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00:04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论古代自然灾害诗歌的界定、类型与内容

发布时间:2023-06-21 10:20:14 浏览数:

张 静,唐 元

(防灾科技学院生态文学与灾害文献研究所,河北 三河 065201)

在漫长的文明史演进中,我们脚下这片辽阔深厚的土地,承载了太多自然灾害的侵袭。自然灾害既不可避免,又往往来势汹汹,给人类带来气候异常、地质变动、洪水泛滥、干旱缺水、疫病传播、虫兽侵袭等种种惨烈的伤害。民国年间学者邓拓(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中提到:“我国灾荒之多,世罕其匹……此三千数百余年间,几于无年无灾,从亦无年不荒。”[1]1作为攸关生死存亡的遭遇与记忆,自然灾害不可避免地被古人描写、记录,因之抒发情感或者叹咏志向,所以自然灾害题材诗歌从中国文学的萌芽期即产生。目前可见的最早自然灾害诗歌乃是上古黄帝时期的旱灾诗《逐魃辞》、伊耆氏的农业灾害祭祀诗《蜡辞》、帝尧所做的抗洪救灾诗《神人畅》、大禹所作的抗洪诗《襄陵操》等。

我国古代自然灾害诗歌数量庞大,它们或重视灾害场面的铺排,或着力于受灾细节的描写,或抒发了对自然灾害的恐惧,或叙写了防灾减灾的经验,表达了抗灾救灾的斗志,都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和深厚的民俗心理。无论从情感的深刻性与充沛性,还是角度选取、结构安排等语言运用艺术技巧上看,古代自然灾害诗歌都可以获得被独立鉴赏、研究的学术价值。所以,“在灾害文学研究实践中,学者们尝试以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为切入点展开,目前诗歌的研究是古代灾害文学作品研究的集中点”[2]。对古代自然灾害诗歌进行研究,首先需要系统整理自然灾害诗歌文献,但目前学界对古代灾害诗歌的文献整理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江苏省地震局编写的《中国历代地震诗百首》[3],是笔者所见的较早进行灾害诗歌的当代整理;
陈荣按照现代应急管理思维选录了一定数量的灾害诗歌[4];
李朝军简单描述了先秦至两宋主要的涉灾文学作品[5];
王方领的研究中涉及了部分水灾、洪灾的诗歌[6];
束洁的研究涉及到了唐代的自然灾害题材诗歌篇目、作者及其关涉的自然灾害史实[7];
唐元精选了100篇中国古代灾害文学作品进行字词注释和作品解读,其中部分为诗歌作品[8]。综上可见,目前学界对古代自然灾害诗歌关注的作家、作品数量还有限,尚未对古代自然灾害诗歌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钩沉与整理、考证与分析。尤其是关于自然灾害诗歌如何界定,其判定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主要的灾害类型与内容分类又是什么,目前学界尚未有相关的论述,本文试论述之。

如何对古代自然灾害诗歌进行诗体的界定,是研究自然灾害诗歌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早在明代,冯惟讷辑搜罗整理《古诗纪》时,其古诗中就包括歌、谣、琴操、铭、箴、祝辞、诔、杂辞、古谚等多种形式。今人逯钦立在辑录《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时,更是将歌、谣、古谣谚、杂辞等皆看成诗歌的一部分。所以,自然灾害诗歌的体裁,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古体诗、近体诗等,也包括配乐演唱的“歌”,如春秋时代晏婴的《穗歌》写风灾雨灾造成的庄稼无收:“穗乎不得获,秋风至兮殚零落。风雨之弗杀也,太上之靡弊也。”[9]12还包括没有音乐配合的“谣”与“谚”,例如南朝梁的《北方童谣》:“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沱为激沟,并灌钜野泽。”[9]2139-2140还有具有诗体形式的“辞”“颂”“讴”“铭”“箴”等,如商代甲骨卜辞《祷雨辞》:“辛亥卜翌日,壬旦至食日不雨?壬旦至食日其雨?食日至日中不雨?食日至日中其雨?中日至廓兮不雨?中日至廓兮其雨?”[10]11-12

