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0日 16:49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国家战略背景下传统工艺工作站与非遗工坊建设探析*

发布时间:2023-07-06 22:55:02 浏览数:

王巨山 叶 涛

自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以来,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我国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名录体系、探索保护模式与方法等方面,积累形成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保护理念和“中国经验”,近年来力推的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建设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做法。“十三五”期间,在文旅部的推动下,以服务国家战略、提升项目发展活力和促进传统工艺振兴为实践旨向的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在全国兴起并不断发展。“十四五”以来,随着对传统工艺振兴认识的深入和理念的深化,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持续加大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建设力度,并赋予二者更为丰富的实践内涵。但由于前期实践以试点或区域性实践为主,大部分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对二者实践理念、工作内容及相互关系的认识存在一定不足,加之地区差异,前期在中西部地区开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所取得的经验和工作模式不能简单地复制到东部地区;
而需要统筹更多的力量、资源,开展的工作也更为“精、深”的传统工艺工作站截止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建设指导文件。同时,学界对二者也尚未开展系统、深入的梳理、探讨和分析。这些因素叠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在全国的建设实践。因此,廓清当前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建设的相关问题,对深入推进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践行《公约》精神的重要实践

国际非遗保护行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积极参与的全球性文化行动。为保证文化行动方向的正确性、参与的广泛性和行动的有效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公约》《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以下简称《业务指南》)及其他相关文件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行动方略,并将非遗保护置于可持续发展目标语境中,进一步体现《公约》的宗旨。

可持续发展理念最早出现于1970年代,发展于1980年代,早期关注自然环境问题,后拓展到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协调发展。2000年联合国第55届会议上通过《联合国千年宣言》,制定了为期15年的千年发展目标(MDGs),并一直致力于推进千年发展目标进程。2015年,联合国在纽约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旨在未来十五年内“决心采用统筹兼顾的方式,从经济、社会和环境这三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1)联合国:《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15年。并拟定了具体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

2013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杭州召开“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际会议,会上通过的《杭州宣言:将文化置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核心地位》指出:“文化作为一项知识资本和活力产业,通过其对包容型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可持续性、和平与安全的特殊贡献,有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驱动者。”(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杭州宣言:将文化置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核心地位》,2013年。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号召那些将对2015年后联合国全球发展框架及可持续发展目标产生影响的政府和政策制订者,抓住这一特殊机遇,围绕将文化纳入所有发展政策和计划中,推动包容型社会发展,加强文化对于减贫及包容型经济发展的作用,发展文化以促进环境可持续性,通过文化提升对灾害的适应能力,并与气候变化作斗争,珍惜文化、保护文化,将文化带给子孙后代,将文化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的资源,利用文化开展可持续的新型合作模式。(3)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杭州宣言:将文化置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核心地位》,2013年。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形成第6版《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相比之前的版本,这版增加了“在国家层面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一章,提出“缔约国应努力通过所有适当方式承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可持续发展驱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充分融入其各层面发展计划、政策和方案。”(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第6版),2016。此后修订形成的第7版(2018年)和第8版(2020年)中,“在国家层面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一样内容保持不变,主要包括:(1)包容性社会发展,涉及可持续粮食安全、高质量医疗保健、全民优质教育、男女平等以及安全用水和卫生服务等问题;
(2)包容性经济发展,涉及创收和可持续生活、生产性就业和体面工作以及旅游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影响等问题;
(3)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关于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基于社区的抵御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能力等问题;
(4)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和平,包括社会凝聚力和公平、预防和解决纠纷、恢复和平与安全、实现持久和平等问题。(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第8版),2020。

我国在《公约》框架下开展非遗保护实践,并已将非遗作为重要资源,融入地区和国家层面的政策、计划和方案,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蕴含了促进包容性经济发展和包容性社会发展的目的,而在全国不断推广和扩大实践,不仅证明其是非遗保护的有效措施,也充分彰显其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

