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7日 02:58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及其现实启示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3-06-17 11:00:13 浏览数:

曹治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1)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飞跃,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劳动者的劳动境况,劳动者能够享有更多的劳动产品。在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在劳动方面即劳动成为体现自身个性的活动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来源。因此,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本文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劳动产品的分配到劳动力的支配再到人的全面发展三个方面梳理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在理论的研究中探索社会主义国家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为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劳动和谐,实现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提供启示。

追求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类社会最崇高的理想。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批判以“解释世界”为特征的先验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旧哲学,把自己的哲学理解为“改变世界”,“在革命中批判现存世界”的实践向度的新哲学,其宗旨就是在实践中找到解放人类的道路。[1]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2](P527)马克思跳脱出单纯的思维世界,立足社会现实,以历史唯物主义所指向“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视角,提出劳动是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阐释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从“劳动实践”这一现实出发,使人的自由解放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和确证。[1]马克思不仅发现劳动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发现在人类社会孕育和发展之中,劳动所创造的巨大财富。他指出,人类正是在劳动这一自觉活动中创造了整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因此,“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3](P89)

由此可见,人类从原始的进化过程到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劳动这一类本质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使得劳动外在于劳动者而与劳动者相对立,即产生异化劳动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怪胎”。劳动解放旨在借助劳动这一人的类本质活动,在人类社会的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步解放生产力,使劳动者不再受制于资本的压迫和机械分工的束缚,从而达到劳动向劳动者的回归。《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异化劳动探索的起点,是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的时期,正是马克思探索人的解放思想的关键时期,也是迈向科学共产主义的关键时期。1843年,马克思完成的两篇关键文章,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展现了“两个转变”的完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确定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论犹太人问题》则表明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内在区别。因此,从时间脉络来看,异化劳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阐释,是马克思在探索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过程中开始着眼无产阶级的社会现实的重大发现,他也由此提出扬弃异化劳动,进而确立劳动解放的重要思想。

由以上分析可见,不论是马克思在思想上从“哲学社会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过渡,抑或是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向前推进,劳动解放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正是基于这一考察,在实践中探索劳动解放的真正含义便成为我们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充分论述了工人异化劳动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劳动产品、劳动、人的类本质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同工人自身相异化。从这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在异化劳动中,不论是工人所生产的产品还是生产过程本身,都已外化于工人并成为统治工人的敌对力量。人们之间关系的异化是人和物关系的外化,商品这一工人劳动的结果成为社会关系的物化。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最明显的反映就是资本家之于工人的剥削压迫关系。因此可以看出,异化劳动这一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现象,究其根本是劳动这一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其社会关系与本质的异化。“因此,资本、地租和劳动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3](P6)马克思说,哲学的目的在于能够指导实践使现实世界发生变革而非仅仅认识世界。正因此,异化劳动的主体性分裂,为我们提供了从物到人即劳动产品、劳动力、劳动者三个维度来分析劳动解放思想内涵的重要途径。

(一)劳动产品的解放

劳动产品分配的不平等是私有制产生的重要来源,因此劳动产品的解放能够为劳动解放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撑,是劳动解放的第一重维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2](P157)据此论断,工人所支出劳动量越大,社会上商品积累愈大,而社会上商品积累越大,工人就越贫困。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所得即商品是人类一般劳动的结果,是人本质力量的物化,应当属于劳动的工人。但在私有制的体系之下,劳动产品被看作生产资料经过加工后的产物而属于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即资本家。工人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得到最低工资,甚至面临着饿死的威胁。劳动产品作为人本质力量的确证与劳动主体相对立,劳动产品由非劳动者占有而不是劳动者占有。所以,对劳动产品的解放,意味着从资本主义社会最深处即商品,揭示工人贫困最根本的原因。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本应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但在异化劳动的社会中却由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所独享,这使得整个社会的购买力逐步降低,消费能力的不断萎缩成为商品滞销进而产生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4](P406)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4](P406)商品的生产与社会购买力成反比,社会商品生产规模愈加扩大,工人就越贫穷,整个社会财产就越向少数的富人阶层倾斜。社会产品的相对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而每一次经济危机的发生都是对劳动产品的极大浪费和对生产力的极大摧毁。在异化劳动中,占整个社会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所掌握的社会财富与小部分富人阶层拥有的巨大财富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异化劳动进行扬弃的劳动解放就是在克服生产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让生产成为满足全社会需要的活动,而不是资本家们积累资本并持续扩张不合理生产的工具。因此,劳动解放首先应当解放劳动产品,让劳动产品为劳动者所有,从分配领域实现对劳动者消费能力的解放,从而有力地促进工人在生产中的活力,实现劳动能力的进一步解放。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逐步深入,生产的社会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分工逐渐细化,生产的各个环节出现越来越多的联合,而此时,生产资料的少数人占有就成为阻碍生产社会化重大障碍,因此,全社会的工人联合起来,形成对于劳动产品的全社会共同占有将成为实现劳动解放的重要环节。

