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3日 02:26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基于文旅融合视角的城市红色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研究——以西安止园为例

发布时间:2023-06-22 16:05:11 浏览数:

胡溶珂,宋雯晴,曹诗沅,张新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 712100)

陕西省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涵盖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具有数量多、分布广、影响面大的特征。省会西安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红色富矿,其有西安事变纪念馆、习仲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等诸多红色教育景点。以革命纪念地、标志物等为载体,以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的专题旅游活动统称红色旅游[1],其是实现全域旅游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由于红色旅游研究整体起步较晚,目前红色文化遗产由于管控和引导不到位,在实现教育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往往出现红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风貌完整性受到破坏等问题。红色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情感价值[2],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背景下,探索如何实现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意义重大。

预防性保护(Preventive Conservation)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对遗产价值和结构破损规律的全面科学认识,识别和确定各类引起遗产损毁破坏的建成环境风险因素,通过控制这些风险因素,可以降低或消除遗产的损毁破坏,使遗产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最终实现其全面保护[3-4]。旅游发展可以为遗产保护带来资金保障和关注度提升等诸多益处[5],但也会引发一些矛盾。文旅融合将特色文化融入旅游项目或产品中,实现在旅游实践中感知文化内容,是针对旅游市场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旅游开发新路径[6]。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力开展,红色旅游蓬勃发展,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为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西安止园为例,针对红色文化遗产的特点,结合文旅融合的视角,探索科学可行的预防性保护策略。

西安止园曾是杨虎城将军府邸,也是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密商发动兵谏之地,位于西安市青年路,于民国21年秋落成,作为将军及家人居住、办公之地。止园原名为“紫园”,取“紫气东来”之意,后改名为“止园”,取义“止戈为武”,表明园主人手握重兵是为国家长治久安,别无他求。

作为西安事变的重要旧址之一,止园于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张学良公馆组合为西安事变纪念馆,进行统一管理和对外开放,现已成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2.1 历史文化价值

西安事变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性标志,西安事变旧址群见证了这一事件的产生、发展、结局及后续影响的全过程,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作为西安事变旧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止园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记录着杨虎城先生的生平,同时又体现着当时社会在民居建筑营造领域的意识形态与潮流风尚,该别墅建筑的空间形态、装饰风格受西方技术、文化与思想的影响,具有中西文化合璧的鲜明特点,其存在如同化石般诉说着中国近代历史与社会的变迁。

2.2 建筑科学价值

止园为独立式住宅,属于近代西安出现的一种新型住宅,突破了传统民居建筑的模式,从平面布局、空间形态、风格形式、结构技术、材料设备到装饰装修、建造方式、施工工艺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变[7]。平面布局一改传统民居中采用的建筑围合庭院、功能分散的空间布局手法,采用西式住宅以庭园包围建筑的布局方式,将居住功能集中布置。别墅主体建筑为砖木混合结构,呈现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形式相结合的特点,装饰风格也兼有中西之美,局部采用柱式和拱券门窗及各种花纹线脚等西方古典建筑手法,在近代西安城市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3 红色旅游价值

止园作为名人故居,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出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爱国主义文化象征与载体[8]。西安事变旧址所记录的历史展现了张学良、杨虎城等爱国志士抛却党派之争的偏见与分歧,一心只为救国的高尚爱国精神及不畏强权的人格魅力。能够更直观地向人们展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1 营建保护历程

止园的营建保护历程可分为3个阶段:建设阶段、回收与初步保护阶段、红色主题旅游开发阶段(如图 1)。

图1 修建保护历程时间轴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1.1 建设阶段

止园的营建始于1934年,翌年主体小楼建成。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借“前往欧美参观”之由将杨虎城遣送至国外,自1937年5月27日杨虎城离开西安起,止园中再无主人的身影。从建成至离开,杨虎城在此居住的真正时间仅有数月,他离去后,除主楼外的建设工程停止,此后作为顾祝同等国民党将领的住所。战争年代中几经流离辗转,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由中共西北局购买回归政府,止园的保护工作自此展开。

3.1.2 回收与初步保护阶段

1954年止园收归政府所有后,仍有部分地产未被收回。1982年2月23日,止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翌年,陕西省政府成立西安事变旧址管理处,收回止园在战争年代流失的部分旧址,并对别墅旧址楼进行全面维修。1986年,止园开始对外开放,期间仍在逐步收回部分地产。1992年,陕政发〔1992〕35号文件《陕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关于划定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通知》公布了西安事变杨虎城别墅旧址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文件划定其保护范围为:旧址四周自然墙,面积0.26hm2。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扩50m,面积2.09hm2(见图2)。

