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8日 13:34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的思考:内涵、时代价值与路径建构

发布时间:2023-07-02 16:45:03 浏览数:

袁鑫 陈莉

(陕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8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使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确保到2035年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1]15实施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是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必然选择。高校应当着力提升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和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实效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2]美丽中国,狭义上是指中华大地天蓝、山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
广义上指的则是包含生态环境美、人民品德美、社会和谐美、全面强国美在内的四个维度的全方位美丽。不论从狭义还是广义角度来看,实现生态环境的美丽具有基础性、支撑性和决定性意义,因为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民美好品德、社会和谐美好、国家全面美丽的根本前提和保障,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保护好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绿色、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基础。

在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厘清生态文化和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实施好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

1.1 生态文化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化,作为生态价值理念指导下人与自然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应当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具有“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的层次结构: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目的。只有通过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的丰富发展带动行为文化的发展,才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推进生态环境全面向好、生态文明制度全过程健全、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树立,最终建成美丽中国。

1.1.1 物质文化是生态文化的基础

生态文化的物质层面,是人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打上人类活动烙印的一切物质形态,主要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由城乡人居环境、“社会物质生产的技术形式、能源形式、生活方式”[3]326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通过城市公园、绿色建筑、生态产业等物质实践,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方式转变构筑物质前提和基础。

1.1.2 精神文化是生态文化的核心

生态文化的精神层面,是生态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精神成果和思维方式等;
具体体现为以“天人合一、顺应天时”的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为文化底蕴,以“人是自然界产物”“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源泉,以“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理论支撑,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指引。生态文化的精神层面是推动生态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促进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重要动力。

1.1.3 制度文化是生态文化的保障

生态文化的制度层面,是生态文化中发挥规范和保障作用的部分,是指为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实施的方针政策、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等制度文化,具体体现为以国家战略引领生态文明发展方向,以政策方针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以制度明晰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以法律规范主体行为。生态文化的制度层面,是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直接体现,是实现全社会生态化转向的保障。

1.1.4 行为文化是生态文化的目的

生态文化的行为层面,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关系产生积极影响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生态行为文化的核心是人,需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权利和责任,通过少年、青年、机关干部等重点群体的带动,形成全社会生态环保新风尚。

1.2 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的基本内涵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具有系统的内涵。开展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从本体论来讲,是为了回答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价值论来讲,是为了回答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的价值立场问题,即建成美丽中国;
从实践论来讲,是为了回答通过哪些环节来建设美丽中国的问题,即以生态文化立德树人,为美丽中国提供人才支持和精神动力。

综上,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用生态文化的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文化以知促行、以文化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理念,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做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和行动者。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超越性和实践性。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的开展,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要求;
也应当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10的价值立场;
还要回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4]的实践要求。

2.1 为塑造大学生完整生态人格提供价值指引

生态人格,是具有生态规定性的人格范式,主要指“以生态理性为出发点,形成‘人—社会—自然’互利共生的整体主义生态思维”[5],具有“尊重自然的生态情感”“人类及社会互生共济的生态审美”[5]的综合性人格。生态环境危机,追本溯源是由长期以来以占有式人格危机代表的掠夺式工业文明所引发。建设美丽中国,要求人类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树立生态自觉的道德伦理。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恰恰需要用生态文化感染教育,引导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塑造具有自觉自律自省意识的生态人格。因此,实施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树立生态伦理道德和绿色发展理念,最终形成同生态文明建设相匹配的人格范式。

2.2 为培养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新人提供教育动能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千年发展大计,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先导。生态文明本质上要求人格的转向,需要“培育出一批具有生态感知与生态行为特征”[6]108的生态新人。青年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推动力量。”[7]192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意义和重要地位,要实现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不仅需要国家层面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更为迫切的是需要培养以生态自觉投身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生态新人。因此,全面推动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助于以生态文化滋养大学生的生态素养,培育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新人。

2.3 为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

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治理上,也体现在思想文化等精神领域的治理。生态文化作为和生态文明建设同向而行的思想文化,“为国家治理提供强大的价值支撑,是实施有效国家治理的精神基础”[8]51。大学生,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目标实践的生力军,也是联结家庭和社会的纽带。因此,以生态文化育人成才,有利于提升生态文明领域的国家治理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产生强大文化动力,促进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美丽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撑。

笔者从大学生生态环保的“知、情、意、行”等维度对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进行调研,在本科和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发放问卷1 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526份,有效率95.37%。(见表1)

表1 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调查基本情况

基于SPSS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信度系数值为0.703,大于0.7,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良好;
KMO值为0.765,介于0.7—0.8之间,研究数据适合提取信息,效度较好。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梳理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根源:

