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0日 21:39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时代新人培育视野下“四史”教育的逻辑透视

发布时间:2023-06-30 18:45:03 浏览数:

赵本燕, 王建新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41)

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中华民族已然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也愈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实现这一伟大梦想,需要每一代人都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教育“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1]。当代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因为他们的黄金年龄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时间吻合,他们于历史、现实、未来中开拓创新、勇往直前。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珍藏着宝贵的革命记忆,蕴含着隽永的英雄精神,青年人只有认真学习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出自己的长征路。

着眼于时代新人培育的战略大局,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历史教育,强调历史思维的至关重要性。面对新的时空际遇,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加强历史学习和历史教育,并以整体性眼光推进新时代历史教育的理论创新,呼吁“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2]。“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即“四史”。伴随“四史”教育的深入实践,学界对于“四史”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从时代新人培育的视野出发来思考“四史”教育的开展及其重要价值的成果却寥寥。在时代新人的培育进程中,深化对“四史”教育的现实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增强“四史”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充分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从而引导青年群体“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在全党、全社会深入开展“四史”教育是中国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下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抉择。从时代新人培育的视野出发,“四史”教育的提出是使命践履的强烈呼唤。

(一)使命呼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时代新人的宝贵资源

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输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面对社会发展加速、多元思想观念激烈碰撞的现实背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不断挖掘具有广泛共鸣性与强大吸引力的教学资源,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四史”教育从历史、现实、未来的三维向度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搭建了立体化、超时空的教学资源库,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宝贵资源。

一方面,“四史”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尤其是以英雄人物为切口展开的英雄事迹,以这部分内容为教学资源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体人物及其经历缘其鲜活性与可感性而更易抵达人心、唤起共鸣,从而激发起受众向榜样看齐的自觉心理。可见,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锁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有助于学生从具体的榜样身上汲取精神养分和人生启迪,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另一方面,“四史”教育是理论与故事的统一。以“四史”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资源,能够将讲道理和讲故事自然衔接,使理论灌输、政治引导与感性传播巧妙结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需要更加注重感性传播的方式策略。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灌输的同时,要善于通过感性传播以达到简单说教所无法达到的震撼作用,而感性传播又恰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的渗透作用与载体功能。“四史”教育通过组织青年学生观瞻革命圣地、阅读党史文献、观看主旋律电影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四史”、崇尚英雄的良好氛围,并通过实地打卡、沉浸体验等途径使广大青年在身临其境中产生由衷的信服和信仰之情,从而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地履行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二)实践需求: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天然素材

理想信念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要件,最终指向人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人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信、行诸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情感的巩固依赖明确的认知,青年的爱国情感与报国行动必须建立在对本民族历史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当前,多元社会思潮杂糅交织,西方多股异质思潮企图通过丑化中国近现代历史、污蔑党和国家重要领袖来达到颠覆中国的政治阴谋,其中,以历史虚无主义为典型。但正如“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3]一样,作为网络化、城镇化与市场化的“原住民”,当代青年也不可能从头脑中自发地产生对历史一以贯之的正确认知。由于对所歪曲的历史事实并不了解或者不全然了解,部分青年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干扰下变得理想信念漂浮不定,爱国情感淡漠,直接影响到时代新人的培育。因此,只有主动加强对当代青年的历史教育,传授正确的历史知识,才能重塑青年群体的历史观念。其中,“四史”蕴含着历久弥坚的信仰追求和跨越时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天然素材。在“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广大青年能够通过纵横比较、中西互鉴,不断刷新、重组、巩固自己的历史记忆。一旦历史的真相被广大青年所掌握,他们将自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恶意污名,从捍卫真理的高度生发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的积极情感,从对历史规律的把握中做到信仰如山、信念如铁、信心如炬。

(三)一脉相承:中华民族与中国共产党育人传统的历史赓续

马克思认为,人们创造历史“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因此,时代新人的培育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从基因传承中把握育人规律,“四史”教育与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育人传统一脉相承。

