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03:59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坚持科学治水为静海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建设什么提供有力支撑

发布时间:2019-01-29 06:22:55 浏览数:

  摘要:在水资源问题上,如果我们不注意节制自己的行为,不注意有效地保护节约水资源,水资源就不能永续利用,经济就无法发展,社会也不可能取得进步。   关键词:水资源社会发展经济
  Abstract: On the issue of water resources, if we pay no attention to control their behavior,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the water resources conservation, water resources can not be sustainable use, the economy will not be able to develop, the society also can not progress.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不会有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水利建设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促进经济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离开了水的支撑和可持续发展,一切经济社会的发展都不可能长久。在水资源问题上,如果我们不注意节制自己的行为,不注意有效地保护节约水资源,水资源就不能永续利用,经济就无法发展,社会也不可能取得进步。
   一、水资源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经济资源。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经济资源,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它的有和无,多和少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快和慢,社会环境的优和劣,必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建国以来通过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兴起,人们对水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即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对城市的发展更是息息相关,世界上几乎没有一座城市和文明的发源地,不是依水发展起来的。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国的黄河、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中东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都孕育了人类的文明。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的文明,就没有城市。相反,由于水源的枯竭致使城市变为废墟甚至国家消亡的例子在世界也不鲜见,如中国的楼兰,文明古国巴比伦等,都因干旱缺水面衰亡消失。在今天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下,尤其需要水的保障来提升,要创建人水和谐的生活环境,没有水利提供防洪安全屏障和建立起有效的水资源供给体系,就不可能实现。因此要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必须高度重视水利,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2、水资源是稀缺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淡水占总水量的2.5%,真正易于利用的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的小部分约占全球淡水资源的1%,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100方,天津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50方,属严重缺水地区,仅静海县水资源总量缺口就达1.73亿立方米,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3、水资源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建国以来,兴建的各类水利工程,在抵御洪涝灾害和特大干旱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减少了生命财产的损失,其减灾效益十分巨大。静海农业节水工程近年来先后建成高效农业节水项目区169处,新增节水控制面积17.22万亩,节水面积达到66.22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后大田地平均每亩增加产值200余元,设施农业每亩增加产值达4000元以上,可以说没有灌溉的发展就没有农业的进步。据专家测算,水利的投入和产生的效益比例为1:7以上。
   4、保证用水安全是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水利工作对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可以概括为满足人的饮水需要,满足粮食发展需要,满足防洪安全需要,满足经济用水需要和满足生态用水需要。加快水利发展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治国之道在于治水,把水治好了,经济就发展,社会就稳定,如果忽视了水利,经济则衰退,历史证明水利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水安全问题更多更复杂。当前水安全上的问题主要是洪涝威胁、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如何与水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如何保障水资源的永续利用,这些重大复杂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必然会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增加新的社会矛盾。要提高水资源的驾驭能力,确保水资源安全的高度和有效供给,必须提高水资源的管理水平,实现依法治水,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二、坚持科学治水,静海水利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
   静海县作为天津的南大门,地处海河下游,是海河流域南部水系洪水汇流的主要缓洪区和滞洪区。国家防总确定的蓄滞洪区,面积达1284.8平方公里,占全县毛面积的90.8%。担负着保卫天津市和津浦铁路汛期安全的重要使命。由于这些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我县历史上多次遭受洪、涝、旱、碱的危害。水利的重要性在静海尤其突出。
   建国后经过几十年的水利建设,全县共建设了国有扬水站24座,设计能力352.3立方米/秒。大Ⅱ型水库1座,蓄水能力1.8亿立方米。全县有干渠36条,总长度522公里。支渠386条,总长度1030公里,初步形成了调蓄结合、排灌结合、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渠渠相通、站站相连的水利格局。十一五以来,静海水利工作围绕新的治水思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水利发展观念,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水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保障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改造工程惠及农村百姓。在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方面,投资4300万元,建成单村除氟降盐站130处,集中除氟降盐站4处,累计解决325个村,12.9万户,3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在农村管网入户改造工程建设方面,投资2亿元,在全市率先建设了农村集中供水厂,共建成30处集中供水厂,使全县17个乡镇,350个村、 13.6万户、41.4万人实现了24小时供水,农民饮用水不方便问题得到解决,使我县农村居民生活饮水实现城镇化。
   二是农业节水灌溉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成效明显。按照“设施农业、水利先行”的工作思路,近五年投资9870万元,先后建成高效农业节水项目区169处,新增节水控制面积17万亩,节水面积达到66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是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进展顺利。投资1.9亿元,先后实施了生产河、青年渠、迎丰渠、港团河、七排干、王口排干、团结渠、南运河等重点河段的清淤治理工程,开挖干渠93公里,清淤扩挖土方424万方,提高了河道灌排蓄能力,并有效改善了河道水环境。
   四是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近年来共投资8283万元,完成了八堡、大邱庄、良王庄、西钓台4座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投资9.6亿元,实施了团泊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团泊水库浚深改造工程及东围堤外扩工程。