“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左传·宣公十六年》)[11]769古代把人为引起的火灾称之为“火”,而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火情命名为“灾”。所以自然灾害,也就是大自然引起的灾害,指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异常性破坏活动。如果是人类社会发动的灾害,例如战争灾难、政治动荡等,则不在自然灾害诗歌研究范畴之内。但在古代社会,往往战乱、政治变动和自然灾害会并行而来,需要进行具体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古代不但重视“灾”,而且也重视“异”:“夫所谓灾者,被于物而可知者也,水旱、螟蝗之类是己。异者,不可知其所以然者也,日食、星孛、五石、六鹢之类是己。”(《新唐书·五行志》)[12]873“灾”对应的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自然灾害,而古人把那些不常见、不理解的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木石异花、果实早成、鸟群退飞、牛马说话、异形怪胎、祥瑞神兽等都归属于“异”之范畴。各种异象题材的诗歌,如孔子的《获麟歌》诗中写麒麟现世的异象,则不属于自然灾害诗歌。同样写日食、月食的异象诗歌,如唐人卢仝《月蚀诗》、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宪宗元和五年时为河南令)》等,也不属于自然灾害诗歌。

具体如何书写自然灾害,才算是自然灾害诗歌呢?束洁认为:“第一,诗中提及的灾害是自然界的反常活动;
第二,自然界反常活动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日常生活、生产活动,造成损害。只有符合以上标准才能确定该诗是以自然灾害为题材的。”[7]7笔者在学界的研究基础上,认为自然灾害诗歌需要以自然灾害为主要背景或创作内容。例如清代陈维崧的《地震行》“六月十七风满天,帷屏杯碗大剧颠。都门簸荡犹未甚,齐鲁消息纷喧阗。山东大吏羽书至,急装快马相钩连。相传日入星未起,可怜人命薄如纸。琅琊城外千村尽,李家庄上万人死”[13]695,以七言歌行的形式直写康熙七年(1668年)郯城大地震生灵涂炭的场面,是标准的自然灾害诗歌。当然除了描写灾中的受损场面,诗歌内容也可以包括灾前的防灾减灾、灾中救援、灾后的恢复、受灾遗址伤叹等各个层面的内容。

如果是书写对人类社会尚未造成损失的天气、气候、气象诗歌,吟咏尚未超出人类和动植物承受范围的风、雨、雷、电等,例如咏雨、观雨、望雨、对雨、赏雨、春雨、秋雨、咏风、听雷、望雪等诗作,并不是灾害诗。有一些命名为“喜雨”的诗歌,也不一定是在旱灾背景下写作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唐代钱起的《苏端林亭对酒喜雨》:“濯锦翻红蕊,跳珠乱碧荷。芳尊深几许,此兴可酣歌。”[14]2647还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其中未见异常天气对人类社会或者自然界造成了损害,则不算自然灾害诗。命名为“苦雨”的诗歌,也并不一定是雨灾诗,例如唐人顾况《苦雨》诗云:“朝与佳人期,碧树生红萼。暮与佳人期,飞雨洒清阁。”[14]2937-2938诗中主要写雨中的佳人情思,这都不算是自然灾害诗歌。

另外,如果只有一两句诗句涉及自然灾害,考虑到整首诗的体量,也不适合归为自然灾害诗歌之列。例如《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丰水东注,维 禹 之 绩”[15]1052,《诗 经· 商 颂· 长 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15]1452,皆记叙大禹治水的抗洪事迹;
再有《诗经·鄘风·蝃蝀》中云“朝隮于西,崇朝其雨”[15]204,这是一句气象预测谚语:早晨见虹是下雨的征兆。整首诗的创作背景或主要内容和自然灾害无关,所以并不算是完整意义上的灾害诗歌。

