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0日 01:42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艺术美学之浅析马远《踏歌图》中的意境

发布时间:2023-06-19 14:10:15 浏览数:

幸涵鑫(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 自贡 643002)

中国山水画创作中意境的好坏与高低决定了作品艺术性的多少,不同身份地位以及品格的观者对作品的观感和对意境的不同理解也是画面广泛引发共鸣的根本原因。因此,“空白即画”是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沉浸其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艺术美学对于哲学这门大学问来讲,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艺术美学又被叫作艺术哲学,从中不难看出艺术美学于哲学的重要地位。艺术美学脱胎于,或者说发源于“同一哲学”。从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角度出发,人们普遍认为美以及艺术是极致的象征及具体表现,宣扬艺术哲学是对本源“绝对”艺术作根本的讨论,提出“在艺术哲学划定的哲学的特定的领域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切美的原型甚至永恒的美”。

意境作何解?意境是指文艺创作者运用想象,将主观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融为一体形成的艺术境界,其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而反映意境的同时也能精准、清晰地表达作者的意思。简单来讲就是作者借助景象来表达此时的心境,将心境包含于景象之中,既要达到形与神的统一,也要达到情与理的统一,在两相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绝妙的意境。一个合格的意境是不限时间空间的,使观者如身临其境,心领神会,最终形成根源意境。这一观点最早由唐朝王昌龄所提出,他认为优秀的诗,必须得满足三境:意境、物境、情境。此外,诗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也对意境作了具体的讨论和分析,他认为意境是指“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宋代严羽则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的意境,认为二者完全契合。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意境发展为“境界”。说到意境,人们常会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称其是以意境为主,意象辅之的范例,通过体现跨时空的景致,引发受众的审美情感共鸣。不同的画面有不同的意境,不同的人对同样的画面感受到的意境是不同的,而进入哪一种境界则是由观者的文化修养水平决定的。

翻开历史的画卷,细数历代王朝,宋代可谓极具鲜明色彩的朝代。从金融经济方面看,宋代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繁荣的宋朝经济体系极大地推动了后续中国经济发展的脚步;
从文化方面看,宋朝的文化形式发展也突飞猛进,宋词、宋曲的出现扩大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保留传统的同时,革新自我,创新创造,呈现出琳琅满目的文化形态。其中,在绘画这一分支,宋朝涌现出许许多多具有民族代表性的市井风俗画。这些市井风俗画一般以记录市井民情为主题,为后世考察宋代风土人情作出了卓越贡献,如《清明上河图》《踏歌图》等。

《踏歌图》作为最杰出的民族风俗画之一,值得细细品味,其主题踏歌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种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也被称为跳歌、打歌。踏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与发展,到宋朝时,其衍化成普遍的民俗活动,表现形式为群舞。人们成群结队,挽起手来以同一只曲子为背景音乐起舞,在舞蹈的过程中,人随舞步哼唱歌曲。动感十足,极具民族特色。正因如此,从意境角度看,如同人们脚踏歌曲,名字也自然顺理成章地被叫作踏歌。踏歌这种活动在宋朝到达顶峰,是因为在宋代这种活动在民间流传得更加广远,俨然成为普适性、群众性的娱乐型集体活动。到了后期,甚至发展到宫廷生活中,彼时,皇家歌舞中也大量出现类似的活动形式,皇族还会在固定的时间地点,于民间举办大型踏歌舞活动,百姓齐聚于此,欢歌笑语,手舞足蹈,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也有诗歌曾记载当时的场景,“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精准且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踏歌时百姓的欢欣鼓舞。

历史上,北宋和南宋都未能从少数民族的入侵中解脱出来,但其自身的经济却相对富裕;
北宋经济状况较好,人口较多;
至南宋,随着宋金关系趋于平稳,杭州大体呈现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这就是《踏歌图》中所描绘的繁荣景象。

