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0日 04:25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及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3-06-24 18:00:19 浏览数:

马衍

(徐州工程学院 师范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促进人身心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内涵虽几经变化,但它始终或隐或显存在于学校教育的教学体系之中,影响着学生的品格形成和个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劳动教育是我国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

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并举,被纳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这体现了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和强调劳动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也回应了当今时代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害怕劳动、不愿劳动、不会劳动在大中小学学生中较为常见。新时代背景下,凸显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关于劳动教育的内涵问题在学术界引起了新一轮的讨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至今专家学者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的理解多有差异,劳动教育内涵的解读不一自是学术探讨的正常状态,也符合当今学校教育的现实状况。

研究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必须先搞清楚以下问题:劳动的概念、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关联、劳动教育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探讨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如果劳动教育的内涵指向不明,那么,构建教劳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劳动教育的实践形态就容易停留在自发的、松散的、零碎的层面上,难以构建系统和规范的劳动教育体系。因而,有必要从解读劳动的概念入手,明晰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进一步明确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凸显其实践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教劳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基于劳动的概念,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

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要明晰“劳动”的概念。“劳动”一词,在《词源》里解释为“操作活动”,“春耕种,形足以劳动(《庄子.让王》)”[1]。劳动主要是指外在可见的体力活动,这当是劳动的本义。《汉语大词典》里的“劳动”,从造字的角度分析劳动的概念,“从力”,劳动是需要付出体力的活动,“指一般勤杂工作”,又进一步引申为“泛称一般的操作、工作”,劳动由简单的体力活动延伸到需要付出大量体力以至脑力的操作或工作。《现代汉语词典》中“劳动”有三个义项,其第一义项,即基本义项为“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它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其第二个义项为“专指体力劳动”,第三个义项与第二个义项相关联,即“进行体力劳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里,“劳动”被解释为“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类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造自然对象并在这一活动中改造人自身的过程”。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来解读劳动的概念,强调了劳动对于人类的基础性价值和实践特性,揭示的是劳动的核心和本质特征。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运用“劳动”一词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其内涵也不尽一致,或用其最初的涵义,专指体力劳动,或用其引申义,泛指一切劳作,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而在学术探讨时,则或基于马克思关于劳动的哲学观,或站在教育学的立场。这就使得当今关于“劳动”的概念丰富、庞杂且歧异,其内容由于言说者立场的差异而有所侧重,其边界也不尽相同,这也是造成“劳动”概念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2]但劳动教育不能简单视同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应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很显然,《辞海》中对“劳动教育”的解释,强调劳动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和作用及其实践特性,也指出了劳动教育的主要实践路径,即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全国教育大会以来,一些劳动教育政策相继出台,进一步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专家学者对劳动教育内涵也作了更深层次的解读,诸如有专家学者提出:“劳动教育是针对普通学校大中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其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劳动习惯,了解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活动。”[3]“在劳动教育中,既要重视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学习,也要注重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观念的培养,二者不可偏废。”[4]“虽然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具体的劳动形式以及专门劳动技术的学习,但真正健康的劳动教育则应当特别注重核心目标的达成,即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5]专家、学者对劳动教育内涵的解读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都揭示了劳动教育的核心作用,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其中有两个重要维度,一是强调劳动素养的形成,二是突出劳动技能的培养,而其基石是劳动,也只有通过劳动,或者说,只有在劳动过程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也才能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这正凸显和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特征。

(二)辨析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关联,丰富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新的时代赋予高校劳动教育新的内涵。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相并列,共同组成了“五育”。学界对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关系的看法不尽一致、也多有争议。事实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首先,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密不可分的,“五育”是“互蕴互摄”的关系。“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劳动技术教育与智育,劳动思想教育与德育,劳动健康教育与体育,劳动创造教育与美育都有着密切的联系。”[6]“劳动教育中的基础部分如劳动态度、劳动观点、劳动技术的科学原理部分、劳动者必备的基本体能及美感和创造性的培养等内容分别从属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即“四育”中已经包含了劳动教育的基础部分。”[7]教育学家黄济先生与檀传宝先生尽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分歧,但是他们都看到劳动教育与“四育”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联系。它表现在劳动教育有“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的作用。通过劳动,可以达到培养品德、塑造人格,发展智力、增加才干,强壮身体、健康体魄,内化体验、培育美感的作用,这恰恰体现了劳动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和实践价值。劳动教育与“四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共同指向和促进人的个性发展。那种把劳动教育理解为无所不包,凌驾于“四育”之上,或与其他“四育”混淆在一起、不分彼此的做法,并不能提高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地位,与此相反,这会导致劳动教育内涵由无限扩张带来的泛化和事实上的虚化。

