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13:50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坚持“六个要”的学理逻辑

发布时间:2023-06-29 21:15:02 浏览数:

刘有升,李宁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08)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要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上有作为,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上担当尽责。“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鲜明的独特属性,是思想性和政治性交织、理论性和时效性交融、开放性和实践性交互的思政课,学生求知欲较高、教师授课难度较大,这就要求教师自觉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以下简称“六个要”)的标准练好基本功,主动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仅要介绍和说明“是什么”“怎么了”的问题,更要分析和阐释“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认同政策、把握原则、践行担当,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性质、内涵特征和独特属性,深入挖掘教师在其中的功能作用、价值定位,是推动这门课程不断朝着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一)政治要强:源自课程突出的意识形态属性

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在大学传播符合本国文化传统的价值观,都把大学作为与青年学生的桥梁纽带,把培养赓续民族血脉的接班人作为大学的重要任务,例如美国的公民教育、爱国教育,英国的隐性意识熏陶教育,法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在确立政治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之后,必然要建立符合自身的意识形态来巩固和维护自己的地位。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快速变化,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日益频繁,各国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理解认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任务。这门课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属性,政治性是其鲜亮底色,是授课教师应坚持的首要原则。一方面,该课程从本质上来说是意识形态课,思想性和政治性是其根本属性。“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1],坚守政治性是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形势与政策’课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2]。它重在引导学生知大势、明大义、晓大理,理解认同国家政策,关注国之大事,主动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形成“永远跟党走”的强烈认同。在教学内容上,该课程教师需根据教育部每学期编写的教学要点备课,立足政治大局和世界大势,突出育人导向,服务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点。另一方面,这门课要因事而化强化理论武装,以事说理、以理论事,政治性与理论性密不可分。形势与政策教育既是一种仰望星空、擘画蓝图的理论认知,更是一种映照现实、脚踏实地的实践活动,“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结合最新的国家大事、大政方针,该课程教师需要在理清社会热点事件脉络的基础上深挖理论根源,讲清背后蕴含的规律,为学生释疑解惑。因此,基于课程的根本属性和独特要求,教师首先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讲思想、讲政治、讲理论,在教学中传导主流价值、引领正能量,倘若教师自身对意识形态理论认识不足、挖掘不深,不仅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甚至会导致教学偏离正确的价值轨道。

(二)情怀要深:鉴于课程显著的价值引领功能

高等教育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的成型期。承担铸魂育人重任的“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显著的价值引领功能,需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主动回应时代关切、厘清时代要求、把握时代脉搏、培育时代新人。基于此,教师要心怀“国之大者”,保持家国情怀、仁爱情怀、传道情怀。首先,“形势与政策”课不是简单的政治宣讲,价值引领是“魂”。这一课程负责分析形势、宣传政策,将“时”与“势”结合起来,将理论和实践融合起来,将蓝图与现实拼接起来,第一时间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三进”,使学生在了解、理解、认同政策的基础上,明大德、守大道、走正路,自觉践行使命担当。有些人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该课程就是传达党和政府声音的宣传课程,说到位、讲清楚即可。显然,这忽视了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其次,“形势与政策”课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立德树人是“本”。与大学专业课程相比,该课程重在塑造学生的理想信仰,“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与挑战”[2],使大学生在坚定“四个自信”的过程中认清使命责任,自觉落实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该课程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传播美德,在教书的基础上实现育人,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给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去。再次,“形势与政策”课不是单纯的思想引导,释疑解惑是“尺”。与高校其他几门思政课相比,这门课重在以问题为出发点,以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洞察力为着眼点,立足于国际国内变动之大局、大势和大事,紧扣时代脉搏,回答时代之问,在时代主题转换中把握变化规律。该课程是在直面社会实践、直击社会难题、直析社会焦点的基础上托举课程教学,在回应社会关注的过程中建立价值体系,在认清形势、解构原因、分析实质的探索中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备课难度大、上课难题多,该课程教师需要具有更加坚定的理想情怀、更加明确的价值标准,方能在纵横比较中引领学生。