3.1 具备一定生态文化认知,但体系化和完整性不足

生态文化认知,不仅包括对生态环境感性的感知、意识和记忆,还要形成完整的、体系化的生态环保知识以及生态思维方式。一方面,超过90%的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
超过60%的学生了解世界环境保护日是6月5日。另一方面,关于生态文化,仅有22.48%的学生将生态文化视为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只有25.23%的学生明确知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见表2)总的看,大学生确实具备一定的生态环保知识,但更多停留在感性层面,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化认知,同时,当前理论学习氛围较浓,但理论远离学生生活和诉求。溯其根源,是因为生态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育环节未得到重视,从而导致学生认知未能达到预期。

表2 大学生生态文化认知情况

3.2 具有一定生态文化情感,但未形成稳定持久的生态自觉

生态文化情感,直接体现为参与生态文明实践的意愿,生态文化意志体现为持久稳定的生态自觉。调查显示,80.73%的学生愿意主动参与生态环保活动,71.10%学生支持通过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但是,一以贯之的行动并非主流,只有28.90%的学生明确表示任何时候都会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还有7.80%的学生认为生活垃圾收费没有必要。追根溯源,是由于生态文明制度宣传教育不足。学生对“生活方式的绿色革命”表示支持,但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不清楚。(见表3)现代心理学认为,情感具有情境性、感染性和内隐性等特征。[9]归根到底来说,不仅要推动生态文化精神领域繁荣发展,建立积极自觉的生态文化情感;
同时也要加强制度教育,守住“制度红线”,通过制度的约束和规范,促进生态文化情感转变为生态文化意志。

表3 大学生生态文化情感和意志情况

3.3 能够落实生态环保行为,但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形成

生态文化行为,是基于全面的生态文化认知,身处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与环境,表现出主动的情感意愿和强烈的生态责任感,始终如一地投身生态文明实践、践行绿色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于生态环保行为的践行不能够持之以恒,没有形成稳定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调查显示,27.52%的学生点外卖时总是取消一次性餐具选项,多数学生偶尔会这样做或没注意过;
65.14%的学生看到乱扔垃圾的行为会采取行动劝阻,但仍有部分学生选择内心谴责或认为与自身无关。(见表4)究其原因,是当前的生态文化教育在行为层面上引导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影响颇深;
同时,对生态环保先锋模范的资源挖掘不足。

表4 大学生生态文化行为情况

3.4 学校生态文化教育开展较多,但实效性和吸引力不强

当前,生态文化教育在全国高校大力推行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实效性不足。首先,实施主体主要是学校,部分学校通过开设生态环保类选修课,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生态文化教育的覆盖范围和实施途径上更多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专业教育的重视度不足;
其次,学校建设和文化氛围并没有体现生态文化理念,行动力不足。80%以上学生表示,除学校外,家庭、政府、社会组织应一体化推进生态文化教育,共同发力。同时,关于生态文化教育方式,92.66%的学生更倾向于实践活动类学习,对传统理论教学兴趣不高,认为教育者必须走进学生,了解并运用学生喜爱并接受的话语和活动方式开展生态文化教育。(见表5)

表5 生态文化活动喜爱程度情况

面对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要求以及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的时代价值,立足于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呈现出的问题和原因,应当系统构建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路径,培养一批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新人。

4.1 以生态文化的认知体验培育学生正确认知

4.1.1 完善生态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学习是大学生接受生态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应当重视生态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课程体系设置应当“为每个学习者提供真正有助于个性解放和成长的经验”[10],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社会培养有用人才”[10]。因此,应当明确塑造生态新人的目标,结合学校地域特色,开设集专业知识、生态学习、理论与实践并重、价值引领与情感体验兼具的生态文明实践课,构建“思政课程+专业专题课程+实践课程+选修课程”四维一体的生态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4.1.2 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教育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化教育的根本遵循。高校应当从以下方面加强宣传教育:第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利用好国家环境日、国家低碳日等契机,把环保部门、环保组织、生态卫士以及专家学者请进校园,在学生群体中宣传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第二,推动学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学习中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利用生态文化资源,让学生走进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产业基地学习参观;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组建学生宣传队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开展宣传活动,真正实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入脑入心。

4.2 以生态文化的精神内核升华学生情感

4.2.1 加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理论实践研究

高校承担着理论研究和立德树人的双重任务,生态文化教育“既具有鲜明的价值性,同时也具有本身所固有的真理性,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效统一”。[11]174第一,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应当以挖掘生态文化教育资源为目标导向,深入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等理论研究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
第二,推动专家学者的理论成果融入并实现教育理论和教学资源的转化,开发生态文化产品,为培养学生生态文化情感提供资源。