自然灾害诗歌判定的核心要素是诗歌中需要具有一定的灾害意识。“灾害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危机意识。”[16]灾害意识包括人类在灾前、灾中、灾后的焦虑、恐惧、危险、安全、救助、怜悯和斗争意识等,没有灾害意识的诗歌则不算自然灾害诗歌。例如南朝齐谢朓的《阻雪连句遥赠和》,在古代类书中入“雪部”,清代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乾象典》第八十九卷“雪部·艺文二·诗”中收录此诗。此诗虽写雪景,诗题中又为“阻雪”,但只是因为雪给诗人们的诗酒聚会造成了困扰,诗人们因而作诗,诗中没有表现出一定的灾害意识,所以不能作为雪灾诗。同样,北朝庾信的《郊行值雪诗》虽然描写了一次雪中的郊行,但并没有一定的灾害意识,所以并不是自然灾害诗歌。再如东晋陶渊明《连雨得饮诗》(一作《连雨人绝独饮》):“运生会归尽,终古为之然。世界有松乔,于今定何间。故老赠送余酒,乃言饮得仙。”[9]993诗题虽然谓之“连雨”,但诗的主要内容是书写达观自得的心态,所以也不在自然灾害诗歌的范畴之中。同样的情况还有唐代白居易《久雨闲闷对酒偶吟》。再例如唐代吕温的《道州观野火》:“南风吹烈火,焰焰烧楚泽。阳景当昼迟,阴天半夜赤。……家有京坻咏,人无沟壑戚。乃悟焚如功,来岁终受益。”[17]17诗中写的是唐代山区烧畲耕种之事,即便烧荒行为会对自然生态和动植物造成很大的破坏,但作者囿于当时的思想意识,认为这种焚烧山野的行为有利于农业生产,没有表现出灾害意识,所以不算灾害诗,同样情况还适用于温庭筠的《烧歌》等。

综上,所谓的自然灾害诗歌,是指以自然灾害为题材而创作的诗歌,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古体诗、近体诗等,也包括具有诗体形式的歌、谣、谚、辞、颂、讴、铭、箴等。其创作背景与主要内容包括灾前的防灾减灾、灾中的受损与救援、灾后的恢复、伤叹等各个层面,且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诗人灾害意识。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有地震、瘟疫、火山、风灾、水灾、火灾、旱灾、雹灾、雪灾、泥石流、极端天气等,所以自然灾害诗歌的类型也可以依此进行相应地划分。

古代社会给灾害确定的量级并不明确,例如《左传· 隐公九年》中说“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平地尺为大雪”[11]64,《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有“一谷不升谓之嗛,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四谷不升谓之康,五谷不升谓之大侵”[18]266之说。实际上,如何来判定自然灾害的等级,自古以来就是学术难题,例如李军《中国传统社会的救灾——供给、阻滞与演进》中综合诸多研究成果,认为旱灾可以分为五大级,涝灾则分为三等[19]49,但也并不能完全和灾害的实际情况一一对应。

所以我们目前并不能对自然灾害诗歌中所展现的受灾程度进行分级,凡是诗中表现了旱、久旱、大旱、伏旱、亢旱、不雨、井泉竭、大雩、赤地千里等情况,引发了伤稼、旱蝗、无麦苗、谷不登、流民、大饥、人死、人相食等后果的,都可以是旱灾诗。凡是诗中表现了水、大水、洪水、水涝、霖雨、久雨、大雨、暴雨、淫雨、霪雨不止、平地水数尺、溪水泛溢、河溢、江涨、舟行树梢、人巢舟以居的状况,引发了漂没禾稼、坏庐舍、损田、米贵、大饥、人流亡、毁城郭等损害的,就可以是水灾诗。其他如表现了地震、地动、城震、大震、山崩、地陷裂、水涌、地坼裂、坏庐舍等为地震诗。涉及到疫、疾疫、疠疫、痢疟、病热、牛疫、疫死等,为疫灾诗。涉及到蝗、螟、螽、蜚、蜮等对农作物伤害的诗为虫灾诗。表现飓风、大风、暴风、海溢、大风拔木、大风害稼等,则为风灾诗。表现大雪、大寒、暴寒、江海冰、冻稼、人冻死、畜多冻死等,则为寒灾诗。多种自然灾害并发齐发的,则可以归入复合灾害诗。

此外,对困扰古代诗人的极端天气灾害,可以专门设置低温灾害诗和高温灾害诗两种类型。例如西晋傅玄《诗》云:“季冬时惨烈,猛寒不可胜。严风截人耳,素雪坠地凝。林上飞霜起,波中自生冰。未夕结重衣,崇朝不敢兴。”[9]572-573全诗以严冬的猛寒为诗歌创作的主要材料,描写冬之惨烈与猛寒,表达了诗人对极端低温天气的恐惧,反映了一定的灾害危机意识,可列之为低温灾害诗。傅玄又有《苦热》诗云:“朱明运将极,溽暑昼夜兴。裁动四支废,举身若山陵。珠汗洽玉体,呼吸气郁蒸。尘垢自成泥,素粉随手凝。”[9]571-572诗中极写人类在高温下的各种苦痛表现:动一动四肢都觉得很累,身体仿佛一座山那样沉重。浑身汗水湿透,气压低、湿度大,连呼吸都感到困难。因为汗水淋漓,身上的尘土变成了稀泥,想要涂抹的素粉也在手掌上凝成一团,表达出生命体难以承受之热感,可列之为高温灾害诗。但是,对于题目为苦热诗、寒苦谣、苦寒行等诗歌,并不能因为诗题的特殊,而将之皆看为低温灾害诗或者高温灾害诗,每一首诗都需要结合诗句、诗意进行具体的分析。