(三)思维要新:源于课程较强的理论武装时效性

1951年,教育部就华北地区高校“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的教学工作作出指示,强调要结合社会政治运动,解决学生对时事政策方面的一般思想问题。[3]“时事政策”就此成了“形势与政策”课的第一个称谓,由此可知时效性是这门课与生俱来的鲜明特色。首先,“形势”与“政策”的变动性决定了教师要“因时而进”更新知识储备。形势决定政策,政策影响形势。形势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政策也要相应地调整和变化,这是形势与政策客观存在的变动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一课程要在变与不变之中找寻规律、透视现象,完整准确地向学生讲授形势的变化、政策的应对,以及揭示隐藏在变化背后不变的规律和本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掌握形势变化的信息,动态化地储备知识,提高形势分析、政策解读以及理论剖析等能力。其次,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决定了教师需“与时俱进”释疑解惑。“形势与政策”课作为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及时准确地阐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政策、新方略的重要平台。相较于其他几门思政课程,其特殊性之一就体现在“时效性”,即涉及对国内外形势的同步解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和重大成就的快速认知,对学生思想认知和价值变化的即时引导。最后,信息化时代的包裹性决定了教师应“顺势而为”创新教学方式。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4]。当前,人们被海量信息所笼罩、包围和淹没,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模式,既能主动适应又能科学引领,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激发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大学生的思想迷惑点、价值困惑点有针对性地引导。

(四)视野要广:取自课程内容广与学生期待高

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上好“形势与政策”课的关键在于教师,任课教师应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形势的分析判断要基于多方面权威、动态的数据和信息。因此,教师应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文化底蕴,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对讲授内容的历史与现实、横向与纵向逻辑了然于心,经得起质疑和检验。针对学生提出的尖锐敏感问题、涉及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教师要讲清楚、讲透彻。这些需要教师深耕教学研究、关注前沿动态,汲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除此之外,学生对于课程的期待值高、求知劲头足,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宽广的视野。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精辟地概括:“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5]同时,他强调:“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5]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三局”交织,一系列显性和隐性矛盾凸显,处于思想高度活跃期的青年可能会迷茫,不禁产生“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疑问。基于此,教师需要在把握大学生求知特点的前提下,回答学生困惑,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误区,向学生讲清楚发生了什么、原因是什么、今后会怎样、大学生该如何做等问题,真正使大学生对“形势”和“政策”想得清楚、看得明白。总之,“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该在提升学习能力、增长知识见识、拓展知识视野上做文章、下功夫,有效地开展“两个重点讲授”“四个专题”教育,使学生在专题学习中不断提高理论思维、价值判断和实践应用等能力。

(五)自律要严:由于课程的教育引导综合性很强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思政课的共性和自身的特性,其独特性就在于该课程的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对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课程育人的连贯性要求教师课上课下相一致。这门课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侧重点在于思想维度,而教师不仅是课堂上的主导者,也是课堂下的示范者。因此,教师首先自己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对国际形势和国内矛盾洞若观火,对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把握到位,不能在课上讲得行云流水,在课下、网上却“满嘴跑火车”,出现“课上课下两张皮、网上网下两张嘴”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更要以身作则,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课堂纪律,进而使大学生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

另一方面,课程育人的方向性要求教师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方向决定前途,引导学生把牢政治方向、坚定“四个自信”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现实事件融合起来,在纵横比较、现实解构中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使大学生充分认可中国特色、中国优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这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承担的责任使命。教师在育人方向上不能偏离主旋律,在教学内容上不能宣扬负能量,应客观分析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成绩与不足,引领学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认可并弘扬主旋律。

(六)人格要正:基于教师职业身份的特殊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的道德要高尚。“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6]。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家。例如,崇尚“有教无类”的孔子,推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先生,以“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为教育宗旨的康有为,还有梁启超、鲁迅、李大钊等。他们身体力行展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性、示范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其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其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6]。广大教师理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面对的是思想高度活跃但又容易迷茫的大学生,需要第一时间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在复杂局势面前坚定理想信念、践行使命担当。因此,该课程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此外,这门课的目标任务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围绕的是“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具体要求是宣传党中央大政方针,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教师是在铸魂、致远上做工作。教育在本质上是生命彼此相依、相通的活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思想共鸣。从教师的话语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和学识,如果教师人格不正、品行不端,所讲出来的内容就无法打动学生,无法帮助学生在思想道德、理想信念、使命担当上有所作为,课程目标的实现就是“天方夜谭”。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这一职业的人格示范性更高;
与其他课程教师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人格魅力、学识魅力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该课程教师只有用高尚的人格武装自己,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才能成为让学生信服、喜爱的教师,成为合格的“引路者”和“筑梦人”。

习近平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6]要以习近平针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为引领,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角度着力,多措并举地促进“形势与政策”课师资建设提质增效。

