长期以来处于模仿阶段,没有应用甚至抛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出的产品严重缺乏文化感;
另一方面,这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单“照搬主义”,机械式的复制和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导致应用纺织服饰类“非遗”的服饰设计产品无法得到大众的认可。这些背离和抛弃文化意蕴的纺织服饰类“非遗”产品被推广到市场,其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主流价值未能表达出来。[6]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待历史文化的辩证“扬弃”观,对像纺织服饰类“非遗”这样传承千年的民族文化,应当“有鉴别的加以对待,有扬弃的予以继承”,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和阐发纺织服饰类“非遗”中有益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思想,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传承纺织服饰类“非遗”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推进“双创”发展。所以,基于纺织服饰类“非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应当分析运用纺织服饰类“非遗”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

2.1 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语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社会信息,渗透了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审美习惯、生活方式等,是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瑰宝。纺织服饰类“非遗”包含了民族价值观念、民族精神的精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例如,“非遗”服饰中传达的勇敢顽强精神与爱国主义信仰相一致;
吃苦耐劳精神与敬业勤业品格相契合;
万名同源理念与平等社会理想一脉相承。纺织服饰类“非遗”本身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兼具各民族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观,这些传统文化所传达出的价值观念能够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语义。所以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突出和巩固我们的历史文化根基。

2.2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载体

谈心、会议、理论学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传统模式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传统模式在传播实践中更多的是传递信息和基本内容,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单理解为信息的传递,忽略了传播的意义建构功能,导致当前“只有信息,没有意义”传播图式的普遍存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社会共同价值观念、树立群众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实现价值观的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7]纺织服饰类“非遗”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贴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服饰、家居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强有力的传播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可见的,它只有在具体的事物中才能被人民群众感知,借助具体的非遗服饰,抽象的价值观念变得可见、可触、可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地融入民众日常生活,有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

2.3 引领纺织服饰类“非遗”的传承保护

2021年6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了《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及《科技、时尚、绿色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纺织行业的时尚发展,将实现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科技创新为支撑、优秀文化为引领、品牌建设为抓手、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创意高密集、资源高融合、产品高附加值发展,在文化赋能与品牌建设目标中指出要培养一批体现新时代精神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人才。

这是持续推进“两个结合”,提高新时期解决新问题的具体措施,纺织行业需要从纺织服饰类“非遗”中汲取营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找准正确的发展走向,提升纺织行业的文化品质。纺织服饰类“非遗”的传承保护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在当前良莠不齐的文化交锋中找准中国文化、汲取中国价值观。[6]这也是我国纺织行业实现中国特色时尚文化复兴,摆脱由西方时尚文化主导的跟随型、依附式发展模式的极好途径。

2.4 增强传统与现代审美意识的和谐统一

纺织服饰类“非遗”中蕴含着我国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很多纺织服饰类“非遗”图案不打底稿,也不先描画草图,制作者凭借自身的悟性、丰富的想象力和娴熟的技巧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融入服饰设计中,布局谋篇,信手绣出,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例如,利用天然染料研发的防染印花技术使早期生活在贫穷中的底层人民也能装扮自己,表达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期盼;
赫哲族服饰中的云纹图案,传达了荣华富贵和吉祥福禄的寓意。这些向往和追求传达出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注入新的时代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高尚人格、启迪智慧。在面临外来文化渗透、审美意识变化的情况下,人们的审美观念在传统与现代交杂中摇摆不定。纺织服饰类“非遗”印载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流思想有机结合的情况下,帮助人们形成稳固的审美意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3.1 完善纺织服饰类“非遗”传承人制度

纺织服饰类“非遗”植根于人民,源于群众生活和生产实践的现实需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主体性上存在一致性。[8]因此,对纺织服饰类“非遗”这一精神文化的发展而言,传承人的主体性作用明显;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而言,坚持人民的主体性意义重大。

首先,完善纺织服饰类“非遗”传承人制度。第一,健全纺织服饰类“非遗”的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从县、市、省到全国审慎开展传承人的推荐认定工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不仅是一种荣誉称号,更是一种社会义务与文化传承责任。因此,在审核代表性传承人时,要将传承摆在首要位置。第二,加强纺织服饰类“非遗”传承人的评估和动态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和退出机制。“非遗”传承人的定期评估应当包括奖励与惩罚两部分,对在这段时期内尽职尽责的传承人应当进行正面鼓励和奖励,对个别放松自身要求、评估不合格的传承人取消传承人资格。实施退出机制可以提升传承人自觉主动积极传播“非遗”的意识,夯实传承人应承担的责任。对于保障传承人制度的活力、公平与尊严十分必要。

