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5日 17:17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主题教育 >

党史教育背景下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论析

发布时间:2023-03-31 17:50:12 浏览数:

陈秋男 吴学兵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寄语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青年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滋养。在当前党史学习教育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也要系统地接受党史教育,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讲清讲透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有助于大学生明大道、知是非、辨真假,从而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主动投身强国伟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破浪前行藉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人才保障。他们确信什么、笃定什么,攸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把准思想方向、筑牢思想根基,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民族的伟大复兴,检验高等院校育人成效,重任在肩,义不容辞。

1.实现民族复兴的迫切需要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前所未见的宏伟事业,绝不是“敲敲锣”“打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矢志奋斗、久久为功。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对党的信仰是不是坚如磬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不是高度认同,关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大学生从革命先辈手中接过民族复兴的“接力棒”,与千千万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一道披荆斩棘、奋勇拼搏,不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大幕已徐徐展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景在望,也迎来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严峻的考验、更艰难的挑战。如果没有一批又一批信念坚定的大学生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可能陷入封闭僵化的困境,甚至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最终重演苏联巨变、东欧解体的历史悲剧,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更无从谈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过程的艰巨性,以及当代大学生肩负的时代使命,决定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的迫切性。

2.高校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用党的苦难辉煌历程,教育引导大学生强思明辨、立心铸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使命。我们党在创立之初就把“培养什么人”作为事业赓续的首要问题加以重视和推进。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各类军政骨干培训学校,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复办兴办的高等院校,都始终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培养有共同旨趣和行动担当的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新时代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理念,始终强调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抓紧抓实。他还明确指出,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立德树人思想和办好思政学科的指示批示要求,切实将党史教育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全过程,用党的历史、党的故事、党的精神和党的品质教育学生、塑造学生、武装学生,为培养契合时代要求、可堪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应有贡献。

3.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支撑。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否坚如馨石是衡量“时代新人”首要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年,要志存高远、胸怀大局、矢志担当,经受住风雨考验和时代挑选。大学时代正是青年学生人生观塑造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决定着将来会走什么样的路,最终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走向。作为时代新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其理想信念只有同民族兴衰、国家命运以及人民福祉相结合,人生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最终抵达梦想的彼岸。进入新发展阶段,国际国内环境正在经历急剧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时代新人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面对多元价值、多变思想的冲击和考验,大学生更应牢固地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自觉将个人追求与家国情怀紧密融为一体,与祖国共进共荣,与时代同向同行,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书写无悔的青春诗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有赖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党的百年历史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折射着智慧的光芒,承载着宝贵的精神,传递着奋进的力量,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的无价资源和生动教材。党在成长壮大中沉淀起来的历史经验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是滋养大学生心灵、启迪大学生智慧的丰厚营养,能够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廓清模糊认识,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念信心,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

1.引导大学生强思明辨,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

思想认同的实现需要经过横向纵向反复辨别比对才愈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数先驱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不懈探索救亡图存的最终选择和根本成就。当代大学生成长于远离硝烟的和平年代,尚未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对社会主义形成的艰巨性、建设的长期性和发展的曲折性感受还不深,思想深处还没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确信的认知。通过组织开展“四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补足价值认知上的短板,促使他们从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发展变迁,以及当今世界不同制度文化的比较对照中,切实体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本国国情、顺应民心民意、饱经实践检验的正确抉择,是最稳妥、最可靠、最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间正道”。特别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尖锐的当下,更应通过党史教育,指引大学生廓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和心中迷雾,认清世界形势,把准中国方位,站稳立场,明晰航向,朝着正确的方向扬帆起航、筑梦前行。

2.促进大学生固本铸魂,升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的塑造和固化离不开一脉相承的精神滋养和浸润。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饱含着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基因。在革命、建设、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各阶段、各领域的非凡斗争中,无数青年以对理想信念的无限忠贞,勇担时代使命,忘我奉献牺牲,孕育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凝聚成为党“开山辟路”“爬坡过坎”的强大力量。这些优良品质和价值追求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青年的精神世界,是激发大学生情感认同,铸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桥梁纽带。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让榜样的形象鲜活起来,让精神的力量具体起来,有助于大学生透过百年奋斗历史脉络,深切地感受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信仰,在灵魂深处产生向善向上的情怀和见贤思齐的自觉,从而在不断检视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中保持一往无前的奋进之志和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坚守初心迸发出的磅礴之力,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贡献智慧与力量的信念。

