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2日 00:48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高职高专院校医疗器械专业医学基础课教学探索

发布时间:2023-04-05 14:15:09 浏览数:

姜梅英 章安雯 赵长莉

(山东枣庄职业学院,山东 枣庄 277800)

医学的发展趋势是综合化和技术化。医学工程技术在医学研究、疾病诊断、康复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医疗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仪器设备的更新和工程技术的进步。二者相互促进、紧密结合,最终形成“医学”和“工程”融合的局面。社会对医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从单一的专长到多学科的综合发展。因此,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开设医学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高职高专院校医疗器械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开设,将使得高职高专学生需要涉猎的领域更加广泛,并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医疗器械研发制造中,进而为促进医学事业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生源方面,高职高专学生的整体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在知识的领悟和推理能力方面也相对较低。而基础医学课程内容繁杂、抽象,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兴趣。在心理特点方面,由于大部分的高职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比较低,理解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弱,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同时,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中职学校直接过渡过来的,由此将使得整体的师资力量处于有待优化提升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人才的素质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已经成为当前高职高专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为进一步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本文将对当前高职高专的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1]。

医疗器械专业旨在培养医工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医疗常识,以此使其能够在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原理的基础上优化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

1.有利于后续专业课学习

基础医学课程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专业的人体器官置换设备所使用的人工心肺机、血液透析机、呼吸机、麻醉机等,将能够取代人体的心肺功能、肾脏功能、神经系统等功能。因此,基础医学课程是优化高职高专院校医疗器械专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2.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

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不断发现医疗需求,拓宽思路,充分开发和应用先进医疗器械和设备,使医疗设备在医学研究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如CT、MRI、内窥镜等医疗器械的使用,都离不开对人体的构造和功能的了解。

1.课程设置不合理

对于医学生来说,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课程都是很重要的课程,一般的医学专业,一堂课至少要100个学时以上。学校虽然没有专门培养医学生,但是,对于未来的医工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来说,将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当前的课程设置只有几十个学时,由于课程内容太多,致使理论课的时间较短,教师也出现讲不深、讲不透的现象;
而在实验课上,学生也只是粗略地看一遍,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识别样本和模型,由此将难以仔细观察和分析试验的结果,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并且使得课堂教学无法达到预期。

2.教学手段缺乏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医学基础课主要是以理论为主,以实验内容为辅,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在实施多次教学改革后,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教学工作,使其教学形式不够丰富。尽管开设实验课程,但是在工程类专业,大部分的医学基础课程都是以观察模式为主,实践操作相对较少,而且模型数量也相对有限,由此将使得学生在缺乏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将极易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纲的要求,由此将使得教学模式的多元性难以得到凸显。

3.教师队伍有待提高

医学基础课的教学要求教师既要精通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免疫学等,又要具备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同时还要掌握与学生有关的临床研究情况。但当前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更多是以研究为主,与临床实践无关,而且,让临床医生进行频繁授课的概率也相对较低,这将会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4.评价标准存在片面性

当前在许多院校中,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一般都是以测试为基础,甚至连实验内容都是以书面形式实现评定,这是一种偏颇的做法,其更多注重的是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和对“标准化”的测试,而忽略对学生综合知识和创造力的提高[2]。

1.把握行业产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

目前,国外的医学基础课程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和职业化的趋势,其中通识和人文社科课程比例线相对较高。我国高职高专的学科建设更注重专业化,缺乏专业发展和科研能力。为此,应构建适应专业发展需要、市场需求、学生个性需求的新课程体系,提高通识教育的比重。同时,增加人文社科专业课程的比重,增加专业基础、主干课程的覆盖面,并开设经管课程,使学生可以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全过程中,切实实现全面发展。同时,互联网的浪潮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行业的形态,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的知识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将能够从多元化的学习途径中掌握专业知识能力,切实使其在接收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改变以往的孤立、单一的认知模式,进而更好地适应医疗器械专业的发展趋势。

而现如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翻转课堂的应用频率也在逐渐提升,其非简单的传统课堂。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录像内容包括麻醉知识的重点、难点、易考点、知识点的扩充。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可以借鉴教科书,但教科书并非唯一的参考。其重点在于对老师进行细致的讲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临床麻醉学老师可以将网上的数据、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制作成一个小型的麻醉训练短片,而后与心内科、放射科、呼吸科等相关的网络课程相结合,以此提升授课内容的全面性。其中,视频剪辑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教师需要将手术室里的麻醉、疼痛管理等有密切关系的片段放到翻转课堂里,由此使其能够在思考中掌握临床麻醉学的基本关联性内容,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在翻转课堂教育教学中,学生能够自主下载教师所录制的视频,便于后续的反复观看和学习,这实际上也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限制的教学方式之一。

2.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切实培养学生职业行为能力,我们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以下将对其展开分析:

2.1 构建合作探究一体化模式,融入能力培养目标

教师可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打破原有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边界,深入探索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依托教师指导丰富学生的理性认知,借助实验操作深化学生的感性体验,凭借理论与实验的结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动态发展。

