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14:39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运用胡希恕六经理论辨治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思路探析*

发布时间:2023-06-28 19:50:12 浏览数:

董 玲 赵雪晴 卢慧娜 何素蓉 陈启雄 曹 霞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炎症疾病[1],可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引起气道痉挛及可逆性的气流受限[2]。临床表现为咳嗽、气促、胸闷、喘息等症状[3]。如诊治不及时,疾病反复发作,可能会造成气道重塑及不可逆的气流受限[4],从而难以治愈。目前西医采用抗炎、解痉等方法来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但受不良反应等综合因素影响,仍有部分患儿的病情控制欠佳,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5]。传统中医药治疗哮喘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后世医家多采用脏腑经络辨证、证素辨证体系进行治疗。然而疾病发生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随着上述辨证体系不断细化,内容复杂烦琐,使得初学者难以快速掌握其证治规律。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提出的六经辨证理论,即六经来自八纲,将病位分为表、里、半表半里;
病性分为阴阳、寒热、虚实,其中阴阳为总纲。三个病位、两个病性就形成了“六经”。太阳、少阴分别为在表的阳证、阴证;
阳明、太阴为在里的阳证、阴证;
少阳、厥阴为在半表半里的阳证、阴证。俞根初曰“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明确指出掌握了辨阴阳表里就等于掌握了疾病的核心辨证体系。先辨病位,再辨病性,继辨方证的胡希恕经方理论,给我们树立了一个简明、实用且完整的体系,方便临床医生学习掌握。受其启发,笔者尝试以胡希恕教授六经辨证理论为依据,同时结合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立法指导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诊疗及用药,取得满意疗效,现将临床辨治体会及验案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凡具有上升、明亮、温热、兴奋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都属于阳[6]。小儿为“纯阳之体”,具有生机蓬勃、发育迅速[7]的生理特点,具有阳性属性。胡老认为正邪相争所致患病人体表现出一系列相对亢进、兴奋、发扬等特征的症状反应,即称之为阳证。《宣明方论·小儿门》云“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小儿一旦患病,正气六气皆从火化,外感内伤以热性病证为多见,常表现出阳热之象,故小儿易出现实、热证,属于阳证范畴。因此,基于其独特的生理和病理特点,笔者临证中观察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以“三阳”病变者最为多见。

2.1 从太阳辨治 肺为“华盖”,居于上焦,六淫邪气侵袭机体,最先、最易伤肺。小儿“肺常不足”,肺气娇弱,卫外之力不足,导致机体御邪能力弱,抗病能力差,较成人更易受到外邪侵袭。患病初期感受外邪,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于体表,卫郁营滞,欲汗出而不得汗,而出现无汗、恶寒发热症状;
肺开窍于鼻,主肌表皮毛,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势必会影响肺之宣降功能,肺气上逆或郁闭,则出现流涕、喷嚏、鼻塞、咳嗽、喘息之症。根据《伤寒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及“鼻鸣干呕”等相关条文描述,胡老指出但凡因外邪侵袭人体,正气奋起抗邪,交争于体表而出现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汗出、鼻塞、流涕喷嚏、脉浮紧等症状[8],即为太阳病。小儿“肺常不足”,常因外邪侵袭而诱发哮喘,在哮喘急性发作状态下,以鼻塞流涕,咳嗽喘息,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实为病位在表,病性属阳之表阳证,即太阳病,故治疗上以发汗解表为主,临证中常用麻黄汤类方解表祛邪。

