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3日 05:31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价值意蕴、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向

发布时间:2023-07-03 11:15:06 浏览数:

崔春梦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智能教育”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中表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2]。当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时代课题和任务要求。在此背景下,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正确认识和把握学生的思想特征和发展需要,重点突出“普遍性”与“分级指导”,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颠覆传统教育理念、形塑未来教育形态的强大技术武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新和全方位、立体化赋能,打开了高校精准思政创新发展的新天地。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是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需要

教育的本质在育人,这是古往今来一致的观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习近平总书记从新形势出发,对广大青年提出了“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3]的明确要求,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对照标。所谓“新时代好青年”,就是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引领新时代创新发展。这要求广大青年要塑造坚定、担当、勇毅、奋进的精神状态,具备理想信念、责任意识、耐劳品质、奋斗精神等综合素质。具体到实践层面而言,就是要求广大青年明确前进的方向目标、树立超越个人私利的责任意识和具备艰苦奋斗的实践能力。依托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挖掘各学科、专业所蕴含的思想政治要素,充分运用国内外各种资源,可以教育青年学子在广阔的历史视野中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可以激发青年学子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与祖国、民族事业结合起来,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与国家发展同行,与国家进步同向,与国家兴盛共荣;
可以使青年学子在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滋养下仍旧秉持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挫折与挑战;
可以引导青年学子珍惜韶华,脚踏实地,将伟大理想付诸实践,在新时代伟大奋斗征程中绽放青春色彩。

(二)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需要

人工智能正对人类社会进行深刻的变革和重构,给人们的生活、学习、思维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逐渐适应和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朝着“精准”的方向发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环境、条件和任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思维、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回顾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的思想政治工作,成就不断,历久弥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当前,要抓住我国实施人工智能的战略契机,充分发挥其潜能,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展。为此,高校要利用人工智能为精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赋能,通过不断创新思维、内容、方法和载体,进一步优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同时,人工智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实施,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要求的积极响应和坚定贯彻,又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缺乏针对性和亲和力的现实关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虽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局限性影响,仍需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而精准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反映了时代性和创新性特点,对于突破目前的教学困境、增强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明晰精准思政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必要助力。通过人工智能精准识别与画像、适应性反馈,教育者可以更精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行为,从而克服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难,能更深刻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三)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大学生逐渐受到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影响,其思维、情感和能力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而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时刻围绕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变化。反之,如果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化特点,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式教学模式,那么将很难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教育者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育者树立精准化的意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进行精准识别与掌握,从而精准运用教育资源,精准供给教学内容,助推教育的精准实施。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是处于现实中的人,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充分尊重现实人的差异性、不平衡性等基础上,遵循育人“三大规律”。目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限于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信息掌握较为受制,这样很难对学生的形象进行清晰地认知与刻画,使得教育者在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时显得较为粗放笼统,不能全面地解决学生的问题。而依托人工智能优势的高校精准思政,可以精准识别学生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和期望,结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在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与施策,实现分类育人、分层指导、适时引导,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精准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和外在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工智能以其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矛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从而促进教育者全面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把握学生的实际需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力,以力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的前提:掌握学生个性特征

“现实的人因其成长环境、生活阅历、知识背景、社会身份等的差异,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和时间、空间属性以及不同的思想特点,因而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5]教育客体的层次性特点决定了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考虑受教育者的思想现实,提出具体要求,采取相应方法,有的放矢地解决各种思想和矛盾,这是促进高校精准思政的前提。否则,如果忽略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采用“大水漫灌”的教学方式必然会效率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特定方式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的实践活动。只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内化和积极外化,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地触及学生的心灵,引发思想共鸣。而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只有正确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倾向,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载体、方法和环境选择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正确把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不仅要全面地、客观地了解学生整体状况,而且更要清晰地描述学生的个性特征,并根据具体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人工智能多模态学习分析能够为高校思政精准画像赋能。基于跨媒体智能的多模态学习分析,利用多种媒介捕获学生的数据,从而实现对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应用。在思政课教学中,通过安装外置设备不仅能够获取受教育者的面部表情、动作行为等外显数据,而且可以获得学生对具体知识的关注度、课堂注意力集中程度、情绪变化等内隐数据。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对不同模态的学生结构数据建立整体映射关系,以此可以直观、多维、立体地呈现出学生的个性画像。这为教育者精准把握受教育者对思想理论的掌握程度、思想情感、意志力、行为动作等状况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和手段。

(二)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的基础:把脉学生现实需求

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人具有对其生存和发展等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广泛依赖和需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6]286,“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6]514。这种需要深刻地体现了人的社会关系,使人在动机的驱使下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以人的实际需要为指导,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因需而供,这是提升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举措。因此,根据学生现实需求供给教学内容,这是助推高校精准思政的基础。从学生个体的成长阶段切入,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需求存在着显著的群体差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学生的普遍需求,为他们提供总体性的教学内容。同时,考虑到每个学生成长环境的不同,他们之间的诉求又具有一定的差别,为此,要求教育者需从个体个性特点出发对其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传统的大水漫灌式教学模式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动力不足,而依据学生诉求提供差异化教学内容则是驱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着精准滴灌模式转型升级的基础所在。

