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7日 01:23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五藤五草汤加减治疗热痹的临床疗效分析

发布时间:2023-06-16 19:20:11 浏览数:

吴亦民 蔡益锐 魏琴芳

热痹是内科常见疾病,以关节、筋骨、肌肉的红、肿、灼、酸、麻、屈伸不利为主症。西医对热痹总体疗效并不理想,且容易出现许多不良反应[1]。痹证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是由于外界风寒或风、热、湿邪袭人肌表而导致经络阻滞、气血流通不畅而引起周身疼痛、肢体沉重、关节胀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素问·痹论篇》[2]对致痹之原因和痹证的不同分型进行评论,现不再赘述。痹证可以总体概括为寒痹、热痹两大类,以其所致病因素复杂,且具有偏风、偏寒、偏湿、偏热等区别。如素体阳虚者,受邪后,多邪由寒化而易生寒痹;
如素体阴虚者,多邪由热化而易生热痹。如《痹论》云:“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3]风寒湿痹虽在临床常见,湿热痹证也不少见。该病属“久病入络”范畴,其病机以气血阴阳失调为主,尤其在痹证方面,有重风湿、轻风寒和风热的区别,故临证时须辨明和把握疾病实质,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治疗方法,不拘泥于方法,拘泥于一方,应随证增减,灵活处理,方可收效。本研究对50 例热痹患者采用五藤五草汤加减治疗,旨在为热痹患者寻找更理想的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 年1 月~2022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热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 例。对照组男30 例,女20 例;
年龄19~65 岁,平均年龄(46.72±9.13)岁;
病程4 个月~3 年,平均病程(1.93±0.58)年。研究组男30 例,女20 例;
年龄20~63 岁,平均年龄(46.63±8.70)岁;
病程3 个月~3 年,平均病程(1.87±0.6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上报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后获批,且给予全程跟踪。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中关于热痹的诊断标准;
②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并发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者;
②依从性较差,不能完成本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

研究组给予五藤五草汤加减治疗,组方如下:青风藤10 g,忍冬藤15 g,络石藤10 g,海风藤10 g,鸡血藤30 g,鹿衔草10 g,豨莶草10 g,老鹳草5 g,伸筋草15 g,透骨草6 g,红花10 g,炙甘草9 g,延胡索10 g。下肢冷甚者加肉桂5 g,牛膝15 g;
肢体浮肿者加苍术20 g,茯苓30 g;
全身关节寒甚痛剧者加干姜、乌蛇、羌活各15 g,肉桂5 g,全虫、蜈蚣各3 g;
服药后胃胀、胃痛者加枳壳、白芍各18 g,木香、陈皮各12 g。水煎煮,早晚2 次温服,1 剂/d,以1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3 周。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治疗效果: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中相关标准进行临床症状改善程度评估,显效:患者关节、筋骨和肌肉症状全部消失;
有效:患者关节、筋骨及肌肉症状明显改善;
无效:患者关节、筋骨及肌肉无明显改变。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晕、恶心、腹泻。③功能障碍及疼痛程度:治疗前后采用RMDQ[5]对患者功能障碍指数进行评估,该量表共24 道问题,每道题回答“是”记1 分,回答“否”记0 分,总分为24 分,RMDQ 分数越高说明关节功能障碍愈加明显。治疗前后采用VAS[6]评估疼痛程度。VAS 评分0~10 分:0 分为无痛;
1~3 分:轻微疼痛,可以忍受;
4~6 分: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
7~9 分:疼痛无法忍受且日益加重,影响日常生活;
10 分: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治疗前后功能障碍及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RMDQ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VAS、RMDQ 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VAS、RMDQ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功能障碍及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功能障碍及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热痹,为热毒流注关节,或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与热相搏而致的痹症。又称脉痹,出自《素问·四时刺逆从论》[7]。《证治准绳·痹》:“热痹者,脏腑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故(疒帬)痹熻然而闷,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之状,唇口反裂,皮肤色变。”并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发热、烦闷、口渴等症。治以清热祛邪,宣痹止痛,用白虎加桂枝汤、升麻汤。热毒盛者,用《千金要方》犀角汤加减[8]。

该病可见于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痛风急性发作期。风湿热痹,风痹又称行痹,主要表现为串痛。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重着、屈伸不利、肌肉萎缩等。湿邪所致以局部酸苦疼痛为主,热痹则以关节红、肿、痛为主[9]。病症共同作用通常表现为风湿阻滞经络,影响经气的运行,以致阳气郁积化热、致关节局部发生红、肿、痛等症状,称为风湿热痹。风寒湿痹有虚实之分,实者多实也,虚者多虚也,实证多见于四肢末端或腰部。热痹多由直接感受火热之邪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所致,也可由于脏腑功能紊乱,如阳热体质或阴血亏耗等[10]。该病发病急、进展快、病性属实证、热证或虚实挟杂之证,其发病机制总以热邪病理变化为主,然因风寒湿邪侵袭可化而为热痹,故热痹亦有寒热错杂、阴阳交混等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11]。

热痹是素体阳气偏于盛发,内有蕴热或阴虚阳亢之体,感外邪入侵,外邪入里化热流注于经络关节;
或风寒湿邪日久缠绵难愈,邪留于经,入里化热流注于气血痹阻所致,表现为关节酸痛、局部烧灼、红肿、痛不可触、不屈伸而得寒则舒等症[12],其可累及一个以上的关节。热邪致痹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湿热互结、湿热闭阻,以关节或肌肉红、肿、热、痛、屈伸不利、行走困难、可以复发等为特征。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膝、踝、趾(指)掌关节[13]。此病西医指湿热、感染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经久不愈者、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上疾病在一定阶段出现热痹时可以根据热痹进行辨证。中医认为热痹是由于正气不足和外卫不固所致,再加上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气,使关节、肌肉、筋骨和经络痹阻不通,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终至不通则疼,累、冷、湿、节气及天气变化都会影响到其病情[14]。故临床上热痹的治疗需要治病求本,遵循扶正固表、活血祛湿、祛风散寒的原则。

本研究对50 例热痹患者采用五藤五草汤加减治疗,方中青风藤、海风藤、忍冬藤清热消肿、宣痹活络;
豨莶草、络石藤清热祛湿、消肿止痛;
鸡血藤、鹿衔草蠲痹祛湿、强筋骨、通经络;
老鹳草、伸筋草、透骨草祛风散寒止痛;
川牛膝、肉桂坚筋骨、通血脉;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乌蛇祛风湿、通经络;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全虫、蜈蚣息风镇痉、通络止痛;
红花、活血化瘀、消肿定痛;
枳壳行滞消胀;
延胡索、木香行气止痛;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甘草调和诸药[1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研究组VAS、RMDQ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五藤五草汤加减治疗热痹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汤加减经络关节 Modified Gexiazhuyu decoction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 alleviates chronic salpingitis via p38 signaling pathway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2年2期)2022-07-28保元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12期)2022-05-13复方参蓉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皮肤病与性病(2021年3期)2021-07-30膝盖有异响 警惕“关节鼠”文萃报·周五版(2021年51期)2021-01-04关节突关节比在退行性腰椎滑脱中的应用价值临床骨科杂志(2020年6期)2020-12-31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华养生保健(2020年5期)2020-11-16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年2期)2020-07-25小切口下重建喙锁肩锁韧带及前上关节囊复合体治疗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2019年4期)2019-08-24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中国生殖健康(2019年6期)2019-01-06miRNA-140、MMP-3在OA关节滑液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5年9期)2015-12-16

推荐访问:疗效 临床 治疗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