一方面,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以史育人”的功能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优良基因。中华民族一贯重视修史,《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包罗繁复,而历史教育的实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十分丰富。作为中国古代的著名教育家,孔子对周代礼乐文明谙熟于心,并将史书、史料等当作教育学生的重要资源[5]。可以说,通过学史从而涵养德行与器局,培养智慧与见识始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重视以历史来教育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传承百年的光荣传统。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都富有广阔的历史视野,十分重视历史思维的培育及运用。毛泽东十分擅长援引历史故事来进行党内教育,如借霸王别姬的故事批评党内不民主的作风,将是否具有历史智识提升至关系党能否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地位,并对不研究历史的主观主义态度进行了深刻批判。他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裂历史。”[6]邓小平呼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他说,“大学生闹事,主要责任不在学生,而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煽动”[7]185“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7]187。江泽民、胡锦涛也多次发出学习历史的号召,特别强调要加强对青年的历史教育,加深青年群体对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7]214[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四史”学习教育的至关重要性,多次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9],呼吁青年党员多读历史,从历史中传承民族气节,汲取奋发力量,激励使命担当。

“四史”教育以历史人物为索引,以历史文献为素材,以历史记忆为长线,旨在引导当代青年以史为镜、以史为源、以史为荣、以史为行。

(一)以史为镜:从学史中强化民族认同,厚植爱国情怀

虽然历史是客观的既定事实,但是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不可避免地掺杂着主观性成分,因而人们对于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作出的评价不只是一种事实性结论,更是一种价值性评价。“历史观所涉及的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问题”[10],共同的历史观具有整合价值观念、凝聚民族力量和强化意识形态认同的作用,而历史观的混乱也必然会诱发思想领域的混乱。当前,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企图通过歪曲历史事件、捏造历史假象来颠覆国人特别是青年群体的历史记忆。因此,只有如实呈现历史,重塑青年群体正确的历史观念,才能强化当代青年的价值认同和民族认同。通过“四史”教育巩固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历史记忆,有助于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与此同时,“四史”教育还有助于在历史修养的涵育中强化人们的爱国情感。“四史”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共同企盼,汇聚了中华儿女滚烫的爱国热情,“四史”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纯粹的历史教学,而是旨在涵养广大青年深厚的爱国情怀。通过引导青年系统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及发展的脉络,能够使其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又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从而建立起对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治制度以及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历史认同感与归属感,淬炼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同时,通过组织青年沉浸式学习“四史”,能够使其跳出物质条件极度丰裕的现代社会,回望红色政权建立过程中的艰难岁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崎岖历程,体悟到国家兴衰与个人命运的紧密关联,从而强化其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的使命意识,自觉生发出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二)以史为源:从学史中深化“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

历史蕴含着过去的记忆,通过学习历史能够获寻到信心之源泉、信念之依托、信仰之支撑,从而深化“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

一方面,“中国革命历史记忆是文化自信的土壤”[11]。相较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是更为深沉与恒久的自信。从大历史观的宏伟视野出发,“四史”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中国革命史长诗,每段征程都闪耀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越性。通过“四史”教育,广大青年能够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比较中,进一步理解中国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历史必然性。因而,以“四史”教育为记忆长线,能够更好地启发当代青年自觉重温历史事件,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沧桑巨变,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及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所书写的壮丽篇章,从中获得信心之源,牢固确立“四个自信”。

另一方面,“四史”的记忆元素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撑。“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12]37无论何时,中国共产党都能始终保持坚若磐石的理想信念,也正是基于此,中国共产党才能发挥出钢铁般的纪律优势,汇聚起力挽狂澜的磅礴力量,从而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并接续新的长征之路。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完成历史使命的精神支柱,它遵循向往追求、坚信不疑、身体力行的理论逻辑展开,在实践中发挥着增强毅力、提供动力、引领未来的重要作用。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根植于明确的方向把控与深厚的情感认同,“四史”教育通过对历史的回溯与厘清,进一步凝聚起深厚的情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当代青年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源泉。