(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1.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举措。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将振兴传统工艺作为未来五年重要工作任务。为落实国家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原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国办发〔2017〕25号),“鼓励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到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工作站,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6)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国办发〔2017〕25号),2017年。早在2016年,原文旅部非遗司便鼓励参与“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普及计划”的院校选择相应地点,开展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2016年3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新疆哈密建立全国首家传统工艺工作站,截至目前陆续设立了18家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继续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推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中药炮制及其他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鉴于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显著作用,文化和旅游部也将在“十四五”期间继续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7)参见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21年。

2.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建设是探索非遗分类保护的重要举措。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建设肩负着探索振兴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两类非遗项目分类保护、精准施策的重要使命。二者的实践探索均涉及传统工艺项目的生产实践、传承人群培养、产品设计与研发以及产业发展等任务,尤其是通过多种模式的培训,培养项目传承发展所需的后备人才;
开展对话交流、展示展览、品牌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和宣传推广,通过丰富传统工艺产品品类和提升品质,不断寻找传统工艺项目融入现代生活的方式,提升传统工艺项目的生命力和发展活力,实现传统工艺项目的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3.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是助力脱贫攻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2015年11月,中央工作会议明确将脱贫攻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积极开展以非遗保护驱动扶贫就业,2016年探索建设的传统工艺工作站,优先选择在中西部地区布点实践,核心工作包含面向贫困人口开展传统技艺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增收,同时培养掌握非遗项目的乡村致富带头人,以非遗保护促进相关群体就业。2018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要求各地通过非遗,尤其是以传统工艺为抓手,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支持已设立的传统工艺工作站面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开展传统工艺振兴工作。支持院校、企业或相关单位在条件成熟的贫困地区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帮助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升设计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8)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办非遗发〔2018〕40号),2018年。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联合相关部门设立并积极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充分依托传统工艺带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和稳定增收的独特优势,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学习传统工艺,激发内生动力,有效促进就业,持续增加收入,助力精准扶贫。”(9)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办非遗发〔2018〕46号),2018年。在完成脱贫攻坚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更名为非遗工坊,定位转为“加强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10)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办非遗发〔2021〕221号),2021。,并在全国全面推进。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积极探索以非遗保护赋能乡村振兴。除了将中西部地区的非遗工坊扩大到全国外,建设非遗特色村镇也是重要举措,如2021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的《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中指出“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支持设立非遗就业工坊、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镇。”(11)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文旅政法发〔2021〕110号),2021年。

在近几年的实践中,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不仅促进了传统工艺的保护发展,也带动解决了相关人群就业问题,还横向带动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及乡村振兴等社会问题,发挥了促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作用。除前期在中西部的实践外,2022年文旅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评选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12)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公布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的通知》(文旅非遗发〔2023〕12号),2023年。,这些案例的典型性既表现出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的鲜活实践,更表现为充分激活和彰显非遗项目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

(一)传统工艺工作站实践旨向

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尚未有文件对传统工艺工作站进行明确的界定说明,在文化和旅游部官方认证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公众号所发布的《传统工艺工作站简报》中,对传统工艺工作站进行了简要介绍:“为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自2016年3月起,文化和旅游部支持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机构,先后设立了14个传统工艺工作站(13)截至2022年12月,文旅部在全国陆续设立了18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其中15家传统工艺工作站,3家中心城市传统工艺工作站。。工作站在尊重当地文化、尊重民族传统、尊重手工艺人的基础上,积极联系高校、企业、行业协会、文化机构到工作站所在地,为当地传承人举办研究培训、开展设计创新和展览销售等工作,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弘扬传统工艺,发展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和品牌,带动当地就业增收。”(14)传统工艺工作站简报|2018年度7-10月工作进展情况简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8259/,访问日期:2022年8月10日。在这段描述中,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目的、建设主体、建设原则、主要任务和功能已经表述得非常清晰。

2022年6月,文旅部等十部委下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中指出:“支持各地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促进区域优势传统工艺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开展技术攻关,改善材料、改良工具、优化流程,带动地方行业整体提升。”这句表述又进一步明确了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性质、目的和主要任务:以促进地方传统工艺项目传承发展为主并发挥多重功能的综合性发展平台,主要功能或实践旨向是项目研究、产品研发和群体研培工作。所谓项目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围绕项目开展科学、技术和艺术研究及项目保护对策研究,挖掘项目内涵和价值,开展技术、材料、工具、流程等方面的研究,带动地方行业整体提升;
产品研发,开展包括但不限于非遗产品、非遗文创产品和衍生品的设计与研发;
人群研培,开展包括但不限于传承人群的培训、研讨、对话交流、展示活动等工作。因此,传统工艺工作站是多方共同参与的产学研高度融合的牵引性发展平台。

