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01:15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发布时间:2023-04-06 18:10:11 浏览数:

曾洪鑫

(东莞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管理信息系统”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信息科学、数学、管理学、系统工程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思维和信息系统综合应用能力。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并持续向各产业领域渗透。生产制造方式被不断重塑;
信息技术与人的行为的科学、有效的融合持续推动管理模式创新;
各领域信息化管理应用需求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变化和趋势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对标信息化管理应用需求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进行深度革新。

近年来,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已受到不少学者和教学实践者的关注。他们开展了一定的深度研究,作出了不少卓有成效的贡献。

在教学内容改革研究方面,当前学界普遍认为应强化信息技术感性认知、“互联网+”融合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赵爽等[1]认为大数据信息背景下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应重视数据管理和数据库相关知识内容,以及数据管理相关实践教学。于倩等[2]认为《管理信息系统》教材与专业匹配不足,应强化“互联网+”案例教学内容。方兴林[3]提出要在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增设网页设计和战略管理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和战略思维。林森[4]提出物流管理专业要以“互联网+”为导向,加强物联网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

在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方面,教学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团队学习等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关注点。王晶等[5]认为应当结合互联网新技术改变教学方式,如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微课辅助教学等。刘娜等[6]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创新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平台、手机等多终端电子设备实现教学全程网络化。申彦等[7]利用Web 2.0技术研发了基于B/S结构的关联案例教学平台,该平台经教学实践证明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康娟等[8]提出通过多媒体、视频微课、网络教学平台等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郝玫等[9]应用“团队任务”模式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分析了从团队任务主题设计到团队任务考核评价的环节内容和策略。计春阳等[10]采用“团队学习”方式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分析了团队学习的组织过程和教学效果。

综合来看,当前各类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改革共识,普遍认为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强化对“互联网+”知识的融入和管理创新思维的培育;
在教学方法上应加强多媒体技术、在线课程技术的应用,并积极导入“团队学习”“项目驱动”等教学模式。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尝试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上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进行变革实践。

当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驱动着现代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和应用模式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1 “以人为本”原则更加凸显

人是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者、使用者、管理应用者,更是信息系统的主导者。人的目标决定了信息系统的价值;
人在信息系统应用过程中是否遵守相关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决定了信息系统应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因此,现代管理信息系统越来越注重人的因素。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任何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人的管理理念和人的行为主导下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集合。

3.2 管理智能化已成主流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管理智能化已成为当代主流趋势和方向。基于模仿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多Agent等技术逐步形成组织智能、企业智能与社会智能,不断挑战现有的管理模式,持续推进管理创新。智慧工厂、智慧金融、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等一系列全新业态模式不断出现,大大提高了相关领域管理的效率性、透明性、灵活性和安全性,也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3.3 集成化驱动管理创新发展

移动通信、分布式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信息管理的集成化发展,使得经济管理能够在更高层次、更广区域打破信息孤岛效应。首先,在管理的组织结构上实现跨界,由传统的对人力、物质、资金等组织内部的集成管理,跨界到面向整个供应链、整个动态联盟等企业群体的资源集成管理。其次,在物质形态上实现跨界,从对有形物质资源的集成管理,跨界到对知识产权、信息等无形资产的集成管理。第三,在管理领域上实现跨界,实现生产制造、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多领域业态的集成管理。当代信息技术带来的集成化管理,打破了信息孤岛,推动了管理领域的跨界创新,实现管理上的“1+1>2”效应,在更高层次上驱动创新发展,也对信息化管理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3.4 “互联网+”技术推动各行业信息化不断演化升级

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各个产业生产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生产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移动通信等“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各产业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各产业的生产运营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推进了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云制造、“工业4.0”等新的现代制造模式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的融合推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催生了网络支付、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等新的金融业态;
等等。“互联网+”技术正在加速向各行各业渗透,促使运营管理模式不断革新,推动社会生产力持续转型升级,这些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不可忽视的当代信息化管理趋势。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都必须密切贴合相关业态发展,与时俱进。

4.1 学生前期基础知识储备不足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生源普遍为文科生,学生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基础较薄弱。虽然在前期会要求学生先修“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等课程以补充信息化基础知识,但他们的学习兴趣主要集中在经济金融、企业管理、商务运营等方向,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普遍较肤浅,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缺乏较好的基础支撑。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要根据需要不断补充前期基础知识,这直接导致了课程学时的占用,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

