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7日 17:00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乡土文化的概念辨析与内容传承*

发布时间:2023-06-22 11:15:11 浏览数:

赵书超

(石家庄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5)

乡土文化的市场开发,是目前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透过文旅经济热闹的“商机”,尽显乡土文化浮华背后的“枯竭”。我们不得不问:这种做法对文化传承是否负责?乡土文化的本质、价值与传承策略应当是什么?

(一)文化与传统文化

关于文化的讨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甚至19世纪中叶后的洋务运动。当时有识之士提出“全盘西化”“中体西用”等不同观点。

文化,一般是指人类发展的共性特征。梁启超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解出来的共业也。”[1]所谓“共业”,指人类的智慧性与文化的成果等。梁漱溟则说:“生活上抽象的样法是文化”[2]。在这里,他对文化的实质进行了界定。还有人称,文化是“自然的人化”[3],强调人的自觉性。总而言之,文化是人们的行为规约与思想基础,是人类活动的成果、精神倾向与族群标识。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也是人类所特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与人,两者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传统文化是文化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具体而言,传统文化是人类群族(或民族)历时性特征与风貌。包括思想、制度与技艺等。从历史角度看,文化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也是每个民族产生发展的群体特性积淀。就民族而言,文化是民族延续与发展的灵魂。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意味着其民族性的丧失,实际上意味着这个民族在文化上的消亡。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历经史前时期、漫长的封建时期,再到帝王专制时期,一直绵延至今,逐步形成以儒、佛、道三家之学为支柱的文化。中国现实文化并非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对西方文化中科学文化的吸纳与本土化,它“既非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完整的西方文化,而是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后,对西方科学文化的片面引进。”[4]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已与我们渐行渐远。

(二)乡土文化与都市文化

从文化性质看,最为显著的两种文化类型是,乡土文化与都市文化。

都市文化或称城市文化,被人们当作是一种时髦文化,它源自西方。城邦社区是古希腊众多城邦市民定居的区域,他们以发展工商业为主,维持社会生活。社区管理采用自治方式,人们关注每个人的权利。卢梭说:“权力可以委托他人行使,但意志不能听任他人支配。”[5]政治体中权力可以委托转让,但是不可被剥夺。社区经济生活是一种行业共同体。行会组织监管城邦的经济社会,要求人们自觉遵守行业规范,形成一个契约社会。在社会规范基础上,城邦制定了法律条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依法办事,成为一种共识。

乡土文化则是中国的本土文化,由来已久。乡,古称“野”;
乡土,指远离王都的田野。管仲说:“昔圣王处士也,使就闲燕;
处工,就官府;
处商,就市井;
处农,就田野。”(《国语·齐语》)意思是,古四民,从前圣王让士住在清净闲适的地方,让工匠住在靠近官府的地方,让商人住在接近市井的地方,让农夫住在接近田野的地方。可见,就田野而居,是中国社会的传统。中国古代社会,主要是一个农业社会,或者说,主要是一个乡村社会。乡土文化或称乡村文化,作为乡村社会的精神内核,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一)都市文化源于城市规范

都市文化生长于城市规范。都市文化是一种以都市生活、工商经济、法治精神、生人社会为特征的文化类型。

都市文化源自都市生活。市,在古汉语中是交易场所。《国语·齐语》中说:“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市贱鬻贵。”意思是,商人贱买贵卖,来实行货物的流通。实际上,早在古希腊,都市生活就已十分发达,在那里,都市称为“城邦”,它拥有众多人口、一定地域、特殊设施、特定文化与严密组织,形成一个行业繁多、人群复杂的社会。在那里,人们通过买卖物品而互通有无。

都市文化基于工商经济。都市以工商业为经济活动主体,按行业组成经济团体。从中世纪到当代,西方社会“在团体与个人这两端,……翻覆不已。”[6]从业者在都市聚居,依靠行会组织管理从业者行为。从业者定居,形成社区。他们劳作不息,甚至夜以继日,于是,形成都市社会特有的“夜生活”。在社区里,人们遵奉契约和信用,各行其是,互不干涉;
关于公众事务,则实行自治与法制。

都市文化蕴含法制精神。都市社会管理,实行民主制度。《独立宣言》说:“全人类生来都平等,他们都有天赋不可夺的权利。”人人生而平等,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因此,民主自治顺理成章。“所谓民主制度,正不外一种进步的团体生活。……不能不尊重其个人自由,并以团体公事付之公决。”[7]民主权力的落实,是在团体生活中通过全民公决或通过法律审判来实现的。

