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9日 12:03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翻译“课程思政”教学的时代必然、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3-06-29 09:10:18 浏览数:

邝玉坤

(1.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
2.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英语学院)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与实施,中国需要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翻译人才。这就给翻译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较高要求,一方面翻译课程在课堂上需要将翻译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起到授业作用;
另一方面还需要将翻译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发掘出来,将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融入翻译课堂教学环节,在传授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起到解惑作用。

翻译课程作为外语类的专业课程,课时和学分所占比重较大,课程本身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归属感,形成育人功能的虹吸效应,翻译“课程思政”对在新文科背景下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那么,新文科背景下翻译课程思政有何意义?翻译课程思政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在新时代如何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本文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新文科背景下的翻译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一)翻译“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在青年学生树立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翻译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生动展现,是翻译课程育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是更有效地推动德育与智育相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实现翻译教学“课程思政”的育人育才功能由“点”到“面”展开,形成翻译课堂“大思政”格局下的立德树人。

(二)翻译“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外语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当前,接受翻译教育的青年学生大多熟悉外国语言文化、对于外来文化接受能力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拔节孕穗期”。他们容易吸收外来文化,表现出思想活跃和心理不稳定的特征,极易受到外来文化夹带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消极思想影响。针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很难时效性、针对性地解决现实存在的所有问题。然而,翻译“课程思政”却能弥补“思政课程”留下来的缺憾,利用培养翻译人才紧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潮流的特点,发挥专业课程育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这也契合国家对翻译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新时期翻译教学的创新发展有必要实施“课程思政”,既解决教育的“首要问题”,又提升深化翻译课程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落实好立德树人,实现以人为本和以社会为本双重主体有效统一的重要选择。

(三)翻译“课程思政”建设是涉外翻译人才工作的现实需要

2021年3月2日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中把“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以及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作为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目标之一。在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等趋势带来的变化和挑战过程中,更需要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时代背景下,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维护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国际形势召唤具有良好职业能力和素养的翻译者。通过研究发现,“翻译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构成”[1]。“我们培养的翻译人才未来会有很多人从事外交工作,是要去作外交官的。如果我们的学生除了翻译外,文史哲乃至国际政治、经济等的素质都不具备的话,就难以形成外交官所需要的外交智慧,从而给国家的外事工作带来消极影响。”[2]这表明高素质的翻译人才,不仅体现在语言培养层面上,而且更体现在培养翻译者文化自信、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理想信念等层面上。所以,翻译教学回归育人是新时期世界形势发展的需要,是积极探索和挖掘“课程思政”内在时代要义的需要。

(1)翻译教学忽视西方文化入侵带来的影响。“在全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今天,西方国家不断加大文化输出的力度,并把文化扩张的重点转向中国”[3]。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极易受到西方文化中错误思潮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面对西方文化输出的渗透、影响和外语学习的特殊性,长此以来这就很容易影响正在成长中的青年学生,甚至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摒弃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学生学习考核的是关注成绩、过级率、就业率、考研通过率等考量指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翻译更多地作为一种语言工具传授给学生,容易忽视西方文化在翻译学习过程中给当今大学生带来的各种影响。要谨防西方文化入侵对青年学生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2)翻译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的意识。有些教师“不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引领,甚至认为思政教学是思政专业教师的工作,专业教育只需要做好知识和技能传授就可以了”[4],容易造成“德”与“智”相脱节,这与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缺乏价值观引领、德育意识不强密切相关。

(3)翻译教材忽视思政元素的融入。当前翻译教材种类繁多,大多以翻译知识和技能为主,教材内容缺乏对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等思政元素育人作用的挖掘,翻译教材的选择也忽视思政素材资源,造成思政课程育人体系相对薄弱。

(4)缺乏“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体系。长期以来,无论对于翻译教学任课教师还是授课学生,主要的考核机制还是教学效果,对于教育的评价还是以成绩来衡量,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考核思政育人的效果,仍是一个难点。由于指导缺位、考评机制不合理,造成围绕“三全育人”的长效考核机制未能实质性建立,这影响部分翻译任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稳定性。

抓好翻译“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需要。必须立足翻译教学内容,深入挖掘翻译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和精神,探索从思想意识到具体实践,推进翻译“课程思政”教学协同效应的实施路径改革。

(一)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学习带给大学生不仅有语言的交流,也有域外思想文化的交流。西方文化仍继续推行“以认同和吸引为基础,通过法律、教育、家庭和传媒施行对大众的知识和道德的领导。”[5]这就造成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外语教育的现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6]。在外语翻译学习热的背景下,我国青年学生主流价值观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以西方文化为主的思想极易渗透到青年学生的学习和思维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受到冲击。在翻译课程中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言学习者、翻译从业者在学习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又不使之沉迷追捧以至忘记中华文明,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离不开外来文化,要合理借鉴外来文化,在文化学习和中西文化对比中提升“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思想意识在文化传承、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方面关系重大,影响着人民团结、社会稳定。翻译教学任课教师要正视西方文化对主流文化产生的各方面影响,把育人和树人结合起来。

