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4日 01:54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7W”模式下华县皮影戏“走出去”译介模式探寻

发布时间:2023-06-17 10:20:15 浏览数:

王欣如,梁满玲

(西安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8)

华县皮影戏作为陕西民俗文化的区域特色代表之一,起源于陕西关中东部的华县。华县南靠秦岭,北依渭河,是黄河流域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朝历代人文鼎盛,为皮影艺术的孕育奠定了坚实基础[1]。华县皮影戏,又叫碗碗腔皮影戏,是一种以牛皮为原材料,雕镂刻制而成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一边在白色幕布后操纵着人物剪影,一边用当地的地方戏曲碗碗腔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敲锣、打碗碗等打击乐器和弦乐[2]。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早在2006年5月,华县皮影戏就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前中华文化外译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对体现关中深厚文化底蕴的华县皮影戏这一民俗文化进行成功的译介与传播,对提升陕西形象,有效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时代迫切感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知网上以“皮影传播”“皮影翻译”为主题词对2000年1月至2021年3月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经人工复检,发现近20年来有关中国皮影戏翻译和对外传播的研究论文共42篇,年度具体发文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2000年至2010年10年跨度里只有1篇文章,随后有递增趋势,2019年达到最高,为13篇文章。经归纳总结可知,目前,皮影翻译传播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皮影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的研究(张倩,2014;
朱玲丹,2019);
二是对皮影对外传播的研究(陈亚伟、闵阳,2016;
郭琳,2020;
刘畅、冯雨乔,2020等);
三是对皮影翻译存在问题、现象的分析研究(单莓灵、李学欣、翟沛雯,2021)。

图1 中国华县皮影戏译介与传播研究

总之,到目前为止,学界对皮影民俗文化的译介与传播研究有一定的关注度,但无论是数量还是主题,都十分有限,研究存在学科受限、研究方法和选材单一、翻译与传播割裂等不足。华县皮影戏作为陕西省传统戏剧的精粹,是具有甄别性特征的陕西民俗文化的代表,但在以上文献中,只有8篇华县皮影戏的翻译传播研究,华县皮影戏的对外译介与传播任重而道远。因此,本文尝试打破学科壁垒,融翻译于布雷多克“7W”传播模式之中,在当前各国文化交融以及科技发展带来新的传播方式变革的大背景下,探寻华县皮影戏对外译介行之有效的路径,以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外译提供新的思路,最终实现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基于拉斯韦尔的谁传播(who says)、传播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传播(to whom)、效果如何(with what effects)等“5W”传播学经典,布雷多克补充了传播目的是什么(for what purpose)和在什么环境下传播(under what circumstances)两个要素,构建了“7W”传播模式[3]。传播学的7要素与翻译的关系十分密切,要素之间的互动又形成了翻译的动态研究。本文将以布雷多克“7W”模式为依据,构建以译介目的、译介环境、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译介效果各要素之间协调互动的华县皮影戏译介模式。

(一)译介目的

传播目的在翻译中则为译介目的,即译介动机。译介目的从一开始就制约着整个翻译活动,决定了译者要遵循的翻译原则和采用的翻译策略。译介中国皮影文化,既是向国外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是让国外读者对其有大致了解。译介目的不同,译介各环节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欲使外国读者理解接受,应主要采取归化翻译策略。但是,归化翻译强调顺应译入语文化,这样就很难实现传播中国特色文化的目的。华县皮影戏外译主要是为了促进文化的沟通交流,传播中国特色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因此,华县皮影戏翻译不会采用绝对的归化或异化策略,而是两者中和,以归化与异化渐变的方式,或交替或融合使用。例如,对于民俗文化特色词汇,可先采用拼音译法,然后释义,附加图片,使外国读者将原文、译文、图片三者建立关联,以细雨润物的方式认知、接受华县皮影戏所传递的中国特色文化。如果只是为保留自己的特色就一味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译文就不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样就适得其反了。故而,想要取得良好的译介效果,需要综合考虑各要素的协调互动。

