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24日 10:06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工作总结 >

学习两会(人大政协)精神心得5篇

发布时间:2021-03-06 10:04:04 浏览数:

【编辑按】2021年全国两会   今天,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京开幕,这是国家治理目标和政策措施的一次集中展示,同时也是一次精神的振奋、力量的汇聚。可以说,每一年“两会”都能够带来…小编为您整理了《学习两会(人大政协)精神心得5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2021年全国两会

 

  今天,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京开幕,这是国家治理目标和政策措施的一次集中展示,同时也是一次精神的振奋、力量的汇聚。可以说,每一年“两会”都能够带来新变化、展现新气象,是群众期待的一次盛会,同时也是展现中国制度优越性的一个良好平台。

  站在全国两会的时间节点,回望 2020年,在极不平凡的年份交上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在这一年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把握大局大势,履职尽责,凝心聚力,在民生保障、经济发展、社会治理、脱贫攻坚、生态治理等方面积极献言献策,为过去一年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更显坚韧挺拔。在疫情暴发初期,党中央采取了有力措施和政策支持,展现出了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
完善了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着力营造国际化、便利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成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推进实施了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发布中国外商投资指引,加大投资促进保护力度……,正是优越的制度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外资带来的巨大收益和良好的预期。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预计超过17%,货物进出口、出口总值双双创历史新高,继续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利用外资规模逆势增长6.2%,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

  过去一年,中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嫦娥五号任务承续探月梦想,实现了中国首次月面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突破;
在马里亚纳海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奋斗者”号成功实现10909米坐底记录;
北斗导航卫星实现了全球组网,彻底打破了外国的垄断;
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这一突破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科技发展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巨额投入,2020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4426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0%,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

  过去一年,中国粮食实现大丰收。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命脉。在疫情期间保障春耕成为了一件大事,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地积极作为,实现了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十七连丰”。

  过去一年,中国民生保障持续发力。一直以来,党中央把民生工作放在首位,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惠民政策不断兑现。2020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超额完成年初预期目标;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近1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在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新蓝图前景美好,新征程催人奋进。当前,“十三五”已经完美收官,为新的“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在这特殊的时刻,期待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能够多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献言献策,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进!

 

    曹立:让扩大内需成为强力引擎

 

    文|曹立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从目前看,制约居民消费水平的核心堵点就是消费能力。因此,需求侧改革的内核是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一方面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另一方面减轻住房、医疗、教育等刚性支出,从而进一步释放国民消费潜力。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外部需求波动显著的大环境下,国内需求成为稳定预期、应对外部环境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要以民生为导向,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推进需求侧改革,充分挖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进而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2016年至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5%,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扩大内需提供了重要内生动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要突出民生导向,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激发内需活力。首先,要筑牢民生底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收入预期,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扩大最终消费。其次,要推动充分就业。就业保持稳定,能够促进居民收入的增长,从而扩大消费。因此,必须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更充分就业。最后,要补齐民生短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使扩大投资与提振消费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要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2019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9.0%,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占57.8%,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与供给端复工复产的稳步推进相比,需求端因疫情影响受到持续抑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处于较低水平,总体呈现出需求恢复显著慢于供给、消费恢复显著慢于投资的态势。因此,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要构建完整内需体系,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一方面,构建完整内需体系,要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全面推动商品消费优化升级,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加强产品品牌、品质、标准和质量建设,加快释放文化、旅游、教育、养老等服务市场的潜力。加快培育包括数字消费、网络消费、信息消费等在内的新型消费模式,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另一方面,构建完整内需体系,要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引导投资在带动消费、拉动产业和扩大就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积极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要推进需求侧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的两个基本方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
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需要从供给和需求双侧发力,在提高供给质量的同时,推进需求侧改革,推动生产与消费同步升级,实现供给和需求在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消费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带动在逐步增强,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非常明显,但是消费的水平和品质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目前看,制约居民消费水平的核心堵点就是消费能力。因此,需求侧改革的内核是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一方面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另一方面减轻住房、医疗、教育等刚性支出,从而进一步释放国民消费潜力。
    
全国两会如期举行:开好头 再出发媒体言论

 