该平台需具备如下几个要素:首先,有建站或驻站单位,且驻站单位具有较强的设计研发或营销能力。统计目前18家传统工艺工作站驻站单位,具有较强设计能力的高校所占比例最高,其他驻站单位则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和资源整合能力;
其次,因地制宜选择工作对象,《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对传统工艺表述为“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其相关产品”,但在实践中主要涉及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两类非遗项目以及中药炮制技艺等项目,各地的实践既可以一个典型、特色项目为主,也可以涉及当地多个传统工艺项目,还可以围绕其他类别项目开展文创产品设计与研发;
第三,核心任务主要是研究、研发和研培,具体包括原材料和工艺改良、品类丰富与品质提升、交流和培训(技能与素养提升)及培养后备人才。在具体实践中,因驻站单位的人才配置不同,所开展的其他业务也有所差异;
第四,实践旨向是振兴传统工艺、扩大传承人群、促进就业增收。然而结合社区和地方社会发展实际综合考量,传统工艺工作站所发挥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横向带动解决产业发展、文旅融合、妇女就业、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诸多问题,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表1 国家传统工艺工作站建站及工作情况一览变(15)此处各个工作站的材料来源于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
表中备注部分就是根据各工作站展板信息整理而成。

(二)非遗工坊的实践旨向

非遗工坊是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16)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办非遗发〔2021〕221号),2021。非遗工坊前身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首次出现在《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办非遗发〔2018〕46号),实践区域主要在中西部(17)根据文件显示,涉及区域为河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19年,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实践范围扩大到全国,重点支持国家级贫困县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提高内生动力,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逐步建立稳定、长效的非遗工坊建设和运行机制,持续扩大覆盖范围和覆盖人群,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全面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18)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办非遗发〔2019〕166号),2019。2021年6月,《“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在有条件的乡村地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励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业工坊,促进当地脱贫人口就业增收。” 2021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联合下发《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要求面向全国全面推进非遗工坊建设,此时,建设非遗工坊的主要目标是“加强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对比非遗工坊相关文件,非遗工坊建设的实践范围不断扩大,实践旨向在原有脱贫就业基础上不断拓展,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牵引性载体。截至2022年6月,全国共设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设在贫困县。(19)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各地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 超五成设在脱贫县,封面新闻,https://www.thecover.cn/news/9580918,访问日期:2022年8月25日。

非遗工坊主要有几个核心要点:首先是场地条件,能够为生产提供空间保障;
其次是核心任务是开展项目高质量生产实践,针对特定人群开展技能培训并吸纳就地就近就业,促进项目传承发展;
第三是所依托项目的实践能够产生一定的产品,并对接市场进行销售。当然除了这些要点外,具备一定条件的非遗工坊还应开展产品设计与研发,培育工坊品牌,开展体验和研学活动等。因此,升级版的非遗工坊在履行扶贫脱贫和就业增收使命的同时,也肩负振兴传统工艺、促进其高质量发展的使命,特别是在东部地区,非遗工坊的建设使命更倾向于后者。

结合搜集到的传统工艺工作站与非遗工坊的文件和各地前期所开展的实践情况,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二者既有紧密的联系,也有显著的区别。总体而言,二者都是促进传统工艺振兴和发展的举措,都是将非遗保护融于国家战略和地区、社区发展政策,以非遗保护增强对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可持续生活的贡献,增进发展福祉,实现传统工艺振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体面就业与生活改善的多赢。

就区别而言,传统工艺工作站突出研究、研发和研培三个核心功能,而非遗工坊注重生产实践、技能培训与就业和促进项目发展三个核心任务;
同时,二者在建立方式、建设主体、认定方式、运营机制、参与对象、建设目标、工作内容与解决问题等方面也都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表2 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比较一览表