图2 止园别墅及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1.3 红色主题旅游开发阶段

1997年,止园被命名为首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此后其旅游开发围绕红色主题教育展开,着重于挖掘其红色历史意义。2004—2006年,止园多次获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相关称号,红色旅游开发方向基本稳定。2007年,西安事变纪念馆维修改造工程准备启动,翌年止园被列入首批陕西省博物馆免费开放名单。2009年,止园被列入陕西国家二级博物馆,西安事变纪念馆维修改造工程竣工。翌年,止园的陈列进行部分调整修改,2014年,对陈列再次进行部分调整修改。2019年,西安事变纪念馆基本陈列改造项目立项。经过多次调整,目前止园的陈列内容以杨虎城将军的生平及西安事变的历史为主题。

3.2 主楼建筑

3.2.1 别墅建筑现状

建筑主体在院落的中轴线上(见图3),建筑面积400m2左右,地上2层,地下室1层,平面组织采用西方独立式别墅的形式。建筑底层为半地下室,包括一个祭祀祖先神灵佛龛的小厅和两间仿窑洞形式的住房,据文献记载此处是杨虎城特意为母亲设立的[9],该部分目前未向公众开放。半地下室入口位于建筑北面中部,门外凸出部分建歇山顶雨亭 (见图4),四角木柱承重覆盖半地下入口,两侧设出入口,通向地上一层。中部正面设正门(见图5),两旁为门廊,中间前凸部分建有挑檐式护门房。建筑一层正面中部为客厅,连接东西两侧住室,基于历史资料记载,管理处对该空间进行家具复原布置以达到场景再现的目的,并作为展览厅面向游客展出。建筑中部为室内通廊,两端设转角木楼梯通往二层。二层中部为大厅,现为展览陈列室,东西两侧各设一扇门通向两侧展室。二层大展室南侧为阳台,采用西式瓶饰栏杆围护。

图3 止园别墅建筑正面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4 歇山顶雨亭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5 地下室入口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2.2 别墅建筑与历史原貌差异分析

别墅建筑二层原初的布局与现状不同。建成之初的二层建筑布局为:从北边的木门进入室内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用木隔断隔成的通道,宽度比木门稍宽。木隔断的下半部分用木板封实,上半部分被做成镂空窗格样式,用当时最为时髦的绿色毛玻璃镶嵌,整齐划一却不失灵动。通道的最南端有一扇木门通往南阳台,此门与北边的入室门正对。木隔断将此间隔成东、西两间独立的房间,这两个房间的东墙和西墙的正中间,各有一扇木门通往东、西两个套间。这里在过去是杨虎城子女的书房兼卧室,而今中心的木隔断被拆除,将两个房间打通,布置成了现在所见的展览室(见图6)。

图6 二层大厅现状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3 庭园空间

3.3.1 庭院布局现状

庭院总体朝向为坐北朝南,修建之初划定面积约50亩,新中国成立后北侧和东侧土地被占用,改建为陕西省政府招待所。现在仅剩最初修建的大门与主楼及其小院(2 300m2左右)属于止园,约占整个园子最初规划面积的1/20。止园布局方正,为两进式院子。现在的大门以北为第一进院落,东西两侧拾级而上各建有厢房三间,北端是院子的二门,门柱上塑有欧式石雕圆形构件,门后建有卷棚和东西门房,具有典型的欧式装饰风格。园中轴线上笔直的道路用青砖铺成,两旁栽种有黄杨绿篱(见图7、图8),把整个院子分隔成东西两个均等的花圃,两侧都种植有广玉兰、梨树、金桂、棕榈等植物,西侧中心有石楠与小蜡组合的椭圆形的整形灌木,东侧是半圆形的整形灌木,并有成片的响竹林,道路最北端是止园别墅本体建筑。建筑门前是用青砖围合而成的平台,平台上种植有龙爪槐、紫薇等名贵花木。

图7 止园西侧绿化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8 止园东侧绿化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3.2 庭院布局与历史原貌差异分析