    【两会热评】
      新闻背景:
    2021年全国两会在春暖花开的3月如期召开,传递出鲜明信号:中国在世界上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正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阔步前行。
    如期举行 带来新声音
    回首过去一年,既有惊心动魄的风云突变,又有豪情万丈的砥砺前行。一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战疫情、抗洪涝,促改革、推开放,抓脱贫、惠民生,保增长、稳大局,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带来了这一年基层的见闻、基层的声音、基层的思考。为了提出高质量、有分量的议案、提案、建议,代表委员会前做了扎实调研、精心准备。【详细】
    又是一年两会时,再度相逢在最高的议事殿堂,代表委员们的心境却已然不同。一杯水,在沙漠中比金子更珍贵。寻常景物,在失而复得后方觉珍惜。在准时抵达的列车、正常上课的学校、如期举行的全国两会之下,是有一股子力量和信心的。这些从大江南北赶来的代表委员,不少人数天前还扛着锄头、攥着粉笔、握着手术刀,将把这力量与信心化作国家的意志。【详细】
    凝聚力量 再启新篇章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伟大的事业再启新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壮阔蓝图。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京开幕,肩负庄严使命的全国政协委员齐聚北京,为实现新征程新梦想履职尽责,为创造新成就新辉煌建言献策。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讨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程,也是政协委员的神圣职责。在新征程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只有汇聚众智、集思广益,才能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运用好,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起团结一心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详细】
    透过两会之窗,各国能够发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经过5年持续奋斗,中国“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彰显。国际舆论普遍认为,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实施,中国将更有实力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重要贡献。
    透过两会之窗,各国能够感知与中国进一步携手合作的机遇。人类正面临多重危机挑战,团结合作才是正确选择。中方明确承诺,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中国,继续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继续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促进可持续发展、继续推进科技创新、继续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迈进。“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为国际市场带来利好。”这是普遍的国际预期,代表了以合作共赢增进人类福祉的心愿。【详细】
    开局之年    踏上新征程
    我们已铸就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长期保持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等人间奇迹。2021年的全国两会,势必会成为新的历史里程碑。踏上新征程,我们还要完成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新时代答卷。【详细】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对两会的期待,是对一个更强大中国的期待,也是对更美好生活的期待。从两会中获得的智慧和力量,将激励我们以实干精神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以饱满热情和无限憧憬开启新征程。 特朗普在联大的“七分钟的胡扯”砸了谁的“锅”?

 

    江鸿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内蒙古新媒体研究中心研究员
    9月22日,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朗普又让人大跌了一回眼镜。一场联大演说愣是被他变成了“甩锅”表演,短短的7分钟讲话中11次“甩锅”中国。这一幕令人乍舌的“表演”实在过于虚假,以至于有西方媒体用《七分钟的胡扯》的标题,对特朗普这场联大演说进行了贴切的报道。
    近年来来,擅长表演、惯于“甩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特朗普的标签。但在这次联大会议上,特朗普的表演却实实在在地“砸锅”了!
    俗话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烹小鲜离不开适宜的锅具。掂量好自己的半斤八两,拿捏好自己的里外长短,这样才能烹出美味的“小鲜”。一味地要求别人跟在自己的屁股后面,一味地让别人遵照自己的方法,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这样的治国“厨师”不但难以令人敬仰,而且还容易让人鄙夷。最终只能落得个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下场。
    就拿特朗普这次联大会议上的“七分钟胡扯”来说,疫情面前本应全世界团结一致,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发,但作为世界最强大国家的领导人,特朗普却没有展现出大国领导人的任何风范,不是想着怎样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而是一门心思地想着怎样往自己脸上贴金,往别国头上“甩锅”。
    疫情发展至今,各国都在团结协作、互帮互助联合抗疫,但特朗普的“傲慢与偏见”,让其不但没有充分利用好中国为世界争取的窗口期,更是弃科学的防护方法于不顾。
    同时特朗普的“甩锅”伎俩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无中生有、漏洞百出,最终导致自取其辱的结果也就见怪不怪了。都说事实是最好的“谣言粉碎机”,对特朗普的一口口“锅”,世间早有定论,人们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且不说本次疫情的病毒溯源的工作仍在继续,就是迄今追踪到的最早的疫情时间线也不在中国,西班牙早在2019年3月就发现了新冠病毒,日本从2019年第一季度保留的血样中也提取到了新冠病毒。而且在本次疫情暴发后,中国还在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通报了疫情,第一时间同各国分享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第一时间同国际社会开展疫情防控合作,并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采取了全面、严格、彻底的防控举措,全力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为了担负起大国的职责,截至5月31日,中国更是向27个国家派出29支医疗专家组,已经或正在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
指导长期派驻在56个国家的援外医疗队协助驻在国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向1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捐赠抗疫物资……
    反观美国政府,开抗击疫情的“空头支票”、持续“甩锅”、退出世卫组织、强行复工复产……,人们很难发现其所作所为中的“闪光点”和令人信服之处。
    即便抛开疫情不谈,退群上瘾的特朗普政府还正在上演一幕“替群主踢人”的戏码。既不批准《京都议定书》,又退出《巴黎协定》,彻底游离于全球碳排放体系和安排之外的特朗普政府此次还不问青红皂白地批驳中国的碳排放量“是美国的两倍”。实际上,中国人均碳排放量是7.7吨,低于全球半数以上国家,而美国是16.1吨。到底谁是谁的两倍,大家心知肚明。
    地球村时代的世界离不开国与国之间的团结,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团结合作才是战胜疫情的有力武器。正如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大使所言,“世界处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此时此刻,世界最需要的是团结合作,而不是对抗;
是相互信任,而不是传播政治病毒……不管别人说什么,中国将坚定地支持多边主义,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核心作用。”但此时曾自诩为“人类灯塔”的美国又在做什么呢?
    身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一个负责任、敢担当的中国世人有目共睹,而少数西方政客利用疫情煽动对立、捞取政治利益的图谋也注定不会得逞,要知道跳得越高,摔得越重,到头来砸中的只能是自己的“锅”!
     “后疫情”时代大学会消失吗?