其次,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又有区别。无论劳动教育与“四育”有多么密切的关系,无论劳动教育处于怎样的基础地位和具有怎样的教育价值,要清醒地认识到,“五育”毕竟是各自主管一方,其内容和职能上是有差异的,其教育内容和形式是有侧重点的,在物化的教育形式及具体的实践活动上,则有着自身的定位和界限。尤其要注意厘清劳动教育与体育、德育及智育的界限。

其一,劳动教育与德育的实现路径不同。劳动教育曾一度从属于德育,现已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己任的德育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劳动教育”。这一方面是强调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意在弥补当今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不足和缺失,另一方面是突出劳动教育的个性和独特的教育价值。劳动教育和德育不仅其内容的覆盖面有所不同,更主要的是其实践的路径上存有差异。

劳动教育和德育尽管都强调其实践的特性,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但是德育更多地强调先给受教育者施以精神层面的教育和影响,然后在个体的行为上体现和检验。实践活动是道德的践行,是良好品德的落地,是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展示和表现。而劳动教育有时也需要先让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再在活动中实践,但更主要的是学生通过参加劳动实践,了解劳动的过程、劳动的意义,劳动的价值,劳动者的辛劳,从而磨炼意志,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的情感特征及养成不怕苦、不怕累及勇敢地面对困难的个性品质。劳动教育和德育的逻辑起点是不同的,是相向而行的。

其二,劳动教育与智育的内容不同。劳动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还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技能。它涵盖了劳动知识的习得、劳动规范的掌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劳动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意义上与智育相疏离的劳动教育越来越与智育有更多的关联。“如果仅一味拘泥于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的现状而不放眼长远的需要,一味使教育与手工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而不在教劳结合中逐步增加技术教育和其他有关人的素质教育的因素,恐怕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又有悖于当今世界教劳结合新趋势。”[8]劳动技能的培养需要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实施、体现和验证,以手脑结合的形式创造劳动成果。但是,无论劳动教育的形态有多么丰富和多样,无论劳动教育是如何通过智力支持的体力劳动创造出有益于人类的劳动成果,它仍要保留以外在体力劳动为特征的劳动形式。而智育则是使受教育通过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发展智力的教育。智育在推动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进步上有极为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因为重视劳动教育,更不能因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智育也需要消耗一定的体力,就将劳动教育指向校园里的所有教学及非教学活动。

其三,劳动教育与体育的达成目标是不同的。劳动教育尽管与体育相似,以消耗体力、活动四肢为主要外部特征,需要出力、流汗,也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都有利于培养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直面困难的勇气。但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开放式的,它需要学生四肢协调,手脑共用,并产生一定的劳动成果——主要是物质层面的成果,当然也有精神层面的成果。这与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力、提升竞技水平为主要达成目标的体育有明显的区别。

随着时代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劳动教育的形态随之发生变化,智力因素不断提升,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融合方式也不断改变。但是“无论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还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劳动教育对“五育”的整体性、融合性、系统性价值具有本质的承载力和解释力”[9]。

(三)挖掘劳动教育价值,凸显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内涵

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人文性、公益性、教育性”的特点。有的学者对劳动教育内涵作了进一步拓展,认为实习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10]。专业实习体现了高等学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活动向职业岗位延伸的特点,它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通过“实践”形式完成“劳动”的育人过程,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

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任务应包含了日常生活自理性的劳动、社会服务型的劳动、专业技术型劳动等,它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在劳动实践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得到提升,其身体、心理得以协调,也促使他们更好更快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劳动教育中的“劳”以何种面目、何种形态呈现,但是它不会消失,只有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创造力才能迸发出来,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才会显现。这是人性的需要,也是支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的要求。

劳动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这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劳动教育很重要,又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但是如果不分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特点,实施同样的劳动教育内容,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其劳动教育的使命和内容既有关联,又相区别。大学与小学、中学的劳动教育的任务是不同的,而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其劳动教育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顺应时代的需求,凸显自身的特点和形式,构建教劳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学生未来的职业走向相联系、相贯通,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帮助。

