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0日 08:57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基于生态系统构建的高校创新创业网络虚拟社区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26 19:50:18 浏览数:

于海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457)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和应用,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载体。调查表明,虽然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丰富,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机构管理人员、创新创业专兼职导师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的效果评价一般或不满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存在差距[1]。如何更有实效地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和全社会较为关注的焦点[2]。创新创业网络虚拟社区是依托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的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互联网平台,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由多学科交叉产生的一个概念[3],从不同学科视角都有不同的理解与定义,与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相结合可以形成线上线下共同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工作格局,成为明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构发展内涵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有效载体。

本研究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为基础,通过建设创新创业项目库、人才库、导师库,搭建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实践平台、孵化平台、资源对接和成果转化平台,从角色管理、项目成长、信息共享、评估反馈机制等方面寻找创新创业网络虚拟社区建设策略,搭建“沉浸式”“一站式”创新创业网络教育生态圈,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发展内涵、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机构执行效果,以期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和执行提供一个理论模型和实操工具,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更高层次、更有实效地发展。

1.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有差距

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推动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成果越来越丰富[4],各高校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学分制改革等方式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推动“专创融合”、允许学生用创新创业成果申请学分等方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大力建设创新创业线上线下课程,通过建设高校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方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但总体来说,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有差距[5]。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1)高校专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或教育管理的教师缺乏或不固定,特别是在没有专门创新创业管理机构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因人而异”。(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由创新创业教育机构推动执行,在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工作效果上,各高校差距很大,有的高校还没有专门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缺少多部门协同。(3)没有科学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平台,特别是缺少综合性、一站式网络教育平台,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分散平台、新媒体工作群等方式进行,工作的持续性、连续性、教育效果难以保证。

1.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还未形成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完整的育人工程,应将人才培养的全要素都考虑进来,这样的生态系统还未形成[6],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1)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配置不均衡,统筹协调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好。在相互协同、形成育人合力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配置差异较大,多元主体协同、信息资源共享共通、教育资源开放连接的生态运营体制没有有效形成。(2)创新创业教育与全员育人理念内嵌结合不充分,支持保障的平台没有搭建好。创新创业教育是全过程教育,专任教师、管理教师、校友、企业等都是教育者,都需要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但高校为各方提供支持保障平台的措施不够丰富。(3)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高校应根据学校定位、人才培养需要、区域发展特色,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1 网络虚拟社区建设是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边界的有效载体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的关键内容之一。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实践进入到生态系统构建这一深层次、系统性的研究阶段,迫切需要一个载体和工具来推动、发展并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在新媒体成为在校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相互交流的主要方式的时代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模式,运用信息化技术构建起创新创业网络虚拟社区,将有利于构建更加科学和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7],与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使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更加完善;
将互联网的融合性和互动性与创新创业结合,将有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各行政部门等校内外育人主体的融合发展;
至关重要的是信息化技术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和完善创新创业机构服务职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机构的工作效率;
信息共享机制也能够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以及现代大学管理提供更丰富的实践反馈。

2.2 网络虚拟社区建设是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内涵的有效载体

在高校中,管理系统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管理的重要工作载体,教学系统、科研系统、学工系统均有较为成熟的模式[8],但目前的创新创业网络系统与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存在典型的共性问题,其一表现为只有管理功能而育人效果较差,基本模式为管理部门工作的延伸,如众创空间管理系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系统、各类创新创业赛事评审系统等,不能让大学生“沉浸式”进行创新创业体验;
其二表现为不具备生态循环的信息共享机制,还不能基于学生为中心、项目发展为路径、协同育人为理念将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学分置换与成绩管理系统打通,不能将项目发展、培育、孵化、培训与创新创业赛事系统、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就业系统打通,不能将学生获奖、荣誉、培训与学工系统、学生综合测评系统打通等,未形成信息共享共通的创新创业学习评价系统。网络虚拟社区是网络服务平台、网络管理系统的升级版,创新创业网络虚拟社区的建设将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更丰富、沉浸式的场景方案[9],成为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内涵的有效载体。

