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4日 22:35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体育教师本土化发展的主体冲突及化解策略

发布时间:2023-06-14 21:25:05 浏览数:

王玉意 张铁雄 胡慧娴

(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而乡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本土化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体育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乡村振兴、体育强国的重负,其本土化发展影响着乡村教育的发展。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乡村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其目的就是实现乡村振兴。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精准培养本土化优秀教师[1]。优化乡村体育教师队伍,促进乡村体育教师本土化的良性发展,是振兴乡村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点,要采取有效举措让乡村体育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促进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基于乡村振兴视角,本研究对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的价值意蕴、主体冲突及化解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乡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乡村体育教师是乡村教育队伍的中坚力量,也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最薄弱的一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培养乡村体育教师本土化情节,有利于乡村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更有利于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1.1 夯实乡村教育基础

乡村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乡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的重要基础。虽然我国在积极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相继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力争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但乡村体育教师仍然存在数量不足、专业水平不足等问题。然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是将城市中的体育教师单一的复制,而是将其培养成附有乡土文化气息的体育教师[2]。乡村体育教师本土化培养通过将本土化元素融入其培养过程中或直接培养本土人才,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乡村体育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还可以解决乡村体育教师“留不住”的问题,从而提高乡村体育教师的留任率,拓宽体育教师来源渠道。乡村体育教师本土化培养的目标是形成一支留任率高、专业水平强、数量充足的乡村体育教师队伍。加强乡村体育教师本土化培养,有助于解决乡村体育教师留任率低、数量不足的现实困境,有利于提高乡村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从而夯实乡村教育基础。

1.2 优化乡村人力资本

乡村体育教师本土化培养对乡村人力资本的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符合乡村振兴的时代需求。乡村振兴需要适应现代化生产的新型农民作为中坚力量,而乡村体育教师是培养新型农民的主力军。深化乡村体育教师本土化发展,有利于教师在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本土情怀的培养,这样既可增加学生的基本素养和体育意识,还可增加乡村人才的稳定性,改变以往农村人“向城性”的趋势[3]。第二,肩负社会责任和国家使命。乡村体育教师身处农村,他们深知自己与乡村振兴和国家复兴紧密相连。乡村体育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而是在学校、政府、家庭、社区所组成的乡村共同体中,其将以知识分子的角色参与到教学、社区治理、传播全民健身思想等一系列活动。第三,为乡村振兴造就现代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普及,农民需掌握的农业生产技能已经远远超过以往,迫使农民掌握基本的现代化知识和技能,而这需要社区及教师团体在实践中教会他们[4]。除此之外,社会大整体的现代化的发展促使农民使用智能手机等现代化电子产品进行网上购物等,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1.3 传承乡村文化

早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带领工农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旨为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增加军民感情、增强军民体质[5]。乡村体育教师扎根于乡村,受到乡村文化的渲染,是乡土文化的传播者、维护者和创新者。教师凭借其优秀的学识和文化传播能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而在如今乡村文化发展缓慢的时期,需要一类人站出来将现代文明与乡土文化相结合,续写乡土文化之精彩。乡土文化不仅需要传播,更需要有人来维护和创新,而乡村体育教师正是乡土文化的维护者与创新者。乡村体育教师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融入乡村社区,利用其教师身份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并维护和创新乡土文化,有利于促进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的融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间接促进乡村振兴[6]。

1.4 推进农村体育健身活动

乡村体育教师不仅在学校教会学生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还可引导乡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传播全民健身思想,为乡村振兴培养健康、积极的人力资本。乡村体育教师不仅是乡村学生的体育教师,更是新型农民的培育者、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全民健身的推广者、乡村振兴的参与者。

2.1 乡村体育教师身份价值偏离之冲突

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教师已不再是人们尊崇的对象,其身份价值严重偏离。第一,2009年修订的《教师法》要求,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然而多年过去,并且在这期间这一问题不断被国家级、省级文件提及,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第二,乡村体育教师所承受的压力要远大于城市的体育教师,并且工资待遇也低于城市教师。虽然国家每个月为乡村教师提供一定的补贴,但乡村体育教师的实际开销要远高于城市教师(如交通费、饮食等)。第三,乡村体育教师不仅要在校为学生提供符合农村学生的个性化教学,还要参加农村社区的体育指导工作。第四,由于乡村学校人力有限,体育教师往往要身兼数职。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人们常常开玩笑地说“你的数学是不是体育教师教的”。乡村体育教师还要承担众多非教学任务,例如负责学生日常的政教工作、巡逻工作、卫生工作,以及配合政府开展的禁毒、反黑等工作。如此之多的担子压在乡村体育教师的肩上,致使其无法专注于本职工作上,也无心扎根于乡村,为乡村振兴倾其所有。

2.2 乡村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之冲突

乡村体育教师存在数量不足,“下不去、留不住”问题突出。陈波涌等人对湖南省乡村教师流失问题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湖南省每年有近1.4 万名乡村教师流失[7]。经查阅资料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岗教师和乡村教师公开招考成功率不尽如人意,有些岗位确实招不满,甚至有一些教师得知被分配到乡村后果断放弃。除了个人因素外,政策及薪资待遇也是导致乡村体育教师外流的原因,能力较强的体育教师大多希望到大城市打拼一番,部分教师因承受不了乡村学校的住宿条件及教学环境,选择直接辞职或调离教育系统。