(一)领会课程要求,旗帜鲜明讲政治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形势与政策”课的突出导向和根本原则。首先,教师需要对课程的目标、任务、要求、功能定位等细致了解,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学生困惑点心中有数,对肩负的责任使命深刻认同。这门课的现实目标是帮助学生分析认识形势、理解认同政策,长远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国之大事、心怀“国之大者”、践行使命担当。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设计,始终将政策宣讲与价值引领结合起来。“形势与政策”课的任务在于通过最新发生的大事透析社会本质,挖掘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例如,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之争、利益之争等才是决定大国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教师应以小切口讲授大知识,从真实案例出发,抽丝剥茧地引导学生认清规律、看透本质。其次,教师在根本立场、政治方向、意识形态问题上必须敢于亮剑、敢于争锋。“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7]。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从未停止过,谁赢得青年,谁就赢得未来,大学生是各国抢夺的重要人才资源。近几年来,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面对“东升西降”的国际态势,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等西方国家针对中国开展一系列的污蔑和攻击,企图动摇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比如,美国利用网络对华进行文化冷战,灭偶像、毁信仰、搞歧视、亡历史、造谣言,“和平演变”从未停止过。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对此进行理论性研究和针对性解惑,使学生在政治立场上不犹豫、不偏离,促使大学生“知马”“信马”“行马”,永远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教师要坚持旗帜鲜明与润物无声的有机统一。既要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讲政治、讲理论,也要注意润物无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在课堂上宣讲最新理论、剖析重大问题、研讨主要矛盾,及时巩固教学效果;
在课堂下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敏锐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倾情关爱学生的成长,把全方位立德、全过程树人落到实处。

(二)认清使命责任,践行“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要求

在大学中,重知识灌输轻价值塑造、重考证升学轻道德培育、重科研轻教学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甚至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偏离,“形势与政策”课的育人效果提升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为此,该课程教师要主动承担起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使命责任,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一方面,要信仰坚定,深切认同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厚植家国情怀。习近平反复叮嘱,“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与势的变动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信仰,教师自己要信仰坚定,充分认同国家政策,在理论与实践中、在历史与现实中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另一方面,要有教育家的情怀,把职业转化为事业,把事业转化为人生,保持仁爱情怀、传道情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坚持自爱—施爱—达爱—传爱的准则,培养学生的价值体系。一些学生反映,教师仅限于课堂上传授知识、思想灌输,课堂下与学生互动不够密切,造成育人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教师要在教育观念、人文素质、文化教养、情感交互能力上改善和提高,与学生建立起良好亲密的师生关系,提高情感沟通能力,激发出教育应有的魅力。

(三)用科学、辩证思维武装头脑,详略得当、粗中有细安排教学

教育部每学期都会印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但是依据形势发展,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灵活度比较高,需要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内容、把握侧重点,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部明确要求“形势与政策”课要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和生动实践,开设好全面从严治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港澳台工作、国际形势与政策四个专题,在专题学习中释疑解惑、引导学生。

第一,教师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用它来武装头脑、丰富思想、传授学生。扭住根本方能在纵横比较中不迷失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8]。“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融会贯通,及时深入地学习,对这一丰富的思想宝库进行挖掘,教会学生形成科学、辩证的思维。

第二,教师要对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及时学习、深入研究、更新储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客观准确分析、立足长远发展趋势进行引导。“‘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9],中华大地的生动实践就是最有力的教科书,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就是党理论创新成果的最好印证。教师要增强实效性,在提高学生获得感方面深入研究,善于从实践中汲取理论智慧,比如用好中国抗疫这本鲜活生动的教科书,充分挖掘其中蕴藏的民族伟力,站位新时代教育和引领学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第三,教师要对四个专题的讲授明确侧重点、选好切入点,以小见大,善于从微观细节捕捉、研判形势,更要在宏观角度引导学生践行使命责任。大学阶段侧重理论性学习,重在启发性引导,专题讲解是这一课程常规且高效的授课模式。四个专题内容庞杂,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难免会使教师眼花缭乱,感觉无从下手。为此,教师应在课前精心备课,对专题内容系统分析和有鉴别地选择,对课件的制作不能马虎,要打磨细节,在起承转合中展示教学重点。课堂上要善于启发式思考,选择小的切入点引入主题,循循善诱地阐释出事件背后深刻的历史原因、现实表现、本质规律,进而阐释中国逻辑、世界格局、发展趋势等更深层的问题;
课堂下通过多种渠道及时思考回顾教学过程,总结教学经验,完善教学设计,真正地将知识理论传达清楚,将学生的疑惑解释彻底,不断提高育人的实效性。

(四)增长知识见识,拓展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

习近平在谈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时强调,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10],这其实也是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遵循。“形势与政策”课要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领会政策,就要求教师不断拓展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

