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0日 06:16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揣摩语言教学三法]语言揣摩与感受

发布时间:2019-01-24 06:20:37 浏览数:

  揣摩语言就是用心感受、理解、品味语言所蕴含的深意和表达的丰富情感。养成揣摩语言的习惯,可以加深对语言文字运用技巧的理解,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语感增强了,阅读时知道如何咬文嚼字,能领会文章的言外之意,写作时懂得如何斟词酌句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语文素养就提高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扎扎实实进行揣摩语言的训练呢?笔者归纳总结出以下三法:
  一、比较揣摩法
  常言道:“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白。”比较这种方法,对人们理解事物具有重要作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形式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辨别其异同或高下,就是比较揣摩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在揣摩语言中运用最多。
  (一)换位比较
  张志公先生说:“词序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有时,把一个词挪一挪位置,句子就不准确,不流畅了;有时,改变一个词的正常位置,句子反而更有表现力。因此,有些句子我们可以把其中的关键词换个位置来比较一下,看它们是否准确流畅,是否有表现力。如朱自清《春》的末尾一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把“花枝招展”移到“小姑娘”之前,句意没变,效果一样吗?一比较就会发现:文中的句子是朱自清有意运用的定语后置的手法,一方面突出春天姹紫嫣红的特点,一方面还协调了音节,使语言生动多变,摇曳生姿。
  (二)替代比较
  揣摩语言时,发现某个句子、某个词语或某个标点符号的表达作用不易把握,可试作把它换成另外的词语或标点符号,这样一比较,其表达作用就出来了。如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我们将上下文中分别形容“启明星”和“月亮”的词语“令人注目”和“光辉四射”交换位置,经比照就明显看出启明星和月亮的亮度毕竟不同,用“令人注目”来形容启明星特别有分寸,而在夜空和星星的映衬下,银盘似的月亮用“光辉四射”来形容更显得精当。启明星的“令人注目”,月亮的“光辉四射”,也隐含着作者的喜悦赞美之情,在词语运用的变化差异中,这种感情被逐渐推向高潮,体现出感情抒发的层递性特征。
  (三)取舍比较
  有些句子中一个词语或一个标点符号都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无这个词语或标点符号直接关系到这句话是否准确、是否有表现力,因此,我们可以用取舍的方法来比较,品味这些词语或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原稿中有这么两句诗:“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后来编入教材时删掉了“那怕”。笔者指导学生品味这两句诗时,将“那怕”重新加入诗句,进行比较,不难发现“那怕”是一种猜测的语气,去掉“那怕”更能表现诗人大胆的肯定和浪漫的理想。另外,试想若将“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了”,换成“亮了”好不好?通过比较品味,得出星星本是恒星,一直在发光,没有由暗到亮的过程,只有由隐到现的过程的结论,由此更能领悟出作者锤炼词语的精妙。又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的意义》中有这样两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应当赶快生活。”这两句话中的逗号表示提顿,突出主语“人”,有较强的警示性。如果去掉它们,就变成很平淡的一般陈述句,且朗读起来也不会那么铿锵有力了。
  二、质疑探究法
  所谓质疑探究法,就是对关键字词或语句,通过设问回答来咀嚼品味、深入剖析语言的一种方法。对一个较长句子的理解,要抓住关键字词多次设问质疑,逐步揣摩语言的内涵。如莫怀戚的《散步》的结尾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如何准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不妨先设问揣摩:为什么说“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因为“我”背上的是年迈的母亲,妻子背上的是年幼的儿子,“仔细”地走,表现了家庭温馨的亲情和尊老爱幼的美德。再设问:为什么说“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因为“我”和妻子作为中年人,肩负着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的使命,世界就是由无数个我们这样的家庭组成的。通过这样多次地质疑探究,深刻地感悟到句子的人文内涵:珍惜亲情,承担责任。
  三、直观演示法
  在一些记叙文里,有时候人物的神情、举止有很强的表情达意作用。遇到这样的内容,我们不必急于让学生去分析去理解,可先让学生尝试着把人物的这些神情、举止表演一下,然后再去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可能效果更好一些。例,如魏巍的《我的老师》第三段描写了一个老师假装发怒打“我”的细节――“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指导学生品味这个动作时,可不按老模式要学生说出好在哪里,有何作用,先指导学生把这个动作表演一番,掌握打的分寸:这里的“打”就像亲娘打孩子,高高地举起,轻轻地放下;教鞭就像是在空中的某个东西受了地球的引力自然“落”下,而不是“抽”下、“挥”下;要“打”出“她爱我们”的情状。通过演示和体会,这个动作的妙处就不言而喻了。类似的句子还有周立波的《分马》中这样一节:“老孙头跑到柴垛子边,抽根棒子,撵上儿马,一手牵着它的嚼子,一手抡起木棒,棒子抡到半空,却扔在地上,他舍不得打。”都德的《最后一课》的结尾:“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在教学中,老孙头那要打又舍不得打的矛盾心情,韩麦尔先生那无以言传的失国之痛,都可以通过这些直观的动作体现出来。
  (彭明兰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初级中学224700)
  

推荐访问:揣摩 语言 三法 教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