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1日 19:20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PoE供电温度响应特性及散热优化

发布时间:2023-06-25 18:00:13 浏览数:

王 尧,翟庆诗,徐 越,王 晨,刘 泰,韩 镝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泰尔系统实验室,北京 100088)

伴随着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各类智慧化应用的加速落地,数字通信电缆供电技术(Power over Ethernet,PoE)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PoE供电技术只通过一根数字通信电缆同时进行数字信号和电力的传输,与传统的通信和供电方式相比,具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铺设成本更低。无需再进行繁琐的供电布线,节省了相应的时间成本、空间成本和建设维护成本;二是部署更加灵活。设备部署的位置不再受现有供电条件的限制,可以灵活地安装在远端的任意位置,如天花板、隔断上部等;三是便于集中管理。通过电源的集中供电,可进行方便的电源备份,一旦主要电源输入中断,也能保证整个系统正常运行。同时,具有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SNMP)功能的PoE系统,可对终端设备进行统一管理。综上,PoE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网络电话(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VoIP)、无线接入点(Wireless Access Point,无线AP)、便携设备充电器、刷卡机、网络摄像头、各类传感器等各类终端,在室内分布覆盖、智慧城市全域感知建设等市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

但是在供电功率提升的同时,电流的热效应也更加明显,造成线缆的温度过高,甚至会引起火灾,威胁生命和财产安全。尤其是线缆在局端一般以捆扎的形式布设,更放大了这种风险。因此,对于PoE供电技术的升温研究和散热研究尤为重要。电缆载流的升温现象早在19世纪电报用电缆被发明后,即被学术界广泛关注[2]。目前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电力工程等领域,通过分析电缆升温与线缆外径、导体直径、材料等不同参数的关系,利用模型计算电缆在稳态和瞬态载流时的升温特性[3]。随着PoE供电技术的广泛使用,数字通信电缆载流下的升温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等相关标准组织也陆续发布了一些指导性技术文件和研究报告[4-8],推动综合布线系统有效支持以太网供电的应用。其中,重点讨论了数字通信电缆环路电阻、电阻不平衡等关键指标和不同电流、不同捆扎根数对升温的影响[9-10],以确保PoE技术在实际使用时的安全性。如美国的国家防火协会发布了《2017 National Electrical Code》,在工作温度、工作电压、载流量和系统设计4个方面对PoE的线缆进行了规定,保证了相关场景PoE系统工作的安全性[11]。

目前业界对PoE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电协议、应用场景与升温测试方面,对于线缆在PoE供电时如何进行散热的问题尚无相关研究。本文基于IEC 61156-1-4[12]中的PoE升温测试方法搭建试验环境,分析PoE线缆捆扎后在不同电流下的升温特性,通过安装散热片的方式,对捆扎线缆的散热性能进行优化,并开展了试验验证。

升温试验主要采用恒流源供电,并通过多路热电偶测量捆扎数字通信电缆关键点温度参数。通过长时间测量,确定捆扎电缆的升温特性。

1.1 试验装置

线缆的升温情况主要受导体电阻、供电电流、捆扎根数、外部环境三方面影响。为了更好的体现不同电流对升温的影响,试验统一采取37根、4层的捆扎方式对线缆进行捆扎,如图1所示,成捆线缆测试长度2.4 m。同时在成捆线缆外围覆盖导管并施加密封,隔绝外界环境,以此模拟实际局端使用时的捆扎和封闭状态。

图1 线缆捆扎截面示意图

试验采用恒流源供电,为线缆提供稳定的电流,并通过固定在线缆不同位置上的热电偶,测量并记录线缆实时温度。试验连接示意图如图2,实物连接结果如图3所示。

图2 试验连接示意图

图3 试验实物连接图

为了全面的记录捆扎线缆的各位置温度,试验选择样品中心点和中心点左右各0.6 m处布置6个温度测试点,其中中心点布置4个,分别标记为T1、T2、T3、T4,位于捆扎线缆的不同层级,中心点左右0.6 m处各布置1个温度点,标记为T5、T6,位于捆扎线缆的中心,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温度测试点布设图

1.2 试验条件与误差分析

主流的PoE供电技术标准包括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提出的国际标准和行业主流企业提出的企业标准。伴随着终端供电需求的不断升级,PoE标准规定的功率也在不断提高。2003年的IEEE 802.3af标准最大供电功率仅为15 W,2009年的IEEE 802.3at将其提高到30 W。2011年思科提出的通用以太网供电(Universal Power over Ethernet,UPoE)技术将设备的工作功率提升到了60W。同年,由三星、索尼、LG等企业联合发起的HDBaseT联盟提出的PoH(Power over HDBaseT)技术,将音频、视频、网络、控制信号和供电线路集中到一起,并将设备的工作功率再次提升到100 W。2018年,IEEE发布802.3bt标准,将已知线路长度下的最大供电功率提升到90 W。根据相关协议的规定,PoE系统在工作时可选用2对或4对导体进行供电,其中2对导体供电时的具体接线方法可以分为采用4、5、7、8号导体供电和采用1、2、3、6号导体供电两种形式。

基于上述标准,试验选择了目前较为常见的导体直径为0.50、0.52、0.57的三种数字通信电缆。同时,为模拟实际使用时的最大升温,将三组样品分别在900 mA(IEEE 802.3bt最大电流)、4对导体载流的条件下重复进行三次试验,并取平均值作为结果。样品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实验初始条件为室温26℃,相对湿度42%。