综合上表及观照现有的实践,在传统工艺工作站之下应该设立非遗工坊,而非遗工坊可单独设立,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同时开展二者创建,并形成紧密的联系和互动,传统工艺工作站为非遗工坊提供了研究、创意与研发支持,非遗工坊则是传统工艺工作站功能实现的重要支撑,更有助于传统工艺工作站工作的开展和预期效果的达成。

创建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是有效促进传统工艺振兴发展、扶贫脱困与就业增收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推广和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对文化政策制定者、基层保护者、遗产持有者、相关参与者以及学术界,乃至非遗其他领域未来的保护实践都有积极的启示。

(一)非遗保护实践需突破单体保护思维。任何一个文化事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项非遗都与环境、资源以及其他文化共同组成相互依存的文化生态系统而存在。传统工艺项目不仅处于一定的文化生态系统之中,以产业视角观察传统工艺项目,其也是产业链的一个环节或组成部分,要实现项目有效保护和存续,也要关注项目所处行业的发展和产业链联动。突破单体保护,即在保护实践中不仅关注非遗项目本身,也要关注非遗项目依托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态资源及其他文化事项,这是非遗项目的系统性整体保护;
同时更要注重与项目相关的行业上下游影响因素,如设计研发、品牌培育、市场需求和传播推广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因视野、经验和知识等局限,未必能全面兼顾文化生态和产业链因素,但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能够帮助或协助传承人在项目保护和生产实践中关注和考虑更多文化关联事项和产业影响因素,从而为传承人提供更多的实践选择。

(二)非遗保护实践需突破单独保护思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以及地方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的力量是有限的,保护技术与能力也未必全面。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突破了“单打独斗”格局,吸引多元力量的共同参与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
因此,不同领域力量的联合成为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核心关键词和运转的重要表现形式。这里的联合包括非遗项目与项目之间的联合以及多元力量的跨界联合,如传承人与材料研究团队的联合、与其他传承人之间的互相联合、与设计师的联合、与品牌策划与营销团队的联合等。

在可持续发展语境下,非遗保护实践不单需要传承人的努力,更需要整合涉及《公约》里所界定的“保护”相关环节所涉及的多元力量,形成以项目存续发展为根本,以传承人为核心,多元力量参与,合力而为、共同保护的格局,这也是突破当前非遗保护瓶颈,提高保护工作成效,扎实做好系统性保护的必由之路。

(三)非遗保护实践需突破单纯保护思维。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创建的目的不单单是促进项目保护传承和振兴发展,更是将非遗作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驱动力,将非遗保护置于促进区域社会发展的整体语境中,融入地区政策、行动和发展方案,帮助社区和群体以及个人解决发展与就业增收问题。这种保护实践思维突破了为保护而保护的单一目的,非遗保护实践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文化行动,而是面向社区未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行动,社区、群体和传承人都是行动的主要受益方,这种受益既包括物质收益,也包括精神收益。因此,从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建设的实践旨向和结果出发,各地应跳出原有的非遗保护惯性思维,既把非遗视作文化多样性的熔炉,也要将非遗视为“实现包容和公平经济发展的有力力量”。(2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2020年。

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和对《公约》精神理解的不断加深,非遗保护实践的内容、形式和内涵必将会不断拓展、丰富,参与非遗保护实践的各方应积极借鉴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创新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模式和做法,突破单体保护、单独保护和单纯保护思维,才能更好地实现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旅游部传统工艺工作站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玩具世界(2022年1期)2022-06-05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云南3地区上榜云南画报(2021年1期)2021-06-11文化和旅游部: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市场恢复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文化和旅游部部署 国庆节中秋节文化和旅游假日市场工作云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16戴尔Precision 5750移动工作站电脑报(2020年32期)2020-09-06文旅部:拟加强说唱、脱口秀、相声等节目审核中国广播(2020年1期)2020-02-20——《行政科学论坛》杂志工作站挂牌运行">建立工作站 力促杂志健康发展
——《行政科学论坛》杂志工作站挂牌运行行政科学论坛(2016年7期)2016-10-25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印度传统工艺成就的家具系列">砖与竹
——印度传统工艺成就的家具系列工业设计(2016年9期)2016-04-12

推荐访问:探析 工作站 与非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