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3日 04:15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数字熟语中“三”的语义及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23-06-19 13:05:11 浏览数:

刘欣格,许 晋

(内蒙古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数字熟语是汉语熟语中极富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熟语在语言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定型,数字熟语始终伴随着汉语熟语的发展历程,其中的数字成为熟语中使用简单却往往蕴蓄丰富文化内涵的构成要素。也就是说,熟语中的数字通常不仅仅作为数量单位出现,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被赋予了语境义或文化义,数字的意义出现虚化、抽象化的现象。究其缘由,主要是受到本民族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影响。熟语是人民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民间语汇,具有本土性和流传性,是人民约定俗成的结果,相比于具有文化积淀但是从其他民族借用的汉语词汇系统来说,熟语受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显然更为深刻。

数字熟语中占据相当大比重的数字是“三”。吴慧颖在《中国数文化》说道:“三在中国,有如天上星,地上沙,多的数不清。”[1]岳麓书社出版的《数字熟语词典》中含“三”的熟语达561 条,占此书总条数的20.77%,主要有含“三”的谚语、成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俗语大辞典 辞海版》收录汉语中的俗语,包含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其中以“三”开头的熟语有56 条,含“三”的数字熟语达238 条。可见,含“三”的数字熟语在熟语中占比之大。本文选取学界公认的两本辞书,分别为《数字熟语词典》和《中国俗语大辞典 辞海版》,对数字熟语中“三”的语义进行研究,并考察“三”在数字熟语中的语义生成路径,以及“三”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和礼俗文化。

数字熟语的独特性在于其中含有的数字。数字不仅作为数量符号代表一定的数目,数字在语言领域中还充当着特殊的角色。翻阅《现代汉语词典》,“三”的义项有两个,一是“二加一所得的数目”;
二是“表示多数或多次”。具体分析熟语中“三”的含义,发现还有表示“数量多”“数量少”“界限”“程度深”的引申义,同时在熟语中常与数字“一”“七”连用,含有“全部”“程度轻、占比小”的特殊引申义。

(一)“三”表示本义

含“三”的数字熟语中,一部分表示“三”的本义,指“二加一所得的数目”。试看以下用例:

(1)茶喝二道酒喝三

(2)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3)三春不赶一秋忙

例(1)中的谚语“茶喝二道酒喝三”,指二道茶方酽,三杯酒提神。岳啸《武当山传奇》言:“喝茶二道方出味,酒喝三杯才来神。”其中“三”与“二”都表达具体数目。例(2)中的谚语“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现指超脱于社会生活之外,其中,“三界”是佛教用语,指众生轮回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代指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例(3)中的谚语“三春不赶一秋忙”,“三春”指正月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诸如此类,还有成语“三从四德”(三从: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惯用语“三教不束管”(三教:佛教、儒教、道教)、歇后语“三眼铳打兔子——没准”(三眼铳:一种有三个枪眼的旧式武器。)、谚语“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佛、法、僧)。

(二)“三”表示引申义

引申义,即数字“三”在熟语中不表示具体的数量,而是意义抽象化,表示“数量多”“数量少”“界限”“程度深”的含义。

1.表示“数量多”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中“三”的义项有“表示多数或多次”的含义。“三”在数字熟语中表示“数量多”的含义时,往往表示所指称的事物数量多。试看以下用例:

(1)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2)仨鼻子眼儿——多出这口气

(3)春天三冷三暖,人生三苦三乐

(4)里三层外三层

(5)货比三家不吃亏

例(1)中的谚语“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本指三个普通人的智谋,能顶个诸葛亮,转指人多出智慧。“三”的意义在谚语中发生引申,指“多”义。例(2)中的歇后语“仨鼻子眼儿——多出这口气”,指多嘴或多管闲事。“三”的意义发生引申,指“多”。例(3)中的谚语“春天三冷三暖,人生三苦三乐”,指人生曲折多变,不是直线发展的。其中“三”表示“多”,形容人生多曲折。例(4)中的惯用语“里三层外三层”,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多或形容层次多。“三”表示“多”的意义。例(5)中的谚语“货比三家不吃亏”,其中“三”表示多个(商家),整体释义为买货物时,多跑几家作个比较,就能比出货物的优劣与价格的高低。诸如此类,还有谚语“三令五申”“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惊涛三遍吃甜水,人从三师武艺高”“百年田地转三家”等。

