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27日 07:01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民主生活会 >

《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二版》王雅鹏考研复习重点

发布时间:2020-06-15 19:20:41 浏览数:

 现代农业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一、概念 农业: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广义上就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与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狭义上就指种植业。

 农业经济学:就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运动规律与及其应用的科学 二、问答题 1、 农业的特点就是什么? ①土地就是农业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②农产品就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③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就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与季节性特点;④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与地域性;⑤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⑥农业生产具有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⑦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的产品中体现出来。

 2、农业的基础地位与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国民经济有哪些贡献? a、农业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就是国民经济其她部门赖以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就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并且长期起作用; b、农业对国民经济有着贡献:产品、市场、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外汇贡献;其新贡献有生态、安全、政治、文化。

 3、农业的重要作用与功能 ①社会稳定功能:农业就是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一个国家的自立自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社会稳定在农村,农村稳定在农业,农业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社会福利保障功能;②生态环境功能;③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章

 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 一、概念 产权:就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与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的所有、使用与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农业合作经济: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二、问答题 1、 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就是什么? 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

 与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就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2、我国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特点就是什么? ①两个经营层次的有机结合,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结合;②农业经营单位与农民生活单位;③农业经营者与劳动者;④农业经营成果与农民收入水平相结合。

 3、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存在主要问题就是什么?如何完善?

  问题:①农民经营自主权遭到侵犯;②耕作细碎化与经营规模狭小;③集体经营功能弱化;④农户进入市场受到阻碍。

  完善:①贯彻农业法规,使农业家庭经营纳入法制化轨道;②因地制宜建立相关土地流 转机制;③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客服家庭承包经营的弱点;④培育与完善农业市场体系;为其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4、农业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

  自愿互助,平等互利 第三章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一、概念 农业现代化:即就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与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

 二、问答题 1、人类农业生产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

 2、现代农业的典型形式有哪几种?

  循环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精准农业 3、国外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①美国型—资本集约型:美国、加拿大等国,地广人稀,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②日本型—劳动集约型:日本、荷兰等,先生物技术现代化;提高土地生产率;后农业机械化,适当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西欧型—中间型: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 二者并举;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现代化;物质投资与智力投资并举;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共同提高 4、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

  坚持科教兴农;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与技术创新,实行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注重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强调劳动集约、资金集约与技术集约相结合,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推进农村工业化与乡村城镇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四章

 农业市场化

 一、概念 农业市场化:就是指农业资源配置方式由以政府分配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化的同时,让价值规律在农业的产供销等环节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过程。

 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市场失灵”。表现: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二、问答题 1、我国农业市场化的有关数据与数量特征 ①我国农业市场化水平低于我国经济总体市场化水平;②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化水平远远滞后于产品市场化,从而滞后于农业总体市场化水平;③农业要素中土地的市场化水平最低;④农业市场化改革阶段性明显。

 2、我国农业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市场失灵问题在农村市场同样存在 ①农村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者获取信息的成本很高,②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缺位,③个别地区与部分农业部门仍存在垄断现象,④产权不清晰 ⑵我国农村市场不同于其她市场的缺陷 ①农村市场不统一,②农村要素市场不健全,③农村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④农村市场培育环境不完善,⑤农村市场法治不健全,农村市场法制不完善。

 第五章

 农业国际化 一、概念 外向型农业:就是指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竞争,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都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与标准进行,把农业生产纳入到国际经济轨道之中。

 二、问答题 1、外向型农业的特征

  国际化的经济运行机制,外向化的产业结构,全球化的经济管理体制 2、WTO 农业协议的达成及主要内容

  ①市场准入条款,②国内支持条款,③出口补贴条款,④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条款。

 3、如何利用“绿箱”政策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

 就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2)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提供的储存补贴。(3)粮食援助补贴。(4)单亲家庭农场补贴。(5)一般性农业收入保障补贴。(6)自然灾害救济补贴、(7)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

 业补贴。(8)农业生产资源储备补贴(9)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性投资补贴(10)地区发展补贴 4、使用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对我国农业竞争力进行分析?

  a、农业生产要素条件,传统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劳动力与土地、 水利等农业自然资源,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人力资本、现代化通信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管理等;b、农产品需求状况;c、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发展状况;d、农业经营主体的状况;e、机遇;f、政府行为 5、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国家钻石理论 第六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概念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求也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点: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时保持人与自然界的与谐,强调在创造与追求当前的发展与消费时努力时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平等 石油农业:农用能源与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建立在依赖石油基础上的农业 可持续农业:就是指采取某种使用与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与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以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农业。