其次,加强对纺织服饰类“非遗”传承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合格的纺织服饰类“非遗”传承人必须具备专业素养和品德修养,专业素养包括传承人是否长期从事纺织服饰类“非遗”的实践工作,是否掌握了核心技艺与知识,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业务影响力;
品德修养包括具备良好的品德修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自觉承担纺织服饰类“非遗”传承的使命与担当,积极开展传承实践。我们在保证传承人具备合格专业素养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其品德修养的培育。第一,对纺织服饰类“非遗”传承人的评估要重视品德修养的考察。“非遗”传承人肩负示范与教育培训的社会传承责任,受教育者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者价值观的影响,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念及良好的品德修养是“非遗”传承人应当具备的首要条件。第二,纺织服饰类“非遗”传承人应提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作品的能力。“非遗”传承人作为文艺工作者要有政治担当,创作的“非遗”作品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灵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非遗”作品的创作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现传统与现代审美意识的和谐统一中润物细无声地提升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念。

3.2 创新纺织服饰类“非遗”的传播形式

纺织服饰类“非遗”需要宣传,提升宣传力度不仅是宣传服饰作品,更多的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纺织服饰类“非遗”在继承传统技艺、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将现代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创新传播的新形式,提升纺织服饰类“非遗”的宣传力度,为当前的影视剧、综艺、直播等新媒体奠定历史文化根基。

首先,通过“非遗+影视剧、综艺节目”的呈现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出圈”。“非遗”由于技术的困难和时间的久远,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正在变得很陌生。我们想要让“非遗”得到长远的发展,年轻人的关注和新鲜血液的注入是重中之重。将“非遗”元素融入影视剧及综艺或者直接以“非遗”一线手工匠人为主角制作影视剧、综艺,让更多的年轻人从中感受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重新看待“非遗”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参与文化传播。例如,《传承者》《了不起的匠人》等纪录片深入一线手工匠人的生活,向世人展示传承千年的东方技艺,将一段段普通却不平凡的非遗人生娓娓道来;
电视剧《延禧攻略》通过长篇幅、多细节展示刺绣、绒花、缂丝等纺织服饰类“非遗”技艺,收获了超高人气和热度,让观众领略到了纺织服饰类“非遗”之美;
电视剧《当家主母》以弘扬缂丝技艺为主旨,将“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纺织服饰类“非遗”技艺生动展现出来。

其次,探索“非遗+旅游”的活态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圈”。纺织服饰类“非遗”是以人民为传承主体、以生产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纺织服饰类“非遗”不同于只能展览、不可随意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不需要原封不动的固态保存,只有通过创新发展,让其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融入人们的生活,才可以保持其原本的生产生活属性,实现传承发展的目的。通过到纺织服饰类“非遗”的诞生地去亲身感受“非遗”文化产生的条件,体验纺织服饰的制作过程,可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形象化、具体化,实现纺织服饰类“非遗”的活态传承。

最后,推广“非遗+直播”的传递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建圈”。当前“非遗+直播”的形式丰富了非遗产品的销售形式,为非遗传承与创新带来更多新意和惊喜。传统的非遗文化通过直播新形式建立新圈子,年轻人在“非遗文化圈”中分享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进步。通过直播建圈将人们固有认知中“高冷”的非遗文化转变为年轻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将文化资源活化,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实现对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和践行。

3.3 丰富纺织服饰类“非遗”的活动形式

纺织服饰类“非遗”活动,应该聚焦在知识普及层面,通过纺织服饰类“非遗”保护项目的展演、宣传等,提升民众的文化体验,营造人人关心支持“非遗”,人人参与保护“非遗”的社会氛围。

首先,倡导因地制宜开展非遗项目的展示、展演活动。纺织服饰类“非遗”源自生产和生活,具有极强的生活场景性,例如,惠安女服饰的“封建头”“民主肚”“浪费裤”与惠安女生活的海边环境息息相关;
赫哲鱼皮衣反映了赫哲族居住的江河地区以及捕鱼、狩猎的谋生手段。通过具体的场景展示和现场互动,人们了解、认识自己所处的文化,直观感受纺织服饰类“非遗”蕴含的传统文化,并对之建立和增强认同感、亲近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大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亲和力。