2.2 从少阳辨治 “肝常有余”是小儿正常的生理特性之一,正常情况下,肝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在志为怒,主疏泄,体阴而用阳,肝体得阴血滋养,使有余的肝气(阳)不至于过亢,才能正常发挥其调畅情志的作用,故小儿常表现出哭、怒、笑、乐等情志活动。由于小儿形质及脏腑功能均不完善,易受外邪、情志、饮食、劳倦等外部因素影响,消耗本就不足的肝阴肝血,使得肝阳肝气相对偏盛,而出现病理性的“肝常有余”。如有余之肝气升发异常而致疏泄不及或太过。疏泄不及,致肝郁气滞,表现为胸闷气短、情绪抑郁;
疏泄太过,则肝火上炎表现为急躁、易怒。故朱丹溪云“小儿易怒,肝病最多”。从经络而言,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其在生理及病理方面均相互影响、相互为用。胸胁为少阳经脉循行部位,少阳主枢,主气机升降,胆降肝升,运转枢机。若肝阴肝血不足,肝胆升降失衡,枢机开阖不利,肝不升而肺不降,肺气上逆,出现咳喘;
肝失疏泄,气机失调,气滞津停,聚成伏痰,痰气搏结气道,发为喘息。胡老认为少阳病的病机实质是半表半里的阳证,由于半表半里为包括心、肝、脾、肺等胸腹腔内诸脏器之所在,病邪郁结于此,往往引起这些脏器出现异常反应[9]。因小儿“肝常有余”,笔者临证中发现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容易因邪热郁少阳,枢机不利而引起胸腹腔内脏腑失和而出现咳喘、胸胁满闷、烦躁易怒等症状,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性属阳之少阳病。治以和解为法,方选小柴胡汤加减。

2.3 从阳明辨治 小儿本就处于“阳气多,阴气少,阳气占主导地位”的阴阳相对平衡状态。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说“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小儿一旦患病,病邪易从热化,阳热易偏亢盛,热病最多。外感病发展过程中,邪入阳明,正邪交争,致邪热亢盛,弥漫全身,见身大热;
邪热炽盛,迫津外泄,则大汗出;
热灼津伤,则口渴;
邪热扰心而出现心烦、面赤;
若热盛或汗出伤津,而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腑气不通,则出现腹满硬痛,大便秘结等症状。《灵枢·本输篇》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肺气肃降,帮助大肠传导肠中糟粕;
反之,若大肠积滞不通,也能影响肺气肃降功能,肺气上逆而致喘咳胸满。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云“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说明哮喘发作时,会伴随着胃肠道功能失调的表现。《伤寒论》第179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第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胡老对上述《伤寒论》相关条文进行概括总结:所谓阳明病,即邪热结于里的阳证。里,系指胃肠消化道管腔诸脏器所在之地。若热结成实,则即有胃家实的症状反应;
若热而不实则只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证[10]。笔者发现哮喘急性期的部分患儿除喘促、痰鸣外,会伴有发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黄等症状,因邪热结聚于里而引起诸症候,病位在里,病性属阳,辨六经为里阳证,即阳明病。治宜清、下之法,临床常以白虎汤或承气汤类方进行加减。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喘促》[11]中说“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首先提出哮喘“宿根”的概念。《丹溪心法》[12]言“哮专主于痰”,可见痰饮实邪是哮喘发病的内因之一。《素问·经脉别论篇》[13]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的运行输布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人体水液正常代谢为肺脾肾三脏所司,肺为水之上源,脾胃乃水谷之海,肾主人身水液,若三脏功能失调,则致水液代谢失常,痰浊内生[14]。《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肝脉搏尖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博,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可见引起哮喘另一内因为瘀血内停[15]。哮喘急性发作多见于凌晨或夜晚,也符合瘀血致病特点。《血症论》[16]所说“病痰者,必病淤血”。痰浊内阻,阻滞气机,血行不利,气滞血凝,瘀血内停。痰瘀在体内相互转化,互为因果,最终以痰瘀互结的状态共存。一旦伤食、七情、外感等外因刺激机体,触动内因之痰饮、瘀血,阻于气道,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进而诱发哮喘。因此,认识到痰瘀为哮喘内因宿根,对于指导辨证治疗有重要意义。

鉴于小儿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机体功能相对亢进,正气不虚,临床中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以阳实热证为多见,辨证以阳证居多。喘之“宿根”是痰饮内伏,痰既形成,伏于体内,积久必致瘀血,故哮喘发作期需重视痰瘀辨治。故急性期的辨治原则为在表者以汗法治之,在里者以清、下法治之,在半表半里者以和法治之,全程重视活血化瘀,温化伏痰。

