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7日 03:53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农村产业融合中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21 20:45:11 浏览数:

□孙路亮,杨立志

(济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巩固脱贫攻坚伟大成果,着力破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难题,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复合型人才区别于普通人才,是指兼具熟练的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方法或兼具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能力的人才,不仅包括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知识分子,更包括基层党员、种植大户、“土专家”“田秀才”等。复合型人才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为乡村振兴的顺利实现提供强大推动力。当前我国农村复合型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产业融合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必须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着力破解人才振兴难题。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兴旺,而产业兴旺的关键在于产业融合发展。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上至国家下至乡镇相继制定、出台多项人才培养引进政策,但由于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时间短、制度不健全等原因,致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中复合型人才短缺,具体表现为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现有人才素质不高,管理型和实践创新型人才缺口较大,复合型人才需求呈现东西差异等方面。

1.1 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现有人才素质不高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加强城市建设,城市为广大青年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为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出现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波大规模人口转移,致使农村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并呈现出“多老幼、少青壮”的年龄结构。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迎来第二波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流失更加严重,不但没有治愈第一次人口转移所带来的创伤,反而愈来愈严重,致使我国农村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低龄化阶段。同时当前以老幼年为主体的农村人口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数据显示,农村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数量仅占农村人口总量的7%左右,大部分村民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1.2 管理型和实践创新型人才缺口较大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正处于“新旧”农业转型过渡期,即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升级,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对农业生产经营者提出更高要求。首先,相较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种植面积更大、作物品种更多、对计算机设备的应用更广,同时与第二、三产业的联系更加密切,这需要农业生产经营者不仅具备丰富的农业种植知识和熟练的种植技能,更需要具备良好的管理和协调统筹能力。其次,现代农业生产不再完全受制于温度、水分、土壤等自然条件,具有灵活性、自主性特点,这源于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新型科技的应用和推广源于人才的实践与创新,因此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兼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着力破解现代农业在作物培育、种植等方面的困境与难题,积极探索新的生产、发展模式,增强产业融合深度。

1.3 复合型人才需求呈现东西差异

受制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东部平原地区靠近海洋,具有湿润的气候、充足的水源和平坦广阔的地形,适合发展大规模种植业。同时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在农产品加工出口、发展旅游业等方面具有优势,较为发达的经济条件和适宜的气候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较高;
相比于东部平原地区,西部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且天气多变,地形地势复杂多样,恶劣的气候环境和复杂多变的地势环境使得西部农村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对人才吸引力严重不足。因此西部农村地区更需实践和创新型复合人才立足当地实际情况,依托先进技术培育优良作物品种,因地制宜探索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城市发展态势良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健全和完善。党中央立足国家发展阶段,积极主动寻求城乡经济发展平衡点,朝着共同富裕稳步推进,将乡村振兴战略摆在国家发展重要位置,坚持走城市反哺农村的新型发展道路。在国家政策、物力、财力、人力的多方面支持下,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突破。相较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产业融合中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下将从主体意识、物质基础、政策制度三方面对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2.1 主体意识的“趋利性”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时,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反之,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当前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社会人才,热衷于大城市的物质生活条件,看不到农村发展的巨大潜力,不愿返回农村、扎根农村。同时大部分农民注重“利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农村难以自主培养本土人才,形成目前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

2.1.1 受传统观念以及外部环境影响,大部分人就业观、择业观较为单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其中“利益至上”思潮正潜移默化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在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唯利”思潮的影响下,即使当前国家对人才“沉”入基层、振兴乡村给予大量政策扶持,但在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条件等因素综合考量后,大部分人依然倾向留在大城市,选择稳定的工作、良好的薪资待遇及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农村的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和知识分子其自身主人翁意识难以唤醒,缺乏振兴乡村、发展乡村的主动意识,争相走出农村落户城镇,造成乡村空心化现象。

2.1.2 部分乡村注重物质利益提升,忽视乡村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教育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但诸多潜在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最为突出的是“大多数农民忙于追求物质利益,希望财富的几何倍增长,却忽视了农村教育的发展”[1]。

