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3日 07:28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国外认知社会语言学发展研究及其思考

发布时间:2023-06-30 11:50:05 浏览数:

王 梦

(河北大学 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相结合产生的,回顾二者的结合过程,我们有必要对20世纪语言学的发展进程进行梳理。语言学的发展共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语言学的开创者索绪尔将语言分成了两个层面: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前者是语言的社会系统,作为一组共同约定好的代码集合,这个集合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另外一个层面是我们作为个体去使用这种语言代码[1]。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派提出了语言能力(competence)这个概念,用来解释语言系统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只有个人在拥有代码知识的情况下,才能正确使用语言代码,因此社会总体和个人活动之间必须由某件事物联系起来,这就是乔姆斯基所定义的语言能力,即个人对系统知识的了解和反映[2]。然而生成语言学仅关注语言本身的语法结构而否定了语言中社会因素的重要性,所以说语言与社会是分开的状态,这一阶段也可以称为去语境化阶段。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进入了语言学发展的第二阶段,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被生成语言学派忽略的语言的社会因素,这个时期产生了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并存,并开始研究语言变异和语言的社会方面。

科学技术是社会语言学发展的动力,美国学者Labov就是率先使用录音设备,借助科学研究中的调查研究的方法,非常成功地发现了社会语言学的基本内容,即社会变化和语言变量之间的共变关系,这一发现表明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手段对语言的变异进行科学测量,是非常有效的一种研究方法[3]。社会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越发展越进步,人们的思想越活跃,社会语言学就会越发展。社会语言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相当深厚的渊源。从理论的形成时间来看,1964年第九届国际语言学大会在美国召开,与会的研究者们在这次大会上,经过充分地研讨确定了社会语言学科的性质、任务和研究领域,同时对与社会语言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步入了正轨,会议召开不久,编辑出版界迅速出版发行了Fishman主编的《国际社会语言学杂志》和Hymes主编的《社会中的语言》,从此社会语言学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承认。

在社会语言学产生的同时,语用学也产生了,主要研究生成语言学忽略的语言实际使用情况。同时出现的还有形式语义学等等。总之,在这一时期,语言学界产生了很多分支,分别独立研究语言的不同方面。从索绪尔的二分法,到乔姆斯基二分法,再到生成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形式语义学的独立研究[4]。这一时期就是语言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即针对去语境化而产生的语言学独立学科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语言学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独立学科使语言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分散,针对这一研究状况,语言学界要求对语言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呼声日益强烈。

第三阶段。在语言学发展的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认知语言学刚刚起步,其中代表人物为Langacker和Lakoff[5]。自1989年德国召开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之后,有关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研究有了长足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成体系的多种观点和方法论。同一年Geeraerts创办了《认知语言学》期刊,在这一个历史时期,认知语言学开始在国际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认知语言学将人脑的认知能力与语境相结合,它“从最基本的人类认知系统和认知能力(如感知、注意、范畴化等)来研究语言结构,从语言与普遍认知领域、认知能力的关系来分析和解释语言”[6]。

语言和认知具有很深的社会性,它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有研究者在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同时,把这个问题置身于人的生理问题上来研究,指出:“第一代认知科学受到二元论影响,反映在语言学上就是Chomsky生成语言学只关注大脑的语言表征,把语言视为模块性认知机能的孤立运作。实用主义论者反对二元论,主张人的身体和大脑是统一的有机体,统一于与环境的互动,即经验(同上),任何关于思维特征和运作的解释,包括最抽象的概念化和推理,都必须基于感知、感觉、对客观物体的操纵和躯体活动的有机体功能,并且这些功能的充分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力量的作用。体验性认知的核心思想是反对身体和大脑的二元论。”[6]

早期的认知语言学对人类语言进行反复研究后强调,我们仅仅是从人类的普遍认知运作角度去分析,或者是从认知图式的角度去分析,即人类总是通过与感觉体验相关的具体概念来理解抽象概念,人类对人类心理和语言统一的基本认知能力、语言范畴受到人类共同的生物特征和物质经验的限制。而另一方面,人类的文化环境,尤其是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社会互动和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这种文化和社会互动的社会现象,开始越来越被认知语言学家所关注和重视。

由此看来,20世纪语言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去语境化时期,以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学为代表;
第二阶段是针对去语境化而产生的语言学独立学科的发展;
第三阶段是再语境化,认知语言学产生并开始融合每个语言学分支的研究[7]。到20世纪90年代,“受社会语言学基于用法原则的影响,认知语言学开始研讨语言变异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语言的社会性质被更多地赋予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色彩”[8]。因此,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结合而产生了认知社会语言学,二者的融合,使语言研究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分析法,并且被用来分析语义变异、文化模式和社会发展。