 生态农业:就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目标在环境方面、伦理方面以及审美方面不产生大的长远的与不可接受的变化的新型农业系统。

 二、问答题 1、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对现代“石油农业”模式的反思。①石油农业的高能耗就是极不经济的。②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③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①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②以持续性技术为动力,③以经济可持续性为主导,④以社会的可持续性为根本目的。

 第七章

 农业自然资源 一、概念 农业土地资 源:指在农业生产中,为农业生物生长发育提供场所与主要营养来源的地面表层。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与其她的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到一定程度之后,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

 集约经营就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与活劳动,采用先进技术装备与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

 集约度:西方经济学家把集约经营中追加生产要素投入的程度称作集约度,集约度的最低限度就是土地集约利用的粗放边际,而集约度的最高限度就是集约边际。

 农业规模经营: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与经营条件下,为获得最佳产出规模而投入适量生产要素,并使生产要素合理组合充分利用,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

 级差地租就是等量资本投入到条件较优(包括土地肥沃程度较高或地理位置较好)地土地上,或者生产率不同地各个资本连续投入到同一块土地上而产生的超额利润。前者叫级差地租 I,后者叫级差地租 II。

 二、问答题 什么就是土地资源?农业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点? 土地资源就是最重要的农业自然资源,就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或替代的基本要素 农业土地资源:就是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中已经开发利用与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与质量的总称,包括耕地、荒地、森林、草地、丘陵、江河、湖泊及滩涂等。

 特点:面积的有限性与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与收益的级差性,效用持续性与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第八章

 农业劳动力资源 一、概念 人力资本:又称“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就是指为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率,并期待为了有所收益而进行的投资,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与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农业剩余劳动力:在既定的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下;农业劳动力中无法实现其劳动与劳动条件必要、充分而且有效结合的那部分劳动力。

 二、问答题: 1、农业劳动力资源有何特性? 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决定农业发展与经营规模及农业以外各产业部门发展规模与水平。

 分散性与集中劳动。

 农业劳动力必须掌握多种技术与技能。

 受多种自然因素与生态环境的制约。

 2、人力资本投资形式有哪些? 用于教育与培训的费用 用于医疗保健的费用 个人与家庭用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费用 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①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②乡镇企业增长乏力,③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④

 第三产业发育滞后,⑤城市化滞后,⑥劳动力市场不完善,⑦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途径

 ①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②拓展农村二三产业就业渠道,③加快城镇化发展④消除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 第九章

 农业中的资金 二、问答题 1、农业资金的运动规律就是什么? 农业资金依次经过流通过程、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三个阶段,相继采取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商品资金三种职能形式,最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实现价值增值。

 2、农业资金的运动特点 ①季节性强;②周转慢;③不稳定性;④在循环周转的过程中不完全通过流通过程 3、农业资金使用效益的特点 ①农业资金使用分散、利用效率低、风险大,②农业投资报酬率一般较低,③农业资金效益具有一定的外部性,④农业资金投放具有一定的政策性。

 4、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理论依据与原则就是什么? 农业公共产品需要财政投资来提供。

 农业技术进步导致生产者福利及收入分配的变化需要财政投入来均衡。

 农业生产的外部性需要财政投资来校正。

 农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财政投资来支持与保护。

  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持续原则;统筹兼顾原则。

 第十章

 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概念 农业科技进步就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断创造、掌握与应用生产效率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

 二、问答题 1、 如何理解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 内在原因:产量目标

 质量目标

 利润目标

 农产品竞争力目标 外部原因:农村产业结构变革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新农村建设与实现农业现代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 2、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 ①科技进步就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②农业科技进步系数, ③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④农业技术效率 3、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内在机制 ①农业经济增长拉动农业科技进步,②农业经济增长促进农业科技供给,③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4、农业技术创造假说理论(要自己去书上瞧一下理论内容) ①希克斯-速水-拉坦-宾斯旺格假说, ②施莫克勒-格里克斯假说 5、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与道路 ①加强动植物物种资源的筛选与创新利用,特别就是在基因工程育种方面寻求突破;②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主攻旱作节水农业精细栽培与灌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③加强畜禽集约养殖技术研究,主攻畜禽良种的基因工程选育;④加大设施农业技术开发,包括推动适用于种植业的小型农机具的研制与开发,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应用;⑤开发农产品加工技术,为农村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⑥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的研究;⑦加强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开发,病虫害的生物控制技术;⑧重点加强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技术,水土保持技术,土壤培肥技术等;⑨农业信息化技术,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