人工智能适应性反馈能够为高校思政精准供给赋能。与注重感知的多模态学习分析相比,适应性反馈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水平进行系统诊断,制定学习计划,推荐学习内容,在适当的时间向学习者提供真实的反馈。当然,此处所提出的适应性反馈要以多模态学习分析为基础。人工智能适应性反馈,可以通过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方式,基于受教育者的各类数据,实现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理论的掌握水平及对未来学习情况的评估预测。通过精准指导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推荐合理的学习规划,投递合适的学习内容,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准供给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三)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的关键:增强学生主体性能动力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是实践主体,自然是实践客体。但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人并不总是处于主体地位,只有通过自觉活动发挥主体能动的积极作用,取得对客体的支配地位,人才能成为主体。研究人的主体性就是要重视在实践中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即主体对于主客体关系的自觉性、主体的选择性及主体的创造性[7]。自觉性主要是个体依据自己的意志自觉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
选择性是个体以自身的需求为基础,根据个人的喜好与兴趣对社会现象及信息进行自主选择;
创造性是指个体在对现实条件进行把握的基础上实现的超越。高校精准思政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开展落实需要广大青年学生发挥人的主体性能动力,积极主动参与到精准思政过程中,让“道”真正“存乎于人”。

人工智能人机协同能够为高校精准思政实施赋能。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智能平台已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技术手段将人工智能融入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营造出一种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氛围。一方面,教育者通过观察和研究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等各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及时调整优化教学内容与形式,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积极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自觉主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主体性的存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注意力,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动力,增强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四)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的旨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实的个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逻辑起点,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根本追求,每个人的解放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之路[8]。人工智能与高校精准思政的价值追求具有一致性,人工智能的目标是为了解放人,使人从繁琐的劳动和工作中抽离出来,高校精准思政的目标在于为受教育者提供具体性、针对性的教育,从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前提条件是拥有自由时间。通过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人类可以摆脱“异化”和被奴役,从而使自己成为时间的主人,这是马克思主义孜孜以求的目标。人工智能是以人的智能为导向,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为目标,使人能够从日常的机械工作中脱离出来。从这方面来看,人工智能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可支配时间,使他们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际关系,并成为人类获得真正的解放和发展的现实性力量。

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9]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人的智力、体能的协调发展,同时还包括人的能力、兴趣、品德等各方面的发展。同时,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使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实践中,这样才能使自身的能力得到逐步提升,取得源源不断的进步。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一方面使大学生通过人工智能平台广泛参与到学习、交往活动中,一定程度上打破封闭的状态,使大学生逐步与周边的个体或群体建立联系,这有助于大学生与他人、社会和谐共处,在各种关系中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能够满足大学生对新兴技术及精准化相关知识的心理需求,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其本质在于将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综合性技术,通过运用其优势而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具体实践中,应创造一切必要条件,助推人工智能发挥其特有的优势,为高校精准思政赋能。

(一)优化数据:依托多模态学习分析为精准画像赋能

多模态学习分析的核心在于利用跨媒体智能获取有关受教育者的多种结构数据。因此,必须优化多模态学习分析数据,为更全面地刻画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与行为走向创造条件。首先,保证数据来源的广泛性与可靠性。利用多个类型的传感器及BCI装置,采集各种形态、结构的数据。在充分尊重学生知情权的前提下,通过安装摄像头和语音、听觉传感器等装置,对受教育者在课堂中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数据进行获取。同时,为了更清晰地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数据进行收集与把握,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设备,为学生配备眼动追踪程序或可佩戴式的皮肤电感应式资料采集装置。当然必须明确,人工智能作用的发挥,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的优势并不仅仅在于“大”,而在于打破纷繁复杂数据间的“孤岛现象”,使数据关联衔接起来。其次,确保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在大量、综合性的数据资源基础上,利用多模态学习分析,实现对不同时空、不同维度、不同类型数据的整合、分类,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处理。这样,很容易形成对不同学生的多维描述,整体上呈现多维度、立体化、情景化特征。具体地说,包含总体的学生样本画像、可视化画像以及发展趋势画像。由人工智能所塑造的学生画像,其终极目的不在于展示学生的日常行为轨迹,而是根据其外显行为和内在思想,建构出内在思想动态、实时思想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这三者之间的关联,从而进一步揭示因果关系,把握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