其次,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条文条例的宣传活动。《非遗法》中明确规定保护“非遗”应当“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有利于指出纺织服饰类“非遗”传承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也是进行《非遗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活动的意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最后,开展多样的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提升人们的文化体验。例如,学校可以借助社团这一媒介开展纺织服饰类“非遗”实践活动。武汉纺织大学的非遗社团,依据学校专业特色,开设文创比赛;
邀请纺织服饰类“非遗”传承人到学校教授汉绣、楚绣、缠花等非遗项目,提升学生文化体验;
开设寒暑期实践活动,带领同学们到纺织服饰类“非遗”的原生地进行实践学习,了解非遗项目的文化渊源。

3.4 构建纺织服饰类“非遗”的课程体系

“非遗”的传承发展既要依靠社会宣传,更要重视“非遗”学校教育,其作用更深远、意义更重大。任何形式的“非遗”社会宣传都不可能送达所有人,只有通过一代代的学校教育,才能传达给每一个公民,形成全民族、全社会的文化认同。纺织服饰类“非遗”进课堂、进教材、进课程,构建纺织服饰类“非遗”的课程体系是关键。

将纺织服饰类“非遗”的知识及相关专业补充到《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专业目录》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在制度层面打通、规范、引导纺织服饰类“非遗”课程体系的专业路径。使纺织服饰类“非遗”成为有政策保障与法规依据的专业文化,彰显纺织服饰类“非遗”的文化价值,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性。

其次,依据地方特色,分类指导,设置合理课程及教材,稳步推进纺织服饰类“非遗”的专业路径。第一,义务教育阶段,设立“乡土教育”课程完善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将本地的纺织服饰类“非遗”文化知识纳入教材。例如苗族、回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乡土课程;
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惠安女服饰等地区乡土课程。第二,高校结合学科专业特色设置通识性课程。例如天津工业大学,以现代纺织为特色,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课程,涵盖设计、研发、营销等多学科专业内容,让学生增强对学校的了解与热爱,同时了解我国优秀的纺织类非遗文化。

最后,除授课教师外,聘请地方纺织服饰类“非遗”传承人进行实践授课,鼓励高校相关专业老师与传承人开展密切合作,跨领域、跨学科组建“教师+非遗传承人”的教学团队,通过教材编写的互补配合与课堂教学的互助实施探索非遗教学的发展之路,实现教师讲授与传承人技艺传授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实操充分衔接、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融会贯通。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J]. 党建, 2014, (03): 4+6.

[2] 徐礼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J]. 江西社会科学, 2020, 40(05): 226-232.

[3] 王永明, 赵丹丹.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 (17): 26-28.

[4] 宗爱东.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科支撑[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1, (09): 26-33+108.

[5] 赵宏, 曹明福. 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5. 123.

[6] 常沛.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功能及实现路径[J].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8, 31(04): 47-51.

[7] 吴静, 颜吾佴.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J]. 红旗文稿, 2017, (07): 26-27.

[8] 刘倩,何平. “非遗”传承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诉求[J]. 民族艺术研究,2016,29(04): 225-232.

[9] 宫奕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转化与超越研究[D].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2019. 46-63.

[10] 张志顺, 王法睿. 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 (16): 11-13.

[11] 高欣.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研究[D]. 贵阳:贵州师范大学, 2021. 38-39.

Research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to Conserve Socialist Core Values——as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wo combination "

CHANG Pei, SUN Kai-di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extile and apparel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ntangible heritage of textile and apparel") originates from the social life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of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 and its traditional cultural spirit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value pursui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and recogni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extile and apparel,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path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extile and apparel.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the cultivation effec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extile and apparel.

textile cloth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Socialism; conserve

常沛(1981-),女,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21JDSZK143);
湖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湖北省社科基金前期资助重大项目)(20ZD122);
湖北省服饰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2021年度项目(2021HFG001);
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1Q111).

G641

A

2095-414X(2022)06-0091-06

猜你喜欢 非遗服饰纺织 澳洋纺织纺织报告(2022年8期)2022-08-25纺织届的“两优一先”纺织科学研究(2021年7期)2021-08-14动物“闯”入服饰界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21年3期)2021-07-21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学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意林·全彩Color(2019年9期)2019-10-17“非遗”走进高校青年与社会(2016年17期)2016-10-25官渡古镇“非遗”联展青年与社会(2016年17期)2016-10-25

推荐访问:涵养 视角 两个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