 6、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技术扩散的关系 农业技术推广可以加速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扩散就是农业技术推广的结果。

 区别:农业技术扩散就是没有明确的目的或目标的,而农业技术推广就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行为,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扩大新技术的采用率,达到技术扩散的目的; 联系: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需要其她条件的配合,与市场、价格、物资投入相配合,可使推广活动得到物资保证,与信贷、运销、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结合可以使推广范围扩大。

 7、农业技术推广成果评价指标 ①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度:推广度=已推广规模/应推广规模 ×100% ②农业技术成果推广率:推广率=已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数目/农业科技成果总数目 ×100% 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指数:推广指数=推广度×推广率 ④农业技术推广费用收益率:G=P×R/E

  G 推广费用收益率,P 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后为社会新增的纯收益,R 新增纯收益中,技术推广所占的份额系数,E 所投入的各项推广费用 ⑤农业技术推广劳动生产率:RL=P×R/L

  RL 推广劳动生产率,L 为推广新技术而投入的推广人员的人年总数。

 8、农业教育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地位与作用就是什么? 地位:农业教育的内涵 人力资本理论与科技进步 农业教育就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基础

 作用:农业教育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保障 农业教育培养科技研发人才 农业教育培养科技应用人才 第十一章

  农业市场供求 一、概念 农产品需求就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就是指某种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度,或者,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例。

 农产品供给就是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的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就是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二、问答题 1、 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价格水平 人口的数量与结构 消费者的偏好 消费者的文化习俗 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 政府的消费政策 2、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书上自己找,再写下来)P201 3、农产品需求的交叉弹性(书上自己找,再写下来)P203 4、 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农产品价格 农业资源极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 农产品生产者数量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其她因素(如社会经济环境、政府的法令与政策等) 5、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了解三种理论)P212 ①收敛型蛛网 ②发散型蛛网 ③封闭型蛛网 第十二章

 农产品市场体系与农产品物流 一、概念

 农产品期货市场: 期货交易就是指按照一定的条件与程序,由买卖双方在交易所内预先签订产品买卖合同,而货款的支付与货物的交割则要在约定远期进行的一种贸易形式,属于信用交易范畴。

 二、问答题 1、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有哪些? 商品集散功能

 价格形成功能 信息中心功能 调节供求功能 综合服务功能 2、期货交易的运行特征 ①期货交易就是买空卖空的交易行为;②就是一种委托性质的交易行为;③就是以期货合约自由转让为前提的交易行为;④就是在交易所内进行的交易行为。

 3、试分析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与作用。

 A、规避风险功能,进行套期保值业务可以规避,转移分散风险/发现价格功能,通过公开、公正、高效、竞争的期货交易运行机制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与权威性的价格的过程/风险投资功能,通过买卖期货合同获益/资源配置功能。

 B、①调节市场供求,减缓价格波动;②能增强企业经营的计划性,提高管理水平;③节约社会劳动与资金占用;④能提高市场交易效率;⑤有助于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

 4、农产品物流的内涵 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 第十三章

  农产品价格 一、概念 农产品差价:指同一种农产品再流通过程中,由于季节、地区、质量、流通环节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 农产品比价:同一时期、同一市场各种不同类别农产品价格之间比例;一般指 粮食、与经济作物;畜产品、水产品、土特产之间 5 种比价; 剪刀差:在工农产品的交换中,工业品的价格高于其价值,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差额呈剪刀状的变化趋势。

 二、问答题 1.什么就是农产品的价值? 农产品的价值就是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基础。

 农产品价值由农业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为维持与再

 生产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即劳动报酬(V)以及劳动者为扩大再生产与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即为盈利(M)三部分组成,也即农产品价值=C+V+M。

 2.农产品季节差价就是怎样形成的?怎样计算? 季节差价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同种农产品在不同季节的生产费用与产量不同,导致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同,从而产生季节差价;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与消费的常年性,从生产到消费之间需要进行农产品的储存,储存过程的费用与自然损耗要通过季节差价得到补偿,季节差价因此产生。

 计算公式:见书本第 259 页 第十四章 农村消费市场 第十五章 农业宏观调控 一、概念 农业宏观调控就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与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进行调节与控制,以促进农业经济总量均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外部性:外部性就是指某种经济活动对社会上其她成员产生影响,经济主体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或获得相应的收益。

 农村产业政策: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调整与改善农村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

 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与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具体生产过程的组织、农业生产诸要素的综合投入可以达到的相对稳定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综合产出的能力。