“认知社会语言学主要从语义和言语变异、语言与认知文化模式、语言与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开展语言学研究”[9],因此,其领域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理论研究

文末所列参考文献大多是基础理论研究,因为认知社会语言学是实现认知语言学和传统社会语言学融合的一种尝试,目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依然是两种语言学的相互影响和理论的发展。

许多研究者对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的融合做出了肯定性评价,认为两者的融合开创了研究者从认知机理转向社会研究的新价值,值得提倡。Hasan在功能范例和话语分析框架中尝试进行语义变异分析[10]。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意义建构与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有关,因说话者希望表现出不同的社会身份而产生了意义变化。这些研究表明,进一步探索语义变异是十分重要的。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意义是语言结构的最重要的方面,语义结构能够灵活地反映出说话者是如何看待和适应文化现实的[11]。Gries、Stefanowitsch在语料库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这种词义变异[12-13]。

1.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推理,有两个方面决定了其社会视角,即认知语言学的语义方面和其基于使用的本质。这两个方面(它们本身以各种方式相互关联)处于认知语言系统的核心而且都不可避免地与社会视角相联系。

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方向就是语义研究,包括语法化研究角度、人类学角度以及语言发展的角度。语言内部的变化和社会语言学的多样性研究较少,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注意到认知语言学中,有一些研究已经开始纳入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中。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概念是相互关联的,因为它们有共同的基础原则:即语言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与意义相关,而且符合语义本质的要求,即语义是动态的,语义具有百科性质,它是以实际使用和经验为基础的[14]。有很多学者做了相关研究,包括对认知的具体化现象、语言系统的社会性质研究、主体间语言概念、语言的社会功能背景等方面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基于使用的研究方法,基于使用的语言学的基本思想明确了语言使用与语言系统之间的关系。在语言使用中,语法不仅为其提供了知识库,而且本身也是语言使用的产物。根据这个观点,可以通过分析实例化语言系统的使用来深入了解语言系统。这为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持,因为语言使用数据为分析语言中抽象的普遍模式提供了实证基础。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语言使用事件是语言系统的经验来源。从这个角度来看,使用事件以动态方式连续地重新定义语言系统。因此,每个使用事件在很微小的程度上重新定义了人的内部语言系统。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看到,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对基于语料库和实证研究的兴趣正在增长。Bybee分析了结构和使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将语言变化的分析应用到了语言使用领域。基于语言使用的研究方法可以解决乔姆斯基学派中未能解决的语言习得问题[15]。Tomasello及其团队开发了一种语言习得模型,其中每个连续的阶段是由儿童在各阶段的实际知识和使用决定的,即语言习得被描述为一系列基于使用的儿童语法,可以说语法产生于孩子的互动性表现[16]。

2.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虽然认知社会语言学还只是一个新兴领域,但因其核心是语义研究,所以同时也对传统社会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认知社会语言学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语言内部变化如何影响语言现象的产生,即意义。但是,由于语义的变化在社会语言学中的研究仍旧较少,因此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对传统社会语言学进行补充。社会语言学中的社会变量是一组表达相同语言功能的不同表达方式,其中每个变量都具有社会意义[17]。因此,社会语言变量受一些特定的因素影响,如社会阶层、年龄、性别、地理位置、族群或风格。

在语义等价问题上,有研究者认为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很难做其他领域如句法和词汇变异的定量研究,因为缺乏一种明确的语义理论[18]。然而,在社会语言学的发展中,对语义等价的问题的研究较少。语义的变异是重点研究对象,语言个体理解语言变异的方式和意义。他们将社会现象分类,对语言使用之间的差异进行分类,这种分类过程其实就是认知语言学非常重要的理论即语义范畴化。认知社会语言学可以为社会语言学领域带来处理整个语言系统的各种分类模型,比如原型和文化模型。因此,我们可以说认知社会语言学为语言学的研究开辟了另外一个视角。

(二)语言变异研究

语言学家们,尤其是认知社会语言学家特别关注语言变异的社会转向和实证研究。Geeraerts指出:“语义的基本特征是可变性、动态性、百科性和非自治性。这四个内在属性决定了认知必须处于社会和文化的语境之中。”[19]

在原型范畴理论方面,代表人物是Geeraerts和Kristiansan。他们将不同类型语言范畴之间、语言范畴与社会范畴之间通过转喻模式相连,从而使语言的认知域大大拓展,构建多形态的意义层在相互交汇的域集下成为可能。另外,Langacker指出了将认知语言学扩展到话语和社会交往领域的必要性,阐述了概念和语法结构的动态性质。Sinha将语言视为一种遗传系统,Croft关注社会互动现象,分析了语言系统的社会性质。Harder研究了变异和认知的关系。因此,该论文集指出认知社会语言学作为一个以基于用法和非模块性为重点的学科,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跨学科理论研究,他的出现绝不是随意和偶然的[20]。