(二)劳动力的解放

劳动力的解放是劳动解放的主体要素,它以劳动产品的解放为物质前提,因而是劳动解放的第二个维度。对于劳动力的解放意味着劳动力的主体性与其社会性相统一,[5]即劳动力真正为劳动者本身所占有。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劳动这一人的自然能动能力始终被其所存在的社会性即生产资料所有权所支配。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不足、生产资料匮乏,劳动资料归部落共同所有,因此劳动力也由部落中的成员共同所有。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主掌握着全部生产资料,劳动力需要依附于奴隶主,因而劳动力被奴隶主支配。到封建社会,生产资料大多由封建领主或君主占有,但小部分土地等生产资料由劳动者占有,因此部分的劳动力由劳动者所支配。恩格斯曾对这种现象描述道:“工人们就这样颇为愉快地度过时光……他们的物质状况比他们的后代好得多;
他们无须过度劳动,愿意做多少工作就做多少工作,但是仍然能够挣得所需要的东西。”[4](P88)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由少数资本家占有,由于工人并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而一无所有地进入市场,因此劳动力就成为一种随着市场的需求而波动的商品,并同商品一样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社会性彻底支配了其自然能动性。由于劳动力被资本所支配,工人对于自身劳动力只有生理意义上的所有权而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支配权。正是在劳动力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二元对立之中,劳动力的解放进程得到进一步推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实行全体人民公有制,人民拥有对自身劳动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尽管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还并未实现劳动力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完全统一,但劳动力能动性与社会性之间相互对立的局面正在得以改善。劳动力的解放并不能一蹴而就地完成,还需要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先决条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社会条件,劳动解放是伴随着劳动力内部辩证矛盾的运动,劳动力自然能动性的发展终将扬弃其社会性发展的束缚,为实现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提供现实性基础。[5]

(三)人的本质的复归

劳动解放是对人自身的解放,也是人向着本质的复归。这一层面的解放以劳动产品和劳动力的解放为前提,因而是劳动解放的第三个维度。实现这一层面的解放将是劳动解放的完成。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实现“自由自觉的活动”,实现自我生存、解放与发展的手段。[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异化竟表现到如此地步以致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自身就越贫穷”。[3](P48)在国民经济学家眼中,工人被贬低为机器,工人“只得到不是为了繁衍人类而是为了繁衍工人这个奴隶阶级所必要的那一部分”,[3](P11)工人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只有被压榨和被束缚,人与动物的本质相互异位,人的本质成为人的桎梏,而动物的本质却成为人的快乐源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国民经济学表面上承认人,其实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2](P179)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提下,劳动变成了工人们维持生计的方式。劳动解放旨在克服人自身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只有“使劳动获得人的身份和尊严”,[2](P167)在劳动中才能不断实现人向人的本质的复归。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劳动提供了人类所需的一切物质资料,在劳动中,物质生活资料不断得到满足,激发着劳动者的身体器官及劳动潜能发挥,使他自身在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劳动为现实的人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也为人的解放提供了基础条件。[6]同时,马克思指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键体现在对工人自由时间的无条件占用。本应属于工人实现自身价值,提高自身素质的自由时间却成为资本家赚取剩余价值的工具。因此,劳动解放也在不断扩充着工人的自由时间,当物质生产力越来越先进,工人只需要工作很少的时间便能完成整个社会对劳动产品的需求,到那时,自由时间的极大扩充使工人无须受制于机械分工的支配,劳动变成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成为自我肯定的途径,劳动者才真正实现对自身劳动的占有,实现自我支配。

劳动解放经过从劳动产品、劳动力再到人的本质的三重解放,从根本上摆脱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束缚。尽管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发端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盛行的时代,但它所指向的核心问题——对资本的批判和劳动者的自由全面发展,仍是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探讨的深刻问题。在新时代的中国,马克思批判意义上的社会劳动正在被社会主义内部新型的劳动关系所取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制度,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理论体系,仍能为新时代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提供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劳动产品的公平分配:劳动解放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带来的竞争机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市场逐利与劳动者权益保障之间的矛盾。因此,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实现市场“看不见的手”与政府“看得见的手”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是实现劳动产品公平分配的重要手段。