(二)挖掘“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元素

(1)翻译教学“课程思政”建设要始终围绕培养目标展开,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不仅体现出本学科所需的知识、能力要求,又要重视社会主义价值引领在学科中的落实。从知识到技能,从思维力到思想力,逐步建立“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教学理念。优化翻译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将“思政”育人元素和精神贯穿于翻译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授课计划、培养方案、教案设计等各个方面,实现翻译“课程思政”教学贯穿翻译教学育人环节,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2)“‘课程思政’理念下,各类课程都有其亟待挖掘的价值元素”[7]。相比,翻译课程围绕两种语言文化的转换,可以依托中西语言比较、文本赏析、翻译技巧、实操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分析比较中西语言文化,在吸取知识营养的同时促进学生情感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促进学生个体知识体系与社会文化的融合。在培养翻译人才过程中,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导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教学内容的选定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两个维度进行建设,尤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本学科中的引入。把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与民族历史联系在一起,挖掘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推陈出新,精准育人。在讲授中外语言对比时,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总结汉语的语言特点,体悟汉语的魅力。这不仅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而且激发学生发现和掌握现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开展语言美育。尤其针对时政文体,引导学生树立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无论涉及政治、人权、外交、军事、安全等议题,还是文化、经济、环境等议题,都不能掉以轻心,盲目地选词构句。这样培养学生的目的,在于让中国讲好故事,让世界听懂中国故事。

(3)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培养译者的译德。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德才兼备的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教育家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很多著名翻译家都是高尚译德的典范,通过介绍不同时期翻译家的翻译动机、选择译作、翻译策略、文本保密等方面,了解作为译者应该具备的译德,为青年学生树立标杆和模范。所以,翻译课程实现育人需立足专业,实现从专业学习到翻译名家的模范引领,从翻译专业人员品质到爱国主义的教育,从价值观的建立到培育哲学思维,从个人能力和素养的教育到团队意识的培养等相结合。实现具有敬业精神、工匠精神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提升翻译课教师的育人意识

培养德才兼备的翻译人才依靠的是任课教师,依托的是任课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在课程思政下,翻译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就是把专业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翻译课程育人的关键在于任课教师。

(1)规范翻译任课教师的日常行为。“亲其师,信其道;
尊其师,奉其教;
敬其师,效其行”。翻译任课教师如果不规范自己的形象,或者存在有失师德师风行为,即使“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再丰富,成效会打折扣,甚至会起反作用。因此,翻译任课教师不能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这一角色上,更应把翻译人才培养成为具有一定品格、品行、品位的“翻译大先生”而耕耘。

(2)高校应加强对翻译任课教师的培训,完善教师培训与发展体系。高校应作为主要责任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师资培训,在教师的“育德意识”方面不断投入,进而培养和提升其“育德能力”,促使教师们在主动研究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融入意识方面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由于思政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通过思政理论学习、党性教育、社会调研等形式,提高翻译任课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不断提升其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能力。也就是说高校作为育人平台不仅为学生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平台,引导任课教师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高教师开展“思政”的自觉性。

(3)组建翻译课程思政教学协同工作团队。鼓励党政干部、社科理论界研究人员、思政专业课教师等参与到翻译专任教师的教学团队中,发挥教学团队协同作战的互补优势。通过开展思政讲坛、课程研讨、社会实践等活动,指导和帮助翻译任课教师深度挖掘翻译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帮助翻译任课教师科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教师育人理念的现实回归。发挥翻译任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做到因人、因材、因时、因地施教于翻译教学,让教师成为信仰的坚定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这是育人功能在高校教育阶段的重要保障。

(四)构建翻译“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进一步健全翻译课程评价体系,以素质提升和价值引领的有效性为引导,研究制定内容覆盖全面、指标设置合理、方法实施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同时关注思想引领等方面做好翻译课程教学需求评价,要明确各个环节“抓什么”;
在教学内容、方法创新等方面做好翻译课程过程评估,明确每个过程“如何抓”。针对翻译专业有其实践性强的特点,从课内到课外,从独立作业到团队合作,从校内到社会实践,形成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体系中“课程思政”导向,有效地反馈学生对知识与素养的获得。这样,逐步推进“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规范化、制度化,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文科背景下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现实需要。不可否认,实施翻译课程思政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教师政治素养提升问题、课程建设问题、教学评价问题等。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翻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翻译课程思政教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任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江苏教育(2018年55期)2018-01-28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长江丛刊(2017年7期)2017-11-25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28期)2017-11-15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河南教育·职成教(2016年4期)2016-05-14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新课程(2016年2期)2016-03-02他们用“五招”育人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推荐访问:路径 困境 现实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