据记载由南门进入主楼小院后,一条由均匀分布着方格花纹的水泥板铺就的小路从脚下延伸,路面宽约1.2m,长约15m。沿路两侧是两排矮化绿篱,绿篱外分布着高大灌木,如野刺梨树、常绿女贞、丁香树等。两片响竹林地在最外侧将花园包围,四周环绕着青砖铺地的小道,营造出修竹成林、清幽静谧之感。然而这些小道现已变为水泥路面,东西走向的小路直对着小院东西两个侧门,西边已经改建为管理用房,东侧门关闭。建成之初园内北面两花坛靠近主楼台阶的位置种有名贵树种陕西卫矛,即“金线吊蝴蝶”,不幸于20世纪90年代因虫害相继死去,后续修缮时未进行补栽。除了以上提到的花草树木外,还记载栽植有柿子树,体现着杨虎城老家蒲城的田园特色,而今止园中已不见柿子树。

4.1 红色文化融入止园旅游开发,促进历史文化内涵原真性保护

止园凭借其独特的红色文化背景,开展了一系列围绕爱国主义的旅游活动,如与各高校、中小学共同策划的报告会、宣讲会、文化下乡、座谈会等形式的活动,或是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题展览、知识竞赛、红色电影周、红色之旅等多种红色旅游活动。在这些以重点挖掘“西安事变”的文化内涵为主题的红色旅游活动带动之下,止园逐渐形成与旅游开发相融合的“文化标签”,作为其特有的红色文化旅游吸引点。红色历史文化融入止园的旅游开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亦是对其历史文化内涵原真性的保护。

4.2 转变止园功能定位,影响建筑功能原真性的保护

止园最初营建的功能定位是杨虎城将军的私人宅邸,虽在战争年代几经易主,也都是作为私宅存在,其基本功能没有发生改变。1954年回归政府后,经过了一系列针对旅游开发的维修改造,功能定位由“住宅”转变为“展览馆”,场地性质由私密性变为公共开放性,此类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建筑功能原真性的保护。

4.3 破坏原有建筑及庭院格局,影响结构原真性的保护

出于旅游开发的需求,止园的管理部门对主楼建筑格局进行了调整,封锁地下室,返修重建庭院,改变院门位置等,这些措施虽然目的是促进旅游价值的实现,但本质上却对建筑物理环境的原真性造成破坏。

5.1 重红色文旅内涵的发掘,轻遗产的物理环境原真性保护

止园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偏重红色文化旅游方面价值的挖掘,对遗产物理环境的原真性保护缺乏重视。如止园主楼当前的布局形式主要出于展览的功能需求,将原有的住宅功能改变,建筑内的布局也被更改,阳台、地下室这两处空间因管理不便且不具备展览的价值而被封锁等。庭院空间的布局也出于对游客旅游行为便捷化管理的目的而进行了调整,原院门关闭,在南北轴线上修建了新的院门,景区管理用房则直接修建在庭院西侧。这些对止园建筑内外环境布局的调整措施表面上看有利于旅游价值的实现,但本质上却破坏了其建筑物理环境的遗产原真性。出现这种破坏的原因可能在于遗产管理部门对止园的遗产价值定位认识不够全面系统。但红色旅游价值的体现需建立在建筑遗产实体与其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完好这一基础之上,如果不对遗产本身的物理环境加以保护,旅游开发活动失去实体依托,再来谈红色旅游价值则无异于空中楼阁。

5.2 重日常景区监管,轻全面科学的遗产保护风险监测

止园目前的日常监测工作仅停留在对景区常规内容的监管,如地面、墙面等,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监测系统装备。目前止园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措施有:对建筑主体进行定期修缮保护,保持其原状,同时开发其二次功能,进行功能置换[10]。风险监测是遗产预防性保护工作中重要的一环,而重点建筑的环境微气候监测系统是预防性保护的常规工作内容[11],该监测系统的缺失,将导致在日常和突发气象灾害时,我们不能判断建筑所处的环境、温湿度变化情况对建筑遗产产生的影响。

5.3 遗产保护范围划定模糊,不利于整体环境风貌的保护

关注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是遗产原真性保护修复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12]。止园东侧紧邻一处饭店,其位置曾在止园最初规划的50亩范围内,但由于止园地产在战争年代多次易手,造成现今难以全部收回国有的局面。如今的止园饭店是一处除名字外与止园并无任何联系的商业酒店,反而从建筑体量上,该饭店入口的规模明显大于止园的园门入口,有喧宾夺主之感。研究团队通过调研发现,周边民众对止园饭店的熟悉程度甚至高于止园。究其原因,相关部门在开展保护工作时,放任该饭店的无序发展,最终导致其过度商业化,从而影响了止园遗产整体环境的文化氛围,严重破坏了遗产环境的原真性。止园所在的青年路曾是分布着教育厅、教育机构、文化机构的街区,曾经的街道环境充满文化气息,教育、文化机构众多。而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与遗产保护意识的匮乏,现今的青年路及其周边街道已变为现代住宅区与商业场地,其现代化的氛围与止园遗产格格不入。止园所在街道环境风貌的重大改变不仅对其遗产的整体环境原真性产生消极影响,而且还使得游客的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大打折扣,不利于其遗产旅游的长久发展。以上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于止园的相关上级管理部门未对遗产的保护范围做清晰的标示,未明确预防性遗产保护工作的保护范围。

