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1日 04:31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的历史演变与时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3-06-30 15:50:04 浏览数:

粟迎春,王梓烨

(新疆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围绕着教育的首要问题展开,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教育方针的内容涵盖了教育的基本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教育育人途径这三方面要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不断丰富和完善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教育方针的功能和作用。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探索中前进

1949年的中国,是一个刚刚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的农业国家,文盲占总人口的80%。由于连年战争,国家百废待兴。要想在“一穷二白”的国家搞经济建设,教育就得肩负起重任。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1]这一教育方针正是针对当时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而制定的。在这段时间里,党和政府对于旧教育中不合理的内容制定了有效的应对措施,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渐向社会主义方向过渡。

1949年到1952年,新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显著提高,工业和农业生产的主要指标都达到了甚至超越了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水平,在文化和教育方面也取得很大的成绩。1954年,为培养能够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有用人才,周恩来同志在政务会议上提出:“我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2]这一论述成为这一阶段国家教育工作的总方针。

1956年,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对当时我国的主要矛盾做了强调,同时规定了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大力集中发展生产力。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迈向了新的台阶,党和国家认识到,要想得到长足发展,缩短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就必须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受苏共二十大的影响,东欧国家发生了“波匈事件”,这对当时我国如何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以及独立自主地走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教育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成为了重中之重。

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1958年,对教育方针的定义阐述更加清晰,“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必须由党领导。”[3]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属性和教育方针的政治性价值取向,这一点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在这种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领域也受其影响。1961年教育部将1957年和1958年毛泽东同志关于教育的两次讲话内容相结合,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期的社会主义教育指导思想写入了文件之中。至此,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较为全面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得以确立。

厦门大学的阶梯式工作模式,这是基于辅导员的三个职业能力层次来进行探索的,首先对辅导员按照掌握的职业技能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辅导员具体负责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
中级辅导员具体负责:学生学业指导、心理咨询、就业帮扶工作;
高级辅导员负责教育内容的设计研究、对中初级辅导员的指导、面向有特殊需求学生个体的一对一的专业帮扶。三个层级的分工,让各个级别的辅导员能够较为专一的处理自己职责内的事务。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经济政治文化都遭受了重创,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这一时期教育方针没有什么变化,继承了之前教育方针的表述。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教育方针在落实以及实践层面上出现了偏离,处于曲折发展阶段。

总的来说,这30年的教育方针发展演变为我国日后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从教育方针的制定来看,这一时期的教育方针源自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它反映了当下“培养什么样人”的需要,是我们党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正确经验总结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中丰富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的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逐步恢复正常。1978年改革开放发展路线的提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改革开放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人才越来越成为衡量综合国力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教育在国家实力的竞争中也占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对于之前有关人才培养的标准做了进一步强调,“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4]在随后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培养人才目标,“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使他们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4]随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与此同时也滋生出“一切向钱看”等资产阶级自由化错误思潮,一些人更多地关注现实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对现阶段的精神危机,从各族人民的整体视角出发,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军委座谈会上提出“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4]时隔三年,在全国科学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系统完整地提出了“四有新人”的教育思想。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活力,为我们实现新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不断增强教育的活力,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为北京景山中学题写了“三个面向”的口号,拓展了教育发展的视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育方针提供了有力的指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总体上看,世界局势和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转变。在这种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军事竞争为主的较量已经逐渐转变为多方面综合实力的较量。各国为了取得优势,纷纷致力于提升高科技水平。从全球比较的视角来看,我国的科技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加强科技力量和发展教育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既是知识的使用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对人才的数量、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此期间,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强调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首次在第三次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科教兴国”这一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阐释了科教兴国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贯彻落实我国的教育实践作了详细的部署。从制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基本方针到正式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价值取向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教育方针政策制定的出发点。

对“怎样培养人”以及如何达成“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江泽民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进一步继承和拓宽“四有”内涵,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解更加具体、充分,同时也体现出国家对人才培养规格质量上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经过三年多的思考与摸索,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这一方针不仅坚持了党的教育传统,同时也对教育的首要问题提出了新见解,丰富了教育培养途径和方法,也使党的教育方针的内涵更加完善,这些都为新世纪教育方针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人才的培养对于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差距,因此必须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主,不断深化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的素质。

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7]。无论社会发展处于何种地步,人都是最重要的资本。“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回归到人”,这一理念的提出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教育事业发展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反映了我们党对德育的重视,将德育从“四育”中凸显出来,为今后教育工作的核心——“立德树人”奠定了思想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教育方针的价值取向由“国民经济”向“民生”转变。2012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8]的发展方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再一次凸显出来。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对于教育方针的把握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立足国情,尊重规律,在当时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方针,将“三个面向”作为指南针,在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素质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突出了我国要提高国民素质,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等方面对人的要求更加明确,也为今后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此同时,基于对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认识的正确判断,教育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增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中完善

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教育方针的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事业的探索步伐也从未停止。尽管我们的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但我们依然要认清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式——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必须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时代坐标上,科学认识并及时掌握世界发展总趋势。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到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到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完整表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直至2021年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以国家法律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十年来,党的教育方针在表述上相较于之前有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将“立德树人”落实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于德育的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具体;
将教育的服务面向由“二为”发展为“四为”,“为谁培养人”的话语体系不断深化,不仅内容上有所扩充,顺序上也有所调整,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体现了我党执政为民的发展理念;
素质要求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多次强调“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10]