 二、问答题 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 制定合理的农村产业政策 2)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4) 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5) 健全农产品储备调节制度与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 6) 保护与建设农业生态环境 7) 完善农业宏观调控法律体系 第十六章

 农业中的财政、信贷与保险 第十七章

 农业产业结构与结构调整 一、概念 产业结构:指整个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部门的构成、比例关系及相互联系。

 农业产业结构:通常称为农业生产结构,有时也简称为农业结构。它就是指一定区域(国家、地区或农业企业)内,农业系统内部各类产业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即种植业、林业、渔业与畜牧业的组成及所占比重。

 二、问答题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就是什么? 基本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协调发展原则、效益最佳原则 主要方向: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发展健康养殖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 2、什么就是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与食物安全的区别与联系就是什么? 见书本上第 337 页—338 页 第十八章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市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点就是什么? 布局区域化

 生产专业化

 企业规模化

 经营集约化

 产品商品化 服务社会化 综合题

 1、如何理解农业份额下降但农业仍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第一章 P3) 2、现代农业中家庭经营为何大量存在?应如何进一步调整与完善我国的农户家庭承包经营? (第二章 P13,P17) 2 论述如何从中国国情出发,选择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第三章 P37)

 4、WTO 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加入 WTO 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农业发展思路如何? (第五章 P71-75) 5、农业生产要素的类别及其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功能与特点?

 类别:以土地与水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

 特点:自然资源作用下降,农业增长主要来源于现代生产要素投入; 劳动力资源中智力因素上升,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 技术成为主导力量。

 功能:①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生产力的分布;自然资源影响着各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②劳动力:劳动力就是农业生产的能动要素与主导力量;劳动力不仅就是其她生产要素的使用者,还就是其创新者与发展者。

 ③资本 ④科学技术:改善其她生产要素的质量;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与范围;改造传统农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6、根据我国国情,试分析农业集约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第七章P104,P107)

 7、根据我国国情,试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转移途径及措施? (第八章 P127-131) 8、工农产品交换的剪刀差就是怎样形成的?它对农业的发展有何影响?如何逐步缩小与消灭我国的剪刀差?(第十三章 P264,P265)

 9、根据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则,试分析如何进一步调整与优化我国农业生产结构?

 ①专业生产与综合经营相统一;农业生产专业化就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实行专业生产与综合经营相统一,就是农业生产资源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得以合理配置。②资源的利用率与利用效率相统一;对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不仅要从使用价值的角度去考虑其利用率,还要从价值的角度对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力求使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③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相统一;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要求建立一个高效的农业生产系统,只有将农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起来,才能保持农业生产结构的良性循环。④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相统一。在强调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某些矛盾,对此,应本着统筹兼顾的原则妥善解决,尽量实现二者利益的统一 10、常见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及特点?分析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做好的主要工作。(第十八章 P350-351) 11、论述中国“三农”问题产生、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的思路?

 一、产生、形成原因: (一)“三农”问题就是指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农业脆弱、农村贫穷、农民困苦的状况长时间难以转移的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既有结构性因素也有制度性因素。归结到一点就就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从制度设计上过多的强调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援城市,快过的提取了农业与农村发展的资源,从而加剧了三代过程中农民的痛苦。

 (三)“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两大制度因素。一个就是计划经济使其所形成的城乡二元治理结构,另一个就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背景下形成的土地福利性配给制度。①由于长期沿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城乡隔离,城乡分沽政策,在经济崛起时,人口流动与集中遭遇制度束缚,大量人口与工业生产力分散分布在农村,既降低了经济活力的整体效益,又致使我国城市化进程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②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农村就业极不充分的基本国情背景下,农村土地按人口承包实行土地福利配给制度,农业经营规模狭小。加之农民被排除在国际 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导致土地的经济要素功能、产业功能弱化,生活保障功能增强,农民别束缚于土地,变成土地的奴隶。③“三农”问题的本质就是一个政策问题、制度问题。

 二、解决思路:解决“三农”问题就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行城乡统筹方略,在继续推进三代的同时,消除制度与结构的双重扭曲,更多的承认,保护与资助农民权利,逐步解决过多过快提取农业与农村发展资源的问题,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逐步用三代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加强“三农”改造,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架构,进而建立与谐发展的城乡关系。

 ①推荐农业的现代化改造 ②推荐村庄的现代化改造 ③推荐农民的现代化改造。

 总之,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采取多种措施,逐步改变“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不与谐景象。只有完成“三农”改造,实现“三农”现代化,才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才有整个民族的现代化。

推荐访问:现代农业 经济学 复习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