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21:38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生态资产评估及管理方法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3-06-28 16:00:18 浏览数:

张羽 ,傅斌, ,罗勇,张洪吉,陈青松,顿玉多吉

(1.成都理工大学 生态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
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4.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15;
5.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西藏 拉萨 850000)

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财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生态资产研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1-4],主要以摸清自然资源“家底”及其变动情况为出发点,国家提出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制度”等要求深入探讨生态资产相关理论与管理方法,如何评估生态资产,阐明资产变化规律,进而实现生态资产科学管理已经成为关键性问题。

本文利用CiteSpace 文献计量分析软件,采用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及突现词分析,对有关生态资产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其中文献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 中的SCI-E 数据库,检索主题词限定为“生态资产或生态资本或自然资产或自然资本或自然资源资产”和“ecological assets or ecological capital or natural assets or natural capital or natural resource assets”,文献类型为“Article”和“Review”,检索时间段限定为1990—2020 年。关键词网络共现分析结果见图1,图中的圆圈代表一个关键词,圆圈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出现频率越高。发现除了“生态资产”及“生态资本”等检索词关键词外,出现频率高的词分别有:价值评估、生态系统服务、遥感监测、管理等,可见围绕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研究是近30 年“生态资产”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图1 生态资产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关键词的突显,突显图如图2 所示。突显度(strength)反映了研究的热度。由图2 可知,“natural capital”是国际1990—2003 年的研究热点,突显度为11.78,说明早在20 世纪末,生态资本研究已经引起了国际相关学者的重视。同一时期,生态经济学(突显度:12.07)、可持续发展(突显度:11.58)、经济学(突显度:28.96)等关键词拥有较好的关注度;
21 世纪初,突显关键词按出现的时间顺序分别是生态系统(突显度:19.33)、人口(突显度:11.58)、碳(突显度:10.75)、生态学(突显度:28.85)、自然资源管理(突显度:21.41)等,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展开,侧重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与模型的构建与改进;
随后,估价(突显度:12.00)、贫困(突显度:16.04)、多样性(突显度:19.90)、城市(突显度:11.56)、技术(突显度:12.61)等关键词突现,生态资产定量分析与增进人类福祉的相关研究成为新的热点,进入了管理与应用阶段。

图2 生态资产相关文献突变性关键词分析

国内对生态资产的研究在20 世纪90 年代刚刚兴起,突显关键词按出现的时间顺序分别是:生态资本(突显度:6.78)、可持续发展(突显度:21.97)、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突显度:4.81)、自然资本(突显度:9.36)等,直到2002 年,生态资产这一关键词才开始大量涌现,并得到普遍关注(突显度:8.58);
随后,遥感(突显度:4.19)、绿色GDP(突显度:4.20)、会计核算(突显度:4.56)、生态补偿(突显度:5.34)等关键词突现,说明生态资产评估方法、指标体系、价值核算是2002—2013年主要的关注热点,生态补偿等相关内容也被纳入研究范畴得到关注;
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离任审计(突显度:9.40)、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突显度:15.71)、自然资源资产(突显度:12.31)等关键词相继突现,表明生态资产逐步从综合评估走向综合管理,反映出科学与政策的融合和促进。

可见,我国生态资产研究已在生态经济学、生态系统服务等基础理论的研究上,逐渐经遥感评估、会计核算过渡,而向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离任审计等管理与应用发展,而国际上更注重生态资产相关应用性理论研究。下文将在生态资产概念、分类、监测、评估等重要研究内容上,对其研究进展、现状进行分析和评述。

生态资产是一个涵盖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的复合系统概念[5]。目前的研究通常在传统生态学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相关知识进行。生态资产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但目前生态资产概念与相关评估方法的混用仍较为普遍,其研究体系尚未形成[6]。表1 列举出了目前生态资产研究中易混淆的相关概念。自然资产的定义中包含所有的地球自然资源与环境,自然资源资产则是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强调稀缺性、所有权与效益。生态价值是表征生态系统总体性价值的概念。自然资本是环境资源的物质和能量存量,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生态资产则是包含了作为“存量”的自然资本和作为“流量”的生态系统服务[6-8]。