例如在讲解“血型、血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依照以下五个步骤进行教学安排:首先将学生以4~6人为单位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各小组分别推选出组长、确定组内成员的分工,由教师在授课前3~5日利用QQ群、微信群向学生发布学习任务书,如“研究ABO血型系统的发现史”,引导学生采用阅读教材、搜集文献、查阅网络资料等方式初步生成合作学习成果;
其次在课上理论教学环节,教师可创设某产妇大出血的临床情境,借助情境铺垫引出“如何明确该产妇的血型?”“怎样才能够保证输血安全?”等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经验与合作学习成果,通过分组讨论确定ABO血型分型的具体依据;
再次进入实验操作环节,教师可引入虚拟操作系统作为实验平台,引导学生利用虚拟人体实验室这一功能模块完成对患者进行采血、开展血型鉴定实验、运用已知抗体鉴定红细胞膜上的未知抗原、判定血型鉴定结果等一系列实验操作过程;
接下来进入教学评价环节,由教师总结各学习小组在模拟操作环节存在的问题,用教师机演示正确操作要点,引导学生尝试通过自主反思总结出交叉配血实验要点与输血原则,并将学生的实验操作结果、小组合作成果与课堂表现等列为评价指标,弥补传统以考试成绩判定学习成效的缺陷,真正发挥教学评价实效性;
最后由教师布置拓展性练习,提出如“O型血的人是万能供血者吗?”“为什么称Rh阴性血为熊猫血?”等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拓展延伸与探索实践,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2 转变教学方式方法,打造实践教学新模式

国外的课堂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并不局限于一种特定的教学方式,其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得相关的知识。①课堂上的实践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应采取小组式、导学案式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思考的空间,并使其以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课堂。②在实践中的教学。要做好实习指南、制订实习任务书等方面工作,以达到对实习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目的。实习质量评价的对象不仅限于学校,而且实习单位也可以参加。③科研与教学。要减少重复的简单实验,加强探索性的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且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和科协的科技活动,开展高质量的学术报告会,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指导学生解医疗器械专业的前沿理论,掌握其发展趋势。

2.3 推动教学平台建设,构建医工结合实践教学体系

国外高职高专的医疗器械专业项目通常与科研机构、企业医院等机构开展密切的合作,以帮助学生掌握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技能,从而增强高职高专的竞争优势。①学校应按照医疗器械专业的发展趋势,对实验室内的陈旧仪器进行升级,以满足教学需要,同时为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实验平台。②在医院,透过实习平台,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到工程学专业知识内容,还可以学习到在学校里很难得到的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和操作能力。③在企业层面,企业的制造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透过与企业的长期伙伴关系,学生将会持续提升其在生物医药工业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而企业亦可借此发掘所需之人才,由此将能够构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双赢的局面。

3.加强交流与沟通,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在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中,应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教学推动者的作用。从我校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中可以发现,高职高专院校医疗器械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与以往的医学教育相比,高职高专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往往开设许多新的学科,而一些传统的专科的培养对象也发生较大的改变。为此,临床医学基础课教师要加强与专业教师的交流与沟通,,把医学基础学科与医疗企业专业教师组织起来,共同探讨课程体系的设置,明确其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和功能,使其与专业学科的衔接更加紧密。只有如此,基础医学教师才能按照自己的专业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避免因“不知道学科的位置和功能,而降低教学质量”问题的出现。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医学基础学科的研究,通过培训和进修的方式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由此使得能够在授课过程中将医疗器械专业知识内容与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内容实现高效衔接[3]。

4.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考核方法

在当前教育评价的过程中,需要从重视筛选和选拔向重视奖励和回馈,从重视学习到重视全面素质的评价。期间需要从单一测试转化为构建多层次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多维度、全面性评价,期间还需要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结合。学生总分的计算方式为:平时(20%)+40%的实验课程(40%)+40%的期末考试(40%)。包括课堂提问、学习态度、作业质量、实验操作能力(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他人协作)。考试方式的改革,有利于引导学生注重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需要执行分阶段的奖励评价,每次上课都对每个同学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基于其课堂表现以及回答问题的质量予以相应的课堂加分,由此实现对学生的表现实现定性评价。除此之外,在实践中还可以使用定性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合理使用多媒体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更深的了解,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总而言之,在高职高专医疗器械专业中,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基于在医疗器械专业中开设基础医学课程的必要性着手,切实针对当前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对策,以期更好地提升医学基础课程开展的质量效果,进而为加强医学专业技术与人文教育、科研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猜你喜欢 医疗器械医学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小猕猴智力画刊(2022年9期)2022-11-04医疗器械检验数据修约问题的探讨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2期)2022-08-11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传染病信息(2022年2期)2022-07-15外来医疗器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1期)2022-04-19医院医疗器械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及维修管理策略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1期)2022-04-19家用医疗器械监管现状与发展趋势现代仪器与医疗(2021年2期)2021-07-21医学的进步动漫星空(兴趣百科)(2020年12期)2020-12-12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祝您健康(2020年4期)2020-05-20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发明与创新(2016年38期)2016-08-22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太空探索(2016年5期)2016-07-12

推荐访问:医疗器械 高职高专 课教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