按照书写内容,自然灾害诗歌可分为以下几类:

其一是直接叙述自然灾害现象与损失的诗歌。例如清代袁枚的《苦灾行》:“沭阳八年灾,往岁尤为酷。我适莅此邦,一望徒陵谷。田庐化为沼,春燕巢林木。泛滥有鱼头,澎亨无豕腹。百死犹可忍,饿死苦不速。野狗衔骷髅,骨瘦亦无肉。自恨作父母,不愿生耳目。”[20]47写的是乾隆八年(1743年)江苏沭阳县的重大灾情。这种直接描写灾害现象与损失的诗歌属于标准形式的自然灾害诗歌。所谓受灾,不但包括人类的受灾,也包括动物、植物的痛苦与灾难,例如南朝梁任昉《苦热诗》云:“既卷蕉梧叶,复倾葵藿根。”[9]1600诗中写芭蕉和梧桐的叶片都被晒得干枯收卷,葵和豆的根茎因为缺水而倾斜倒塌。再有南朝宋鲍照的《苦雨诗》云:“蹊泞走兽稀,林寒鸟飞晏。密雾冥下溪,聚云屯高岸。野雀无所依,群鸡聚空馆。”[9]1306诗中写了连绵的雨水给动物界带来的痛苦——溪水暴涨,林中的走兽被迫隐藏起来,没有地方觅食。树林中十分严寒,鸟儿的翅膀上沾满了水,飞也飞不高。小麻雀饥寒交迫不知道何去何从,人类豢养的鸡群为了取暖只能相互聚集在一起,在空荡荡的屋子里躲雨。这些植物、动物的痛苦反应也能说明雨灾的严重,皆为自然灾害诗歌。还有唐代杜甫《柟树为风雨所拔叹》、白居易《东墙夜合树去秋为风雨所摧今年花时怅然有感》等诗歌,皆体现了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意识,把人类关怀的范围扩大到自然界,体现了当代社会急需的生态思想。

其二是叙述救灾事迹的诗歌。例如相传大禹所作的《襄陵操》:“呜呼洪水滔天。下民愁悲,上帝愈咨。三过吾门不入,父子道衰。嗟嗟不欲烦下民。”[21]卷二十七此诗最早见诸于北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卷五百七十八“乐部·琴二”:“又曰《禹上会稽》者,禹之所作也。尧时洪水滔天,百姓巢居不安,尧乃征禹而使治之,乃决江河,上会稽山,顾曰:……自是之后,百姓降丘,黎庶安,弹 琴 以 自 叹。

故 曰:《禹 上 会稽》。”[22]卷五七八新石器时代的尧帝时爆发了大型水祸,以至于“洪水滔滔,天下沉渍,九州阏塞,四渎壅闭”(《吴 越 春 秋· 越 王 无 余 外 传》)[23]79。这场浩瀚的大洪水,终于在鲧和禹父子两代人的努力下得以治理平息。西汉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上古时期大禹治水的事迹:“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24]61从《襄陵操》中可见,为了治水,大禹一直奋战在救灾一线,他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成为著名的救灾典故,所以,这是一首抗洪救灾诗,饱含着强烈的献身精神和恢弘无私的救灾思想。再有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夏四月,汉武帝在泰山封禅后,“至瓠子,临决河,命从臣将军以下皆负薪塞 河 堤,作《瓠 子 之 歌》”(《汉 书· 武 帝纪》)[25]193,则汉武帝于决口现场即兴作的《瓠子歌》二首,是标准的抗洪救灾诗。