4.1 太阳阳明合病证 此类患儿多因外感风热,引动伏瘀痰饮,痰热瘀血相互搏结,阻于气道而诱发哮喘,表现为喘促气急、咳嗽痰鸣、咯吐黄痰、夜间或清晨喘息加重、鼻塞喷嚏、流清涕,或恶寒发热,口渴,纳食一般,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鼻塞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说明病位在表;
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等消化道症状,说明病位在里。哮喘急性发作初期,起病急、病程短,患儿正气不虚,正邪激烈交争所产生的症状多表现为实热证,病性属阳。故应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喉间痰鸣及喘息症状夜间及清晨加重,归于痰瘀内阻。综上所述,此类哮喘属于太阳阳明合病兼夹痰瘀内阻范畴。治疗上常予麻杏甘石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3方均出自《伤寒杂病论》。麻杏甘石汤常用于治疗表寒轻里热重的咳喘证。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生石膏清宣肺中郁热;
苦杏仁降肺气之逆;
甘草调和诸药。苓甘五味姜辛汤具有温肺化饮之功效,是治疗寒饮伏肺的主要方剂。方中干姜上温肺寒,运化津液,断其生痰之源;
细辛温散寒饮之结,五味子收敛肺气;
茯苓利水消饮;
桂枝温化胸肺水寒之邪。桂枝茯苓丸具有温经通络、缓消癥块之功,在临床上多用于各种血瘀病证的治疗。方中桂枝温通经脉;
赤芍凉血活血;
桃仁、牡丹皮活血化瘀;
茯苓健脾化湿,俾血利气畅则瘀血自消,诸药合用,共奏解表清里,温化伏痰,活血化瘀之功。鼻塞流涕明显者,加白芷、辛夷解表通窍;
咳嗽黄痰明显者,加枇杷叶、瓜蒌子清热化痰,润肠通便;
喘息明显者,加地龙、苏葶散泻肺平喘兼通肺络。

4.2 少阳阳明合病证 此类患儿平素性格急躁易怒,喜食辛辣油腻之食而内生痰热,常因不良情绪或不节饮食刺激而诱发哮喘,临床多表现为喘促胸闷,干咳少痰,昼轻夜重,口干喜饮,汗多,烦躁易怒,纳食欠佳,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胸闷、烦躁易怒、纳食欠佳说明病位在半表半里,口干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黄说明病位在里,烦躁易怒、口干汗多,小便黄、大便结属热证,症状反应表现为阳证。故应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喘息发作昼轻夜重,提示瘀血内停,此类哮喘属于少阳阳明合病兼夹瘀血内阻范畴。治疗上予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大柴胡汤出自《金匮要略》,既可疏利肝胆之气滞,又可涤荡肠胃之实热。方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因已见里实之证,故去参草之甘补;
大黄配枳实,合承气汤之意,以泻阳明之实热;
白芍配大黄酸苦涌泻,能于土中伐木,平肝胆之气逆;
生姜和胃止呕。配合桂枝茯苓丸使用,共奏和解少阳,清泻里实,活血化瘀之功。烦躁易怒明显者,加炒栀子、玫瑰花清肝疏肝,纳食欠佳者,加焦三仙消积化滞。

4.3 三阳合病证 此类患儿平素体内痰热蕴结,复因外邪侵袭,外因引动内因而诱发哮喘。临床多表现为咳嗽喘息,声高息涌,喉间哮吼痰鸣,昼轻夜重,咯痰黄稠,鼻塞流涕,发热恶寒,无汗,胸膈满闷,烦躁易怒,身热面赤,口干,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说明病位在表;
咯痰黄稠、身热面赤、口干、便秘小便黄说明病位在里;
胸膈满闷,烦躁易怒提示病位在半表半里;
痰黄、身热、烦躁易怒、大便秘小便黄均属于热性症状反应,整体表现为阳证,故应辨证为太阳阳明少阳合病。咳喘昼轻夜重,喉间哮吼痰鸣均说明痰瘀内阻之症。此类哮喘属于三阳合病兼夹痰瘀内阻范畴。治疗上予大青龙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合大柴胡汤加减。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为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为发汗峻剂。倍用麻黄,佐桂枝、生姜辛温发汗散寒以启表闭,石膏辛寒,配麻黄解肌以开阳郁,亦可清热以除烦热;
甘草、大枣和中以滋汗源。葶苈大枣泻肺汤出自《金匮要略》,方中葶苈苦寒滑利,开泻肺气,逐痰泻水;
佐以大枣安胃补脾以杜痰源;
配合大柴胡汤共奏发汗解表、和解少阳,清泻里实,涤荡痰瘀之功。鼻塞流浊涕明显者,加白芷、辛夷、败酱草通窍排脓;
黄痰多者,加炒莱菔子、胆南星、紫菀清上利下,消痰导滞。