2.表示“数量少”义

数字“三”在前十位数字中算是一个小数,所以在自然科学的数字世界中表示“数量少”的意义。试看以下用例:

(1)程咬金的斧子——就这么三下

(2)三核桃俩枣

(3)逢人只说三分话

(4)得了三分颜色就要开染坊

(5)门里出身,自会三分

例(1)中的歇后语“程咬金的斧子——就这么三下”,比喻本领不怎么样,就开头几下子,使不出新的花招。“三”并不是指就挥三下,而用它表示(花招)少。例(2)中的惯用语“三核桃俩枣”,形容很少或很小。如李準《黄河东流去》中提到:“干脆辞掉算了。一个月分那三核桃俩枣的,有什么用?我养得起你。”其中的“三”和“二”都表示数量少。例(3)中的谚语“逢人只说三分话”,指初次接触生人,说话只说三分,决不可毫无保留的倾诉心里话,“三”表示(话)少。例(4)中的谚语“得了三分颜色就要开染坊”,比喻别人给了点儿好脸色,就得意忘形起来,也比喻别人给了点好处,就得寸进尺或产生非分之想。其中,“三”表示“一点儿”,有“少”的含义。例(5)中的谚语“门里出身,自会三分”,指从一个专业行当里出身的,耳濡目染,经见多了,对本行的技艺,自然就懂得一些。其中,“三”指少量。

3.表示“界限”

“三”在熟语中表示某种事物的界限,事物一旦超过“三”的界限,它的属性便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这里的“三”为虚指。试看以下用例:

(1)若要俏,带三分孝

(2)唱戏的三天不唱嘴生,打铁的三天不打手生

(3)话传三遍假变真,药方子抄三遍吃死人

(4)得理让三分

(5)好家当怕三份分

例(1)中的谚语“若要俏,带三分孝”,指女性若要俏美,最好在艳色服饰上配几分白色,“三分”指增添一定的姿色,一旦保有三分孝,则会俏美,“三”有界限的意义。例(2)中的谚语“唱戏的三天不唱嘴生,打铁的三天不打手生”,指技艺功夫贵在天天坚持练习,一旦中断,就会生疏。“三天”并不指数量上的三天,而指一定的时间下中断练习就会生疏,“三”成为生疏与熟练之间的界限。例(3)中的谚语“话传三遍假变真,药方子抄三遍吃死人”,指谬误流传,害人不浅。其中,“三”是存在于真假之间的界限。例(4)中的谚语“得理让三分”,指处事待人务必宽厚,要有容人的度量,不可把事做绝。“三”指在得理与无理之间的界限。例(5)中的谚语“好家当怕三份分”,指大家合在一起后厚实,分开就处处拮据了。其中,“三”指好家存在与否的界限。

4.表示“程度深”义

“三”作为“界限”的含义,可以说是一定范围内的极限,所以,还可以表示“程度深”的含义。试看以下用例:

(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大海无风三尺浪

(3)打一巴掌揉三揉

(4)船烂还有三千钉

例(1)中的谚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冻到三尺厚绝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比喻事物的形成,有着长时间的渐变过程,绝非偶然。其中,“三”表示程度深。例(2)中的谚语“大海无风三尺浪”,指大海的浪涛即使无风也不会平息。“三尺”形容浪,指浪大,其中“三”指程度深。例(3)中的谚语“打一巴掌揉三揉”,指先打击后安抚,又打又拉拢。其中,“三”与“一”形成对比,“三”加深了安抚的程度。例(4)中的谚语“船烂还有三千钉”,比喻富家即使败落,也还有厚实的家底。“三千钉”和“船烂”形成对比,“三”表示“程度深”,强调其厚实的家底。