(三)以史为荣:从学史中弘扬英雄精神,锻造民族血性

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光荣光明的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四史”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从被凌辱到被接纳再到被赞赏的奋进历程,以这部分历史为教育资源,能够在宣传历史和学习历史中激发社会大众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追思伟大革命导师毛泽东胸怀崇高理想、坚持不懈奋斗的一生,缅怀周恩来为了民族事业殚精竭虑、奉献终身的英雄壮举,追忆邓小平为追求真理而“三落三起”的传奇人生,能够令广大青年油然生出真诚的敬意。习近平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12]7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进程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如陈乔年、赵世炎、恽代英等。围绕这些英雄人物及其英雄事迹展开“四史”教育,能够以真实的人物形象活化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精神,使青年学生在具体榜样的示范作用下提升精神境界,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追求,自觉反对丑化英雄、抹黑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从来就不只是一串串年份、人物、地点和故事的汇编,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信念、品格更是宝贵的教科书,是常读常新的经典。回首中央红军在革命根据地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再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为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而奋斗的艰辛历程,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悟到老一辈革命家的坚韧意志,并被中华民族不忍侵辱的民族血性与不甘落后的民族气节所深深触动。当前,多元社会思潮交融交锋,西方错误思潮极力宣传所谓的“普世价值”,浓墨渲染西方“种族优等论”,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部分青年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因此,开展“四史”教育,以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为切入点,生动而实事求是地向青年群体展示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与勃勃生机,能够引导当代青年在思想洗礼中增强民族志气,赓续民族血脉。

(四)以史为行:从学史中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

红色基因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汇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曾在考察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时呼吁,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3]。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风险,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承接巩固红色江山的接力棒,是时代际遇对当代青年提出的强烈呼唤。革命历史中蕴含了最鲜活、最恒久、最宝贵的红色基因,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四史”教育,就是要充分开发红色基因库,使红色基因渗入灵魂、植入心扉、嵌入脑髓。重温红色圣地,阅读红色经典,观看红色影视剧等都能够在验证红色基因的过程中再次绽放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的独特魅力,并使人从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

历史实践证明,只有永葆初心使命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红色江山代代相传。回顾过去,广大青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无论条件如何艰难、无论时代几番更迭,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永远不变的初心与使命。学是基础,用是目的,“四史”教育旨在引导当代青年努力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理论学习延伸至实践行动。因此,“四史”教育蕴含了知识传授—素质培育—能力提升三个层次的重要价值,即通过向当代青年灌输正确的历史知识以涵养其历史德行,进而提升其服务人民的实践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激励其永葆初心,勇担使命,自觉克服教条主义、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踊跃奔赴农村、边疆,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以“四史”教育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一要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四史”教育掌好舵,二要以理性科学的辩证思维为“四史”教育布好篇,三要以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为“四史”教育落好棋。

(一)实践原则: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基准,为“四史”教育掌好舵

方向决定了行动的价值归宿,方向偏差将直接影响到行动的性质乃至成败。因此,把准正确的政治方向对落实“四史”教育具有根本性意义,在“四史”教育的全过程中必须把坚持方向性原则摆在首位。

第一,要在“四史”教育中突出党史教育,讲好党史故事。“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要特别注意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14]党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抉择的艰辛历程,因此能够体现出鲜明的政治指向与政治归属,有助于在“四史”教育中明确政治方向。实际上,党史是由蕴含着具有教育意义的一串串党史故事汇聚而成的,尤其是围绕革命英雄人物展开的英雄故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利用合适的契机讲有感召力、有实效性、有共情性的党史故事,并以党史故事为切口循循向青年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真理,使其深刻感受到“真理的故事是甜的”、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而强化青年一代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感。

第二,要在“四史”教育中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于知识传授中强化价值引领。一方面,知识是价值观塑造的必要载体,“四史”教育要注重学生历史知识的体系化构建与螺旋式上升;
另一方面,“四史”教育不只是为了在学生的历史知识上做加法,而且还要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革命精神生发出跨越时空、永不消弭的震撼力量。这决定了“四史”教育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而是一种滴灌式、融入式、穿透式教学。在“四史”教育中将知识性与价值性统合,有助于在知识的传递中深化对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诠释力,使青年一代深切领悟到党的初心与使命,自觉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保证“四史”教育的正确方向。

第三,要在“四史”教育中旗帜鲜明地反对异质思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也掀起了激烈的思想碰撞,西方多种社会思潮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紧了对中国国民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思想渗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因此,在“四史”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敢于及时亮剑,绝不回避对异质思潮的剖析与批判,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澄明有理有据地批驳错误思潮,引导青年一代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增强辨别错误思潮的能力,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回击错误思潮的恶意臧否,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诱导。

