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4日 03:34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基于太极拳成功申遗背景下的高校太极拳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25 13:55:12 浏览数:

黄东辉

(茅台学院 贵州仁怀 564500)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项目中的优秀拳种,具有健身、强身、防身、修身养性等功效,太极拳的中华文化内蕴丰富,包含健康、哲学、艺术、审美等社会价值[1],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随着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成功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内甚至国外,普及和发展太极拳的活动将会推起新的热潮。

高校大学生是青少年一代发展的主力军,承载着国家未来的希望,在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了解和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传承中华文化和提升文化自信有着一定意义。而在高校中,太极拳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枢纽和途径之一,其发展情况也是间接反映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缩影。因此,高校太极拳的教学情况,是关联高校太极拳发展的直接因素之一,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相关专家及查询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我国高校太极拳的教学亟待改革。

1.1 学生对太极拳课缺乏兴趣

经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太极拳课缺乏兴趣,普遍认为太极拳动作较难学习和掌握,并且上完课后大部分同学不去复习和预习。太极拳课程结束,学生应付完考试后就不再进行练习。学生对太极拳课没有兴趣的原因主要有:太极拳项目相对其他运动项目缺乏趣味性,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学习效果不理想,没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在多种原因之下,学生逐渐对太极拳课失去兴趣,从心理上对太极拳课较为抵触或抗拒,这种情况之下,高校太极拳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1.2 教学效果不明显

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学生在期终考试时,演练成绩较为一般,与高校大学生的智商和身体素质条件不成正比,能够练出太极拳的轻灵柔和、行云流水及形神兼备神韵的学生屈指可数;
另一方面,学生在考试过后,几乎不再进行演练,以至于第二学期开学后,学生已经不能完整演练,甚至已经完全忘记。太极拳作为一种优秀的健身、养生项目,对于学生来说,失去了珍贵的练习机会和受益机会,更无法领会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对太极拳这一传统文化瑰宝来说是暴殄天物。

1.3 课程思政状况不理想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应注重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实地调查和与一些一线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目前太极拳教学中充分融入思政教育的状况并不理想。虽然各高校都在响应号召,努力在课堂中做到思政教学,但实际教学中还是将完成教学任务作为最重要的目标,没有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首要目标。原因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未转变,教师教学素养有待提高,融入思政教育方法待改善等。

1.4 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当前,高校太极拳课程教学中,太极拳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以教师讲解示范、领做,学生模仿练习并能够独立完成太极拳动作演练为主。学生普遍认为太极拳课太过枯燥无味,难学难练,课后复习起来比较有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不改变教学思路和丰富教学方法,太极拳课只能成为强制学生进行“动作记忆”的课程,在应付完考试后,学生从心理上有一种终于解脱的感受,这不利于太极拳的教学和发展。

1.5 太极拳比赛和活动较少

在高校教学活动中,除了拥有体育专业的院系,其他院系关于太极拳的比赛和活动相对较少。太极拳项目不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趣味性高,因此学生参与太极拳活动的热情也不如其他项目高。

在高校中,太极拳的比赛活动相对于其他项目来说比较匮乏,学生的了解和参与度不高,学生通过比赛活动提高太极拳技艺的效果不理想,达不到通过比赛了解和学习太极拳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目的。

2.1 教学中结合实战对抗,提高学生兴趣

太极拳作为武术中的一个拳种,本身就具有实战功能,太极拳的健身、养生功能被普遍认可和推广的情况下,其实战功能的应用和继承逐渐减少,只会练习太极拳,而不知道怎么实战的现象较为普遍。武术以技击为主要特征,而传统教学中过多地强调武术套路的重要性以及技术动作的学习,这也是现今武术教学发展中面临的与学生想收获的知识不融合的问题[2],学生对长期的单纯技术学习渐渐失去兴趣。

在太极拳课程教学中,将太极拳的招式进行拆解,并展示实战用法和要义,组织学生进行单个动作的实战演练,不但避免了较为单调的太极拳套路技术动作练习,还有助于学生对动作本身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练习兴趣,结合太极拳实战技术进行教学,也是太极拳完整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的体现。

2.2 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水平,提升教学效果

太极拳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武术专业素质,而实际教学中,不是所有的太极拳教师都是武术专业,因此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太极拳技能水平。教师首先要做到技术动作的规范、标准,演练时能达到刚柔并济,行云流水的水平,使学生看到教师的示范,产生想学想练的动机和兴趣。在讲解动作要领时,做到简洁、准确,讲解太极拳相关理论和文化时,除了要做到易懂,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专业性、文化性等。这样当学生听到教师的动作讲解和理论讲述,便能够产生想深入学习太极拳的冲动,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

另外,在太极拳教学方面,还要注重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等的培训及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用能力的提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开发学生的互帮互助精神及拼搏精神等优秀品质和素质,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太极拳的信心,提高太极拳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高校中太极拳的发展。

