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9日 03:03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中日谚语中“鬼”形象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20 11:20:14 浏览数:

吴佩蓉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肇庆 526100)

日本的 “妖怪”文化和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日本派遣唐使来到中国,中国也派使者去到日本,给他们带去了中国文学文化,《山海经》《淮南子》等传入日本后,受到日本社会的强烈推崇。之后的六朝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也为日本“妖怪”文化的发展注入活力。提到“鬼”,就会给人一种不好的负面形象,觉得它们是可怕的。并且会下意识地片面认为“鬼”文化就是负面文化。但是“鬼”文化作为“妖怪”文化的一部分,暗含着很多社会、经济、文化等特征,在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负面形象,也会有积极的象征。同时中日两国之间的“鬼”文化即相似又相异,并不断发展。

1.1 中国“鬼”的起源

第一,中国的“鬼”它见证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最初它是在人们和自然界斗争中产生的,人们把一些不可抗拒的自然界因素,认为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因此把这种力量神灵化,将这种神灵化的感觉认为是一种独立于肉体本身的精神产物,与身体分开,由此产生了鬼魂的观念。

第二,鬼魂这一概念的产生也是由于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和害怕,而产生出的一种精神寄托。人活着的时候被附着的是灵魂,死后被称为鬼魂。希望去世后也能得到超生,不在畏惧[1]。

现代词典对“鬼”的定义为:

“a.鬼者,归也。传说人死之后化为鬼,鬼者,归也,其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血归于水,脉归于泽,声归于雷,动作归于风,眼归于日月,骨归于木,筋归于山,齿归于石,油膏归于露,毛发归于草,呼吸之气化为亡灵而归于幽冥之间。如:~魂。~魅(a.鬼怪;
b.阴险害人的)。b.阴险,不光明:~话。~胎。c.对人的蔑称或憎称:酒~。烟~。吝啬~。d.恶劣、糟糕(做限定语)。

如:~天气。

e.机灵、慧敏(多指小孩子)。

如:~精灵。f.在中国的南方,表示爱昵的称呼:小~。机灵~。g.星名,二十八宿之一。”[2]

1.2 日本“鬼”的起源

据文献记载,日本的“鬼”在上古时期就已经产生。在《古事记》中已经出现了描写鬼的故事,在高平鸣海《鬼》这本书中也指出日本的自然鬼是鬼的源流[3]。同时也有观点认为,《风土记》中是最早出现具有真正“鬼”意义的“鬼”字[4]。

“昔、或人、此处山田佃而守之。尔时、目一鬼来而、食佃人之男。尔时、男之父母、竹原中隐而居之。时、竹叶动之。尔时所食男云[动]。故云阿。

”[5]

在广辞苑中对“鬼”的定义如下:

a.天つ神に対して、地上などの悪神。邪神。(于天、神相对应,地上的恶神,邪神)b.伝説上の山男、巨人や異種族の者。(传说中的山中男妖、巨人和异族人)c.死者の霊魂。亡魂。(死者的灵魂、亡魂)d.恐ろしい形をして人にたたりをする怪物。もののけ。(可怕形状的怪物)e.想像上の怪物。仏教の影響で、餓鬼、地獄の青鬼?赤鬼があり、美男?美女に化け、音楽?双六?詩歌などにすぐれたものとして人間世界に現れる。後には陰陽道の影響で、人身に、牛の角や虎の歯を持ち、裸で虎の皮のふんどしをしめた形をとる。(想象上的怪物。受佛教的影响,有饿鬼、地狱的青鬼和赤鬼,它变成了美丽的男人、女人,因为在音乐、双六、诗歌等中表现优异出现在了人类世界。后来,在阴阳道的影响下,在人的身体上有了牛角和虎牙,赤裸着半身,围着虎皮,形象丰满。)f.鬼のような人。①非常に勇猛な人②無慈悲な人。③ある事に精魂を傾ける人。④鬼ごっこなどで、人をつかまえる役。(像恶魔一样的人。①非常勇敢的人;
②无情的人;
③把灵魂倾注在某件事上的人;
④捉迷藏游戏中的捉人者)g.貴人の飲食物の毒見役。(试食物是否有毒的人)h.紋所の名(徽章的名称)i.名詞に冠して、勇猛?無慈悲?異形?巨大の意をあらわす語。(冠以名词,表达了勇敢、无情、畸形和巨大的意思)[6]。

谚语是人们在劳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因此,它与民族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风俗习惯、文化和民族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日两国有着很多关于“鬼”的谚语。

中日两国中对“鬼”形象的定义最初都是无实际形状的,是精神世界的产物。但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日本的“鬼”形象开始有了现实雏形,如佛画中的天龙、夜叉、罗刹、阿修罗、饿鬼及地狱变相图中描绘的牛头马面等。