4.2.2 重视学生生态道德培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内核,是对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价值超越。应当在教育教学、校园生活中重视生态道德培养。第一,制定大学生生态道德规范,引导并督促学生遵守、践行生态道德准则;
第二,大力开展生态道德建设工程,用生态文化的精神成果和文化产品激发学生生态责任感,让学生树立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审美情趣,在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涵养生态道德。

4.3 以生态文化的制度体系淬炼学生意志

4.3.1 推动生态文明制度教育落地入心

第一,加强大学生对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排污权交易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12]等生态文明制度的学习,在学生心中树立起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
第二,促进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体系、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三示范、两奖项”工作体系、生态文明领域权利和责任清单、环境风险防范政策体系、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机制、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等[12]目标责任机制内容的学习,为学生画上生态文明的制度红线。

4.3.2 促进生态文化教育考评体系科学完善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健全生态文化教育的考评体系,以学分制为依托,以实践教育为主要考核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多样成果和多种形式参与学习评价,确立“包括主管部门、所在单位、指导教师、学生同伴、学生自己等在内的多元评价主体”[8]197,实现生态文化教育评价体系创新发展。同时,建立校际协同和学科交叉合作机制,鼓励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的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和生态环保实践合作,打造“共享资源、共同研究、服务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13]。

4.3.3 建立健全生态环保行为监督奖惩机制

要想实现生态价值观内化于心最终外化于行,促使生态文化情感向生态文化意志转变,就需要生态环保行为监督奖惩的约束和规范。应当以《环境保护法》为依据,以《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为对照,建立“生态信用”制度并制定相应的监督奖惩细则,将其纳入学生升学、就业以及社会信用体系,对不符合生态环保和生态文明的行为降分减信,对积极参与生态环保和生态文明实践的行为提分增信,推动生态价值观念落实于实践行动。

4.4 以生态文化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行动

4.4.1 以榜样力量带动学生生态环保实践

班杜拉说:“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14]63第一,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美丽中国行动者”“当好生态卫士”等生态卫士选拔和评比活动,传播生态文化、宣讲生态环保事迹并且形成品牌,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广大学生积极践行生态文化的行为要求,养成绿色低碳的行为自觉;
第二,通过引入课堂、引进课本、编制案例等方式,将生态卫士榜样打造成为有吸引力的生态文化教育资源,进一步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4.4.2 开展绿色学校建设行动

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之中度过,因此绿色学校建设不容忽视。首先,学校硬件方面应当注重生态理念的落实,彰显校园生态文化底蕴。应高度重视学校基础改造、环境美化、动物保护等硬件方面的工作,坚持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其次,要充分重视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生态文化教育“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5]。应当从学校层面鼓励学生参与绿色学校建设行动,倡导学生养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自身生态文化素养和学校生态指数同步提高。

4.5 用信息化手段为生态文化教育赋能增效

4.5.1 以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为生态文化教育资源赋能增效

互联网具有二重性,既是“新技术、新手段、新工具,同时也构成了新环境”[8]220,因此,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基础,加强生态文化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建设,以大学生为主体推动生态文化在互联网创新发展。第一,加强校地合作,利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将国家公园、生态教育基地、无废工业、生态农业等生态教育资源搬上网络、搬进学校、推向社会;
第二,利用好网络技术先进性、网络环境影响的隐形特征,加强高校生态文化教育体验中心建设,将生态文化教育数字资源请进学校、引入学生,推动生态文化教育创新发展。

4.5.2 打造生态文化宣传、课程、媒体资源共享平台

“虚拟是现实的延伸,现实是虚拟的基础。”[7]230应当建立虚拟和现实的多维立体格局,消除网上网下的交互阻隔,发挥政府主导、校地共建作用,通过主流网站、社交媒体、网络社群、新媒体阵地等途径扩大生态文化时空领域,推动网络生态文化繁荣发展,推动生态文化教育同信息时代高度、深度、广度融合。

4.6 构建生态文化“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联动机制

遵循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学习即生活”教育思想,要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向家庭、社会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生活领域拓展”[11]216。首先,要发挥家庭和学校主体作用。家庭的言传身教和家校沟通,能够提升个人生态道德,推动全社会生态文化氛围的形成。其次,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既要负责牵头为生态文化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也要加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建设,推动生态环境获得保护修复。最后,发挥企业和环保组织重要作用。通过支持共建社会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丰富生态文化教育资源。最终通过政府强力主导、家校主动担责、社会积极配合共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联动机制。

猜你喜欢文明生态大学生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生态养生”娱晚年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住进呆萌生态房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生态之旅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5期)2020-05-25带父求学的大学生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9年3期)2019-03-25大学生之歌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文明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5期)2016-05-14生态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推荐访问:视域 建构 文化教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