都市文化孕育生人社会。在法制精神指引下,都市文化的特点是自由、平等。梁漱溟认为,西方文化是在发展精神指引下“产生‘塞恩斯’与‘德谟克拉西’两大异彩的文化。”[8]在城市,法律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信条。这种文化气质,决定了城市生活的“生人”特点,尽管也有熟人交往,但总体上是一个“生人”社会,不讲人情世故。

(二)乡土文化来自乡村风情

乡土文化扎根于乡野村落。乡土文化是一种以乡村生活、小农经济、宗法制度、熟人社会为特征的文化类型。

乡土文化源自乡村生活。在乡村,农户聚居而农作。村落,包括自然村落、自然村、村庄区域。受土地人口承载力的限制,村落规模不可能太大。人口有限且稳定的生产生活,导致人们关系的紧密,或有血缘,或为邻里。熟人相处,自然注重“人情、世故与礼俗”,宽厚、忍让、付出,成为乡民的基本“乡情”。他们依俗礼行事,生活质朴,知足而乐,表现出朴素、自然、自足的特点。

乡土文化基于小农经济。乡村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定居在那里,遵循着农时,春种秋收,夏长冬藏。没有大型机械的农作工具,只有一家一户的人畜农耕,是一种典型的小农经济。家庭既是生产单位,也是生活单位;
既是每个人成长与生活的基础,也是每个人奉献的对象。淳朴、自然、无为的田园劳作习惯,透露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的道家思想。

乡土文化蕴含宗法制度。在乡村,家庭构成家族,家族群落构成乡村社会。家族中定有家法、族规、祖训,以平衡族人的权力与义务。族规家训要求家族成员:夫唱妇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中国人的‘个体’并没有清晰的‘自我’疆界。”[9]在重大生活事件中,诸如婚丧仪式、祭祀活动等活动中,参与者往往代表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所以,乡村人讲究门第出身,追求光宗耀祖。

乡土文化孕育熟人社会。安土重迁的观念,使人们子承父业,必然形成熟人社会。熟人社会注重礼俗。“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10]彼此之间,尽知对方底细,诸如住址、家境、家族乃至家业等。正因为“知根知底”,频繁交往往往形成故旧或世交。世交、故旧是中国乡土文化中的重要家庭资源。彼此之间,相互帮衬,甚至鼎力相助。这种仁义精神,具有浓重的儒家意味。

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精神。我们将之归纳为三个乡土文化范畴,即名胜古迹、传统技艺和历史人文。三者相互生发,相互渗透、融通、共建,形成乡土性的文化精神,表现为乡土文化的物象、迹象与意象。

名胜古迹。这是最易让我们感受到的,往往具有生动的物质形态的物质文化,即文化物像,有如古建遗存、人文景观、古树名木、历史遗迹、考古发现等,这是人们乡土生活的创造成果。在这里,我将其简称为物象。

传统技艺。如果我们热爱乡土生活而留心观察,还能触及我们心灵的,往往是隐藏于其物象之下的技术文化,这种文化技术十分丰富,诸如农作方法、工艺技法、地方戏曲、民间杂耍、风味厨艺等,这是人们乡土生活的行动轨迹。在这里,我简称其为迹象,实际上它展示的是乡土文化的生产生活技能。

历史人文。透过物象与技术的表象,则是过往历史人物及其事迹,可以称之为历史人文。它深深吸引、感染并激励着后人去追随他们的足迹。考察不同地区的人文过往,则会触及当地人们情感最深层的乡土文化的核心,它蕴含着不同乡土的人文理念。它们是人们在乡间田野生活的基本意识、思想理念和行为表达。

上述乡土文化内容,在儒释道思想熏陶下,逐渐孕育出天人合一、纯真素朴、贵和尚中、自强不息、精益求精等意涵。

(一)文化发展的“西升东降”

中国近代化伴随着中西文化的对垒与激烈的交锋。戊戌维新前的“中体西用”思想,到20世纪上半叶出现倾倒趋势:“‘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11]。中国社会近代化实质是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它意味着东西方文化在碰撞、融会中的“西升东降”现象。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理性早启,冷静不足;
西方人则相反,长于理智却短于理性。[12]理智是人排除情感干扰后的纯粹认知;
理性是人不避道德情感而做出的自然判断。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融汇过程中,中国输在“理智”,却使自身“理性”优势被累及,进而“失去自信”了。在全球性、现代化的时下,以理性为特质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甚至濒临被摧毁;
在现代化、城市化社会转型过程中,乡土文化也日渐减少了发展空间。