形成此类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制于政府财力状况、国家发展政策等外部因素影响。在对教育的整体投资中相比较于农村,城镇处于较优位置,使得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更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政策扶持力度、薪资待遇水平、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落后于城镇,在与城镇的“较量”中处于下风,难以对优质人才形成吸引力,大批优质乡村教师更是竞相出走农村,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滞后。二是在绝大多数的农村,村“两委”领导文化水平较低,对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缺乏长远的认识,过于注重眼前利益和物质条件的提升,严重忽视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资金缺乏、师资落后、不被重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农村难以提供人才培养所需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氛围,难以自主培养本土人才。最终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并逐渐形成一道“鸿沟”,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2.2 物质基础的“失衡”

物质基础是人们生活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其中经济水平是其决定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是其具体表现。人们对良好物质生活条件的追求,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主体选择。因此,农村失衡的物质基础条件成为影响复合型人才工作、生活选择的关键因素。

2.2.1 农村整体经济发展不均衡,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随着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顺利实现,彻底消除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较为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依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潜在危险,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我国不少农村地区以传统的农产品种植为主,农民主要通过种植、销售农产品实现创收,收入来源单一,且经济效益有限,因此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农村工作人员薪资待遇较低且不稳定。其次,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更加密切,我国农产品的种植与销售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近年来以M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采取贸易保护政策等不正当手段限制我国出口农产品,严重冲击着国内的农产品市场,使农民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致使本就效益不高的农村经济更是雪上加霜。最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规模农业种植模式依然在我国农村地区占据主要地位,这也是造成农村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自20世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在一段时期内成为推动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植模式效率低下、效益有限、资源浪费等严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致使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不愿来农村、留农村,造成农村复合型人才短缺现状。

2.2.2 农村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但就具体建设情况来看,农村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不完善和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进程,影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推进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配套设施支撑不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地区大力推行产业融合发展,“但大部分农村地区与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的供水、供电、供气等条件差,道路、仓储物流及休息服务接待设施落后”[2]28,无法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无法对人才形成良好的吸引力。二是农村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现代产业融合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先进的科研平台和全面、综合的配套服务,发展电子商务和新型农业。这一过程的升级转化对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提出较高要求,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滞后的网络通信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无法满足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三是“我国农村地区信息资源标准共享程度比较低,缺少综合性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2]29,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2.3 政策制度的“缺位”

社会的各个发展时期都有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完善的制度体系可以更好地提升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发展;
反之则阻碍社会的发展。当前造成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复合型人才短缺的根本原因是相关配套制度体系不健全,主要涉及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两方面。

2.3.1 人才培养机制缺失

首先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时间较短,自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至今,我国农村三大产业融合的推进时间短,发展进程慢,而能够适应并满足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并不完善,无法满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人才的强大需求。其次,农村本土人才培养动力不足。陈旧的教育基础设施、大量流失的师资、不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等难以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较难培养出熟悉本土实际情况、推动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最后,政策落实不到位。尽管国家对农村人才引进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与保障,但在政策落实的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农村并未采取相应的、具体的、切实有效的人才引进措施,没有建立完善的、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政策难以发挥良好效益,导致农村引不来人才、流失人才等问题较为严重。

2.3.2 激励机制的失效

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一批本土的复合型人才,他们长期生活在农村、视野开阔、有一技之长,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方面能力突出。例如,土专家、田秀才、种养殖大户,以及返乡创业的毕业生、知识分子、退役军人、外出务工者等。“他们身份不一,带动力强,能起到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能带领一方群众致富,对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3]但由于缺少切实有效的激励政策,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本土复合型人才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不高,自主服务意识不强,没有充分发挥好“领头雁”作用,造成带动示范效果不明显、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荣誉感不强、可提供的智力支撑不足等问题。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4]针对当前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要坚持合理引进外来人才,自主培养本土人才,着力解决影响人才来、去、留的现实难题,打破人才瓶颈。

3.1 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带头作用

大海航行靠舵手,乡村振兴靠党组织。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最基层的组织,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等优势,是农村组织活动、工作开展的领导核心。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要强化党组织建设和引领作用,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发挥积极模范带头作用。