表1 试验样品信息表

试验使用多路热电偶进行温度测试,为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首先对热电偶的误差进行分析。热电偶使用1至6共6个通道进行试验,分别对标准黑体辐射源进行测量。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热电偶误差表

根据《JJF 1171-2007 温度巡回检测仪校准规范》和其他相关标准规定,计算得出该仪表测试结果的不确定度(k=2)为1.0℃。

1.3 试验结果

试验分别对A、B、C三种样品在900 mA电流下,通电1 h期间,各温度测试点升温情况(实际温度与初始温度的差值)进行了记录,结果分别如图5、图6、图7所示。

图5 样品A各温度测试点升温图

图6 样品B各温度测试点升温图

图7 样品C各温度测试点升温图

根据上述数据可知,在900 mA电流下,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捆扎线缆温度随之上升,在1 h左右逐渐达到稳定状态,且受电阻影响,线缆导体直径越小,升温温度越高。各温度测试点中,T1、T5、T6由于均处于捆扎线缆的中心位置,各样品的升温情况较为一致,导体直径为0.57 mm的样品A工作1 h后温度上升22℃左右;
导体直径为0.52 mm的样品B温度上升26℃左右;
导体直径为0.50 mm的样品C温度上升32℃左右,实际温度达到约60℃。

同时,温度测试点T2、T3、T4由于分别位于捆扎线缆中心向外的第二、三、四层,升温温度逐渐降低。样品A的T2、T3、T4点工作1 h后温度分别上升21℃、19℃、14℃;
样品B的T2、T3、T4点分别上升25℃、23℃、19℃;
样品C的T2、T3、T4点分别上升30℃、25℃、23℃。各样品工作1 h后,各层温度如图8所示,温度分布状态如图9所示。

图8 样品各层升温情况图

图9 三种样品900 mA电流1 h升温情况

由图可知,当电缆捆扎使用时,其中心位置温度上升较为明显。在实际使用中,如果捆扎根数过多,环境温度过高,且长时间通电工作的情况下,易造成线路的损坏或发生其他安全问题。

为了尽量减少电流热效应的影响,需要对捆扎电缆采取一定的散热措施,本文通过对样品中心位置(T1、T2、T3、T4)捆扎电缆缠绕铜带进行散热,并进一步探究铜带散热对捆扎电缆温度的影响。为了使捆扎电缆各层均能接触散热铜带,试验采取从内向外的螺旋式缠绕方式,铜带宽度5 cm,并延伸到封闭导管外侧,如图10。

图10 散热片缠绕方式示意图

本文通过1.1中的试验装置和试验条件对样品C进行铜带散热试验。试验采用900 mA电流,通电时间1 h,并记录铜带包裹位置成捆线缆各层的温度与初始温度的差值,重复进行三次试验,并取平均值作为结果。实验初始条件为室温26℃,相对湿度42%。各温度测试点分别用T1、T2、T3、T4表示。安装散热片前后,各温度测试点升温情况对比如图11所示。

图11 样品C各温度测试点散热前后对比图

由图可知,安装散热片后,T1、T2、T4点温度均有明显下降,T3点温度下降不明显。其中,T1点下降了5℃,T2点下降了2.5℃,T4点下降了6℃。各层散热前后对比如图12所示。

图12 散热前后各层升温对比

安装散热片后,由于散热片使除最外层外的其余各层温度趋于平均,造成了中心位置和最外层温度下降最为明显,中心层、第二层、第三层散热效果逐层递减,到第三层时无明显散热效果。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散热片对样品轴向其他位置的影响,本文还通过试验测试了样品C散热片缠绕位置左右20 cm、40 cm、60 cm、80 cm处的成捆线缆中心位置温度,并计算了散热效果。各温度测试点布设如图13所示,散热片缠绕位置为0点。试验采用900 mA电流,通电时间1 h。试验结果如图14所示,从中心位置起,散热效果逐渐下降,至80 cm处散热效果降至1℃以内。

图13 散热轴向试验测试点布设图

图14 轴向散热效果随距离变化图

本文对使用37根、4层方式捆扎的数字通信电缆使用PoE技术供电时的升温情况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一是随着导体直径的减少,线缆的温度也随之上升。尤其是目前经常使用的5e类数字通信电缆,导体直径为0.50 mm,在900 mA电流通电1 h的情况下升温超过30℃,在实际使用中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二是本文提出的散热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成捆电缆的中心温度和外层温度,具备一定的散热效果;三是在实际使用中,可以采用间隔放置散热片的方式,在节省投入的基础上,减少成捆线缆长时间使用PoE供电技术带来的升温影响,从而有效降低安全风险。同时,本文提出的散热方法也可以为光电混合缆等其他通信/供电一体化连接方案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升温问题提供有益参考,助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安全、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字通信散热片测试点 矿山长距离胶带机动力特性测试及运行分析水泥工程(2022年2期)2022-08-22基于信息熵可信度的测试点选择方法研究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22年1期)2022-06-01数字通信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探讨魅力中国(2020年34期)2020-12-07逻辑内建自测试双重过滤测试点选取策略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4期)2020-05-24买NVMe M.2要注意散热电脑报(2019年16期)2019-09-10数字通信系统中自适应均衡技术通信电源技术(2019年4期)2019-01-14改性塑料棒材挤出机上用的冷却装置橡塑技术与装备(2018年18期)2018-09-22散热片在电子产品中的设计分析与研究电子制作(2017年1期)2017-05-17数字通信系统中同步技术的研究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年37期)2016-12-19散热片自动压引脚机设计自动化与信息工程(2016年6期)2016-10-13

推荐访问:散热 供电 响应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