在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建设现代化国家需要市场机制及市场竞争带来的经济发展活力,但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并不等于在资源配置中起全部作用。市场机制的不足之处需要政府的积极有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资源更高效的利用和分配,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
另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落实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调节和指导作用,为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制度条件。在非公有制经济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利益与劳动者收入之间的矛盾张力,促使我们不断探索更为高效公平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以人为本,注重共享发展的经济体系,以人为本,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所以实现劳动产品的公平分配需要国家及社会各方面的主体力量最大限度地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目的在于在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劳动产品高效且公平的分配,依法保障劳动者权益,明确企业的责任,最大限度保障劳动者的利益不受侵犯,让普通劳动者也能享受到国家快速发展的生产力带来的红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是我们发展经济的必须手段,需要多种生产要素同时发力促进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因此,要尊重多种生产要素的利润分配,依法保护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在既缓解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矛盾的同时,又兼顾多方利益。劳动产品的合理分配是劳动者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共享发展是实现分配公平的最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实现共享发展,要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他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7](P25)切实维护好广大劳动群众合法权益,帮助广大劳动群众排忧解难,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8]

(二)创造性劳动的不断发挥:劳动解放的内在要求

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工厂中的劳动意味着束缚和压榨,意味着痛苦和贫穷。工人在工厂主的支配下并不能在劳动中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只能从事着枯燥无味的生产活动。因此,摆脱束缚压抑的劳动环境,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潜力就成为劳动解放的重要方面。

创造性劳动是激发劳动者主体本质力量和体现人的个性的劳动。在马克思的劳动观中,劳动是自由生命的表现,劳动者在劳动中肯定自己的个人生命,劳动产品才真正成为属于工人的财产。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却变成了一种被迫的外在的活动。马克思提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在一切文明国家中都是自由的”,[9](P174)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劳动解放意味着劳动将成为一种充分肯定自身的活动,人在劳动中将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劳动解放的实现让劳动相对于工人来说不再是外在的与自身相对立的活动,而真正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劳动将不仅仅构成了工人生活的来源,也构成了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肯定自己而感到幸福的来源。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脑体分工、生产领域的内部分工同样存在,缘由是这些分工形式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劳动者自然能动性的发展。[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不断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同时,国家的实体经济也有了更长足的发展。实体经济为广大劳动者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让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断提升生产能力,在实体经济的生产中提升自我。实体经济作为一国经济之本,是劳动者在经济发展中自身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平台。在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现代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解放的根本是让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自己,让劳动者在劳动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创造性的劳动作为凝结人的智力与体力的劳动,不仅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更能让劳动者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不断发现自身价值,超越自我,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此外,开放宽松的劳动环境是对异化劳动条件下工人受压迫的劳动条件的消除。在这样的环境中,劳动者的积极性可以被充分调动因而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劳动不再只是简单机械的体力活动。更多人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劳动真正变成体现自身本质力量,促进人的发展的手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创新创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鼓励更多人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让社会主义的劳动变成人的自觉行动,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性的劳动是劳动者自身的不断提升,更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的前提。

(三)自由时间的增加:劳动解放的根本要义

马克思在机器大生产的工厂中,看到了人类社会解放的光明前途:在未来的人类社会中,在更高级的社会制度之中,生产手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升级所发挥出来的巨大生产力将不再是资本家剩余价值的生产机器,而是被用来服务整个社会。它们是节约劳动时间的利器,使得全社会成员能够享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得到全面的发展。“正像在单个人的场合一样,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约。”[10](P123)劳动者自由时间的大幅度提升,归根结底是为了提升劳动者自身的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11]不断扩充的自由时间为劳动者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提供了时间条件,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扩充了自由时间。

马克思指出,自由时间是“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以至于星期日的休息时间”。[12](P306)充分利用自由时间,可以让人有更全面的发展,更多能力的提升,而不至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成为机器的奴隶。人们充分利用劳动时间之外的自由时间,全方面地提升自身的技能和素质,从而避免使现实的人成为机械地从事某一职业或某一活动的“单面人”。[13]如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之下,实现劳动解放既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努力实现劳动产品更高效更公平的分配,亦需要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断实现自我的提升。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借助生产力所创造的一系列设施、物质条件、社会环境才能得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仍与我们的发展目标有一定距离,加之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矛盾,实现劳动者自由全面的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十四五”规划中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劳动者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准备了更加充分的物质条件、平台和设施,让劳动者有更多展现自身的机会和提升技能的平台;
另一方面,将有效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者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实现自身的发展。

自由时间的增加为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劳动者全面发展的社会,此时,社会的价值将由劳动者在自由时间中个性的发展所决定。在自由时间里,人不再以对财富的追求作为最终目的,人的自由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彰显。[14]对于自由时间的扩充凸显了马克思时间维度下工人解放的重大意义,时间的解放让劳动者有更多的时间提升自己、享受美好的生活,让劳动成为真正自由自觉的活动。

猜你喜欢 生产力异化劳动力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3期)2021-12-06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1年1期)2021-11-22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0年2期)2020-07-21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新生代(2018年19期)2018-11-14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1期)2017-04-16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年15期)2015-12-03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海峡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公务员文萃(2013年5期)2013-03-11

推荐访问:马克思 解放思想 手稿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