止园是西安乃至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文化遗产,对其物质与非物质内涵的原真性保护意义重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实质是原真性的保护和价值的利用,二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矛盾[13]。科学合理地对其遗产的原真性进行保护可以促进其红色旅游开发,即遗产价值利用的实现。因此,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视角之下,为探索止园预防性保护的可能途径,本文提出以下保护策略。

6.1 遗产的物理环境原真性保护与文化旅游相融合,构建红色旅游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

开展红色旅游文化遗产开发工作的首要前提,是要梳理清楚遗产所拥有的文化底蕴与文化价值,不仅要重视红色旅游价值,还要关注其历史文化和建筑科学价值,平衡好止园的物理环境原真性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对遗产文化进行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旅游开发。可将止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红色文化、建筑文化等分门别类地制作遗产文化名录,在旅游开发中凸显特色文化。

在保证遗产物理环境和文化内涵原真性的同时,创新旅游开发手段,丰富旅游模式,充分发掘遗产的价值。文创产品近年来逐渐成为各大旅游景区的热门产业之一,以红色旅游特色文化作为主题开发止园的特产,既可推动红色文化遗产的传承,又可有效改善旅游形式单一导致的经济效益低下问题。主客共享的开发模式近年来也常被提及,该模式旨在赋予文化遗产地作为游客目的地与社区居民日常活动场所的双重功能,通过让住民参与社区建设参与本地文化旅游开发工作,在美化提升生活环境的同时,让住民与游客可以共享文旅融合产生的经济文化效益[14]。止园所在青年路街道以商店与住宅区为主,在开展街道的风貌复原修复工作时,可能会与原住民和商户产生矛盾,所以主客共享的开发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

6.2 创新遗产保护技术,建立风险信息数字化收集平台

止园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开展应建立在科学的风险因素监测、控制及遗产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建立遗产风险监测的数字化信息平台,以便系统掌握主体建筑遗产及其外环境空间的风险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如气候、温度、日照、地理位置等,人为因素如旅游开发、街巷发展、文化宣传等。定期收集风险监测信息,以便专家团队对遗产风险因素及价值现状进行科学监测与全面评估,在掌握其损伤规律的基础上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合理控制干预以达到保护遗产的目的。还可让游客、住民参与遗产的风险监测,以增加原住民、游客与遗产的互动,可使民众更好地感受遗产的价值所在,对损坏遗产的风险因素一目了然。

遗产风险信息数字化收集平台不受时空束缚,专家团队可通过平台中上传的信息对遗产进行实时监测评估,促使风险监测工作系统化,不仅能大大提高信息收集的效率,还可以提高普通民众的遗产保护意识,真正地参与遗产保护工作,形成上下一体的保护格局。

6.3 完善遗产保护工作体系,加强遗产整体环境的原真性保护

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不仅包括对遗产本身的保护,也要注重遗产周边整体环境文化氛围的保护。要加强止园整体环境的原真性保护,需要将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城市规划中,与西安的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对其保护范围进行清晰的划分,完善保护工作体系,为其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对于已经遭受破坏的环境,则需从历史文献中寻找遗产最初的真实的历史风貌。对现今青年路的建筑外立面等进行风格修复改造,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历史环境的原真性,重新营造遗产周边整体环境的文化氛围,实现对遗产环境整体的保护与利用。

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也逐渐被重视起来。本文以西安止园为例,总结出目前城市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以预防性保护理论为指导,结合文旅融合的视角,提出城市红色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策略,以期为城市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以为保护红色文化、红色遗产做出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真性红色旅游遗产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云南画报(2021年7期)2021-08-06建筑原真性探微上海工艺美术(2021年4期)2021-04-24遗产怎么分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10期)2020-12-23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12-15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中州建设(2020年6期)2020-12-02原真性原则在国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评述中国园林(2020年7期)2020-01-18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9-18千万遗产儿童故事画报·智力大王(2017年10期)2018-03-14遗产之谜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14年4期)2014-07-23遗产小说月刊(2014年12期)2014-04-19

推荐访问:预防性 西安 为例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