表1 生态资产相关概念

由于围绕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研究是“生态资产”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但现今学术界对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还存在争议。主流的观点有三种:

(1)生态资产是生态系统的部分。部分学者认为生态资产包含于生态系统,即实际评估的生态资产往往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并非整个生态系统。如姜文来[10]、陈百明和黄兴文[13]强调了生态资产是生态系统服务产生的部分生态景观实体。欧阳志云等[2]则认为生态资产是一定条件下可以给人们带来效益的部分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地、湿地、农田等。这里的限定条件表明了不是全部的生态系统都属于生态资产。

(2)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资产的部分。部分学者则认为生态系统服务包含于生态资产,即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资产实际评估中一部分。如谢高地[14]、马晓妍等[15]认为生态资产是自然资源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认为生态资产包含土地资源与生态系统服务,其中生态资产类型主要包括森林、草地、农田、湿地等。国际上通常使用自然资本的概念,Costanza 等[12]提出自然资本(生态资产)产生生态系统服务,他的观点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持续的影响[16-18],生态系统服务往往被纳入自然资本范畴。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发展了对生态资产的认识,认为生态资产包含了作为“存量”的自然资本和作为“流量”的生态系统服务[3,6-7]。如潘耀忠等[19]认为,生态资产是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效益和自然资源为核心的价值体现,包括隐形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和有形的自然资源直接价值两部分;
侯鹏等[7,20]认为生态资产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的自然资源的有形服务产品和其他的无形服务产品的集合。

(3)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不是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在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中,主要关注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而不涉及生态系统的支持服务[21],即有“生态资产=自然资本+(生态系统服务-支持服务)”的关系。刘焱序等[8]、傅伯杰[22]在分析总结出6 种前人关于研究自然资本、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后,认为“生态资产包括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服务,但是在具体核算时难以做到要素的穷举,所以其中所涉及的自然资本与生态系统服务往往是二者的交集而非并集”的结论,并且认为生态资产不包括地下不可再生资源,不应涵盖生态系统支持服务,即有“生态资产=自然资本-地下不可再生资源+生态系统服务-支持服务”的关系范式。

上述研究都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但是作为资产的一种,生态资产必然有其经济学基础。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里对资产的定义:“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23]生态资产也应具备资产的一般属性,即具有可交易特征、产权特征以及交换使用价值。除此之外,生态资产具备资产的特殊性——生态资源的稀缺性。因此,生态资产综合了自然属性与社会经济属性,是同时具备“稀缺性”与“产权特征”的自然资本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有机统一体,能在一定“产权年限”内以价值的形式反映当前生态环境的状况。现今学界对生态资产的概念及其内涵的认识并未达到统一,但总的来说,目前对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研究逐渐细化,而从经济学角度对生态资产概念与内涵等进行深入解读的研究相对较少。