日本词典中对“鬼”形象也有所描述,很多谚语就是围绕着这个形象来展开的。牛角虎牙,赤裸着半身,围带着虎皮,手持铁棒,给人勇猛的外在形象。就像谚语中「鬼の拳のよう」(像鬼的拳头一样,又大又硬),这就是“鬼”的外在形象的一种反映。鬼一般会被认为是生活在地狱、居无定所或人烟稀少、黑暗的地方,因此就有谚语是侧面描述 “鬼”生活的地方——「鬼の死骸」(鬼的尸骸。鬼在地狱中生活,死去了连尸骸都会没地方安放,常用这句谚语来比喻无处可去的人)。在日本,“鬼”还会给大家一种会吃人特征。在《出云国风土记》中记载着一个吃人的一眼鬼的故事,之后在《伊氏物语》中也有描写一个女人被鬼吃的故事,由此诞生出来了一个词「鬼一口」。而后逐渐衍生出一个俗语「鬼の人食わらず」,它用来形容没有用的事情。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日本现在也出现了很多令人喜欢的精灵,如宫崎骏动漫中的妖怪精灵形象,给人积极向上、温暖的印象。

在中国,“鬼”更多情况下是以抽象的形式出现的,没有固定的实际具体图像。中国“鬼”的特征比较好概括,首先,它速度快,一般在夜间活动[7]。例如,成语“神出鬼没”“白日见鬼”等。其次,它有着长相恐怖、声音恐怖的特征。例如,词语“鬼哭狼嚎”“三分像人七分像鬼”“惊天地泣鬼神”。最后,它居无定所、四处漂泊及人间作祟的特征。例如,成语“孤魂野鬼”“神差鬼遣”等。

通过对“鬼”基本特征的分析,不难发现,两国之间“鬼”形象是有相似部分的。下面就来具体看看中日谚语中“鬼”形象的异同。

3.1 中日谚语中“鬼”形象的相同点

首先,鬼在人们心中都是丑陋的。日语中「鬼の顔に卵とじをぶっつけたよう 」(比喻长相丑陋的人)「鬼に欺く」(力比神大,貌比鬼丑。)这都是用来形容鬼的丑陋外表。汉语里有“有钱使得鬼推磨”“贪婪鬼没个饱,吝啬鬼不知富”“牛鬼蛇神”“牛头鬼面”的说法,用来形容丑陋的外表或内在。

其次,鬼是无情冷酷的。日语中「鬼とも組みそう」(外强中干,纸老虎。冷酷无情的样子。)「鬼の空念仏」(魔鬼念佛假慈悲),表达了鬼是无所畏惧的。「鬼を酢にして食う」(胆大包天,无所畏惧。)「鬼の居ぬ間に洗濯」(阎王不在,小鬼翻天)。在两国都会认为“鬼”是超越现实而存在的,能力在人类之上。尤其在中文谚语中会以“恶鬼”一词来形容冷酷无情的感觉。

再次,鬼是居心叵测,不怀好心的。日语中「鬼に衣」(笑面虎,伪君子。

)[8]「鬼の面で子供を脅す」(倚仗权势,以离奇古怪的言行来恐吓别人。)「鬼が住むか蛇が住むか」(不知道 (在建筑物中抑或是在人的心中)到底藏了什么恐怖的东西或可怕的想法。)汉语里有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死人身边有活鬼,无心人难防有心人”的说法。

最后,鬼是强大的。日语中「鬼に金棒」(形容十分厉害。非常强大,如虎添翼。)在汉语中也会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同时在汉语中,也会用来形容非常有技能的人,如“鬼斧神工”等。

虽然在“鬼”形象上会有很多相似点,但是也存在着差异。

3.2 中日谚语中“鬼”形象的不同点

日本的“鬼”可以是漂亮、八面玲珑的。例如,「鬼も十八番茶も出花」(魔鬼妙龄也美丽,粗茶新沏也生香。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鬼の目にも涙」(顽石点头。即使是冷酷无情的人,也有感动、起慈悲心的时候)。也可以用“鬼”来形容无法实现的事情。例如,「鬼が笑う」(空谈来年事,鬼也笑你痴)。还可以用“鬼”来形容积极的一面。例如,「渡る世間に鬼はなし」(世上还是好人多。)「鬼の首を取ったよう」(比喻像是立了大功般高兴的人)。因此,日本的“鬼”是具有两面性的,善恶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在中国,“鬼”的用意一般来说是和善良相对的,鬼是精明的。例如,“鬼者,老物之精也”“鬼计百端”。中国的“鬼”可以是对小孩子机灵的昵称。例如,“机灵鬼”。也可以是对某一类人的称呼。例如,“吝啬鬼”“胆小鬼”“催命鬼”。并且在中国的谚语中会有 “小鬼”一说。例如,“阎王好见,小鬼难求”“判官要金,小鬼要银”等,它们给我们的印象是虽人小,但是很难缠、难对付。这是日本谚语中所没有的[9]。