其三是以自然灾害起兴或者作比,借灾害现象言说人事,抒发情感。例如《诗经·周南·螽斯》中写:“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15]43-45螽斯,即蝗虫。蝗虫具有强大繁殖能力,能够瞬间成百上千地铺天盖地而来,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灾难,诗人一定是有来自于蝗虫灾害的深刻体会,才以之起兴,祝福新人多子多孙。袁心澜即认为:“《螽斯》所展现的‘诜诜’、‘薨薨’、‘揖揖’状,让人联想到群聚于飞,嗡嗡之声绵延不绝的庞大蝗群,所掠之野枝叶无存的悲惨景象。”[26]17李瑞丰也认为:“此诗本意虽是借‘螽斯羽’以比喻子孙济济,但从侧面也可反映当时蝗灾的严重。”[27]《诗经·小雅·鸿雁》乃是“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也”(朱熹《诗集传》)[28]157。此诗的写作背景为西周晚期的万民流散,是为流民诗。此诗后来被概括成“哀鸿遍野”一词,鸿雁也常用来比喻背井离乡、痛苦呼告的灾民。这类诗歌虽然只是以灾害现象起兴,或者作比,但包含了诗人一定的灾害意识,属于自然灾害诗歌的范畴。值得注意的是,在发掘某些诗歌的自然灾害意识之后,可能与传统意义上对其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来解读诗歌,会有对诗歌有多角度的新认识。

其四是与防灾减灾救灾相关的祭祀祝祷、经验谚语、赞颂歌谣、怀古咏史等诗歌。古代社会往往会举行祭祀求神祈雨活动,以便起到防灾减灾的作用,从中可见深厚的民俗文化和禳灾思想,属于“祭祀禳灾诗”。例如在商代旱灾的持续打击下,商汤王不得不代替巫师亲自出马在桑林中举行祭祀,他剪下自己的头发和指甲向上天祈雨,口吟《祷雨辞》:“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9]48祷辞中充满了自责和困惑,是为祭祀祈雨诗。北魏《郦道元引涝滩净滩谚》:“冬涝夏净,断官使命。”[9]2242这则民谚指出汉水上的涝滩和净滩在冬夏二季的巨大危险性,有警示行船者之意,是为防灾减灾的经验谚语。西晋《阳平人为束皙歌》:“束先生,通神明。请天三日甘雨零。我黍以育,我稷以生。何以畴之,报束长生。”[9]778束皙,西晋时著名学者。当年郡界大旱,禾苗枯焦,他亲自为乡民求雨。第三天下起大雨后,民众出于感激之情为其作歌,是为赞颂歌谣。明代诗人宗臣的《二华篇》开篇即写“往岁,秦地大震,山缺河溢,坏庐仆人,二千里人烟几绝”[29]25,也即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陕西关中发生的8级以上“华县地震”。这是在大地震发生之后,宗臣追忆当时的惊心动魄而写的怀古性质的地震诗。曹植《怨歌行》中“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9]426的诗句,叙述的便是周代周公时发生的“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 木 斯 拔,邦 人 大 恐”(《尚 书· 金滕》)[30]117-118的风灾之事,是为咏史的风灾诗。还有写祈雨之事、祈雨神庙的诗歌,是为防灾减灾诗。例如唐代岑参《龙女祠》与王建的《赛神曲》等,还有唐代顾况《龙宫操》序云:“顾况曰:壬子癸丑,二年大水,时在滁,遂作此操,盖大历中也。”[14]2941这些诗歌,皆能反映出当时的禳灾民俗和防灾减灾的社会心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对自然灾害诗歌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分析其灾害类型,归纳其内容分类,有利于学界今后能够系统地整理研究自然灾害诗歌文献。这部分丰富且庞大的诗歌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大量的古代自然灾害诗歌,很好地呈现出古人面对自然灾害的艺术表达和防灾减灾救灾的社会文化心理。研究中国古代自然灾害诗歌,有助于提高当代社会灾害题材文艺作品的表达水平,有助于建设今人在大灾大难面前合理的心理应对。古代自然灾害诗歌中保留有优秀、智慧的东方生态思想,对当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期待着自然灾害诗歌研究的进一步繁荣。

猜你喜欢 灾害诗歌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江苏安全生产(2022年8期)2022-11-01诗歌不除外中学生天地(A版)(2022年9期)2022-10-31高粱的气候性灾害防治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科学(2020年5期)2020-11-26“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诗歌是光海峡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诗歌岛·八面来风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百科探秘·航空航天(2017年9期)2017-11-07诗歌论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灾害天气研究进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报(2015年0期)2015-06-08

推荐访问:自然灾害 界定 诗歌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