对生态资产进行监测与评估的前提是生态资产分类。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地形复杂,地区差异大,分类、分级构建不同类型区域的生态资产核算体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目前对生态资产分类的研究较少考虑生态资产的特征,多数研究在土地利用分类或自然资源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类型归并。(1)基于土地利用的分类:谢高地[14]认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可以基本涵盖主要的生态资产类型,依据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将区域生态资产类型分为森林、草地、农田、湿地4 个一级类型,在一级类型的基础下又分为10 个二级类型,20 个三级类型。朱文泉等[24]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和遥感植被指数(NDVI)将中国陆地生态类型分成林地、灌丛、草地、耕地、水域等7 个大类。基于土地利用的分类方法适用于以土地覆盖类型为基础的生态资产分类,符合土地资源分类管理的现实情况,较利于基础数据的获取和区域生态资产的统一保护与管理,运用较为广泛。(2)基于自然资源的分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五个国际性组织共同制定的《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2003》(SEEA-2003)中,把资产分为自然资源、土地和地表水、生态系统三大类,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在此基础上,SEEA—2012 由包括矿产和能源、土地资产、木材资源资产、水生资源资产等7 个账户组成。但由于生态资产实际涵盖的是部分自然资源,因此可借鉴以上的分类标准对生态资产进行类型细分,同时,要重点关注如何将某种资源形成的无形资产包括在内。(3)基于经济学基础的分类:生态资产作为资产的一种,用资产相关专业的理论对其进行分类和评估似乎更合乎规范。经济学认为资产是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经济资产,结合经济学金融学的资产有多种分类,根据资产的周转情况可以分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根据形态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等。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25]。目前,基于经济学基础的生态资产分类的研究较少,处于发展阶段。胡聃等[26]按照生态资产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将生态资产分为生产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产和社会资产4 类,给生态资产分类研究提供了一种参考。生态资产是跨越了传统经济学的资产范畴,着重表现在社会与生态环境各种关系的有形与无形价值上。进一步研究要结合金融学等学科中对资产的相关研究,得出基于“生态”“社会”“经济”三位一体的生态资产概念的界定与分类体系。

生态资产监测是采用不同的信息采集手段和处理方法摸清生态资产的类别、数量、性质、空间分布情况等,并对资产的变化情况进行连续不断地观测和记录,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生态资产是自然资源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对二者进行调查监测的内容与范围高度重合,因此对自然资源的监测能较大程度上反映生态资产的变化。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我国陆续开展了土地(国土)调查、森林资源清查、湿地资源调查等工作,这些工作可作为基础数据促进多源数据联合监测,开展生态资产监测工作。

地面调查是一种传统的基于人力的生态资源监测方法,目前,以抽样调查理论为基础,以固定样地定期调查为目标的调查方法已经形成。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卫星遥感数据采集技术的不断提高,利用多尺度遥感技术获取生态系统空间状况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使得原来基于人力的大量监测工作得以依托空天监测技术开展,然而,地面监测是航空监测的重要验证和补充,目前仍不可替代。

对于森林、灌木和草地生态资产的监测,监测指标主要包括净初级生产力、覆盖率、生物量等,对于湿地,水质则是其主要的监测指标。净初级生产力NPP 指植物在某一时间段所生产的有机物质总量。2007 年朱文泉等[24]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改进的光能利用率CASA 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进行了测量。此种监测方法对于我国生态资产的定量测量提出了一种较好的现实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后来的学者在进行基于遥感测量生态参数时,大多使用此方法进行净初级生产力定量测量[27-28]。植被覆盖度是指地面植被垂直投影面积与研究区总面积之比。目前,利用遥感技术测量植被覆盖度有多种方法,最广泛使用的方法是植被覆盖和光谱信息之间的统计分析方法和相关模型方法,其中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像元二分法因为具有较易推广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区域生态资产的评估与变化分析研究中[29]。生物量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有机物的干重,研究生态系统生物量可以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和养分循环,是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重要指标。应用遥感估算植被生物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利用遥感监测生物量时,往往要挑选一些对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的因子作为自变量,建立生物量遥感模型。目前已有许多学者根据植被光谱信息,利用原始波段、植被指数、地形因子和气象因子与生物量建立回归模型,估测出植被生物量[30],并逐步应用到生态资产的评估中。对于湿地的水质监测方面,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因遥感技术具有范围广、成本低、能实时进行大规模水质监测等优点,水质遥感监测大力发展,多种水质参数的反演取得了优异成果[31-32],为大范围流域生态资产的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未来要根据生态资产的动态变化的特点,利用3S技术和野外调查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把地面监测、遥感监测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遥感监测与地面调查的配合与衔接,创建一套高水平、高技术、高精度的生态资产监测体系,通过多渠道、多层次获得监测信息,从而实现生态资产的精确判读。