3.燃起大学生奋进之志,激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认同

思想和情感上的认识最终要在行动中检验和强化。中国共产党从肇始逐步走向强盛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树立信念、笃行信念、成就信念的优秀典范。从革命战争时期“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使命初衷到新时代“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担当情怀,无不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心系民族未来、情牵群众幸福的价值坚守。这样的初衷和情怀鞭策着每一位共产党人不懈奋进,也让党赢得了牢不可破的群众基础,浇筑成党作为坚强领导核心的“钢铁防线”。百年奋斗历程一再证明,只有顺乎时代潮流、顺应民心民意,才能获得人民的真心拥戴,才能大有作为。国家、政党发展规律如此,个人成长规律亦如此。今天,启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就是时代大势所趋、党心民心所向。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百年辉煌成就的见证者,也是下一个百年历史辉煌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奉献者,既要大势拧得清,更要行动够坚决。深入推进党史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庄严承诺的内涵实质,从而引导他们把自身成长成才的“小我”融入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大我”中,主动担当复兴重任。

“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用足用活用好党史教育资源,强化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需要从思政课程改革、实践“第二课堂”建设、文体活动融合等多方面着手,多管齐下,形成合力,以党史教育的深入开展筑牢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根基。

1.优化党史教育内容设计,构建思想认同语境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塑造、认知形成的主要途径。高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党史教育教学规划排布,推动党史理论和党史素材融入课堂教学。首先,在课程教学上力求全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分布科学与否、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效果。在课程排布上,需要坚持全程设计,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等思政课程均衡排布到各学年,贯穿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做到不留空白。在具体教学上,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教学比重,注重将百年党史中蕴含的思想伟力、实践智慧和精神力量融入授课过程,通过讲清讲透历史和现实之间、历史和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让大学生更直接明了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来龙去脉,彻底弄清楚“坚持什么”和“为什么坚持”。其次,在保障实施上要有硬举措。党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实现有赖于保障机制的完善。要将党史教育教学情况纳入高校教职工职称评定与绩效考核,作为教学检查和评估的重要内容,推动形成全员参与党史教育的自觉,保证党史教育课程高标准高质量开展。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在经费投入、科研立项、硬件设施等方面加强倾斜保障,创造便利条件,激发其投身党史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情。同时,健全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并采取进修研修、专题讲座、考察交流等形式,加强非专任教师党史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切实提升党史教学质量和水平。

2.丰富党史教育开展形式,夯实情感认同基础

运用党史强化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不仅要发挥好理论教育启迪思想的主渠道作用,也要注重创设情境,以互动式、沉浸式的教学体验,激发情感共鸣,巩固价值认同。一是做足融合“文章”,强化共情意识。校园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推动党史教育与读书演讲、文艺演出、歌咏比赛等文体活动相互融合,寓理想信念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日常之中,能达到润德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需要立足大学生特点,依托团日活动、社团活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团学活动载体,策划开展诸如百年成就展、党史知识竞赛等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并形成惯例加以坚持。二是用好红色资源,深化情感体验。组织大学生到革命教育基地缅怀先烈,追忆红色历史,能够弥补理论叙述的空泛,通过切身体验把情感教育引向深入。应当将红色教育基地现场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选项,抓住国庆、建党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最佳时间节点,结合社会开展的庆祝纪念活动,带领大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通过追寻先辈足迹、触摸历史痕迹,创设主题情境,讲活红色故事,让大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感知感受中唤起对中国共产党的敬佩之情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此外,也可以依托线上红色展厅,充分运用现代VR 技术,开展云上参观、云上分享,增强学习体验。

3.推动党史教育落地落实,筑牢使命认同基座

学习党的历史,是为了从中汲取力量,不断开拓前进。运用党史强化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入脑入心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最终的落脚点是要增强他们勇担民族复兴重任的行动自觉和责任担当。因此,有必要借助实践“第二课堂”,检验认知,加深体悟,以知促行,以行固知。一方面,要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强化担当自觉。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主要形式。高校应从所在地区、本校的特色主题实践出发,以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依托,利用课余时间广泛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为大学生把人生追求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融合创造一个直接联系的纽带,唤醒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认同转化为自发自为的行动。另一方面,要在社会实践调查中增进担当自觉。生动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是国情社情民情的集中观察窗口。让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来,融入可触可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检验理论认识,固化认知成果,还能引领他们找准自身价值,校准人生目标,从而脚踏实地,追寻梦想。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暑期“三下乡”活动、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专业实习等机会,到改革发展最前沿、生产生活第一线学习、参观、调研,直观感受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的变化变迁,深入了解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对当代青年的希冀期盼,从贯通历史和当下、联系理论和实际的思考体悟中正确认识自身应尽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信念党史特色 第一次学党史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1年12期)2022-01-12特色种植促增收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党史告诉我们什么?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为了信念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湘潮(上半月)(2021年3期)2021-07-20党史上的今天海峡姐妹(2021年12期)2021-01-01冠军赛鸽的信念(上)雪豆月读·低年级(2020年7期)2020-09-10发光的信念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0年2期)2020-04-18围墙的信念学苑创造·A版(2017年11期)2018-01-23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读者·校园版(2016年17期)2016-08-25

推荐访问:党史 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