4.2 课程知识更新滞后

当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信息技术的管理应用不断升华,管理模式创新层出不穷,这些必然要求“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不断引入新的知识内容,淘汰过时内容。然而,当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知识更新普遍滞后,多数教材仍然夹杂着较多过时的知识内容,更新速度难以跟上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速度。此外,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通常会被限定在传统教材知识体系中,新的知识与教材知识体系融合难度较大,成为知识奇异点,难以被学生理解接受,难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4.3 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不完善

当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涵与发展历史、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信息系统如何开发、特定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等;
课程教学通常以技术和管理应用为主线来组织,且技术主线相关内容较突出。课程各部分内容之间通常缺乏密切联系,课程体系结构不紧密,很难适应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此外,当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信息化基本原理的内容上缺乏有效、系统的归结,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好,通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不同课程内容之间无法很好地粘接起来,需要系统性地梳理出一些能够贯穿课程全部内容的基本原理。

4.4 教学手段的组合使用亟待在实践中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出现,如SPOC、MOOC等,这些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提升了教学水平。然而,传统的课堂讲述模式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却有着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教师的课堂讲课风格和人格魅力能够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和现场的灵感触发是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新旧教学模式缺乏有机融合,不能系统有效地组合使用,教学手段的应用普遍存在很多形式化、离散化现象。线上线下相结合、多种教学手段组合使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如何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融合使用是当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5.1 优化教学目标,精确匹配专业培养方向

对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而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目标有别于其他专业,其核心能力培养不应在于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能力,而应专注于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需求的融合应用能力;
其目标设置要与我国经济转型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要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密切衔接,要能精确匹配当前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的需求。因此,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要在传统的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互联网+”思维培养目标;
要在培育信息化管理应用能力基础上,让学生深入理解“通过数据处理驱动资源配置”的基本原理,树立融合应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的智能化管理思维,在更高层次上培育学生的信息化管理创新能力和跨界融合能力,培养符合我国当代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信息化管理人才。

5.1.1 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设置应针对“互联网+”思维培养等目标,明确教学主题,精选知识内容,科学系统地融合“互联网+”思维新知识,形成紧跟信息化实践前沿、不断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传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是以信息技术与管理为主线组织的,其知识结构可以概要地分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施应用知识等几个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经济管理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当前信息化管理的目标更多地集中在如何获得竞争优势,因此“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的组织也应以获得组织竞争优势为主线,相关内容应围绕信息化如何改善管理运营、信息化如何带来竞争优势、信息化如何推动产业变革等几个方面来展开,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改革前后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对比

5.1.2 紧跟信息化管理新动向,创新发展教学内容

“互联网+”思维、管理创新能力、跨界融合能力等教学目标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必须持续不断地跟踪当前信息技术的新动向和管理应用新发展,及时更新课程内容,避免课程知识滞后陈旧。首先,要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特色,围绕“组织如何获得竞争优势”的主线,设计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相关的案例分析专题课,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展现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获得市场优势。其次,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运营管理模式创新也是当前信息化的重要关注点,应增设相关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理解信息化管理创新,例如,如何利用“众包”技术获取企业外部技术创新资源。第三,教学内容要紧跟国内外先进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的重要新发展,例如,911后欧美地区大型企业开始对信息系统制定灾难恢复计划以快速应对灾难性危机。

5.2 强化对原理性知识的归结

当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普遍按照“如何应用,怎样实现”的思维来组织教学内容,对课程中一些具有规律性、原理性的知识内容缺乏很好的归结和梳理,导致学生对信息化管理的理解深度不足,尤其是前期基础薄弱的经济管理类学生,通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为什么要这样,这样做会导致怎样的结果”等问题难以深究。为此,有必要对这些具有规律性、原理性的知识内容进行合理的梳理归结,形成信息化管理的通用性基本原理,为信息化管理实践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结合当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归结整理出5条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管理信息化基本原理,具体如表2所示。在此基础上,将信息化管理基本原理贯穿到课程的内容体系中,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分析,增强学生对管理信息化的基本运行机理的理解,进而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表2 信息化管理基本原理的归结情况

5.3 强化实践性教学内容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多为文科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基础较薄弱。加强实践性体验教学,设计操作性强的实验教学内容,有助于增强经济管理类学生信息化管理的感性认识,弥补其前期知识储备不足的劣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验课经常会囿于技术体验,仅仅达到培训信息系统操作者的要求,偏离“互联网+”思维培养目标,因此实践教学必须在技术体验的同时加强对信息化管理应用的思考。设计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应用相关的实验课内容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对传统管理行为方式变革的影响和作用,体会信息技术如何将人从烦琐、重复的低附加值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组织运营效率;
另一方面,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组织向创新性强、附加值高的产业价值环节转型,理解“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人的行为,进而在更高层面推动组织管理运行模式或价值实现模式创新”。

