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8日 10:02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开展措施

发布时间:2023-06-28 10:40:20 浏览数:

□陈梦婷/文

通过翻译实现语言之间的转换,达到沟通与传递信息的目的,离不开交流个体所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和教师普遍存在着该种素养缺失的问题,需要学校引导教师,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归化能力,重塑语言结构,打造特质交流形象。教师要从教学框架、内容、途径和教学展开方式着手,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翻译实效。

历史文化的不同,造就了大语言背景和环境的不同,使得每一类语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意蕴、使用规律、可表达形式。而地域文化的差异,又使得语言中呈现了更多专属的、独到的、对于同一具象事物的见解。只有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才可以使翻译真正成为语言之间的桥梁,用翻译做到信息、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所以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之中,需要学生不仅深度理解原文的内涵,更可以通过表达优化,解决隐性问题,从而提升翻译质量。

1.1 培养学生的文化归化能力

跨文化教育与翻译教学的首要结合点,是学生必须具备文化归化能力,即在理解原文含义的基础上,从文化契合角度既做到精准传递信息,又可以通过适当的行文方式、内容组合规律变通,达到文化感知的目的,满足读者不同层面的文化获得、交流需求。例如在英文原版表述之中,会运用到可能让中国受众难以理解、摸不着头脑的表述形式,如果直接进行翻译,出于文化理解的差异,会影响作品内容的有效传递。在处理该类翻译任务时,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和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写作主旨,明确在英文语境中特定表述方法是为了表达哪些内容,思考类似的表述目的在中文语境中是怎样达成的,在使译文适当中国化的背景下,用灵活变通实现归化翻译的目的。

在单一任务结束后,也可请学生收集与之类似的、需要归化处理的词汇、俚语、短语。比如masquerade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有专属的含义;
或最为常见的brother、sister、uncle等亲属关系名词,在翻译成中文之后,就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人物关系,将其变为读者、听众不会混淆的兄弟、姐妹、大爷叔叔。该种收集应当定期完成并整理,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丰富不同领域的知识内容,打好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1.2 重新建立学生的语言结构

中英两种语言文化、语境关系,使得语言表达交流的思维或逻辑结构是有明显差异的,需要学生能够在深刻理解这种差异之上,相对清晰的重新打造语言知识体系,找寻可进行结构转化的方法。例如汉语更倾向于进行主动句式的表述,而英语更倾向于用被动结构描述事件、动作,学生就需要从语法、句法等角度,梳理不同的表述结构,围绕着关键词句式整理语言知识。在进行双向输出转化时,要考虑到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情感需求,进行本土化处理。比如将“大雪使头发变白了”,变为“his hair was widened with snow”。

或者考虑到宗教、艺术和地域性描述的差异,积累特定的表述和表述转化方式。例如在描述商品的数量、规格、重量时,国内常使用个、套、斤、公斤,但西方国家常用的则是磅、盎司、加仑。这就要求学生不仅有语言思维的快速转化能力,还需要积累兑换知识,按照符合受众习惯或生活经验,精准处理内容。类似的还有禁忌与习俗方面的知识,学生心中要有一本账,提及某些表述形式或翻译内容,要快速反应,在哪些地区该表达方式是不受欢迎的,适当的删除或增加翻译点,做到合情且合理。

1.3 塑造跨文化交流特质形象

交流形象是指学生通过对技巧性和文化性知识的处理,所给人留下的交流印象,和翻译本身呈现的语象、意象。学生既需要关注该组形象的交替与保持,更需要结合个人的语言风格打造特质形象[1]。

在保持翻译形象时,主要是利用巧妙直译,全面呈现该形象的内涵,以契合和包容,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例如可利用他人评价的方式,在转换原文中呈现同一形象。或尽量寻求两种语言之间的相同之处,关注原文表述风格,做到形象一致。而在替换形象时,则主要是考虑到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误解,用类似的形象达到原有交流目的。比如上帝和老天爷,在中西方文化中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相对一致的,就可作为一种相互转换的范本。或者dog在西方文化中被赋予了更多正面的形象、意义,但在中国文化中通常以相对消极的形态呈现,在相互转化翻译“lucky dog”时,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进行迂回的形象替代,既让对方快速理解要表达的含义,又尊重他人的语言习惯。

另外,按照对方可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更可以营造一种健康的、平等的、友好的交流氛围,给人留下对沟通主体的良好印象。比如称呼对方Mr Li或Mrs Li,而非teacher/driver Li。

2.1 聚焦文化,调整教学框架

做好翻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就需要教师首先聚焦于文化这一要素,调整教学框架,使之更突出文化目标,并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吸引其交流兴趣。

要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翻译文本、翻译表达的框架结构。例如在翻译文本方面,尽量选择可雅俗共赏的教材,或通过校本教材对统一内容进行补充,考虑到多个听众、读者的需求,和中国教师、外教教师的授课需求,使得学科内的跨文化教育更具有指向性。在该文本的指导下,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表述尽量具体,可以从认知、行为、情感三方面,让学生知道利用该教材框架要积累哪些跨文化的词汇、句法和翻译策略,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信息技术层面的跨文化交流问题,并培养包括民族团结、文化差异包容和团队合作的哪些品质。