(一)构建“3+X”课程体系,实现劳动教育的全覆盖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根据专业特点及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构建“3+X”的课程体系。“3”指“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X”指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这三类课程,都需要融入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首先应在通识课程中,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这是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使学生了解劳动的基本知识,理解劳动的意义,劳动对推动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熟悉劳动的不同类型和形态,掌握基本的劳动规范、制度等等,为下一步劳动实践做好认识上的准备。其次,应当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实现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在基础课程,如文学课程中选择表现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状态的作品,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还是现当代文学作品,都有大量的反映社会中最广大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作品,像古代文学中的《诗经》,当代文学中的《平凡的世界》等等,都可以成为反映劳动人民真实生活场景、生活状态和情感生活的教科书。无论是艰苦的劳动,还是其创造性的劳动,都以其真实性、生动性的画面,使学生有着真切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文学作品学生还能了解劳动人民真实的劳动环境、条件,劳动过程的艰辛,劳动人民的创造性贡献,并进一步思考如何保障劳动人民必要的劳动条件,使得劳动者有尊严地进行劳动。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中,如小学数学中的《学数学的发展》《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中挖掘其中的劳动因素或讲解中劳动活动的管理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改善学生的劳动态度,同时可增加实践学时,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得到训练,增加劳动的才干。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以后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打下基础。

(二)开发第二课堂设计,凸显劳动教育的专业特色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学校社会相结合,多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开发、设计富有教育意义的劳动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在多样的劳动类型中,既要延续经典的,有传统意义和教育价值的劳动形态,又要与时俱进开发体现新时代特点的劳动实践活动形式。像日常生活劳动,既有延续诸如环境卫生的清扫、个人物品的整理、宿舍文化创意设计之类的常规劳动项目,也要开发与现代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技能劳动,如特色食品的制作、花草树木的种植和管理、生活小用品的制作、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和美化等等;
像公益志愿劳动,既要有奉献社会的志愿者活动,诸如到敬老院、孤儿院的帮扶活动,社区志愿者劳动,社会上大型活动的志愿者服务等,更要有体现专业特色的劳动实践活动,如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教助学,环境园林专业的佳园营造,机电专业的小型电器的维修,土木工程专业的防震减灾科普活动,艺术设计专业广告宣传画的设计制作,体育专业健身舞蹈的创编排练等等,使学生真切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感受创造性劳动的满足和成就感。学生在劳动中形成坚强的意志和品格,体验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劳动中感受人生的丰富和幸福,认识社会的多样和深刻,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依托专业实习演练,彰显劳动教育的职业取向

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应用型”是其基本特征,“实践性”当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学校的劳动教育应充分发挥专业实习的作用,基于专业培养、形成学生的专业劳动技能,其劳动教育应与未来的职业走向相关联,为学生走向社会在职业岗位上创造性地劳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业实习要使学生立足职业岗位,按照劳动规范进行操作。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更加熟悉真实的劳动场所,深入理解专业的劳动知识,牢固树立劳动安全意识,切实做好劳动条件保障。高质量的专业实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正是专业性的劳动使他们掌握了从业的技能,获得了生存的能力和方法,感受到了美好的职业前景,也使他们体会到了劳动者的尊严,体验了由自己的劳动成果为社会贡献的幸福,也明白了懈怠和懒惰既不能产生劳动成果,更不利于劳动者心智的丰富和成长。在专业实习中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有利于形成学生有条不紊的劳动习惯和团结协作的劳动精神,有利于实践、验证、修正学生的专业知识,丰富、深化学生的专业体验,提升、强化学生的专业劳动技能,使学生毕业后更为顺畅地走向工作岗位,成为有职业理想和娴熟技能的劳动者。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经历了从隐性到显性的转变。这是源于当今社会的需要,“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依然留有痕迹,劳动者的尊严被忽视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育人是劳动教育的前提,也是最终目的。只有劳动教育的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才能强化针对性、时效性,并增加育人的效果[11]。

劳动教育对于“五育”所具有的融通性和促进性的内在价值,是劳动教育思想的实践逻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任何体力劳动,特别是那些较为简单和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更多依靠智慧的力量,使那些本来是相当单调、相当繁重的一般劳动变成充满智力活动的创造性劳动。”[12]创造性的劳动应该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也是劳动教育的价值指向。将劳动教育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课内课外衔接,学校社会结合,创新劳动教育的新类型和新形态,以此更好地促进劳动教育价值的有效发挥。

猜你喜欢 应用型内涵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活出精致内涵读写月报(初中版)(2021年12期)2021-05-25理解本质,丰富内涵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0年135期)2020-12-07“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0年1期)2020-07-24挖掘习题的内涵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19年4期)2019-05-20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17年6期)2017-11-09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当代工人·精品C(2016年6期)2017-01-12

推荐访问:劳动教育 新时期 路径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