患儿,男性,7岁,2020年3月8日初诊。主诉:确诊哮喘4年,咳喘2 d加重1 d。刻下见:发热,体温最高约40℃,伴畏寒,无汗出,咳嗽气促,胸闷喘息,昼轻夜重,咯吐黄痰,鼻塞流黄涕,心烦面赤,口渴欲饮,无腹胀吐泻,精神纳食欠佳,大便秘结,小便黄。既往有“哮喘”病史4年,平时予吸入舒利迭治疗。既往有牛奶蛋白过敏史。母亲有哮喘病史。查体:精神稍差,呼吸促,可见轻微三凹征,咽红,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呼气相延长哮鸣音,心腹(-),舌红,苔黄腻,脉浮数。中医诊断:哮喘(三阳合病兼夹痰瘀证)。西医诊断:哮喘急性发作。治法:解表和里,泻肺平喘兼以化痰祛瘀。予大青龙汤合大柴胡汤加减:生麻黄9 g,桂枝9 g,炙甘草6 g,生石膏45 g,北柴胡12 g,酒大黄5 g,枳实9 g,黄芩9 g,法半夏9 g,白芍9 g,生姜9 g,大枣4枚,桃仁6 g,白芷9 g,辛夷花9 g(包煎),葶苈子9 g(包煎),紫苏子9 g。2剂,水煎服,每次100 mL,每日3次。2020年3月9日二诊:服药后汗出热退,咳喘大减,吐淡黄色痰液,鼻塞流清涕,无胸闷气促,无烦躁口渴,精神纳食转好,大便稍干,小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滑数。刻下表证仍未解除,里热减轻,痰饮内停,故重在解表化饮,兼清里热,予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炙麻黄6 g,桂枝6 g,生姜9 g,细辛3 g,法半夏9 g,炙甘草6 g,白芍9 g,五味子9 g,生石膏30 g,白芷9 g,辛夷9 g(包煎),黄芩9 g,厚朴6 g。2020年3月22日三诊:上药服3剂后,偶有咳嗽,咯吐少许白色泡沫痰,无喘息、鼻塞流涕症状,纳食稍差,二便正常。予续服7剂二陈汤健脾化痰,理气和中。1周后患儿无咳喘,精神食欲可,二便正常。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本案患者发热畏寒、无汗出、鼻塞流涕、脉浮,符合表阳证特点;
胸闷、精神稍差、食欲欠佳为半表半里阳证表现;
心烦面赤、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小便黄为里实热证表现;
咳吐黄痰且咳喘症状昼轻夜重,符合痰瘀致病特点。综上所述,此案属于太阳阳明少阳合病兼夹痰瘀内停证,为大青龙汤合大柴胡汤加减适应证。二诊时,患儿热退后喘咳大减,无胸闷心烦,精神食欲转好,提示半表半里阳证已解,伴有鼻塞流涕及黄痰症状,为表邪未完全解除,尚有痰热内蕴,故调整方剂为小青龙加石膏汤,解表化饮兼清里热。3剂后仍有少许咳痰,胃纳未完全恢复,三诊予二陈汤加减化痰和中调理巩固,后期随访,未再复发。

猜你喜欢病位少阳鼻塞烟延河(2022年6期)2022-07-24宝宝鼻塞,妈妈有哪些对策中国生殖健康(2020年2期)2021-01-18童心童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9期)2020-12-16《三千年》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5期)2020-12-16解读少阳病辨证论治体系※中医药通报(2019年5期)2019-01-05宝宝鼻塞,妈妈有哪些对策中国生殖健康(2018年2期)2018-11-06中医对痛风的认识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年5期)2018-07-20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年2期)2018-03-19朝医太极针法治疗少阳人失眠60例临床观察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年6期)2016-05-099种处理宝宝鼻塞的好方法科学之友(2014年4期)2014-03-08

推荐访问:探析 哮喘 小儿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