2.3 加强思政教育融入

习练武术讲究习武先习德,自古以来,习武者在入门和拜师时,对品德最为重视,武术门派及拳师将习武者的品德作为首要考察条件,甚至有些武术流派中有着“宁可失传,绝不乱传”的训语。可见,武术对于习武者的品德要求之高。除了入门拜师对从学者的品德严格考察之外,还有一些规范习武者的武德规范,如不得逞强好斗,不得恃强凌弱,要行侠仗义、积德行善、见义勇为等。在太极拳课程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武德培养,既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还能规范武术礼仪,促进良好武术风气的形成。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融入思政教育,切实做到三全育人。在太极拳课中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吃苦耐劳能力和坚强意志力。体育课始终在教授太极拳的技术动作,而忽略了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拳理、技击等内容,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下滑[3],因此,在太极拳课程中,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扩展到最大程度,融入武术所蕴含的以德为先,以礼待人的精神,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使学生通过学习太极拳,产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和研究的兴趣,继而产生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4 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传统的太极拳教学一般都采用教师示范、学生跟做的教学模式,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要想提高太极拳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必不可少[4]。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技巧和模式,提高太极拳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例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拳式教学法、口令化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分组汇演教学法等。

2.4.1 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太极拳课程的理论应紧密结合实践开展,采取多种方式将二者穿插相融[5]。在太极拳课程的教学中,通常设置有少部分课时的理论教学,并且在实践课中教师也会讲解一些太极拳的理论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践,促进学生对太极拳技术动作的掌握,还能使学生领会和掌握相关太极拳要领、知识以及太极拳的文化特色、文化内涵,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理论促进实践能力提升,实践与理论相互融合,提高太极拳综合素质能力和水平。例如,理论课中讲解太极拳要领“劲透涌泉”时,教师结合示范动作,将劲力松沉到脚掌涌泉穴,再通过脚掌将劲力松到大地中去,而每个动作又通过脚掌蹬地将力量经脚、腿、腰等传送至身体各部位,可结合起势动作进行示范。双臂上抬时,劲力从脚掌而来,双臂下落时,劲力又要松透到脚掌、地面,使学生对劲透涌泉的要领及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太极拳特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样,在技术动作的实践教学中,如教学“搂膝拗步”技术动作时,搂手和推掌的力量来自身体,来自脚掌蹬转地面的反作用力,而不是单纯的手部运动,这样既有利于掌握动作,提高演练水平,又能更准确把握“以身领手”要领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可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的太极拳技术动作水平和理论水平同时得到提升,促进学生领略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4.2 初步阶段使用长拳式教学方法

由于太极拳缓慢、曲线多的动作特点,学生初学太极拳时,较难掌握复杂的技术动作,学习信心容易受到打击。将太极拳单个动作进行长拳化教学,能帮助初学者学习和掌握稍复杂的太极拳动作。先将太极拳动作练习成有棱有角的长拳,然后再放慢动作,将技术动作弧线、曲线化,努力将太极拳技能提高至较高水平,但这样只适合于初学阶段,对单个复杂的技术动作的学习效果较好,将单个动作长拳式练习熟练后,一定要严格按照太极拳的演练要领进行练习,防止长期进行长拳式练习而无法体现太极拳的神韵。

2.4.3 口令化教学法

口令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将演练过程中的一些提示性的武术术语凝练成便于记忆的口令,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在练习中最大的“拦路虎”就是遗忘动作。掌握这些提示性的口令后,练习太极拳时遇到忘记动作的情况时,口令能发挥提示性的作用。如学生初学“白鹤亮翅”接“搂膝拗步”动作时,往往忘记中间连接动作如何演练,若有提示性的口令:右手、左手、收脚看右手、开步、搂推,将能帮助学生回忆动作,学生边练习边默念这些口令,则不会出现停顿,回忆动作的现象,避免出现放弃学习的消极情绪,在学生能较熟练掌握动作后,口令就自然而然地被去除,将呼吸、动作及意识相配合,进一步提高太极拳演练水平。

2.4.4 小组合作学习法与分组汇演法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相较于以往教学来说,是非常优秀且适合的教学方式,并且在各国也有很好的实践实例[6]。在太极拳教学中,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任务分配,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协作,认真练习,完成既定目标和任务。教师巡视各小组的学习和实践情况,并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分组汇演是按照正规武术比赛的形式,在教师或学生的组织下,各小组依次上场表演。分组汇演中的小组可以是固定的小组,也可以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和人数进行重新分组,甚至可以将单个学生作为一个小组,当一个小组进行汇演时,其余小组认真观看和学习,对照自身情况进行查漏补缺,相互借鉴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互帮互助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5 推动太极拳比赛和活动的开展

推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太极拳比赛及活动的开展,不但能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太极拳技术动作,提高太极拳技能水平,还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太极拳比赛和活动,一方面是积极参加校内及其他级别太极拳比赛及太极拳表演、教学、交流等活动;
另一方面,在课堂上也可尝试进行太极拳的分组比赛活动,以小组或个人形式按照武术比赛的要求进行比赛。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比赛工作,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掌握太极拳比赛知识,而且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达成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课堂教学和比赛、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太极拳及武术文化的兴趣,有利于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太极拳并亲身体验太极拳的魅力,在运动中探求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7],有助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高校太极拳课程的教学情况,与高校的太极拳发展状况紧密联系,甚至还与全国太极拳的发展相关联。因此,在我国太极拳成功申遗的背景下,针对高校太极拳课程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教学中结合实战对抗,提高学生兴趣;
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水平,提升教学效果;
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
丰富教学方法;
加强太极拳比赛和活动的开展,以期能够提高高校太极拳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太极拳文化,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索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太极拳武术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中华武术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太极拳的『绝世秘籍』金桥(2021年3期)2021-05-21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42式太极拳少林与太极(2014年3期)2014-04-08

推荐访问:太极拳 教学改革 高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