(三)“三”的特殊引申义

本文对《中国俗语大辞典》进行统计,含数字“三”的熟语共计238 条,其中含有单个数字“三”的熟语有118 条,占所有含数字“三”熟语的49.58%;
含数字“三”的熟语中含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数字的熟语有120 条,占含数字“三”熟语总数的50.42%。对《数字熟语词典》进行统计,所列出的含数字“三”的熟语中还包含其他数字的达508 条,占总数的90.55%,不包含其他数字的53 条,占总数的9.44%。可见,“三”和其他数词相搭配出现在熟语中是十分常见的。着眼于含“三”的数字熟语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数词的语义,分析多个数词合用下数字“三”词义的变化。

“三”与其他数字组合而成的数字熟语具有显著特征的分为两种情况,“三”与“一”的组合、“三”与“七”的组合,以此形成“三”的特殊引申义。

1.“三”与“一”组合时表示“全部”

熟语中含有“三”和“一”的数字组合时,“三”泛指某类事物的全部。试看以下用例:

(1)三虎出一豹

(2)一问摇头三不知

(3)按着三眼一板

(4)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5)走三家不如坐一家

例(1)中的谚语“三虎出一豹”,比喻众人之中必有不凡之人。“三”表示全部。例(2)中的惯用语“一问摇头三不知”,指什么都不知道,也指人不介入是非,问什么都推说不知。其中,“三”指全部(事情)。例(3)中的惯用语“按着三眼一板”,“板”指每一小节最强的拍子,“眼”指其余的拍子,“三”表示全部(拍子)。例(4)中的谚语“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又称“千军容易得,一将最难求”,指千军万马都容易招募,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却不容易求得。“三”表示全部(军队)。例(5)中的谚语“走三家不如坐一家”,指与其没有把握地东奔西找,不如坐等可靠的一家。谚语中,“三”与“一”形成对比,“三”泛指全部,“一”指单一。

2.“三”与“七”组合时表示“程度轻、占比小”

含“三”和“七”的数字熟语中,由于三和七在数量上相加得十,“十”有全和满的意义,数字“三”和“七”形成对比,“三”表示程度轻、占比少。如:

(1)三分吃药,七分调理

(2)三分匠人,七分主人

(3)三分人才,七分修饰

例(1)中的谚语“三分吃药,七分调理”,指要治好病,三分凭药治,七分靠调理。也就是对病人来说,调理比药物治疗更重要。例(2)中的谚语“三分匠人,七分主人”,指制造器物或施工建筑,三分靠匠工的技巧,七分靠主人的安排。例(3)中的谚语“三分人才,七分修饰”,指一个人的仪表,三分靠生成,七分靠装扮。上述熟语中,“三”与“七”形成对比,“三”表示占比小,所指称的事物较“七”来说重要程度略轻。

数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语言成分,它不仅体现对事物数量的确切认知,还内化了带有民族文化属性的隐喻思维。正如张辉所说:“汉语熟语中的隐喻和转喻映现关系储存在说汉语的人长时记忆中并形成了固定的知识结构。”[2]“三”在数字熟语中的使用,已经不仅仅表示数量上的客观存在,而是表达人们通过数量词“三”所传达的对事物的认知性看法及评价。这其中关涉“三”在数字熟语中的本义到引申义的形成过程,究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语义关联,主要受语言现象背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模式及规律的影响。这种认知模式由隐喻和转喻机制发生作用,其把来自源域的语义映射到目标域中,从而使目标域获得一种新的语义。研究“三”在数字熟语中的语义生成机制及路径,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三”的本质,深入探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通过上文对数字熟语中“三”的语义分析,我们总结出“三”在熟语中的语义一共有六种:“数量多”“数量少”“界限”“程度深”“全部”“程度轻、占比小”。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分析熟语中“三”的语义生成,其中包含两条路径:一是在隐喻的理论下,由“三”的本义数量域投射到空间域、程度域中,即由本义“三”生成“界限”“程度深”“程度轻、占比小”的语义;
二是在转喻的理论下,由“三”的本义数量域投射到同一认知领域下,即由本义“三”生成“数量多”“数量少”“全部”的语义。