3.1.1 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号召广大青年人才返乡、留乡、建乡

由于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高、择业观单一、自身定位不准确、理想与现实冲突等问题,致使每年毕业季出现“就业难”“就业荒”等现象。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实施,农村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大有作为的舞台。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做到身兼数职,既要做好党的“代表人”,也要做好党的“发言人”。要将政策话语进行有效转化,以浅显易懂的民间俗语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年人才,号召广大青年才俊回流农村、反哺农村,吸纳德才兼备的人才加入党组织,提高党组织的决策能力,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1.2 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作为乡村的一份子,不仅是农村发展的受益者也是新农村的建设者,要增强主人翁意识,强化自主服务意识,自觉投入到乡村建设中。首先,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加强实践技能培训。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相关农业方针政策,积极利用政策、资金为我所用,推动乡村建设。要走进乡村、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及时了解发现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和困难,积极主动向专业人才寻求帮助,破解生产难题。其次,调整和完善基层党员队伍考核任命标准,打破单一化考核方式,将参与乡村建设实践时长、取得成果、群众满意度等条件纳入综合考核评定体系,为乡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党员干部提供晋升空间,号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以农村为实现自身价值的广阔舞台,充分发挥自身的光和热,真正扎根农村、奉献农村。

3.2 优化乡村环境,打造宜居生活

农村复合型人才短缺主要原因归结于农村的吸引力较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要以此为契机,以完善制度为保障,以健全基础设施为根本,以优美生态环境为基础,留住人才、吸引人次、培养人才,振兴乡村。

3.2.1 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制度保障

完善健全的人才培养、激励制度体系是破解复合型人才短缺困境,满足人才留乡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一是健全复合型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培养专职农民。创新农业人才的培训形式与内容,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农民大学”、农业知识科普班等形式加强农业知识的普及与教育,借助农村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双联互动,提升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设施的应用能力;
依托农业人才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实现产学研三位一体,真正培养一批具备管理、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建立切实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调动人才积极性,发挥人才潜力。要落实并完善国家扶持政策,真正让各项福利优惠落地生根。积极制定适合乡村发展的有效激励政策,推动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支持开办集体农业合作社和建设小型家庭农场等,激励相关领域人才到农村合作社、企业兼职、任职和创业。

3.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短板

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主要依托于国家政策和城市带动,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解决复合型人才短缺难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持续解决农村地区路、电、水、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短板,通过实施乡村通达工程、旱厕改造工程、天然气入户工程、饮用水净化工程等提高农村基础设施覆盖率,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互联网平台。要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和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4G/5G网络覆盖率,并依托互联网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价格信息等服务,提高农村地区信息资源标准共享程度。要依托优质网络推行网络教育,为复合型人才搭建良好的科研学习平台,借助优质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助推乡村教育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3.3 大力发展教育,激活内生动力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认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这一论断科学揭示了教育在促进劳动力生产和社会再生产、提高劳动力质量中的特殊作用[5]。大力挖掘、培养本土人才,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是解决复合型人才瓶颈的长远举措。因此要坚持“内生”为主,“外引”为辅,通过引导广大农民转变观念、强化意识,激活乡村内部活力,为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是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转变传统思想观念,走出个人舒适圈,明确自身价值定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广大农民和本土人才不能局限和满足于个人已有知识与经验,要在与外来人才、现代化人才的比较中,认清自身差距与不足,主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提升自身理论修养和实践技能,实现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的转换。

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各级政府部门和乡村“两委”要双管齐下,同向发力。首先,通过人力、财力、物力三方面支持为乡村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政府应加快推动师资引进、配套设施建设、财政投入配比等相关政策出台,同时加强政策宣传,积极引导鼓励城市中高素质人才和毕业大学生去农村任教,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加强农村原有师资队伍建设,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铸牢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宗旨,抵制人浮于事、懒散、腐化、懈怠的现象。强化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在自我学习和培训中查找知识盲区、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整体素质,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水平。最后,开办形式多样的讲习班和灵活主动的流动课堂,通过开办夜校、田间课堂等形式在闲暇时间为广大农民传授农业知识、讲解国家政策方针,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提高广大农民的知识储备和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质量。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各级政府部门和乡村“两委”要坚守任务底线、落实主体责任、发挥各级职能,着力破解复合型人才短缺困境,为我国顺利推进共同富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融合人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融合菜中老年保健(2021年11期)2021-08-22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21年1期)2021-03-19《融合》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忘不了的人才之策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留住人才要走心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人才争夺战”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推荐访问:短缺 融合 农村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