 

张梦晨 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2020年已经过去了大半,受疫情影响,大学生经历了学校停课、线上网课、高考推迟等一系列事件。欧美许多高校也由于疫情影响,生源大大受损,多所高校宣布永久关闭。

“后疫情”时代,我们不得不思考大学的发展方向。

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建立于1087年,距今有将近1000年的历史了,最初只有法科,后来增设医科和神学院,主要是通过学生自治组织在行政上实现自我管理。另一个是形成于12世纪中期的巴黎大学,是在巴黎圣母院的基础上建立的,以神学研究最为著名,教师们负责学校的管理。现在世界上的大学基本上实行的都是教师治校,所以它也被称为“大学之母”。

从13世纪起,大学课程逐步成熟,一般设文、法、医、神四个学科。其中,神学是地位最高的学科,而法学加速了人文思想的传播。自然科学、理工类学科等在十九世纪才开始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得以发展。虽然比人文学科迟了800多年,但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理工类在学科中地位提升很快。

除了医学,文学、法学和神学都比较关注人类心灵的培养,完全可以转移到线上教授。

早在2012年,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将课程制成视频,上传到网络,免费供全世界的人们学习。由这三所大学及其教授创办的三大慕课网站Udacity、Coursera和Edx迅速走红。慕课在形式上有别于以往所说的“网络公开课”,课程多为5分钟到十几分钟的微课程,除了讲授环节,还设置了习题、线上讨论、考试等互动服务环节,具有课程短小、免费、公开、随时学习等特点。慕课的成功为大学课程搬到线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201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中国大学陆续加盟Edx和Coursera,推出多门面向全球的课程。2013年10月份,清华大学还推出国内慕课平台——学堂在线。疫情期间,学堂在线的人数创造了一个新的峰值。

受疫情影响,我国的教育环境完成了线下教学到在线教育的大迁徙。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较2018年底增长2.22亿,占网民整体的46.8%。

传统学校的围墙正在被打破,师生的社会性交互从实体空间转移到虚拟空间,社会化协同教育服务形态逐步形成,人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时代正在到来。教育的场景、资源和服务都在面临重构。但大学依旧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传统教育无法被取代,但开放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疫情期间,大规模线上教育可以视为人工智能介入教育领域的新起点,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后疫情时代大学会不会消失?我们又该如何融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

首先,人工智能可以替代物资管理工作,而教师作为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有情感上的交流,有其不可替代性。教师依然是课程进度、互动内容的主导者,从这方面来看,大学的功能依旧是无可替代的。

其次,许多大学开始发展本校的创新创业中心,在培养知识型人才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创新创业的发展模式,也是无法在线上进行操作的。

再次,要想用人工智能技术取代大学教育,技术的成本和伦理也是两大痛点。以线上教学来说,“在线不在状态”是一种常见现象;
虽然我国的网络水平以及数据中心算力已经拉开欧洲部分国家5年的差距,但智慧教育要实现低成本、规模化的发展,仍有很大难度。

线上教育不可能替代线下教育,但大学的教育也没必要用“围墙”圈起来。统计数据显示,仅有23%的学校计划在疫情后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50%的学校意识到,学习需要将传统教育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协调起来,自主性学习才是未来的主流。

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理念、新工具、新方法植入到学生培养环节,并且颁发新教学科研岗位晋升的管理方案。比如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把批判与创造思维、智能方法技术内化为教师的一种能力。再比如,老师可以通过线上数据分析出学生的学习特征和状态,并由此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建议。



推荐访问:两会 政协 人大 心得 精神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