生态资产评估是生态资产研究的重要内容。1997 年Constanza 等[12]估算出全球每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极大推动了生态资产价值及其估算方法研究。生态资产评估一般从实物量和价值量两方面入手。实物量是价值量评估的基础,价值量是实物量的价值化过程和结果[7,20]。

4.1 实物量评估

生态资产实物量评估是从物质量的角度对生态资产存量和流量进行评估,可以体现生态资产内部结构、状态、完整性的变化和原因。对生态资产存量进行核算主要由生态资产的数量评估和质量评估两个部分组成,生态资产数量评估指标可依据不同的生态资产类型进行统计确定,其中评估生态资产面积的变化是生态资产核算的重要内容[33],可通过基于遥感的生态系统分类图对不同生态资产类型进行统计确定[34]。生态资产质量是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状态,组织,活力,恢复力和替代等的综合反映[26],可以由一系列的生态参数来表达。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空间异质性,不同区域的生态资产类型与质量情况高低不一,而且质量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涉及的相关方面非常广泛,所以造成生态资产质量的评估比较复杂,很难进行地区间的比较。目前,对林地、灌丛生态资产多采用相对生物量密度进行质量评价,而草地生态资产的质量评价指标多采用植被覆盖度,水体生态资产质量一般采用水质进行评价。此外,为了准确反映生态资产实物量的变化,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比较,有学者建立了反映生态资产数量与质量的综合指标—生态资产综合指数。生态资产综合指数是质量等级指数与面积指数的乘积,质量等级指数即不同质量等级(优、良、中、差、劣)的生态资产面积与相应质量权重因子的乘积与该类生态资产总面积与最高质量权重因子乘积的比值,面积指数是生态资产的面积与区域总面积的面积比值。生态资产综合指数由于能综合评价和比较各种生态资产的实物量及其时空变化而得到了广泛应用[33,35]。

4.2 价值量评估

生态资产价值评估始于20 世纪70 年代Holdern[36]、Westman[37]等学者开始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价值量评估是对生态资产存量与流量进行价值核算。通过此环节,可了解生态环境和能源资源的储量、质量和变化,可以为生态资产的有效管理与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4.2.1 生态资产价值分类

生态资产的价值分类是评估生态资产价值的前提。根据生态资产的价值属性,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五分法:首先将生态资产分为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其中利用价值包括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和选择价值;
非利用价值包括遗传价值和存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态系统生产的生态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市场价格,包括直接产品价值和直接服务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是指无法商业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如水源涵养价值、固氮释氧价值等。选择价值是指人们为了保护某种生态资源以备将来使用而表现出来的价值,衡量未来的使用价值。遗传价值是指为后代保留生态资源而支付的价值,体现了代际公平的思想。存在价值是人们愿意为某种资源的存在而支付的价值。这种分类方法细致,具有价值理论的优点,但很难避免价值分类的交集,难以定量计算。(2)四分法:陈曦等[38]认为遗传价值属于选择价值的范畴,所以在五分型的基础上去掉遗传价值而只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四类。(3)三分法:高吉喜等[3]认为生态资产价值表现形式主要有自然资源价值、生态经济产品价值、生态服务价值三大类。自然资源价值包括化石能源、木材资源和种质资源价值等;
生态服务价值涵盖固氮释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科教游憩等价值;
生态经济产品价值包括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价值等。李学锋等[39]按照生态资产的价值属性,分为经济价值(食物生产和原材料提供)、生态价值(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等9 类)和社会价值(主要包括提供娱乐休憩资源、维持人体健康等功能)三大类。(4)二分法:蒋菊生[40]将生态资产价值分为有形的资源价值和无形的生态价值,邢一明等[41]在此分类基础上从物质量与价值量的角度进行模型运算,得到2017 年泰山保护地生态资产的价值。这种分类方法简单、通用、易于理解,便于生态资产的定量计算和操作,应用较为广泛。

生态资产按照价值量分类是生态资产价值量核算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探讨生态资产价值量分类体系对于生态资产定量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普遍采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是五分型分类和二分型分类,而在实际操作多采用后者。

