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28日 14:59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创新教育》杂志_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创新教育

发布时间:2019-01-19 06:19:34 浏览数:

  江苏省实施新课程改革已几年了,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界和理论界之共识。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还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系统地阐述了对创新教育的要求:“面对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育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些论述对于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为此,培养创新人才将成为21世纪中国中小学教师肩负的历史重任。现在的中学生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人。面向未来,开展创新教育,努力把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挖掘出来,逐步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塑造创造性人格是每位教师都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创新教育必须满足的条件
  1.伟大的胆魄
  创新要求人们不能胆怯,胆怯的人无论拥有怎样的才华,也不会迈出创新的一步。杨振宁教授不断地反省自己在科学创新中是否胆怯了:“当你年轻力壮的时候,到处可以寻求新的观念,大胆地面对挑战,而随着年岁的增长,一旦有了新的思想,会马上想到一大堆永无止境的争论,害怕前进。”人的自信心的丧失,将导致人的潜能始终被压抑,使自己一生碌碌无为。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树立学生不怕困难、永往直前的信心,其次要鼓励他们大胆发言,不断创新,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增强必胜的信心。
  2.敏锐的观察力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能力的起步器,高斯通过敏锐的观察,10岁时就发现“1+2+3+…+100”这道题的特点。苹果落地的速度十分快,而一片树叶落地时却是慢悠悠的。很多人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伽利略在一次爬山时不慎碰落了两块大小不同的石头,但他却只听到一个声音,敏锐的观察使他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终于1590年在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上向世人成功地证明:不同重量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这个结果纠正了亚里斯多德的错误判断。在新课程改革的化学教学中,做演示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赛在最短的时间内观察到最多的实验现象;在讲解错题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错误的地方,分析错误的原因,这些方法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3.想象、顿悟能力
  想象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潜能,通过想象,预见未来的趋向,提出猜测性的假说,作出正确的选择与评论,才能进一步探索客观事物的本质,想象是科学创造的必由之路。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顿悟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具有突创、先导和催化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
  4.突破权威、突破自我
  要创新,离不开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学习他们的严谨与远见卓识,但绝不能盲从他人,包括权威。有的学生习惯于大人叫的、老师讲的、书上写的,迷信权威,轻信直观。每一位同学应保持和增强自己的好奇心,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质疑和不同看法,不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死读书,读死书。
  创新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要更新,教学模式要改变。
  二、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模式。
  所谓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主体性认识。叶澜教授曾说,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不可能离开教育观念的,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但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并顽强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我们的教育行为中,所以为了使广大教师尽快适应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务之急就是要促进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需把课本上的东西原原本本传授给学生就行了,因而教师往往是滔滔不绝地讲解,没有学生的活动过程,学生只能机械地模仿、记忆。学生学习缺乏求知欲、好奇心,无主动性、积极性,则更无创造性可言。而这次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要求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主选择最合适的教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实行差异性教育。因此,教师只有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强化研究意识,才能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启发、诱导,让学生多观察、多思索,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由教给学生现成的结论向探索结论的得出过程转化;由传授知识的研究成果向引导发现方法转化;由向学生提供“金子”向授予学生“点金术”转化。
  只有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才会想出更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办法。
  三、创新教育的方法
  1.挖掘潜能,培养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同样,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脑分为左右两部分,右脑有一块区域是负责创造的,所以人人都有创造性。作为“潜能”是每个人身上固有的和潜在的,那么,创造也就属于人的基本素质。人的这种潜能能否发挥出来,要求在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展示能力的机会,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这种内在的因素转化为现实的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活动。如在讲课时、班会的组织等方面,教师都应把握一切机会,挖掘潜能,鼓励学生创新。如在讲授《元素周期表》时,笔者不是让学生拿出课本,对照元素周期表来讲,而是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让他们根据学过的元素周期律的知识,自己画一张元素周期表,当一回“门捷列夫”,结果学生争先恐后,多数人都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元素周期表,虽然与门捷列夫周期表不一致,甚至较丑陋,但学生的潜能被挖掘出来了,既应用了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又意识到自己能力的缺陷,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设立疑问,引导创新。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了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先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如在讲授Fe(OH)2的制取时,笔者通过演示实验,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连续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最后得到的是Fe(OH)2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对这个实验应该做怎样的改进,才能得到纯净的Fe(OH)2?你能想出其它的方法吗?学生都会积极思考,开动脑筋,想出许多方法来。这时,需要教师指导,在同学们想出的方法上不断设疑,使他们能够懂得这种方法是否可行,应该从什么地方思考,从什么地方创新才能成功;同时使他们明白,创新也不是闭门造车,要有可行性。
  3.运用实验,探究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获得感性认识,再引导他们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方法来认识实质、掌握规律,完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很多学生由于受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影响,认为铜不会跟氯化铁反应。对此,教师不能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多向他们提问:你们认为不反应的理由是什么?如何证明自己的结论?能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来证明吗?通过实验,你还有什么新发现?等等。从而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去探究反应的原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以及一般性的规律,使他们在探究中学习创新的方法。
  4.改进手段,鼓励创新。
  创新教育确立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单靠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是难以实现的,而且这种教学手段也不能适应现代学校教育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网络教学等手段,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从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主动探索学习的方式转变、从教师的单向“灌输”教学向交互性教学和协作性学习的转变、教师从单纯讲授知识的“讲解员”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练员”转变。在信息传播手段现代化的今天,学校教育如果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仍然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只能是知识的重复,不会是创新,创新教育难以实施。教学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总之,在高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今天,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在教育实践中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把素质教育推向更高层次。

推荐访问:浅谈 新课程标准 创新 教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