这一时期的教育方针充分反映了党在教育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认识上的不断深化,既体现了一脉相承同时又与时俱进。党紧扣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主旨,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运用。总之,新时代教育方针中培养什么人的规定,既体现了党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关注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将育人目标计划纳入社会发展计划的总路线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是国家的大事,也是我们党的大事。一个国家的命运,与教育息息相关。教育方针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方向标,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该是在传承中革新,在继承中创新,而不是推倒重来。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方针的发展规律,是取其精华、除其糟粕、与时俱进的必由之路;
只有坚持教育方针的基本规律不动摇,才能积累和塑造出鲜明的教育特色。教育方针应当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发展行进。

(一)党的教育方针的“变”

1.教育方针的价值由单一价值走向价值整合。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性价值取向发展到改革开放时期以政治性和经济性为主的二元价值取向,到后来逐渐形成了多种价值取向为一体的多元化价值取向,这七十多年来,党和国家也在不断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方针。

1949年的《共同纲领》中规定了当时我国的教育为新民主主义教育,体现了教育方针的政治价值取向。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经济价值取向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我国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教育方针的教育价值取向也越来越突出。2003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立足于当时的国内背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出发,提出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十八大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提出的“四为服务”的教育方针既反映了我国教育方针的社会价值,又反映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的价值取向。

2.教育方针法治化道路取得突破性进展。1995年《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1]的教育方针。这一方针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为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也为日后教育方针的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健康地发展。作为教育母法的《教育法》,其它各项教育法规也以此为基准。

教育方针与教育法规紧密相连。教育方针对于教育法规的实施与制定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这既能对我国的教育立法起到指导作用,又能对我国的教育法律制度的实施起到借鉴作用。教育方针本身就是教育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法规的灵魂。而教育法规则是教育方针的具体表现,是更有效率地实施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具体规范人民的行为。通过立法的形式重新确定教育方针,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这说明了要切实贯彻好教育方针,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3.教育培养目标逐渐朝凸显人的全面发展方向完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的教育方针都对培养目标作了明确规定,虽然表述各不相同,其实质都是强调人才培养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同时突出我们的教育要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

但重点需要把握时代性、阶段性的特点。就教育方针中“培养什么样的人”而言,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扩展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字面意思上字词增加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越来越详细。劳动教育自新中国成立起就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以苏为师”到走适合本国教育发展的道路,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解决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培养了大批社会建设所需人才。

(二)党的教育方针的“不变”

1.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九个坚持”的经验规律,从侧面反映出一切坚持都离不开党的领导。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事业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力。在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期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三个面向”的指导下,探索并开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之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党领导教育的原则,把教育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将教育的重要决策层级上移,使教育的整体改革不断深化,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的台阶。从教育方针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密切相关。

2.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指导。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结合中国实际,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供了许多新点子。不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便是以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从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初步探索到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教育思想的孕育,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形成,并不断完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在这两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在制定教育方针的路途中越走越顺。

建党百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12]由此可以看出,要在坚持真理的同时不断总结中国经验,努力形成一套属于中国自身的完整教育体系。

3.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为谁培养人,事关教育的基本性质,反映了教育的工作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并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不断规范和引导我国的教育事业,努力朝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方向发展。从具体的文本来看,尽管话语表述不尽相同,但都清楚地表达了教育的根本问题,同时也明确了教育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从基本国情来看,我国教育发展必须坚持走适合自己的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作为教育发展的导航,不能照搬别国的教育经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办的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我国的国情和教情,决定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要在继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培养理想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日趋深刻。新时代意味着新方位、新坐标,我们要以历史眼光、系统思维和全球视野,深刻认识和解读新时代教育方针。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新时代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可从以下四点进行把握。

(一)把握时间际遇

党的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根据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多方面的需要,基于国情确定的教育工作总要求。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国情,同时又与新时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实践经验表明,教育方针的制定只有顺应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对教育事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可能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障碍。因此,党的教育方针要与时俱进,这是对教育工作进行科学指导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尊重教育规律

教育方针的制定要合情合理,不仅要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要牢牢把握人自身成长的规律。深刻理解和把握教育规律,尊重规律、遵循规律、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坚决反对不符合教育规律的行为和现象。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各不相同,但总体来看,都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展开论述。这说明我国教育方针在尊重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不断完善和补充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容。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只有坚持正确的教育发展规律,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前进。若不能深刻了解教育规律,或对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就会造成人们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产生偏离,从而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甚至导致教育事业倒退。

(三)运用系统思维

坚持把握系统思维,善于从全局和整体上看问题,避免片面化、狭隘化、功利化的视角,切实把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贯穿教育领域的各方面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方针的发展历程,既有助于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规律进行深入探究,又有助于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会主义教育未来发展的新局面。从宏观层面上把握教育方针发展各个时期的共性和特性,立足于中国国情,确保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早日成为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扩宽国际眼光

教育要根据社会发展现状,培养符合时代发展所需的人才,这是世界各国教育事业达成的普遍共识。即便是世界一流大学也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和培养为国效力的有用人才的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大局为基础,青年一代要肩负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新人。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教育事业亦是如此,教育需要朝国际化方向发展,即以全球化的眼光为出发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各国文明交流,促进世界教育共同进步。在新时代,开展教育交流与协作要有新的面貌。中国教育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加强与世界各国关于教育的交流和协作,进一步深化中国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角色扮演,为世界教育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教育方针发展教育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劳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必修课”中国德育(2022年9期)2022-06-20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三重维度1——重温抗大教育方针的启示潍坊学院学报(2020年6期)2020-11-22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戏剧之家(2016年16期)2016-09-28

推荐访问:教育方针 新中国 演变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