2.3 网络虚拟社区建设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有效载体

创新创业网络虚拟社区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在网络虚拟空间的“投影”,他们之间是互补互动关系[10]。网络虚拟社区的以下独特属性使其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有效载体。首先,网络虚拟社区具有完整性,其提供的服务板块都是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需求而设定的,实际教育机构和生态系统中的教育教学方式、实践活动、服务对接的制度、规范、方式、观念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理念“投影”到虚拟社区。其次,网络虚拟社区具有开放性,其所提供的服务是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功能的延伸和提高[3],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任何感兴趣、想参与的教育者、受教育者都能融入到社区中,通过社区用户的各种信息交互使社区功能不断完善。最后,虚拟社区具有沉浸式体验教育的特点,创新创业网络虚拟社区与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相互配合,可实现线上虚拟空间、特定的参与人群、相应的团队或组织、成员参与互动,并提供各种交流信息的手段,如讨论、通讯等,按照设定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教育路径,接受沉浸式教育。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着眼于创新创业普及教育、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培育、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项目实践和成果转化这一渐进式发展目标[11],在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创新创业项目库、人才库、导师库,搭建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实践平台、孵化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构建创新创业网络虚拟社区。其主要建设要点及功能有以下方面:

3.1 创新创业项目库、人才库和导师库的建设和管理

通过构建创新创业项目库,掌握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的情况,解决创新创业项目进度无法追踪的难题,同时开放检索,发挥优秀项目的示范作用,引导师生合理确定创业项目;
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库,实现学生培养全过程信息记录,掌握学生创新创业学习、实践、孵化、转化等过程进度和取得的各类成果,形成创新创业档案;
建设创新创业导师库,构建起专兼结合、多学科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导师队伍,在虚拟社区中起到教育、引导、辅导、指导的作用。

3.2 创新创业教学平台的建设和管理

高校应立足于创新创业普及教育、专业能力培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引入各类创新创业普及知识介绍、政策介绍,建设开放资源学习平台,面向师生开放学习;
依托虚拟社区做好必修课程实践环节学习、全校公选课、创新创业选修课的学习,建设网络通识教育学习平台;
建立创新创业学分认证和转换制度,通过线上线下参与的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活动,可申请认定学分;
建立创新创业师资成长平台,依托虚拟社区实现教师学习提升、课题申报、教学资源共享等。最重要的是,在聚集并培育了一批创新创业教师、学生后,着力进行创新创业研究以及创新创业学科、新专业的申报,目前已有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博士、硕士阶段的培养[12],2022年2月,教育部公布新增本科专业审批结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12所学校获批创业管理专业。

3.3 建设好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广义的实践指的是学生通过虚拟社区从事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过程,狭义的实践是学生在习得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后开展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因此,为学生建设好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要着力搭建好创新创业聚集平台,如各类教授领衔创办的课外创新活动实验室、由学生共同兴趣聚集创办的各类创新创业社团、俱乐部,通过虚拟社区实现线上组队、线下活动;
着力搭建好创新创业培训平台,为学生提供专题培训、综合培训、创业实训等训练营活动,为教师提供创新创业授课培训,引入校外企业导师、创业环境资源开展创业培训,同时可以有效促进“专创融合”和“科创融合”工作的开展;
着力搭建好创新创业竞赛平台,统筹全校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实现学生组队、项目筛选培养、指导教师双选指导、赛事评审、项目落地跟踪、优秀项目宣传等工作;
建设创新创业活动平台,面向创业团队组织讲座沙龙、宣讲交流等活动,到校外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训实践活动。

3.4 构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创新创业孵化是面向有创业意愿或有创业行动的师生团队、个人提供的服务,也是虚拟社区活动最核心的部分。虚拟社区应集合校内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资源,并通过信息共享机制打通在线对接、在线申请入驻等功能,利用虚拟社区实现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线上管理。应通过对接校内外导师资源,对接导师库,提供导师会客厅等服务、匹配校外创业伴随导师、开展导师预约、辅导咨询等。应引入各类工商、法务、金融等资源,提供一键式对接服务,着力做好创业项目的孵化指导。

