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1日 03:49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赏怎么读_赏在读中得

发布时间:2019-01-19 06:24:42 浏览数:

  摘 要: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方法有很多:重视诵读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前提;通过求同存异、以点带面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将阅读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水平;强调多元化解读,发展学生的鉴赏个性。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鉴赏能力 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那么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深化热爱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道德修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一大亮点。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文学鉴赏能力就是指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象、表现形式、风格特色,以及审美价值进行感知、领略、理解、品味和想象,并作出鉴别、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即审美能力。美的事物需要人去感知,学生审美的关键在于培养他们鉴赏美的能力。所以我们要鉴赏文学作品,就必须从作品本身出发,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通过与作家、作品“对话”,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下面,我试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出管窥之见。
  一、重视诵读,开启学生的鉴赏之门。
  “三分文章七分读”。由此可见诵读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前提,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养成朗读成诵的习惯。教师在教授之前必须声情并茂地范读,有条件的可以播放录音。分析《荷塘月色》时,我通过范读、反复指导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深刻地感悟,进而上升为理性的阐释。比如:有学生说,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总感觉“我”并不开心,为什么?另一学生接着说,总感觉画面笼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挥之不去,是因为“这几日心里颇不宁静”。作者心里为什么不宁静?话音未落,有学生说是社会背景造成的。另一学生补充道:“作者是爱国学者,他忧虑国事,又苦苦找不到排遣的办法。”整个读的过程则成为学生与作者情感共鸣的过程。总之语文重视诵读是关键,细细品读,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再现人物和意蕴,体悟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及深邃哲理。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此开启了鉴赏之门。
  二、求同存异、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1.通过比较阅读,激发学生的鉴赏主动性。
  在新教材的教法研讨中,比较阅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种。文本解读中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作品、作家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确定了事物间的异同,还要深入地解释这种异与同。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使比较不流于肤浅,从而达到对作品深入理解的目的。例如同样是写月亮的作品,《望月怀远》中情与景完美结合,通过清丽而深远的意境传达浓郁的真情;《春江花月夜》中,既有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赏,又有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还有对永恒人生哲理的探求。在比较阅读过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鉴赏的主动性。当然品味词语也可采用比较法,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词中“乱石穿空”一版本又作“乱石崩云”;“惊涛拍岸”,一版本又作“惊涛裂岸”。教学时我便把“崩云”“裂岸”引入课堂,让学生品评其优劣,从而收到良好的鉴赏效果。
  2.采用“以点带面”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所谓“以点带面”法,就是以所学的一个阅读材料去辐射更多的阅读材料,从而让学生掌握一类文章,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归类能力,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学了柳永的《雨霖铃》,学生对词中的“离愁别绪”有了很深的体会。我要求学生以点带面,以柳永的《雨霖铃》去辐射另外一些以“离愁别绪”为意象的诗词。如苏轼的《江城子》、李煜的《相见欢》、欧阳修《诉衷情》、晏殊的《清平乐》等,无论是妻离子散的凄凉,情人相思的煎熬,抑或友人分手的不舍,都为多愁善感的词人所捕捉,他们用多情之笔流泻下了当时的感动。在语文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去揣摩作品,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而且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阅读教学生活化,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把自己对某篇作品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了学生,学生就会有同样的感受、理解、体验的。教学不应是告知、传递、赠送,而是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这“碰撞”就在于让学生联系生活、感悟生活。如在教学《拿来主义》时,学生认为对待事物当然得“拿来”,需要的则拿,不需要的则扔或销毁,理所当然的事,用不着学。于是我抓住“需要”两字问:“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不需要的’?”他们一致回答:“‘需要的’是鱼翅等精华的东西,‘不需要的’是烟枪、烟灯、姨太太等糟粕。”我追问:“那你们从你们偶像身上拿来什么精华部分?”他们听后一片默然,然后又议论纷纷,最后达成共识:追星族往往效仿明星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甚至“酷”的神情,但这些不是精华。那怎样才能获取精华部分呢?学生便主动地把眼光投向课文中的拿来主义的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通过这样联系实际,学生感受到这篇文章对于自身的指导作用,也就乐于为之了。因此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作适时适度的“点”、“联”,把生活引入阅读之中,从而开辟出阅读教学的一片新天地,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也在悄然提升。
  四、强调多元化解读,发展学生的鉴赏个性。
  鉴赏是带有极强的个人主观色彩的,偏重于个体独特的感受。鉴赏除了读物本身的因素外,与读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读者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欣赏习惯等。我们要特别注意科学引导,以免学生产生不良的倾向。然后进入鉴赏的高一级层次,那里面有很多研究和创造性的成分,而那种成分不能离开那个原来的基本理解。在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的基础上再来进行多元化解读,再加上自己的感受理解,创造出自己知道的意义,这就是创造性阅读。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鉴赏热情便会得以充分发挥,并有效发展自己的鉴赏个性。如在《雷雨》中往往容易给剧中的周朴园贴上“虚伪、凶狠、自私、无耻的反动资本家”的标签。然而我上该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观看课文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一段录像,然后出示一个讨论话题“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情?”引起学生争鸣,形成有价值的冲突,由于学生对该剧获得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竞相发言,纷纷从课文中找出能支撑自己观点的语段。有人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虚伪的,有人认为是有真情的,甚至有人认为周朴园也是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他赶走侍萍是由于社会及家庭的压力。正可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不仅在于学生生活体验的不同,还因为许多文学作品存在着“空白”及“未定点”,这些“空白”及“未定点”,也为学生的个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慧眼独具地发现它们,并要让学生学会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充满感情地通过语言文字去联想,去想象,去创造,去丰富这个形象,形成自己的“哈姆雷特”。再如阅读《失街亭》,传统的观点是马谡自以为是,不听诸葛亮的再三告诫,不听王平的劝说,一意孤行,导致战争的失利。面对这个传统的观点,我鼓励学生通过多方查寻资料,在充分了解历史事件、大量占有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独立思考,仔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定要一致呢?我们要让学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重视多元化解读就为其提供一个有力的平台。
  总而言之,鉴赏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的一种,也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境界。它是在阅读过程中渗透个体主观思想和情感体验,从而发现作品的美感因素,达到美的享受。然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并不只是高中阶段特有的任务,也不能说只有到了高中才具有培养的可能与必要,只是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具有特定的意义。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更是明确要求考生应“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每年高考试题总要涉及这项内容,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已不是视课堂教学时间多少随意决定是否穿插其中的问题,而是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教研课题放在每位教师的案头。
  叶圣陶说得好:“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去采,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就让我们都来探讨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方法,并研究相应的教法和学法,这将使学生思想更深沉,情感更丰富,我们的教学也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3]阅读教学“整体性”原则的多元思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1-2.

推荐访问:中得 在读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