4.2.2 价值评估方法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有全球尺度[12]、区域尺度[33,42-43]、流域尺度[44]、单个生态系统[19,45]尺度的综合服务价值评估研究。不同尺度的研究需要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目前生态资产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直接(实际)市场法:通过市场交易而形成的价格来评估生态资产变化,适用于有实际市场价格的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主要有市场价值法、费用支出法、净价法。(2)替代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包括旅行费用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恢复和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等用于间接市场量化的生态资产价值估算。(3)假想(隐含)市场法:通过人为构建假想市场来核算没有市场交易和实际市场价格的生态资产的方法,称为假想(模拟)市场法,通过直接询问人们的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来获得某项生态资产的经济价值。主要包括条件价值法和选择实验法。(4)能值、价值分析法:能值分析法是将各种生态资产转换为太阳能值,再通过太阳能值货币转化率转换成价值形式。价值当量法是在前人提出的单位面积价值当量的基础上,根据调查数据和资料、生态参数等确定价值当量因子,根据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出不同生态系统下的价值当量,以综合生态系统面积估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以上的生态资产评估方法评估内容与指标等各有所长,具体参见表2。

表2 生态资产评估方法比较

4.3 生态资产综合评估

4.3.1 基于遥感的生态资产综合评估

遥感数据可以提供不同空间尺度上植被覆盖率及其变化趋势的信息,同时遥感数据具有成本低、易获取、快捷方便的特点。这些都适合分析生态资产类型和质量的差异。因此基于遥感的生态资产综合评估模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基于生态学参数的遥感测量获得各种定量生态参数,通过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等转换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于定量遥感的价值评估模型主要包括生态系统遥感分类、生态参数遥感测量、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定量计算和测量结果精度检验[59]。目前,已有相关学者通过建立结合遥感定量测量的生态资产价值评估模型评估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长三角地区等区域的生态资产[24,28,43]。

4.3.2 综合评估工具

对生态价值的简单制图分析不能满足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需求。因此,近年来开展综合评估工具成为最新趋势。主要评估工具有:自然资本项目组开发的InVEST模型,美国佛蒙特大学开发的ARIES 模型等。InVEST 模型基于GIS 应用平台,评估陆地、淡水和海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能够实现动态及可持续评估。ARIES 模型基于网络平台,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可以通过相应的算法和空间数据进行评估,最终目标是开发一个适用于整个世界的全球模型,开发完成后,可以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范围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应用前景良好。除了常见了的InVEST 模型和ARIES 模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模型:ESValue:它规定了由社会管理者和利益相关方根据现有科学知识和利益相关方偏好确定的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对价值;
EPM:它用于评估土地使用或覆被变化对生态、经济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重点是土地和水资源管理;
SoLVES: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价值进行定量和空间分析评价,结果用非货币价值指数表示。

生态资产评估方法多样,模型层出不穷,评估结果也各不相同。基于遥感法的生态资产评价模型可以克服传统“以点代面”的传统方法的缺点,提高评价精度,在GIS 平台上容易构建,实现地区生态学资产的自动评估。综合评估工具克服了传统生态统计方法的不足,使评价结果在空间上得以展现,更好地反映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还可以模拟未来情景,预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动态变化,可以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的管理和发展决策提供参考。目前缺乏一套标准的生态资产评估指标体系,特别是对于生态资产中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由于其评估种类及所需参数繁多,找到一种容易获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的理想方法,是目前生态资产评估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自从有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生态资产管理及其政策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应用。为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已有相关学者对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企业价值、政府债务风险进行了分析[60-61],对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生态补偿方法进行了探究[62-64]。生态资产管理要求在管理过程中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角度来调配、使用和管理各种生态资产,并将生态资产管理应用到政策决策、经济规划等建设中,是地区经济建设与相关决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与参考,对此,已有不少的学者对全产业链视角的生态资产管理、生态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状况、生态资产与贫困的内在联系等进行了研究[65-67]。