(二)译介环境

传播环境指在“什么情况下传播的”。就翻译活动而言,即为译介环境。译介环境指的是对译介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包括具体的译介活动进行的场景,如时间、地点等。在广义上,译介环境也包括译介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集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4]。译介环境是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的发生地[5]。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思想、文化不断碰撞,相互交融,人们的思想日益开放,不再局限于本地、本国的交流,而是更渴望了解他国的异域文化。同时,科技的快速进步,促进了网络平台等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人们不再仅仅依赖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背景下,文化包容与交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科技进步丰富了译介途径和信息传递方式,中国经济发展所引来的世界关注以及国内对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继承与发扬的迫切需求,为华县皮影戏的对外译介与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环境和媒介准备。

(三)译介主体

译介主体包括译者和传播者,翻译所采取的语言表达、选取的翻译策略都与译者息息相关。译者是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读者可以通过译者的翻译来领略不同的文化。同时,译者本身的差异性与独特性,也会影响译介目的和译本风格。在中国文化外译中,不乏取得良好译介效果的案例。例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等。从以上译者来看,他们几乎都是能熟练驾驭中英双语、通晓中外文化知识的人,因此,他们在对文化转译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中国本土译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更清晰透彻,西方汉学家更能把握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需求,译文的语言也更加地道[6]。所以,译介主体不是两者择一,而是两者的互通合作,即融合两者的优势,发挥其最大的效力,让文化转换在两者的和谐运作下取得良好的效果。华县皮影戏的翻译也需要译介主体的通力合作,既需要中国本土译者对华县皮影戏的初步翻译,也离不开西方汉学家对译文的润色修饰。如此,译文更地道,更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华县皮影戏的传播也离不开优秀艺人的表演传播,优秀艺人精湛的表演,是展示华县皮影戏独特魅力的重要保障。华县皮影戏的传播同样也离不开相关媒体、出版社的宣传。

(四)译介内容

传播什么即为译介内容,译介内容是翻译传播的信息。译介内容是译本的择取,需要译者审时度势,结合时代、国家的需求进行适时适宜适量翻译。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受推崇的某些审美可能不被现在的社会所接受,例如,《火焰驹》中有着“三寸金莲”的黄桂英[7],其“三寸金莲”符合古代的审美需求,但无论以当今的目光审视,还是在崇尚人性自由,男女平等的西方社会,都很难认同这种审美,更不适宜去宣传推广。译介内容应该是符合时代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引起民众共鸣的内容。因此,首先,华县皮影戏的译介应该优先考虑对皮影的概论译介,即对皮影的起源、发展特色等方面的介绍,使国外读者对其形成初步认知。其次,对华县皮影戏的经典剧作进行译介,做到“适量输出,精华为主”。经典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并且流传至今,是因为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是独一无二的民族语言和民族思想的象征。现存的华县皮影戏的剧本主要是李十三(李芳桂)等文人著的《十大本》等传统剧目。这些传统剧目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历经百年传承下来的古代经典。在对外译介过程中,应保留其中优秀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内容,对其中的封建糟粕,应予以摒弃或改译,让这些传统剧目在国外发扬光大。

(五)译介途径

通过什么渠道传播亦即传播媒介的问题。就翻译而言,可以具体到译介途径,选择适合的译介途径有利于传播效果的最终实现。当下,既要有国内出版社的外译,也要兼有国外媒体、报刊的宣传推广。在依赖传统纸质媒介力量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当前新兴的网络媒介,可将两者融合,齐心发力。例如,在张艺谋1994年导演的作品《活着》中,皮影就是贯穿电影的主线之一。随着该电影在国际上获奖,皮影在国际上也拥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外国民众才得以透过电影去了解皮影这一新奇事物以及它所蕴涵的中国传统特色文化和深邃思想。当前,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媒介的深度融合,技术赋权使得媒介直接面对异域传播受众的可能性更高,尤其是以生产流程简单、制作门槛低、参与性强等特点而著称的短视频的兴起与风靡,完全可借助TikTok、YouTube、vlog等视频平台,针对不同年龄的受众群体,并根据他们的喜好进行精准推送,上传带有字幕翻译的皮影短视频,或者是图文并茂的皮影介绍,让外国民众领略其独有的魅力。因此,清楚认识媒介变化和发展趋势,将皮影翻译融合其中,综合各方渠道优势,在各方合力下共同助推皮影的对外译介与传播,是华县皮影戏译介途径的最佳选择。