那么,马远这个踏歌图的创造者,到底是何出身?马远自幼习画,其爷爷、父亲都曾在南宋画院任职,因此马远便耳濡目染成为一名专业的宫廷画师。马远对李唐的山水画颇有好感,他不但吸纳李唐山水的精髓,更将自己的感悟与领悟融会贯通,最终成就了一幅独特的山水画卷。马远的作品,得到了宋宁宗和杨皇后的赏识,宋宁宗更是亲自为他题字。马远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宋朝宫廷的一种价值观和美学意蕴。与李唐、刘松年、夏圭这三位画院的画师,并称“南宋四家”,具有极重要的历史影响力。

人物近景中,一农民正在桥头,胡须极富有张力,根根分明,摇身抬腿,踏歌而舞正呼应了画名,人物的神态、动作自然流畅,活灵活现,出神入化。另一位老农抓住前者的腰带弓身扭动;
还有一位老农扛着葫芦,步履蹒跚,此外,还有两个孩童,画面的人物构成元素丰富,构成了互动感十足的画面。整幅画呈现出一派人乐年丰的景象,是描写社会真实影像的巨作。从技法上来看,从枝叶的勾画再到巨石的斧劈皴,从点到面,从勾画到重墨,弯弯曲曲的溪水,可见此画琢磨尽得风流。画中溪木的源头却被云雾遮挡,使人不禁浮想联翩,画中的意境也随着云雾缭绕的留白而逐渐展开。

于细微之处出发,构建画作意境是马远作品的主要特点,需要通过类似于微焦的镜头语言,达到渲染整体画面环境的最终目标,这也的确符合中国一直以来推崇的留白艺术审美规范。这种经过慎重考量的留白带给观者一定的想象空间。中国古代的大部分画作不像西方作品那样注重写实叙事,它热衷追求的是一种韵味,这也是踏歌图创作的主要思想。马远创建了独树一帜的“马一角”流派,他在人物和风景山水间搭建桥梁,使二者建立了血肉一般的联系,既加强了特殊的氛围感,又能利用看似虚虚实实的结构,巧妙地把所有的景物联系起来,这一特点在踏歌图中展露无遗。

图1 南宋 马远《踏歌图》局部 绢本设色

图2 南宋 马远《踏歌图》绢本设色 192.5 cm×111 cm

中景大量的留白产生了丰富的遐想空间。作者游刃有余地体现出了空间感,其中柳树的枝干承接了衔接近中远景的任务,让画面衔接得极为连贯。表面上,画面被分成了近、中、远三个部分,实质上三个部分相互统一协调。弯曲的枝干连接了上下两部分,起到了承接的作用,隐隐约约的楼阁,更是吸睛。深山之中出现富丽堂皇的楼阁显得有些意外,但并不突兀,楼阁自然地融合在画面中,暗喻朝堂。中景仙雾弥漫,大量留白,不同于近景和远景的浓墨勾勒,契合古代人对于山景的主观想象。此画构图纵深恰到好处,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于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向往和期许。

远处山峰高耸入云,技法上大量使用大斧劈皴,刻画苍石的性质和特点,用浓墨渐变加以晕染。远景山石辽阔,用笔随性大胆,与近景的山石细节形成鲜明对比,丰富了物象的差异性,拉大了画面的空间感和落差。山顶的点苔和劲松,将山石刻画得尤为生动真实。此外,画面中配的宋宁宗、王安石诗词,足以窥见宋宁宗对于马远的重视,以及当时马远在朝廷中的地位。落款和诗词让整幅画面诗画章尽得,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远景左实右虚则加大了意境的构成面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大篇幅的留白,也为画面增添了一抹神秘的意味,增加了画面的意境。

从马远的创作生涯来看,其师出李唐,但从不局限于李唐。技法上,马远笔法奔放苍劲,画山时大刀阔斧,造型硬朗;
画树干时曲折有度,多用焦墨,挺拔而有力。但要说最为显著的其作画特点,便不得不提他的外号“马一角”。在众多画家中,他的画法是最为主观的,他总会高度提炼自然景物中的片段,在脑海中将整个景象打碎提炼,他的画作中经常会出现山的一角、水的一边。这种管中窥豹的艺术手法,让他的画面极具美感和特色,让画面的意境更加深远。