3.5 构建创新创业资源对接及成果转化平台

虚拟社区构建以校内师生作为主要社区成员,同时作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对外开放属性的体现、将校外创新创业资源纳入校内生态循环的目标以及创新创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必须构建起创新创业资源对接及成果转化平台。其中包括,校内外成果对接平台,校内导师科技成果与创业团队的有机契合,能够在落地转化时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有校外承载机构;
区域经济发展、企业科技进步,也可以通过虚拟社区进行张榜出题,校内师生团队揭榜挂帅进行对接转化。资源对接平台,校外创新创业普及教育机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均可通过虚拟社区找到互相的契合点,融入生态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市集及SNS消息平台,为师生团队搭建项目展示、产品售卖、交流碰撞的平台,提供实际创业土壤。校友资源平台,全面接入校友基金会、校友行业协会资源,为创业师生提供“创业快车道”。

网络虚拟社区的建设要以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基本理论为支撑,具备教育、科研、实践、服务等教育功能,从用户角色、项目成长、信息共享、评估反馈等横向层面着手[13],才能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的网络延伸。

4.1 通过用户角色管理厘清不同人群在虚拟社区的角色

网络虚拟社区内的用户应包括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主体要素中的各类人员,包括专任教师、管理教师、学生、校友、家长以及企业、各部门、各学生组织等。在网络虚拟社区构建时,不同用户角色在社区有不同的定位,其相应的权限也不同,特别是大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其用户角色应随着其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程度和阶段,赋予不同的权限。同时,专任教师、管理教师、校友等是教育参与者,在虚拟社区的不同模块之间,承担不同作用,其权限的赋予和移除,应有评估和监督。因此,应通过用户角色的管理,将所有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方纳入虚拟社区,组成生态系统构建的基础。

4.2 通过项目成长管理建立起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项目成长管理是以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规划为目标,从组建团队创建项目、记录项目成长(注册企业、申请知识产权、各类认证奖励等)、项目孵化(入驻众创空间或孵化基地、融资、重大交易等)等创业项目成长过程,以及个人接受普及教育、专业教育、参与各类活动、竞赛、入股或创办企业、连续创业或就业等教育全周期等学生个人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方面考虑,让学生接受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

4.3 通过信息共享机制提升虚拟社区使用友好度

网络虚拟社区区分于现有管理系统的最主要的特点即是信息共享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信息交互,传统管理系统只是单方面查询、记录或审核工具,如成绩系统、赛事管理系统等,而通过虚拟社区的个人中心可详细查看社区活动记录,如参与赛事的获奖可共享体现在综合测评系统、创新创业学分系统、第二课堂学分系统等,实现了创新创业实践成果的“产出”。二是大数据分析提升了虚拟社区的友好度,通过与信息门户系统的共享,实现教师、学生每人一份创新创业生涯记录单,无需多次输入重复信息,即可实现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各类信息化平台的信息互通,实现了创新创业成长的门户集结,提高系统友好度。

4.4 通过评估反馈机制为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服务

评估反馈是虚拟社区的教育管理功能,即通过大数据和系统分析,为虚拟社区内的用户提供个人或部门工作分析,体现创新创业育人效果。一是可以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在学科评估、专业工程认证中均会考量学生发展素养,通过创新创业成绩单或生涯记录单,可量化分析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各类赛事、各类专利论文等知识产权成果的发展素养,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佐证。二是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提供服务,通过各类人员在虚拟社区活动分析、区域热力图等工作结果分析,可动态了解教师、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及关注点,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规划及目标提供载体支撑。

总之,创新创业网络虚拟社区作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载体、新工具,适应新时代教育新发展需求,势必会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趋势[14]。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的总体规划出炉,到创新创业示范课、创业“金课”等课程建设,“互联网+”竞赛的如火如荼开展,大学科技园建设以及2022年6月教育部牵头的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其中课程、师资、竞赛、平台均已经完成搭建,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用网络虚拟社区的形式,串联创新创业教育机构以及生态系统的各类要素,将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实践验证。

猜你喜欢 虚拟社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软件导刊(2022年3期)2022-03-25浅析关于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研究现状商业2.0-市场与监管(2021年8期)2021-09-10什么是“好的教育”?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基于KANO模型问答型虚拟社区用户需求的分类研究新闻传播(2018年21期)2019-01-31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虚拟社区用户持续知识共享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知识贡献和知识搜寻为视角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6年4期)2016-02-28基于CitespaceⅢ的国内外虚拟社区可视化研究现代情报(2015年8期)2015-07-20

推荐访问:生态系统 社区建设 构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