(六)译介受众

向谁传播的问题就是受众分析,在翻译中指译介活动的接受者、目的地和反馈者,大致包括大众读者和专业读者[6]。不同读者的需求与心理预期也不尽相同,要明确不同读者的期待并且把握他们的需求,进而选择合适的译介内容与策略。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原汁原味文化的专业读者,因其较通晓中国文化知识,可主要采取异化策略,辅以必要的文化阐释,将中国独特的异质文化完整展现在读者眼前;
对于想要无障碍阅读中国故事的大众读者,在保持民俗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多用归化策略,以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使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随着时代变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读者的需求和信息接收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在对华县皮影戏的译介过程中,要综合考量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并结合皮影作品的特色,采用“多模态翻译”方法进行译介,以最大程度满足读者的需求,实现中国皮影文化的有效传播与接受。“多模态翻译”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8]。华县皮影戏作为一种戏剧表演形式,它集传统的造型艺术和传统表演艺术于一身,荟萃了剪纸、窗花以及地方戏、口技等艺术形式[1],而“多模态翻译”综合运用各种形式来传达文本内容,使文本不拘于单一静态,与华县皮影戏所想传达的多样动态不谋而合。以皮影服饰词汇“帅盔”与“龙袍”为例,将其翻译为“commander’s helmet”和Longpao(emperor’s robe)[9]。但对于缺乏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西方读者而言,可能仍然不明白帅盔、龙袍的样式与特点。如果增补相应图片,会更加生动形象。图片赋予“帅盔”(如图2所示)与“龙袍”(如图3所示)更好的视觉效果,让西方读者感受到皮影服饰的精妙。“多模态翻译”方法的选择也合乎当今读者的阅读需求,不失为一种译介良策。

图2 帅盔注:图2来源板报网

图3 龙袍注:图3来源百度图片

(七)译介效果

传播效果之于翻译就是译作在译入语世界接受程度及反响如何,及能为读者带来什么,也就是译介效果[5]。效果好不好,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读者的评论、阅读量和点击率。阅读量和点击率越高,说明越受欢迎,译介效果越好。当前,由于华县皮影戏的翻译出版不足,暂时无法得知外国民众的反响如何。但是,华县皮影戏的表演却在国外反响热烈,华县皮影戏不仅活跃在国内舞台,早在20世纪80年代,华县老一辈的皮影艺人就开始远赴日本、德国、法国等地表演皮影戏,把皮影艺术传到了海内外。如李占文作为优秀的华县皮影戏艺人,其在1978年创作的《白蛇传》和《宝莲灯》等皮影戏,在美国、日本、法国和德国等地展出时,深受观众们的好评[10]。由此可见,华县皮影戏在国际上是有市场和关注度的。如果要在国际上取得较好的传播接受效果,就需要综合考虑前面提到的各要素,将其进行协调互动:明确对外传播中国特色文化的译介目的,请中西译介主体共同对译介内容进行探讨修订,根据不同的受众需求选取符合时代、篇幅适量的内容,采用适宜的“多模态翻译”策略和译语表现形式,整合各方力量,综合纸媒和网媒各方渠道优势,寻找符合华县皮影戏对外译介的途径,在各方合力下共同助推皮影戏的对外传播,从而达到最佳译介效果。

华县皮影戏是陕西特色民俗文化的灿烂瑰宝,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全方位、多层次探寻华县皮影戏对外译介行之有效的路径,使外国民众了解中国的皮影戏文化,进一步了解中国特色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尝试将华县皮影戏的翻译纳入布雷多克“7W”传播模式的框架之下,通过译介7要素的协调互动,构建了动态开放的华县皮影戏译介模式,为中华文化的外译与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对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大国文化地位有积极的助推作用。

猜你喜欢 译介皮影戏皮影 我们来演皮影戏大灰狼画报(2022年6期)2022-08-06《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外国语文研究(2022年1期)2022-05-12皮影戏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0年11期)2020-12-14月光皮影读友·少年文学(清雅版)(2020年4期)2020-08-24我爱皮影少儿美术(2019年1期)2019-12-14不老的皮影读友·少年文学(清雅版)(2019年5期)2019-09-18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18年9期)2018-09-10皮影戏的秘密创新作文(小学版)(2018年7期)2018-08-20余华作品译介目录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2期)2018-06-07阎连科作品译介①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2期)2017-06-05

推荐访问:华县 皮影戏 探寻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