(二)实践理路:以理性科学的辩证思维为指导,为“四史”教育布好篇

“辩证思维是以唯物辩证法为认识基础的思维方式,其方法论特征是坚持事物普遍联系、世界永恒发展、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立场和观点。”[15]因此,以辩证思维为指导推进“四史”教育,要注重“四史”教育的整体性、开放性与复杂性。

第一,以系统思维把握“四史”教育的整体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且这种联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习近平将“四史”作为一个整体提出,就意味着各史之间存在着接续传承、融会贯通的客观联系,无论是从内容层面还是时间层面都无法将这四段历史割裂开来。而之所以又将其划分为四个部分,则旨在引导人们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的详细审视更好地把握历史事实,传承历史记忆。因此,在“四史”教育中必须坚持整体思维,运用联系的观点把握“四史”的内在规律,实现“四史”教育的互促互融。

第二,以开放思维提升“四史”教育的科学性。“四史”教育不是封闭的历史说教,而是将历史与现实挂钩的教育,回顾过去的历史路是为了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历史是不同阶段的必然延续,“四史”不是一个封闭静止的知识体系,而是与时俱进、充满生命张力的资源库,“四史”教育要引导青年树立广阔的历史视野,在前与后、中与外、新与旧等多对辩证关系中把握历史主流,增强历史信心;
“四史”教育要贴近当代青年的思想实际,与青年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增强教育的现实性、感染力与说服力;
“四史”教育要注重运用比较鉴别法,在纵横比较中深化青年群体对中国历史的认知与理解,在同质比较中激励青年增强“四个自信”,提升精神境界。

第三,以矛盾思维透析“四史”教育的复杂性。“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辩证思维的本质特征就是矛盾思维”[16],以矛盾思维分析“四史”教育关键在于既要抓住主要矛盾,聚力攻坚,又要兼顾次要矛盾,不失偏颇。面对“四史”教育这一复杂的教学形式,一方面,需要牵住“牛鼻子”,把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宝贵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谱,充分实现“四史”教育的时代价值;
另一方面,也需要触类旁通,厘清不同历史教育间的错综关系。“四史”并不是互不关联的四段历史的叠加,“四史”教育在把握主要矛盾的同时也必须认真分析各部分矛盾,只有这样才能于抽丝剥茧中真正抓住“四史”教育的本质。

(三)实践旨归:以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为根本,为“四史”教育落好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7],“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追求上具有共通性。因此,充分激活以“四史”育新人的重要功用,需要加快推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第一,要增强教师历史素养,落实师资提质计划。推动“四史”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知识、素养、能力三个维度提升教师质量。“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融入“四史”教育的关键力量要修炼好内功,增强历史积淀,拓展历史视野,深化历史情怀,在传道授业中展示出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四史”教学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也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客体之间同频共振的叠加效应,从而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接受型学习到思考型学习;
要加强教师实训基地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技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升“以史育人”的能力,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来激活“四史”教育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第二,要整合学科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要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谋划,增强“四史”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在横向上,要切实提升相关人文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实效,为“四史”教学提供学科支撑。与此同时,要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五门课程中历史教学的具体内容与价值标准,反对各自为政,最大化增强教育合力。在纵向上,对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历史教育的核心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并加强大、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紧密连接,在循序渐进与螺旋式上升中培育当代青年学生的历史认同感与历史归属感。

第三,要积极开拓教育阵地,发展网络育人体系。一方面,融入“四史”教育要增强校内校外育人的联动性,结合丰富资源开展实地教学。要充分利用革命遗址、遗迹以及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建筑物开展情境式教学,增强当代青年学生的历史情境体验感。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加速融合,网络对人的影响日益增强,并逐渐成为当代青年群体接受信息与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推动“四史”教学深入发展必须打好线上线下的“组合拳”,在保证线下教学实效性的同时积极构筑“四史”学习网络资源库,打造“四史”教育云课堂,增强“四史”教学的覆盖面与渗透力。

猜你喜欢 四史理论课历史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少先队活动(2020年9期)2020-12-17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上海工运(2020年10期)2020-11-03队史连“四史”少先队活动(2020年10期)2020-10-28新历史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历史上的6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6期)2015-10-13历史上的八个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8期)2015-08-14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历史上的4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4期)2015-05-14《聊斋志异》与前四史长江学术(2015年1期)2015-02-27

推荐访问:培育 透视 视野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