其一,原问题研究与时事问题研究有机结合。马克思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11]“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需加强原著学习和研究,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化于心。目前,这门课主要由专兼职结合的教师担任,不少教师日常事务工作繁重,很难有专门时间和精力来深入研究形势与政策。为此,教师要平衡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以科研促进教学,在教学中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
同时,要将原著学习与时政学习、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其二,要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增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精细化和针对性,提高时代感和前沿性,拓展教学的国际视野、提升创新活力。“形势与政策”课涉及内容广、横跨学科多、时间跨度长、授课难度大,国际纵横比较是课程的内在要求。有的教师对国内领域较为熟悉,缺乏对国际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但是,学生可能针对国内情况的了解渠道较多,而对国际事件、形势发展的求知欲更加强烈,渴望能够从教师那里得到答案。这一客观现象的存在更加要求教师具备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加强对国际形势的研判和预测,加紧对国际大势的追踪和了解,从而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其三,善于挖掘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对我国文化发展、历史脉络有清晰的认知,树立大历史观,以历史视野看待形势发展。中华文化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共产党100多年来的创业史、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500多年的历史,都是“形势与政策”课的鲜活资源,更是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的有力支撑。中华民族积淀的历史基因、文化底蕴,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切入点,教师要沉下心去学习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更要在课堂讲授中引经据典,从历史脉络中分析形势的发展和事件出现的本质规律,引导学生在“懂”“信”“用”的基础上,努力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党的治国理政服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五)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争做“四有好老师”

学生固然喜欢知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但更加喜爱思想道德高尚、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引路人和领航者。“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
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6]。古往今来,教师一直被人们视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蜡炬成灰泪始干”“桃李满天下”等诗句无不是在褒扬教师职业的高尚和社会地位的崇高。教师这一职业生来就被社会赋予更多的道德因素和社会责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更加需要在人格品质上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第一,有理想信念。教师要不断审视自己,“吾日三省吾身”,时刻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仰。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显著的价值引领功能要求教师不仅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引导学生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第二,有道德情操。向优秀看齐、向模范学习,要在道德上不断自我约束,特别是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规范自己的言行,慎重考虑自己所表达的观点是否符合职业身份;
要热爱教育工作,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名利面前把牢底线,守好道德的责任田,时刻不忘教师的职业身份,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奉献精神。

第三,有扎实学识。“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广泛,涉及的知识面广,授课难度大,教师应秉承成为学习型教师的信念,始终处于学习状态,躬身深耕自己的专业领域,提高教学能力,钻研科学的教学方法。

第四,有仁爱之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师在教材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的过程中要透着真情,以真心换真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在分析“时”与“势”的过程中认清现实、践行使命。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和提升自己,树立远大理想,以成为国家信得过、学校靠得住、学生喜爱拥护的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准则和人生航向。

(六)强化师资队伍的规范性,激发职业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

规范性是确保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教师数量非常有限,难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有的高校师资力量不足,没有按照思政课规范的比例和标准来配备,专职少、兼职多,结构不合理,达不到师资要求;
另一方面,师资水平总体需要提高,部分教师存在主观思想上的弱化虚化、态度上的不敢碰硬、能力上的恐慌不足等现象,势必削弱教学水平和整体质量。鉴于此,高校需要在师资队伍的规范性、教师的人文关怀上发力,大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激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首先,高校应配齐配足教师,让教师“足”起来。高校要立足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高度,着力打造强有力的专职教师队伍,并从各个领域挑选专家作为有益补充,形成“专家领航、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格局。其次,推动教师职业能力升级,让教师“强”起来。针对教师思想轻视、本领不足、能力恐慌的问题,高校需要在教师素养的培养上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常态化开展培训和交流,营造“手拉手”的浓厚氛围,培养更多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新秀、教学能手、教学名师。最后,完善教师人文关怀机制,使教师“乐”起来。教育部颁布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要求,主管教育部门、高等学校应当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把其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在师资建设上优先考虑,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12]高校要给予“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更多的关怀和重视,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使教师“善教”“乐教”。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冲击各国发展,使得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等时代之问摆在世界人民面前。“形势与政策”课旨在通过开展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第一时间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要求、担当责任使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至关重要、责任重大。“要自强,必创新”,新时代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应牢牢抓住教师队伍这一主体力量。该课程教师需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嘱托严格要求自己,立志做“大先生”,锤炼品格、丰富思维,把形势讲深、道理讲透、方式讲活,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代中国青年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

猜你喜欢形势与政策形势政策政策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政策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助企政策非公有制企业党建(2020年2期)2020-03-08政策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11-17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散文百家·下旬刊(2016年9期)2016-11-23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俄罗斯问题研究(2011年1期)2011-03-25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军事历史(1988年6期)1988-08-21

推荐访问:学理 逻辑 形势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