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4日 19:11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临邑凤鸣湖周围开发吗 失而复得的岐山凤鸣禅寺石造像

发布时间:2019-01-26 06:15:42 浏览数:

  凤鸣禅寺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凤凰山下的凤鸣镇堰河村,堰河村原有凤脉寺,创建无考,据地方文献记载,清乾隆年间,该寺院规模宏大,碑刻林立,香火旺盛。1970年,为了方便该村学生上学,堰河村小学占用了寺庙仅有的几间大殿。
  1980年5月22日,因校舍破旧,村民在校内进行了校舍改造扩建,在开挖地基时挖出了一组精美的造像:一大两小,均为石刻的佛造像。岐山县博物馆在得到消息后立即来到村中,欲将这三尊石造像征集回馆,并集中保管。但堰河村村民们坚持认为该组造像是从凤脉寺旧址出土,是保佑该村的神像,欲重新选址修建寺庙安放佛像,于是将造像藏起来。经岐山县博物馆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村民才极不情愿地将两尊小佛像上缴给博物馆收藏。岐山县博物馆考虑到大佛像体积大,且将近2吨重,同时考虑到村民的意愿,于是同意堰河村村民将大佛像保存以便供奉,最后只征集了两尊小石佛像,大石佛像就此留在了堰河村。
  1982年,堰河村堰西组在村南新建起了一座寺庙,名为凤鸣禅寺。寺院建成后堰河村村民把原凤脉寺旧址出土的汉白玉佛像供奉在凤鸣禅寺。
  岐山县堰河村出土的石造像共三尊,一尊为麻石,两尊为汉白玉:
  明麻石雕座佛坐像(图1)高24.5厘米,肩宽12.5厘米,麻石质。造像头有肉髻,额头有白豪,两耳垂肩,身着通肩袈裟。造像胸部外露,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左手掌心向上,置于腿上,右手置于右膝掌心向下,是为佛像中“降魔印”。造像背部底座还刻有“李威景”三字,应为功德仕主之名。该造像经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明汉白玉佛坐像通高26厘米,肩宽13.5厘米。造像高肉髻,身穿通肩袈裟。上身外露,盘膝跏趺坐于莲台上。佛像面部方圆丰满,双手施“禅定印”。额有自豪。造像背部下方刻有铭文,内容为“功德仕主李五妻赵氏男李威景氏”,可见与同出土的麻石雕坐佛像都是李威、景氏等出资雕刻的。该造像经鉴定亦为国家三级文物。
  汉白玉释迦牟尼坐像通高1.3米,肩宽0.62米。该造像为坐姿,头饰螺髻,面相丰满圆润,额间印堂穴有白毫相,双眉弯如新月,慈眉善目,上身着通肩袈裟,袒胸露右肩,结跏趺坐,亦作“降魔印”。右臂贯钏,双腕戴镯。这尊造像,质地洁白晶莹,造型精美,雕刻刀法娴熟,温润细腻,面相略带微笑,给人一种慈祥安宁而又不失庄重之感。其服饰由原来印度或西域式的褒衣博带式逐渐地演变为汉民族的形式,发髻由球形高发髻变为馒头状螺髻,这些都是佛教在中国流传过程中逐步汉化的反映。其雕刻手法以圆雕为主,加以浮雕、线雕表现细部,身上的衣纹线条奔放道劲,平直舒展,各种艺术手法的刻画,使整体与各部位相互呼应,构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了高超的雕刻艺术水平。从其雕琢风格、服饰、面相以及同组发现的另外两件石造像底座铭刻字体特点等方面推断,三尊出土佛像均应为明代造像。这件保存完整、造型精美、雕刻细腻的明代汉白玉释迦牟尼坐像,经陕西省文物局文物鉴定组鉴定为珍贵文物二级品,是研究宗教历史及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珍贵资料,对于佛教史的发展演变诸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然而,这件精美的汉白玉释迦牟尼坐像,竞成为盗贼和文物贩子的目标,他们在2010年的12月14日盗走了这尊石像。这尊造像的丢失,一时间成为岐山地区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面对案件和各种传言,岐山公安机关压力极大,为了尽快破案,追回被盗石佛像,岐山警方联系周边地区的多起佛像、古钟失窃案,成立专案组进行并案侦查,很快发现一个分散多地的十几人犯罪团伙。并抓获嫌疑人11人,2011年7月5日,警方追回了已被倒卖至山西的该尊释迦牟尼坐像。
  今天这尊珍贵的明汉白玉释迦牟尼坐像重新回归凤鸣禅寺,供人们参观、祭拜,而想求得一夜暴富而盗窃文物的犯罪分子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责编 有仪

推荐访问:岐山 造像 失而复得 禅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