在概念隐喻理论方面,Morgan尝试以隐喻理论去分析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体制的意识形态,并提出了“隐喻家族”的概念[21]。Morgan指出社会中共有三种模式:同一集体中若干合作者为取得共同目标而进行内部协作的合作模式;
两方或多方为争取只有一方才能得到的目标而相互斗争的竞争模式;
以及相互联系的系统模式。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对目标域的多重识解方式。从逻辑上讲,一个认知域既存在常规的识解方式,又可通过一个以上的隐喻家族来识解,如商业机构从外部结构看是竞争的,从内部结构看却是合作的;
政治在选举场合是竞争的,在为取得共同目标而结成联盟时则是合作的。Morgan指出,是多个隐喻家族的多重识解创造了新的认知框架,并且使其具备了常规化的可能,进而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后促成社会风气和社会体制的变革[22]。

作为一种新的语言框架,文化模式的概念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3],但除了这种以文化导向为主的方法以外,认知语言学中还有一种普遍研究方法,例如不同的学者针对隐喻的性质进行了讨论:有的强调了这种隐喻的文化特异性和历史偶然性模式,有的认为隐喻是普遍的,以生理为基础[24]。然而,近年来,持社会文化观点的研究逐渐增加。“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们在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而形成的。语言学家就是要解释语言与现实、认知之间的理据关系,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25]

另外,因为语言内部的变化开始引起语言学家的注意,长期以来被忽略的语言非标准变体研究渐渐进入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Berthele,Sharifian,Szelid和Geeraerts都是非标准变体研究的开创者,他们将认知社会语言学与非标准变体结合起来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和概念化的差异是如何在语言内部变异中体现的[26]。

(三)文化模式研究

许多文章都有对文化模式及其与社会团体的竞争方式进行的研究。Geeraerts指出这样的文化模式使语言个体以语言变异的方式表现出个性化特征[27]。在认知语言学的语言理论中,强调语言社会性质的理论逐渐增多。有学者强调了认知语言学的实证研究性质,即“语言的文化环境和社会互动性应是认知语言学研究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28]。

Wolf和Polzenhagen通过语料库定量分析的方法,对非洲英语、英国英语、中国香港英语的文化概念化认知进行了对比实证研究,对英语的英美变体和非洲变体的亲属关系隐喻概念化、对西方个性独立文化模式和非洲集体注意模式之间的冲突关系进行研究,论证了认知语言学关于语言的社会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的论断,深化了基于用法的主张对语言结构语境变化的认识[29]。“认知语言学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关注语言的社会性,关注不同文化模式及其在同一语言社团内的竞争:认知语言学在探索普遍认知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某种语言或语言变体体现的说话人认知系统中的文化特征或文化模式。”[30]

(四)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

传统的语言研究方法,主要依靠内省分析,不足以用于认知语法或概念化过程的研究。由于认知语言学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使用的研究方法,因此包含自然产生语言的语料库会对研究起到很大的帮助。为了在最大范围内客观地研究语言使用情况,许多研究引入了复杂的定量方法来分析语料库数据。这些研究依赖于认知语言学框架采用的解释性概念,但它们的操作方式使得对相关的语言现象可以通过高级统计技术在大语料库中得到验证。通常,这些统计技术已经在计算机语言学或更广泛的语料库语言学领域中应用,但是在解释人类认知语言系统领域还是起步阶段。这些研究的优点主要在于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与强大的实证分析方法(定量语料库分析)结合在一起。

认知社会语言学十分重视实证分析研究,即基于语料库的定量分析。Gries等和Geeraerts等研究者分别尝试开发了基于语料库定量分析的认知语言学中的实证研究方法。Heylen等进行了大量的两种方法的句法变化的案例研究,指出了它们之间的一些方法差异,并比较了它们如何处理语料库中固有的自发使用现象所带来的挑战[31]。

在语言学研究领域这样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许多研究者融合了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和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将内部(结构或语义)和外部(语境或社会语言)因素联系起来,开始调查在词汇变异之外的社会变化。其中包括对语音变异的研究、对方言语法构造差异的研究、对语法现象的研究。总而言之,这些将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已在现今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32]。

认知社会语言学主要是以研究人类语言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层面的内容为对象,“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是对现实进行概念化后的符号表达”[25],是探讨社会现实情况,研究语言如何成为文化和认知模式的正确客观的反映。比如,用认知社会语言学基于语料库的实证调查方法可以补充相关语料,使这种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果真实、客观、准确、科学。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如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比较全面地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对词汇的传播、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词汇的规范化进行了探讨。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去分析研究词汇发展这一社会现象,将实证研究方法应用于语言的认知与社会层面,“探讨一个民族的哲学传统、哲学精神、哲学观、民族文化精神、思维模式、语言特征和交际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突出了认知语言学语义研究的社会文化维度”[33]。这些都是中国未来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思路与目标。