南宋诗词文化发展如日中天,皇帝爱好诗词,上行下效。马远作为画院的一员,迎合皇帝的喜好顺理成章,诗画相结合成为大势所趋。诗与画一个是文字表现,一个是景物自然表现,二者艺术形式不尽相同,但却有着普遍联系,马远常用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来传情达意。宋宁宗题马远踏歌图“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中表现了阳春三月宿雨过后丰收的愉悦之情,也暗示了政和民安的和平安宁。诗的前半句对仗工整,整个画面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之情,与诗句“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对应,传达了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社会景象。在一定程度上,这也算是对于宋宁宗政治统治的鼓吹和崇拜。诗的前后对仗工整,与画作相互呼应,点出丰收之乐。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历经“骨法用笔”到“笔墨形式”,宋代文人山水画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皴法”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时代认可。明代《格物要论》便有对马远画法风格的评论,清《南宋院画录》同样点评其画作的风格特点。马远用似笔画法,淡墨笔锋快速刷出山石纹理、明暗,下笔果断。马远习惯将笔触拉长塑造物体,表现山石的方劲有力,被后人称为“拖枝马远”。在《踏歌图》中,画面中的疏柳、翠竹都有拖枝意味,山石后的松枝左右摇摆,“拖枝”技法展示明确,树梢往下压,树干虬曲,颇具趣味,画面被衬托得生趣盎然。

《踏歌图》是典型的雅俗结合的风俗山水画,对人物的刻画描写非常到位,增强了踏歌图的可读性。踏歌是指用足登踏而歌,是乡下田间一种普遍的娱乐形式。刘禹锡也曾对踏歌有记载,在竹枝词中,有“踏歌声度晓云边”。足以见得在当时南宋的繁华景象下,踏歌这种欢乐的舞蹈在民间早已盛行。通过人物活动来刻画丰收之景,细致的人物描摹和大块的山石景象作对比,会显得画面更加精致。山水与人物相结合,开创了山水画新的表现形式,更是山水画的一大进步。画面中的山石、小溪、云雾都由人物活动一一展开。

踏歌图流传千古的秘诀在于较好地把握和发挥了意境的作用,意境是中国山水画创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不同的观者对于相同的画作,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留白是丰富画面意境的手段之一。空白即画,满足了观者主观性的需求。马远的画总是大幅留白,旨在体现意境深远。踏歌图便是其中的典型,大量的留白使得整幅画面笔墨浓淡相宜,中景云雾若隐若现。远景天空辽阔壮丽,再用诗词、压印作为补充,平衡画面布局,使得留白既起到了引人遐想的作用,又不至于让画面显得空洞无力。马远清新脱俗的画风,打破了传统重笔墨、精刻画的风格,推动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此后,中国山水画更加注重意境的表达。

当前,踏歌图仍被人们广为流传和称赞,不少人称踏歌图为南宋时期的顶峰之作,代表了南宋时期绘画的最高水平。踏歌图主要是对中国山水的摹写,但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表现中国古代百姓所追求的幸福和安宁,画作的政治背景和主题是对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的歌颂和赞美,这也正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相吻合。踏歌图不仅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耀眼的星星之一,也是古人的政治目标以及最高理想。在踏歌图中,我们看到人与自然相处和谐,百姓有所居、有所乐,这仍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理想和渴求的目标。

猜你喜欢 马远山水画意境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中国山水画的成熟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5-21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河北书画研究(2020年1期)2021-01-18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中华诗词(2018年5期)2018-11-22南宋绘画专题中国书画(2018年4期)2018-07-09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中华诗词(2018年2期)2018-06-26丫环对对联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16年11期)2016-12-27丫环对对联民间故事选刊·上(2016年9期)2016-08-19丫环对对联民间故事选刊·上(2016年9期)2016-08-19

推荐访问:踏歌 浅析 美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