在中国的谚语中“鬼”和“阎王”会经常同时出现。例如,“阎王好见,小鬼难求”“阎王不嫌鬼瘦,贪官不顾民穷”“阎罗王贴告示——鬼话连篇”等。而在日本的谚语中没有这个现象,并且日本的谚语中也没有“阎王”这一表象存在。之前的分析中有提到,中日两国的“鬼”是强大的,尤其是日本的“鬼”可以算得上一家独大,但是在中国的谚语中,“阎王”却对“鬼”起到了压制作用,它是“鬼”的管理者,相比之下中国“鬼”的形象就没有那么强大,会稍弱一些。

在中文的谚语中,“鬼”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行为会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例如,很有名的一句谚语“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告诉我们做人要坦荡磊落,不要做坏事,做坏事会有报应,体现了一种“因果循环”。而在日语当中是没有这种形容的。“鬼”形象的差异,还体现在对“鬼节”文化的庆典上。中日两国都有着“鬼节”,然而具体的表现形式却完全不一样。在中国,“鬼节”一般是指农历七月十五日前后,在这段时间人们会进行祭祖活动,祭祖活动类似于清明节,但是规模没有清明节庞大,并且是没有法定假日的。而日本的“鬼节”也被称之为盂兰盆节,是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原本这是一个祭奠先祖、祈祷冥福的佛教日子,寓意解除苦难。但现在已经成为日本的三大节日之一,在这段时间会有一周左右的假期,全家欢聚团圆,会举行相关的庆典。例如,设魂龛、抬神轿、点迎魂火和送魂火,大家一起穿着浴衣或和服跳盂兰盆舞等[10]。

通过对比中日两国谚语中“鬼”形象的异同,发现其实两国之间有着一定关联的文化底蕴,并且谚语作为文化输出的一种载体,它来源于人们的日常劳动生活,并口耳相传下来,更能反映出国家文化的内涵。

首先,中日两国的谚语体现了两国人民自然观、生死观的差别[11]。日本人对自然界是保持着敬畏的,而中国人则是改造征服。在中日两国的谚语相同点的分析中,能得到两国“鬼”都是强大的结论。但在不同点的分析中,中国的“鬼”是弱于“阎王”的,日本的“鬼”则更偏向于一家独大。并且日本谚语对“鬼”形象的描述比较具体,运用了较多的动作和神态,更加地拟人化,而中国谚语则是更偏为抽象。所以,能感受到日本人对其的敬畏之心。在生死观方面,中国人将死看得很重大,而日本人则看得很豁达。就像上文举的例子,中国的谚语,在世时会用“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因果报应;
也会用“死亦为鬼雄”表现出其正式重大。但日本谚语中并没有如此郑重的说法,更有利于人们所接受。

其次,由于两国相似的共同认知和文化渊源使两国对“鬼”形象的认识趋于相近。在“鬼”的起源中有提到,“鬼”常被认为是“鬼魂”,是死后的寄存形式。并且通过对两国“鬼”形象的分析,能够知道“鬼”是恶的一种象征,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一种普遍认知。具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奈良时期,中国文化开始对日本文化产生影响,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当时的中国,物质条件、文明发展较为落后,人们生活艰辛,会历经多重困难,死后没办法消解,所以就会形成“鬼”是恶的形象。随后这种思想传入日本,逐渐对日本人的鬼神观念产生影响,形成了大部分情况下“鬼”是恶的象征。

最后,日本的鬼神观对日本的“鬼”形象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初,日本的鬼和神是有着相同地位的,鬼不是一个负面形象的代表。由于日本人对自然界的敬重,祈求和自然界的和平共处,会信奉相关的神,有时候也会是相关的“鬼”来进行守护。虽然后期受到中国思想的影响,但在日本人的观念中,“鬼”并非全部都是负面形象,也会有一些积极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转化。例如,「鬼の首を取ったよう」(如获至宝)「餓鬼も人数」(人多智广)等。

中日两国谚语中的 “鬼”形象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也有着一些不同之处。两国的“鬼”形象都是超自然而存在的,它们最主要的形象都象征着邪恶、冷酷无情。中国的“鬼”形象一般是抽象的,会受到“阎王”的压制,日本的“鬼”形象更多的是具体化、拟人化,并且日本的“鬼”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转化的,它们很多情况下也会具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认知及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文化碰撞,同时还能从中日谚语的“鬼”形象中了解到中日两国人民生死观和自然观。因此,对于两国的“鬼文化”不能一概而论。

猜你喜欢 阎王谚语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探寻日本中华手工(2021年2期)2021-09-15美女答阎王杂文月刊(2020年4期)2020-05-21成语两则阅读与作文(英语高中版)(2019年3期)2019-04-25《黄金时代》日本版电影(2019年3期)2019-04-04MORTALITY AND FAME IN AKKADIAN TEXTS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2018年1期)2018-01-23谚语趣画小猕猴学习画刊(2015年4期)2015-05-05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创业家(2015年7期)2015-02-27谚语趣画(一)小猕猴学习画刊(2015年1期)2015-01-2224节气早期教育(美术教育)(2010年5期)2010-05-14

推荐访问:谚语 中日 形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