(一)隐喻理论下含“三”熟语的语义生成路径

隐喻是语义演变的一个主要助推力,“隐喻的投射是在两个不同的认知领域中,是己知的源域到目的域的投射”[3],其中投射的过程中起作用的是类比原则,即源域和目标域的两类事物存在属性、特征、关系等方面的相似性,从而由已知的源域投射到目标域上。

在隐喻的认知机制中,“三”的本义领域属于数量域,即源域是数量域。“三”在数字中虽然并不是一个大数,但却是一个成数。从造字上看,“三”上下两横代表“天地”,中间的一横代表“人”。《说文解字》释三为“三,天地人之道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于文,一耦二为三,成数也。”在古人看来,“三”代表宇宙万物。“三”被认为一种极限,具有“程度深”的语义。同时,“三”在个位数中是个小数,在数字熟语中与其他数字进行组合时,往往形成对比关系,“三”表示“程度轻、占比小”。所以,当数字“三”被用来表示“程度深”和“程度轻、占比小”的语义时,这是隐喻从源域(数量域)到目标域(程度域)的投射。

“三”在数字熟语中表示“界限”的语义时,表示的是一种空间概念。“三” 在造字本义时是一个成数,通过隐喻的跨域投射到空间域,进而表示空间上的“界限”。所以,当数字“三”被用来表示“界限”的语义时,这是隐喻从源域(数量域)到目标域(空间域)的投射。如“三代不读书会变牛”“三杯和万事”“事无三不成”“话说三遍淡如水”。

(二)转喻理论下含“三”熟语的语义生成路径

不同于隐喻基于类比、相似性的原则进行两个不同认知领域的投射过程,“转喻则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的主域(domain matrix)与次域(subdomain)之间的映射”[4]。也就是说,转喻的工作机制是在同一认知领域中由已知的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

“三”作为一个成数,在数量域内产生临近的概念泛指“全部”。“全部”的含义突显了事物数量具有“多”的特征,因此在同一数量域中,转喻的工作机制使数字“三”产生了泛指“全部”和表示“数量多”的语义。“数量多”的熟语有如“好汉难打三面鼓”“若要好,问三老”“莫三人而迷”。

“三”在个位数中是一个相对小的数字,因此转喻的工作机制使其产生了“数量少”的含义,这是在相同认知域内的投射。“数量少”的熟语有如“门里出身,自会三分”“气恼便是三分病”等。

“三”在数字熟语中由本义到引申义的语义生成过程,蕴蓄了本民族特有的隐喻思维。“数字隐喻作为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要件,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既记录着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元素,又藏留下民族文化深深的印记,自身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5]“三”的语义演变体现了本民族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

(一)数字熟语中“三”蕴含的哲学文化

“三”在数字熟语中表示“数量多”的含义,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把“三”看作圆满、神圣的认知心理有关。清人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上》篇中认为单单有“一”,只是奇数,单单有“二”,也只是一个偶数,“三”包含了奇数和偶数,所以“三”是一个圆满的数,即成数。

