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8日 21:05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多法施教,打开学生学习思路——以《唐诗五首》为例

发布时间:2023-07-04 18:30:03 浏览数:

■ 张翠敏

《唐诗五首》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它包括五首古诗,教学容量较大。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可以让学生为诗句配插图,或将诗与画链接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
也可以对某一首诗歌进行专题教学,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深度认识;
又比如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两首诗进行对比阅读,以使学生掌握诗歌间的共同规律。此外,还可以对某一首诗歌进行拓展学习,以强化学生对诗歌的认识,以此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从课本出发,探索更为广阔的诗歌世界,感悟从诗句之间所传达的情思与意蕴。

古人喜欢在诗歌中进行画面的勾勒,喜欢用诗句描绘一定的场景,这就使得诗歌中隐藏着一定的画面,诗句与画面的完美融合,就形成了美好的意境。同样的,画中也常常隐藏着诗歌,中国画讲究“写意”,即所画内容不只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更是渗透进画者的主观情感,将物象与情感融为一体,以此形成“意象”。情感与物象的完美融合,诗歌与画面的融为一体,是中国诗歌的独有特色,值得读者进行细细探究。

诗歌属于语文学科的范畴,绘画属于美术学科的范畴,将诗歌与绘画进行结合,是对跨学科的一种尝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规定,义务教育阶段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应该不少于10%,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这一主阵地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以引领学生核心素养综合发展。

为了引导学生学会给诗句配插图,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情境:

小语的同桌小文正在学习中国画,她的老师要求她在暑假期间完成一个诗句配插图的作业,选来选去,小文决定选用《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为匹配插图的诗句,现在请你根据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她进行对话,从而探究匹配的可能性、匹配的路径以及注意事项。

小语:小文,我很好奇,你为什么选择这首诗歌作为匹配对象呢?

小文:你也知道我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为诗句匹配插图,这就需要所选诗句和插图之间要有高度的契合性。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有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意思是说品味摩诘的诗歌就会发现,他的诗句之中,经常隐藏着绝妙的画面,而看摩诘的画的时候,就会发现他所画的画里面,经常富有诗意。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选择用《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进行作画。

小语:说到绘画我就想起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那就是在画的过程中你是打算采用横幅还是竖幅进行构图呢?我想不同的构图也会导致意境的差异。

小文:说到这一点,其实我也有考虑到,我的初步想法是这样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大漠”和“长河”这两个意象,在空间上明显呈现出平旷、悠远的特点,考虑到这一点,我打算采用横幅的构图,以此表现“大漠”和“长河”的平旷、悠远景象所给人造成的苍茫空旷的感受

小语:我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你所要画的这幅画里面,最有特点的风景当属“孤烟”和“落日”吧?

小文:是的,你理解得很对。我是这么思考的:原诗中先是用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空旷与寂寥等特点,随后又用一个“直”字,表现出景物劲直挺拔的特点。我们都知道“落日”本来就容易给人形成感伤的印象,在这里诗人却用一个“圆”字,这就给人造成一种温暖圆融的感觉。

小语:难怪老师说这句诗十分符合大漠的景观特点,和你讨论后,发现确实如此!

通过设置情境,学生尝试了跨学科学习的学习方式,领会了为何诗歌和绘画可以进行完美融合,也明白了二者如何进行融合,更懂得了二者结合带来的效果。

除了可以利用跨学科的方式进行学习外,还可以对诗歌进行专题学习。以《黄鹤楼》为例,具体可从赏析诗中的“画”、感悟诗中的“情”以及品味诗中的“味”三个方面入手。

在引导学生赏析诗中之“画”时,可以以《黄鹤楼》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为例,让学生想象这句话所描绘出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抓住了诗中的关键词,认为这句诗描写了这样一个美好画面:在晴空万里之下,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河中奔腾着滚滚的汗水,河面波光粼粼,好一派悠闲自在的景象。在艳阳之下,树木显得郁郁葱葱,清晰可见。在鹦鹉洲上,芳草如茵,洲边的江水十分湍急,引发人的情思……在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情感的时候,可以拿尾联进行讨论。按照“起承转合”的原则,诗人通常会在诗歌结尾处含蓄地表露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在《黄鹤楼》中,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其中的“愁”到底指的是什么情绪?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后认为,在夕阳西下,暮色笼罩的茫茫之中,诗人心中怀有心事,他望着远方,却不知道自己的故乡在何方,此情此景下,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难以消散……诗人在高楼之上,凭吊古人、古迹,看着时光匆匆流逝,看着人去楼空,诗人不禁产生了时光飞逝、斯人不在的感慨。

在引导学生品诗中之“味”的时候,可以引入清代赵臣瑗在《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中所写的关于读《黄鹤楼》的感慨:“(《黄鹤楼》)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令读者不嫌其复,不觉其烦,不讶其何谓。尤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而忽然接以白云,令读者不嫌其突,不觉其生,不讶其无端。此何故耶?”面对这一评论,学生的想法是什么,是同意还是反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由提出看法,以理解《黄鹤楼》之“味”。学生经过讨论,认为赵臣瑗所提到的三个“黄鹤”是有区别的,第一个“黄鹤”指的是神话里面仙人所乘坐的黄鹤,因为是在神话之中,所以充满了神话色彩。第二个“黄鹤”指的是“黄鹤楼”,这一“黄鹤”所指比较明确。第三个“黄鹤”依然指的是仙人的黄鹤,这里的“黄鹤”与第二句中的“黄鹤”相接,语气连绵起伏,与第一句中的“黄鹤”相呼应,以此形成回环往复的效果。此外,第三句中的“白云”衬托前三句中的“黄鹤”,以此形成色彩分明、动静相宜的效果。“白云千载空悠悠”所发出的,是闲人已去、只剩此楼的感慨,前后呼应,浑然天成。

通过对《黄鹤楼》的专题学习,学生学会了赏析诗中的美好画面,学会了赏析诗中所蕴涵的情感。通过“画”“情”“味”的品读,学生得以对诗歌有比较深层的把握,得以对诗歌的思想情感有比较充足的认识。

猜你喜欢黄鹤小文黄鹤楼“黄鹤去”与“白云去”究竟孰优孰劣?——崔颢《黄鹤楼》首句异文考辨中华诗词(2022年5期)2022-12-3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疯狂英语·新读写(2021年8期)2021-11-05归来兮,远去的黄鹤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黄鹤楼上赏名联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黄鹤归来青年歌声(2020年4期)2020-04-24天门石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18年5期)2018-09-13七步之才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18年6期)2018-09-03事半功倍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18年4期)2018-05-17我家的小文(2)作文世界(小学版)(2017年11期)2018-03-07

推荐访问:施教 为例 唐诗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