除此之外,还应当以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为核心,完善翻译教学框架。在教师转变理念引导之下,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既帮助学生用平等的开放的眼光看待他国文化和内容,看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也看到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生活多样性、丰富性。教师根据日常观察结果,可制定有针对的、可行的、与教学文本适配的教学方案,围绕着学习文化、语言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循序渐进推进翻译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用性更强的课堂内提升学科素养。

2.2 调整比例,丰富教学内容

指向跨文化教育的翻译教学,要调整好理论和技巧学习的比例关系。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比剖析,理解英汉在表达时的对等性内涵。在何种情况下应当进行1对1翻板式的翻译,即直译;
在何种情况下又需要结合文化习俗进行转化,例如“吃一堑长一智”并不是真正的“eat”,而是指要通过失败积累智慧,再按照英语俚语的习惯翻译为“By falling we learn to go safely”。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比对英汉句子的构成,理解如何按照语言习惯重构句式。比如英文语句习惯于在句子开头放置结果,而汉语则正好相反,翻译时就要考虑到前后逻辑,以跨文化顺畅表达为前提,进行内容颠倒和重排。

同时,考虑到语言的实用性特点,需要教师善于补充文化类知识,让学生借生动的案例或环境素材,理解词汇、句法。由于所扩充的知识围绕着文化,相对复杂繁琐,教师应当兼顾虑知识之间的关系,一堂课上或一类知识内容,尽量补充1-2个背景,按照课时计划讲好宗教、音乐等辅助性知识。既让学生能够相对生动的记忆素材,善加运用,又避免粗略认知,产生记忆混淆,影响对于跨文化内容的学习。比如按照科技、宗教文化主题积累英语词汇量,请学生找到反复出现在不同领域,但含义有所变化的同一词汇,剖析其中的文化变化特点、规律,逐步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2]。

另外,由于部分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翻译学习兴趣有限,教师要多整合一些网络的、趣味性的学习资料,比如在课堂上播放欧美文化史、风土人情纪录片,吸引学生讨论,进行扩展练习。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课后时间,在自学素材库下载资料,观看、学习和记录。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英文读物,以范围广、可读性强为主。但在大一学年,尽量避免推荐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读物,让学生有自我学习兴趣,主动利用课后时间增长文化知识。

2.3 创新方法,增加翻译体验

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更强的课程,所以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给学生更多的跨文化体验机会。用体会主导学习过程,并检验自己的跨文化能力,产生新的学习追求。

首先,可以创设语用环境,让学生扮演不同情境中的交流主体,进行特定文化感知。比如给学生播放口语材料,请学生聆听或观看,推测故事下一步是怎样发展的,可能会产生哪些交流问题,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演绎之后,重新观看完整资料,看推断的事件结果和事件真实过程存在哪些不同,在交流中原始信息提供者和自己演绎的模仿者运用了哪些不同的技巧,做经验总结

其次,可以利用跨文化交际测试题,让学生补充翻译学习结果。例如用英语描述他人需要帮助的环境,提问学生应当怎样做,并进行口语和书面的双重翻译、输出。测试的方向,其一是学生对于题干表述形式、表述内容是否恰当的判断。引导学生用西式思维思考中式问题,比如有哪些并不适当的词汇、句型。其二,测试的是学生在处理突发性问题时的反应能力。如果遇到如题干描述的情境,应当怎样提供帮助。怎样用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能力、口语交流办法,让对方了解自己的真实意图。

2.4 组织活动,提升综合能力

分层次的课外学习活动,能综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由文化品格带动翻译素养的提高。首先,可按照课堂教学需求,组织读写相结合的延伸活动。鼓励学生用课内学到的衍生词、派生词等做课外记录和简单写作练习,由简单遣词造句开始,用实用知识减少张冠李戴的翻译问题。或者按照翻译书面训练的需求,组织线上读书讨论会,以写促进学生读不同类型、题材的资料,分享阅读心得。尤其是其中涉及到哪些翻译系统知识,帮助自己认识到了哪些有趣的文化现象。该种交流尽量以口语形式展开,不仅节约沟通时间,提升交流效率,更可以创造自由氛围,促进学生在畅所欲言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其次,可经常组织一些伴随性活动,例如西方节日文化活动,西方艺术展、文化展、历史成果展。由学生共同参与布置展馆、设计海报、制作手册、分发资料,并向参观展览、参与活动的其他教师、学生做说明和讲解。营造求同存异的包容环境,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正确对待文化差异[3]。

由文化不同带来的语言差异,是翻译教学的存在基础。而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则需要其具备全面的跨文化交际素养,不是机械的翻译书面内容,而是在更广阔的眼界、更灵活的思维、更自信的表达中,接受和传递文化信息。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应遵循高校学生的成长规律,逐步让其通过丰富学习材料、多样学习活动,改变语言文化思维,能够流畅、精准、优雅地使用第二门语言,能够以第二语言促进自己认同民族语言,提升文化自豪感。■

引用

[1] 钱堃.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开展策略探析[J].校园英语,2017(15):15-16.

[2] 林池容.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培养策略探析[J].英语广场,2015(10):113-114.

[3] 赵悦.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开展措施探讨[J].魅力中国,2021(47):296-297.

猜你喜欢英语翻译跨文化交流如此交流,太暖!科教新报(2022年12期)2022-05-23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1年1期)2021-07-22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学生天地(2020年28期)2020-06-01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年9期)2020-05-28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5期)2019-11-11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推荐访问:英语翻译 跨文化 措施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