   五是防汛抗旱能力进一步巩固提高。加大了防洪工程和应急度汛工程建设力度,五年共投资1869万元,重点对独流减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和马厂减河险工险段进行治理,使我县行洪河道抗御洪水能力得到提高。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投资4200万元,修建防洪撤退路23条,总长度62公里。为我县安全度汛提供了保障。
   六是完成了近几年引黄济津输水工程的三清一堵及保水护水任务,特别是2011年在市局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引调黄河水向团泊水库蓄水1亿立方米,有效改善了静海的水生态环境。
   三、静海水利工作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静海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撑。
   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改造工程,极大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自2001年,我县在全市率先实行了农村集中供水模式,建设了30处集中供水厂,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县农村供水事业发展的新路。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使农村供水从过去的每天限时供水变为24小时供水,水压、供水时间得到了保证,洗衣机、热水器、太阳能等得到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也使农村生存环境、生活条件和卫生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村容村貌显著改观,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也为实现城乡居民用水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我县农村集中供水模式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是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民收入。根据我县设施农业发展重点,推广应用精准节水新模式、新技术, 节约了水资源,降低劳动强度,有力地推动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后大田地平均每亩增加产值200余元,设施农业每亩增加产值达4000元以上,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三是团泊水库除险加固及浚深改造工程,为团泊新城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水库除险加固及浚深改造工程的完成彻底消除了水库隐患,进一步提升了水库功能,2011年10月底实现了引黄向水库蓄水,使团泊水库再现生机活力,有效改善了水库周边的水生态环境,对加快推进团泊新城建设、水库周边地区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天津举办2013年东亚运动会具有积极的生态景观作用。
   四是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进一步改善了我县水生态环境。近年来,通过对青年渠、团结渠、南运河等重点河段的治理,提高了河道灌排蓄能力,通过加强河道水环境治污力度,封闭河道排污口,加大对取用水企业的监管,有效改善了河道水环境,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为实现我县天蓝、水清、地绿的目标做出了贡献。
   五是加强水资源管理,进一步提高了社会节水意识。通过强化水资源管理,推进水源转换工作,减少了对地下水的开采,有效规范了水资源的开采秩序。按照“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大监督执法工作力度,做好已审批水保方案的监督检查,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得到了良好的贯彻执行,使静海县水土保持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
   静海水利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促进了经济发展,但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适应。我县近年来连年干旱,境内河流干涸,工农业缺水严重。缺水仍然是制约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且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加强,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二是水生态环境恶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适应。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日趋恶化。三是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不适应。
   四、坚持科学治水思路,建立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水利运行机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要改变当前水利工作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局面,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水利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整个发展过程,努力解决好水利发展中的各类问题,积极探索科学发展之路。要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水资源实施综合治理,正确解决面临的洪涝灾害,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和水土流失问题,特别要加强水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有效治理,注重节约,加强保护,优化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确处理水与生态的关系。针对洪涝灾害,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和水土流失问题,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重新调整思路,解决洪涝灾害,要实现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从无序、无节制地人水争地向有序调度,人水和谐转变,注重雨洪利用实现洪水资源化转变;解决干旱缺水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设节水型社会。从体制机制入手,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防治水土流失,要加强治理,解决水污染问题,强化排污机制管理,从源头杜绝并治理水污染。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认真研究和总结水利建设自身对生态带来的影响,把维系良好的水生态系统作为水利工作的基本目标。
   2、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考虑水的承载力相适应。
   我国水资源十分紧缺,目前人均2100M3,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鉴于水资源承载能力 ,进行的开发利用项目必须考虑水资源的容量和可用量,超过了水生态平衡,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一是要制定水资源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要“量水而行”。二是注重水资源的配置合理分配,统筹安排。要优先考虑生态用水,以防止水资源枯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全面实施节水,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要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确立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强水污染治理,通过大力推行污水处理和污水资源化措施,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搞好水功能区区划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三是积极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运用市场经济机制来开发利用水资源,建立水权管理制度,完善价格机制,建立起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全社会节水保护水,提高水资源和利用效益和效率。
   3、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建立起科学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快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使水资源管理机制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推荐访问:静海 治水 社会发展 坚持科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