除了存在数量不足外,乡村体育教师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第一,乡村体育教师身份结构失衡,编外体育教师的数量多于体制内教师数量。第二,年轻人不愿下乡到农村,乡村体育教师老龄化严重。第三,乡村体育教师教学任务不合理,大部分乡村体育教师要承担1-2 门的课程任务。

2.3 乡村体育教师乡土情结淡薄之冲突

乡村体育教师作为乡村学校体育的主导者、乡村振兴的建设者,是乡村学生进入运动生涯的第一面镜子,同样也是乡土文化的传承者。然而从目前现状来看,乡村体育教师存在责任意识淡薄、乡土认同感低及专业素养不理想等问题。从自身利益来看,乡村体育教师在工作中具有较严重功利化趋向。他们在工作中大多以满足个人利益为目的进行教学,有部分教师工作缺乏积极性,不求上进,甚至出现“混日子”的情况[8]。从能力角度来看,乡村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因其专业能力不足,导致无法应对日常体育教学,更不用说开展体育兴趣班等课余体育活动了。从乡土情结来看,乡村体育教师的稳定性较低,大多不愿扎根于乡村。部分乡村体育教师因农村教学条件差、公共设施不齐全、薪资水平低等原因不愿到乡村任职,即使到乡村任职也只是单纯的完成支教任务,不愿扎根于乡村。除此之外,乡村本土的体育教师也不安于现状,因职称晋升难度较大、发展前途不光明而想方设法地调离乡村去城市发展。

3.1 加强政策倾斜,提升乡村体育教师工作条件

乡村体育教师的向城性主要是因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工作条件好、工作压力小。第一,乡村振兴政策实施后,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政策倾斜,为乡村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构建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努力改善乡村学校环境,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为乡村教师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第二,加强环境治理,改善农业污染,提升乡村水质,建设适合乡村体育教师工作生活的美丽乡村。乡村体育教师作为乡村的“新乡贤”,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和文化知识,乡村社区应该与其保持紧密的联系,让其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此外,乡村社区应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促进家校联动,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育人共同体来减轻教师压力。

3.2 实施定向培养,丰富乡村体育教师资源

我国目前城乡教育环境差异过大,教育总体条件不均衡,尤其是乡村体育教师缺位现象严重,乡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堵点。利用本土生源丰富乡村教师队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乡村教师从培养阶段就应该大力招收本土生源,加强定向培养计划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逐步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及待遇水平,使乡村体育教师能够留在乡村,扎根于乡村。定向培养任务由国家部属师范高校承担,主要向乡村教育资源薄弱地区输送优质师资,改善当地教学水平,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推动乡村教育振兴。与定向培养相似,同样是乡村教师培养政策的还有免费师范生政策,免费师范生需要从事教育行业10年,但其在农村工作2年后可进入城镇工作,于是免费师范生政策培养出来的教师真正留在乡村、致力于乡村教育的并不多。因此,实施定向培养,从本土化出发,制定乡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本土培养计划,是目前丰富乡村体育教师资源最有效的方法。

3.3 实现文化认同,增强乡村体育教师的乡村情感

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一个区域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文化认同是凝聚这个特定区域的精神纽带与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增强乡村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维系乡村情感最深层的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作为乡村体育发展的重要主体的乡村体育教师的文化认同问题已成为振兴乡村体育最重要的“软实力”。首先,重视体育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体育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是联系学生毕业与入职的重要纽带,实习地点的可以选择乡村学校,除基本的体育教育实践内容以外,还包括体验乡村体育文化,参加乡村社区体育活动等[9]。经过较长实践的体育教育实践活动,让体育师范生对于乡村留下深刻记忆,这也是地方意识的熏陶过程。其次,拓展乡村体育教育新范式。在乡村体育教师教研以及授课过程中,可添加、设计与乡村当地体育文化与教育相关的内容,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等。文化认同的实现必须结合当地特色,挖掘当地体育文化资源,增强乡村体育文化内涵,从而增强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

3.4 重塑身份认同,提高乡村体育教师的职业自信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教师对于自身的职业自信与身份认同是探讨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的内在因素。然而,社会对于乡村体育教师的认同与乡村体育教师对于社会的认同之间存在巨大距离[10]。因此,体育教师自身专业认同与身份认同是增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体育教师职业自信的两个因素。第一,乡村体育教师要形成对教学工作的反思,反思自身专业知识是否过硬、课堂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理念是否陈旧等,只有当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对自身教学认知的维护并达到自律,才能达到社会对乡村体育教师的认知期望。第二,乡村体育教师对于身份的认同并非停留在教学,而是应该肩负起乡村公共建设的担当。乡村体育教师要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发挥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助力乡村体育振兴。乡村体育教师不仅是乡村建设的参与者,更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受益者,因此乡村体育教师与乡村社会发展休戚相关,乡村体育教师要扎根乡村,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加以肯定,提高自身的职业自信[11]。

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之一,而体育教师本土化发展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举措。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乡村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体育教师也面临着新的历史挑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乡村体育教师工作条件、丰富乡村体育教师资源、增强乡村体育教师的乡村情感,有利于夯实乡村教育基础、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职业能力。良好乡村体育教师力量可为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等国家级战略提供良好的人力保障。

猜你喜欢 本土化乡土体育教师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4期)2022-06-15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乐府新声(2021年3期)2021-11-04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12-14乡土中国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年1期)2020-02-07读《乡土中国》后感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深化本土化战略亚太仍是博世的主要增长区汽车零部件(2014年8期)2014-12-28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中国学校体育(2014年11期)2014-05-10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电影新作(2014年3期)2014-02-27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推荐访问:乡村 视域 本土化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