(二)改进技术:借助适应性反馈为精准供给赋能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适应性反馈逐渐趋向于提高学生的触觉知觉,除学习内容外,还包括对同伴的推荐。同时,适应性反馈也会逐渐地增加学生对自我学习的认知与反思能力。因此,有必要根据现实要求改进适应性反馈技术,以最大化利用优势,为精准内容供给注入活力。首先,改进人工智能模型框架搭建方式,使其一方面能够有效地预测受教育者思想意识、行为状态可能出现的趋势轨迹,以此为契机为受教育者后期发展提供精准的内容供给;
另一方面,依据受教育者目前的思想理论水平,构建与受教育者的联系,并根据受教育者的学习喜好和理论学习需要,建立学习对话,推荐学习伙伴。其次,构建核心专业知识图谱,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呈现完整性的反馈。适应性反馈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根据计算自动化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在实践过程中需特别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一是构建静态的知识图谱。教育者不仅要建构以概念、原理为节点的知识图谱,还要建立以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为节点的价值图谱。二是建立动态的知识图谱。受教育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积极与教育者对话、联系,并接受教育理论的影响。三是构建知识本体图谱。受教育者需从整体上梳理教育内容的逻辑性,进行自我反省与成长,特别是对相关的思想理论的认识与掌握。通过对受教育者构建的图表进行分析,教育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理论素养和现实关注,以及他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共同特点和个人优势。这样,教育者既可以在知识、价值等方面为受教育者指明方向,又能够促进受教育者与教育者进行互动,打破由智能推荐引起的虚拟连接。同时对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进行审查,确保教育者能够真正地发挥引导的功能。

(三)注入智能:利用人机协同为精准实施赋能

人机协同的广泛应用,为教育者把握、实施与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重要支持,但是一旦教育者对于数字媒介应用不流畅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主导性的发挥。因此必须在人机协同环节注入教育者智能,从而为高校思政精准实施赋能。首先,教育者要不断夯实人机协同方面的理论知识,提升个人素养。通过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工智能信息资源参与形式多样的培训,教育者主动学习人机协同的相关设备平台和应用方式,熟练地掌握人机协同操作步骤,加大自身的知识储备。其次,教育者要辩证选择并应用教育人工智能平台。在前期人工智能分析、反馈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智能平台进行教育内容规划与设计、教育过程实时监控、教育结果跟踪测评。例如,教育者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模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指导并陪伴学生完成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实际操作使教育者真正感受到人工智能给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带来的便利,从而扭转教育者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抵触心理,有效提升教育者使用人工智能平台的能力。再次,教育者要与人工智能专业人员进行合作,尽可能参与到智能平台的创新设计之中。这要求教育者前期全面了解、把握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机理,在此基础上对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加以预判,进而为人工智能设计与应用提供超前思路。最后,创造必要条件,使教育者参与到智能系统开发全过程。在智能系统开发的前期,教育者可以与工程师进行研讨与商榷;
在智能系统投入使用的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新兴情况对既定的程序提出改良建议,使教育者的先进理念、社会所要求的价值取向实时融入智能系统运行之中。同时,教育者可以根据教学实践,提出关于智能系统后台设计的优化要求,以便于扎根一线教学的教育者进行操作。

(四)革新体系:运用智慧系统为精准评估赋能

时代的发展对教育评价提出新要求,这要求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革新教育评价体系,才能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不断满足学生的发展成长需要。首先,从教育者切入,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教师授课内容。具体来说,可以使用语音识别技术,实现对教师课堂语音的全面收集。经过去噪处理后,将其输出成文字。通过聚类、词频统计等操作将讲解过程中的高频词汇和专业词汇进行统计汇总,传输到数据分析服务器中。同时,对教师课堂中的情感表达进行认知识别。依托人工智能和TES系统软件中的语音情感识别模块,能有效地分析教师讲授的内容、教师讲述情感的实现程度。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将反馈的内容用数据的形式予以体现。这样,教师就可在课堂上依据反馈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并积极加以改进,从而促进自己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通过运用自身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教师能够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其次,从受教育者切入,全面评估教学过程。利用人工智能人脸识别技术,教师可以直接获取学生到课率;
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的实时记录,可以对低头族的人数进行即时的反馈;
教室内阳光分布不均,该系统能很好地识别异常听课的人数,从而获得异常听课率;
智能化的人脸识别,连续性的视频影像的改变,能够反映出课堂中相对静止的人数,从而让教师了解教室里学生的睡眠人数。这样,在基于人工智能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中便囊括了多种信息,不仅包括大量的关于教师的信息,还包含了很多关于学生的听课率、睡觉率等信息。该服务器最终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以不同主体和形式的教学质量评估报告予以呈现。基于人工智能能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评估,为教育者了解和改进讲授内容、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案、进行过程干预提供量化的数据指标。

人工智能已成为高校精准思政不可忽视的变革性力量,正在加速覆盖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空间场域,助推思想政治教育迈向高阶段、高质量的新征程。因此,要客观、全面地审思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重要价值意蕴,充分解构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内部作用机理,以更科学的手段助推人工智能对高校精准思政赋能。需要注意的是,在依托人工智能实施高校精准思政的过程中必须筑牢意识形态的安全防线,始终秉持“育人为本,技术为用”的理念,减少工具理性,增加人文情感,使人工智能持续助力高校精准思政,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受教育者教育者精准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读与写(2020年19期)2020-11-25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读与写(2020年14期)2020-11-25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读与写(2019年28期)2019-11-27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时代(2019年12期)2019-01-11精准的打铁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精准扶贫二首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中国音乐教育(2016年4期)2016-05-20

推荐访问:意蕴 人工智能 机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