“三”被认为是数字中的成数,使得“三”在数字熟语中具有了表示“全部”的含义。正如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二”“三”,并不指称具体的数量,而是表示“道”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道”创生万物的过程。《周易》中的“数”,也称“成数”。在《周易》的卦中由阴爻和阳爻这两种符号组成,三爻组成一“卦”,也就是说“三”是合成一卦的最基本的数字。这自然与数学中排列组合的原则有关,但是祖先们却又把这一概念与万物的产生与生命的繁衍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只有达到“三”才可以称之为“完成”,才可以发生变化,有了变化,才可能产生世间万物,世界才会“完整”。这种无穷多与其创生的演化过程,赋予了“三”具有“数量多”“全部”的意义。

由此可见,数字“三”在古代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广泛的运用。对于数字“三”的崇尚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始终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

(二)数字熟语中“三”蕴含的礼俗文化

“三”作为一个成数,在数字熟语中具有“界限”的意义,往往可以认为是一定范围内绝对的极限,由此联系到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中,是一种“唯三是取”的思维定式。

古人在时间、空间、典章制度,亦或在伦理、宗教、时令等领域,都习惯性运用“三分法”的原理,将事物三分。古代“三礼”包括《礼记》《周礼》和《仪礼》,也有指古代祭天、地、宗庙之礼。封建时期的“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中国历史上的“三代”通常指夏、商、周。古代的“三军”常指中军、左军和右军。季节上“三春”包括孟春、仲春和季春。古代祭祀用的“三牲”有牛、羊、猪。可见,在古代礼俗文化生活中三分的思维方式运用十分普遍及广泛。

在含“三”的数字熟语中也体现出人们习惯性将事物三分的思维方式。如成语“三顾茅庐”“三思而行”“狡兔三窟”“一日三省”,谚语“三过其门而不入”“人生有三官:小官官,新郎官,老官”“三月初三晴,桑上挂银瓶”“前有赵,张,后有三王”“忍辱至三公”“一晃过三冬,三晃一世人”“三十不发,穷根扎下”“人过三十不学艺”等。

“唯三是取”的思维模式还体现在少数民族的礼俗生活中。满族有谚语“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讲的是满族对新生儿的“洗三”习俗。“洗三”是婴儿出生第三天举行的庆贺或添丁仪式,也称“三朝”,标志新生儿降临的人生大礼。蒙古族人把“三、六、九”作为吉祥的日子,喜庆与出门的日期多选择“三、六、九”日。藏族人在主人向客人敬酒的时候,客人端起酒杯,会用无名指蘸酒向空中轻弹三下,并且赠送以“三”或者“三”为倍数贵重的礼物。可见,“三”在少数民族的礼俗生活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通过对数字熟语中“三”语义的分析,总结出数字熟语中“三”的语义构成。“三”在熟语中不仅表示数量单位的本义,还有表示“数量多”“数量少”“界限”“程度深”“全部”“程度轻、占比小” 的引申义。深入探究“三”从本义到引申义的演变,发现作用其中的是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本文通过运用隐喻的理论得出含“三”熟语的两条语义生成路径,即从数量域到程度域的投射和从数量域到空间域的投射,通过运用转喻的理论得出含“三”熟语的两条语义,即从成数到泛指“全部”和表示“数量多”的投射和从成数到表示“数量少”的投射。这些认知投射过程,隐藏着中华民族社会文化通过数字熟语中的“三”表现出来的“圆满、神圣”的认知心理和“唯三是取”思维方式。

猜你喜欢 熟语引申义界限 界限十几岁(2022年21期)2022-11-19间隙小资CHIC!ELEGANCE(2022年2期)2022-01-11看图猜熟语作文·小学低年级(2021年9期)2021-11-02看图猜熟语作文小学中年级(2021年9期)2021-10-20基于汉语熟语的趋返模式研究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11期)2020-12-09“耐”字原是剃胡须科教新报(2019年23期)2019-09-10破次元小资CHIC!ELEGANCE(2019年24期)2019-08-15画说汉字——摆(bai)养生保健指南(2019年12期)2019-01-30看看德国人的家庭界限感中华家教(2018年7期)2018-08-01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12期)2017-01-11

推荐访问:熟语 语义 内涵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