(二)社会发展的“乡消城长”

中国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城市化或西方化的过程。随着中国社会的城市化和市场化,传统的乡土文化开始走向没落,“甚至出现了退化和断层的文化危机”[13]。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乡土文化自然开始被弱化、边缘化。眼见古香古色乡间建筑损坏而无人修葺,为兴建高楼古香古色的民宿遭到拆毁;
盛行于民间的手工艺品、传统技艺、民俗活动被弃之如敝履;
淳朴憨厚的乡情里俗又被认为是“下里巴人”;
本土名人也被视为老古董!在现代化、城市化背景下,乡土文化逐渐被淹没,已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无稽之谈。

(一)乡土文化引导个体生活

乡土文化是人接受的第一次文化熏陶,影响他/她一生。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个性具有个别性与共同性,共同性与地域文化相关。“居住在山地的阿拉比修族,男女在家庭中都要照顾孩子,男女同样负担家务。……住在河川地带的猛都古田族,习惯于狩猎肉食生活,男女之间有权力和地位之争。”[14]中国人讲“天时、地利、人和”,奠定了每个人一生最基本的文化底蕴和最初价值取向。

(二)乡土文化塑造民族性格

每个民族文化的形成,都与其文化建设者的工作相关。中国农民质朴、纯真、勤劳甚至包括他们的“土气”,都与其日常生活相关。“种地的人……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因为以农为生,所以必须勤劳;
因为固守泥土,所以散发土气;
因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质朴、纯真。在古代,乡村社会是中国普遍的社会形态;
乡土文化是乡土中国的主流文化;
质朴、纯真的农民性格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三)乡土文化奠基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先民早已觉察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诗经》云:“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诗经·大雅·民劳》)意思是,百姓辛劳,乞求美政。爱这王城,意在民生。百姓对于国君,希望能够一心,而非自顾一人。周厉王不听从召穆公的劝谏,其王权最终被推翻。其中蕴含统治者需要敬畏“皇天后土”。《诗经》包含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民间诗歌,属于乡土文化的范畴,排在篇首,隐喻了乡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名胜古迹的保护

名胜古迹是指风景优美的古代遗迹。诸如园林、建筑、文化遗址等。这些文化既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也具有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内涵。如民居建筑,其规模、材料、设计、造型等,属于制度文化,建筑的文化意蕴则属于精神文化。此类文化发掘,可以基于现有文化遗迹,借助考古、史料等手段,开展文物维修、保护、恢复。文化资源挖掘通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合理利用来实现,文化传承通过地方文化研究、地方课程开发、教育基地建设来实现。

(二)传统技艺的传播

传统技艺指民间传承下来的技艺。诸如剪纸、陶艺、年画、皮影、刺绣、木刻等。它是制度文化,也兼具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意蕴。如木雕,师传徒、父传子的传承制度,不同门派或家族的风格或特点不同;
其技艺作品,既是物质文化的具体体现,也蕴含精神文化内涵,诸如严守传统技法和文化理念。此类文化发掘,可以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逐渐恢复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开发与传承,可以借助民间调查、考古发掘、史料梳理等方法,可以建立工作室、文化产品研发公司等,可以借助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的渠道。

(三)历史人文的继承

历史人文指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事迹及其蕴含的价值观。这是乡土文化的核心,属于精神文化范畴。时间的洗礼与历史的积淀使典范得以凝练,从而形成道德信仰与信念。信仰指引道德方向,信念加持人们道德意志。前者熔炼民族情怀的伟大;
后者推动民族意志的坚定。此类文化的发掘,可以借助于史料梳理、考古发掘,依照古籍记载来编纂地方历史人物书目、乡土名人纪念堂等,其传承需要通过乡土历史文化展览筹划、乡土历史人文课程开发建设与教育教学利用来实现。

猜你喜欢 都市乡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车迷(2022年1期)2022-03-29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12-14乡土中国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年1期)2020-02-07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穿越水上都市琴童(2017年8期)2017-09-04威尼斯:水上都市时代英语·高一(2016年6期)2017-02-27都市通勤Coco薇(2016年10期)2016-11-29

推荐访问:辨析 乡土 传承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