6.1 应用多媒体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多媒体是改善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将课程内容合理细分为不同知识点,针对各知识点的教学需求合理选择图片、文字、声音、动画、影视等媒体手段,将课程知识点以最易理解、最易接受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用图片、语音、视频等媒体方式直接展现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系统概念结构等具有客观性、规范性的知识,既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又可增加课程的知识量;
用图片、文字等媒体与教师深度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融合的模式展现管理信息化的战略管理、竞争优势分析等主观性强、非结构化的知识点,即可拓展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又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管理创新应用能力。

6.2 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

“互联网+”与教学融合是当前教学改革创新的主流方向。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要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借助优学院、钉钉、微信公众平台等线上教学平台,精心设计打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每个环节、知识点、教学活动、研讨问题、课后练习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精短小视频、实操演练用的程序模块等,上传或部署到线上教学平台上,并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形成具有完备知识体系的,满足随时随地学习、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等需求的在线教学资源池。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合理规划教学过程,形成“两上一下”的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教学机制,即:课前,学生完成线上预习;
课堂上,师生在线下进行深度解析,交流研讨;
课后,学生完成线上作业的练习后,老师在线上进行教学效果的分析诊断。此外,专门针对经济管理类学生前期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还要将管理信息系统相关支撑性知识和最新发展动态信息制作成合理的多媒体形式,部署到在线教学平台,便于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学习,进而夯实学生课程学习基础。

6.3 导入团队学习,提升学习目标性和兴趣

导入团队学习是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建立学习型组织,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进步的一种教学模式。团队学习的开展首先要确立团队目标或学习主题,要结合当前“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梳理出一系列调研对象或学习主题,如互联网金融、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形成不同学习目标或主题的学习小组,促使学习小组带着兴趣和问题开展团队学习。此外,要建立有效的团队学习管理与考核机制,评选小组组长,小组组长负责小组成员分工、督促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协调沟通、联络老师等工作。要确立小组学习成果考核机制,考核具体到每一个小组成员,考核结果计入个人期末成绩,通过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6.4 实施翻转课堂,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

在导入团队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转变角色,变学生为老师。学生根据学习兴趣选择学习主题,形成学习小组,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和调研,将团队学习的成果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上传到在线教学平台进行在线翻转课堂展现,并结合案例分析法、课堂研讨法等开展线下翻转课堂,进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融入更多实践活动,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

6.5 课程考核模式变革

课程考核模式引导学生学习行为,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变革必须配以完善的课程考核机制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传统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模式通常导致学生平时学习松散,临考突击,很难满足课程教学改革设计的目标要求。因此,要在传统的期末试卷考试的基础上增加应用实践考核环节,考核模式转变为“试卷考试+应用实践考核”,其中实践考核成绩占比不低于40%。实践考核环节以学习小组为考核单位,针对学习目标或主题,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基础知识,调研目标领域发展现状,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并通过翻转课堂进行学习成果展现和汇报。考核要针对这些团队工作内容制定合理可行的考核评分标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对各考核环节进行跟踪评价,形成考核成绩。笔者将“试卷考试+应用实践考核”的考核模式导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进行了2个学年的考核实践,结果显示,该模式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减少平时学习松散现象,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但也会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师工作量,仍需利用在线教学平台不断完善。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随信息技术发展不断演进变化的课程。近年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通信等“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并融合应用于信息化管理实际,要求当代经济管理工作者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信息化管理创新能力和跨界融合能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也面临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归结了当代信息化管理发展的新动向:人的主导作用日益突出,管理智能化趋势显著,信息集成驱动管理创新发展,“互联网+”技术不断与行业应用深度融合,等。接着,分析了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存在的学生前期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善,课程知识更新滞后,教学方法和手段亟待完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分别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进行了变革探究。在教学内容上,提出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系,紧跟信息化发展趋势创新发展教学内容,加强对原理性知识的归结,强化实践性教学内容等改革措施。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提出加强多媒体应用,有机融合线上线下教学,导入团队学习,实施翻转课堂,变革课程考核模式等改善策略。

猜你喜欢 管理信息系统考核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小学教学研究(2022年21期)2022-07-28内部考核童话世界(2020年10期)2020-06-15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当代陕西(2018年12期)2018-08-04基于B/S结构的学生公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年25期)2016-11-16基于“互联网+”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优化分析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年9期)2016-11-09基于工作流的水运应急信息管理平台设计 软件导刊(2016年9期)2016-11-07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广西教育·B版(2016年8期)2016-11-01家庭年终考核海峡姐妹(2014年5期)2014-02-27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经济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