笔者认为,国外研究者对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内出版的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理论视角探讨语言发展的著述很少,对于认知社会语言学这样一个重要的领域,应该大力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使之尽快形成一整套既有理论体系又有实践意义的学术分支。值得欣喜的是,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国内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作为发源于国外的一种语言研究方法,我们应当科学地面对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发展。语言的发展,一直与人类社会文明史的发展同步变化,从其发展脉络可以看出,每一句语言每一个新词的生成发展都印证着认知社会语言学理论科学性。

从宏观研究方面看,语言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实践、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具有同一性,新的语言在产生过程中与社会发展有着极深的联系。社会的环境、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改革变化、科技的发展对认知社会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语言的发展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许多新词大量出现。新时期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得到极大的发展,网民们创作的网络新语言更是不断涌现。每年《咬文嚼字》评选出的流行语基本都是网络流行语,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必须关注网络语言的生成和发展,让那些生动活泼、具有时代意义的网络语言留存下来,淘汰那些趣味低下、意义模糊、表述不严谨的低俗网络语言。这是认知社会语言学这门学科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从具体研究角度看,“通过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视角的评述,阐述了认知社会语言学关于音位变体建构社会意义的独特视角和基于用法的主张”[34]。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背景、时间、内容、理论等方面展开研究,“述评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主要应用领域和研究特点,研究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发现和结构,并就其研究方法和意义进行了评论”[35]。语言主要围绕着人的社会活动、人本身的记忆和学习以及人的思维、行为习惯、行为方式而产生。从知识层面上来讲,人的智慧、人的智能和推理、总结概括等等具体行为都是通过人类的头脑所认识到的世界而得出的认知,其中认知的一个基本范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即关于实践的认知,也就是人类通过人的身体投入到社会实践中,与社会客观世界的互相影响和认识而产生社会实践、社会生活。

社会结构反映到人的认知范畴之内的概念,是通过认知社会语言学中的隐喻认知机制而被人逐渐认识。通过一个公式来反映上述概念,即:实践,认识发展成语言;
再实践,再认识再发展成语言[36]。在语言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中,语言不是独立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的,它是与人类整体的认识相一致的,是人类对社会的认知,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的一部分,简而言之,语言就是人的思想,人对社会的认识的反映。比如“黑”,这个词是人类对于黑的颜色反复的体验认知而得出的这样一个基本范畴,像墨和煤,与“白”相对。而“黑”的颜色仅仅只是人通过自身对于黑的总结而得出的,且这种总结也只限于人对“黑”的认知。显然,认知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综合性科学,它通过人体的接触、人眼睛的观察、人脑的思索以及人的心理与生理的体验而得出的思维观点,这种思维包括教育学、哲学、神经学、现代科学等等门类。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必须把握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表述中的隐喻和转喻现象以及语言的范畴化和概念化所反映的思想,关注社会与人的互动体验。比如当今的网络世界,就是一个社会认知语言生成发展传播活跃的广阔平台,我们每天都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大量的网络语言,这些网络语言产生并通过使用而传播,其中符合社会语言发展规律、准确反映人类生活的会生存下来,这些语言继续在人们工作生活中广泛使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比如近些年出现的流行语“给力”,这个词影响深远,它起初发源于网络,之后,由权威媒体《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重点使用,使之很快流行,影响极大。仔细分析“给力”这个词的范畴以及范畴的层次,探讨属于这类语言的属性和维度以及范畴的内部结构,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概念、隐喻和转喻以及语言的修辞格和它所产生的概念中生成的主体与背景、框架,以及语言的象似性原型性等角度来分析,都属于当代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关注点。

深入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中关注的象似性和任意的语言符号问题以及语言的词汇演变和它的原型性,这些问题都是认知社会语言学今后应当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借鉴国外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经验,结合中国研究实际,对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进行分门别类科学梳理,未来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一定会呈现出非常好的发展势头。

猜你喜欢语言学语料库语义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年1期)2021-03-29《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年4期)2020-08-24语言与语义开放教育研究(2020年2期)2020-03-31《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年1期)2020-03-25《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8期)2018-08-29“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6年2期)2016-06-27“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现代语文(2016年21期)2016-05-25“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长江学术(2016年4期)2016-03-11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语言与翻译(2015年4期)2015-07-18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年4期)2014-06-13

推荐访问:语言学 认知 国外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