以上的研究与建议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制度”“把生态效益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等要求都迫切需要深入探讨生态资产相关理论与管理方法,为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生态资产提供决策支持。

尽管生态资产评估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并逐步应用于生态补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但对于生态资产的评估理论、内容和方法均还存在明显不足。未来在分类标准、指标体系、核算方法、资产质量评价、资产账户构建和管理决策支持等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方向。

(1)深化生态资产概念研究。生态资产是同时具备“稀缺性”与“产权特征”的自然资本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有机统一体,既具有生态属性,又具有经济属性。这是生态资产区别于其他资产的最本质的特征。生态系统在不断地演替过程中,其结构和功能在发生变化,具有可折损性,但不能套用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处理生态资产。反而,由于生态系统演替中对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累积,生态资产在很多时候处于增值的状态。需要明确生态资产的特殊性才能开展资产的评估和管理。生态资产的空间差异也是影响生态资产管理的重要因素。生态资产提供的生态服务具有原位服务、定向服务和全方向服务的特征[68],由于地域的限制,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在空间上不均匀,这是稀缺性产生的前提。需要充分考虑生态资产的跨区域流动[6],开展生态资产长时间连续变化研究。

(2)完善生态资产分类标准及评估方法。生态资产的多元化需求带来了生态资产管理的差异性和复杂性,需要开展面向不同应用场景的生态资产评估,建立兼顾共性与个性的多层次生态资产分类标准。针对资产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加强生态资产存量和流量定量化评估方法的研究。开展不同资产评估方法的对比和整合,明确各种模型和方法的适用范围,减少评估的不确定性。揭示资产存量与流量的转换关系。目前生态资产的评估主要集中在空间格局,对于历史变化和未来趋势研究不足。需要综合考虑气候变化、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结合生态系统演替与生命周期方法,研究各类资产的相对状态,明确生态资产的质量基准。生态资产的核算最终落脚点仍然是生态资产核算在各行政区域尺度上的实践[69],一方面要考虑其核算的科学性,建立服务于生态资产核算的生态资产类型分类体系,针对不同生态资产类型,确定统一的核算标准和账务管理体系[7],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地方的可操作性[70],要依据用途来确定生态资产评估合适的空间尺度和核算精度,改善生态资产遥感测量的精度,如加强数据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技术数据收集、规范化参数的选择与采集[27]等,并最终将其应用到政策、计划和规划的各个层次,并使之制度化和规范化[3]。

(3)创新资产管理机制。随着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资产监管制度改革,亟须创新资产管理机制,建立生态资产管理账户,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提出系统适用的评估管理方法,为生态文明制度建立健全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生态资产转化为生态资本,是历史发展的必然[5],生态资产资本化运营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目标要求具有高度一致性[45],而生态资产流转交易必须建立在产权确定的基础上[3],目前在我国生态资产的管理中存在三权分立的现象,使得生态资产在管理中与应用中存在混乱,因此明确生态资产涉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属关系,划分权属边界,分别构建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的生态资产账户体系,开展资产优化配置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进一步提高生态资产管理水平。

(4)关注生态资产与人类福祉的关系。生态资产保值增值对于贫困地区,以及发达地区都至关重要。生态资产的保护背后体现的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生态资产研究的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资产的研究不应局限于生态资产物质量和价值量的评估方法,而应注重与社会科学充分结合,以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分析区域生态资产的收益与损耗,及其与社会经济、就业、贫困等人类福祉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预测生态资产的变化趋势,寻求增进人类福祉的改善方法。

猜你喜欢资产价值评估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商周刊(2018年19期)2018-10-26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能源(2017年7期)2018-01-19一粒米的价值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6年7期)2017-02-04“给”的价值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11期)2016-11-29评估依据质量与标准化(2015年9期)2015-07-10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自动化博览(2014年12期)2014-02-28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11年9期)2011-03-20

推荐访问:研究进展 资产评估 生态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