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1日 13:34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钱学森的励志故事 [钱学森爱国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02 06:15:48 浏览数:

   摘 要:钱学森是科学的巨匠,更是爱国者的楷模,他的爱国思想博大精深,曾影响着许多莘莘学子回国效力。钱学森爱国思想主要内容有: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历尽艰险,回到祖国;倾其一生,奉献祖国。其成因既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钱学森爱国思想告诉我们:不但要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而且要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的优秀品质,这对增强个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有裨益。
   关键词:钱学森;爱国思想;研究
   中图分类号:N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08-03
  
   作为世界最古老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许多优秀民族传统,爱国思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儿女报效祖国的重要因素。近代以来,在无数的科学家中,钱学森无疑是最伟大、最杰出者之一。他不仅是科学的巨匠,更是爱国的楷模,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对中国国防科技事业以及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钱学森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研究钱学森的爱国思想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钱学森爱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钱学森爱国思想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学者们从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进行了考察、论述。笔者试图将钱学森爱国思想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在一代代学子中,勤奋学习、成绩优异者虽不乏其人,但是学习的目的和动因却各式各样。而钱学森为报效祖国而刻苦学习的目的性是很明确和很突出的,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激励下,加上他的天资,使他终成一代伟大的科学家。
   钱学森的爱国思想首先是他的学习方面。钱学森从小品学兼优,他的老师曾毫不吝啬地为他写下“学业上、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出类拔萃的”评语 [1]。在考大学时钱学森是以机械学院第三名的成绩被录取的。钱学森回忆到:我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二部(理工科)毕业后,于1929年夏考入上海交大机械工程学院。记得当录取名单在上海《申报》公布时,我在机械工程学院的名次是第三;第一名是钱钟韩,现在的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第二名是俞调梅,现在的上海同济大学教授。不过他们二位后来都转入其他学院,只有我留在机械工程学院,并于1934年毕业于机械工程学院铁道机械工程门(注:指专门化)[2]。然而,钱学森并没有沉溺于自己的书斋生活,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在留学于加州理工学院的第一学年,他尽可能地搜集了全世界关于航空学方面的资料,每天花在读文献的时间可超过10小时。另有件趣事发生在一年的圣诞节。那天,别人都出去庆祝,有一个犹太学生清早去教室复习功课,他以为教室里只有他一个,于是将收音机开到最大音量。但一会隔壁墙上传来“咚、咚、咚”的敲击声,他才知道原来还有更用功的学生,后来知道是中国学生钱学森。这种努力学习,对知识的孜孜以求使得钱学森的知识逐渐广博,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诸多领域崭露头角。在钱学森勤奋的背后,是家人和祖国人民的殷切期望,正是这些期待支撑着钱学森一直努力下去、奋斗到底!正如他所言:我是中国人,我到美国来是学习科学技术的,我的祖国需要我,因此,我总有一天要回到中国去的。我从来也没有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3] 。
   (二)历尽艰险,回到祖国
   2007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中写到: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对于钱学森这位大科学家艰难的回国路程,有些人也许会认为钱学森的回国只是由于美国政府的迫害,其实跟美国政府的行为有关系但是关系不大。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写到:事情本来可以不这样的。钱学森本可以等待事情平息,先从事一些不涉及国家机密的研究工作,忍到麦卡锡主义逐渐消失于历史的记忆中。如果在这一连串事件中有一个微小的环节没有衔接上,钱学森的故事以及世界历史可能被改写[1]。同时,钱学森也面临种种的诱惑:钱学森比谁都清楚,回国不只是意味着要放弃一个在备受支持的环境下与一流人才共同解决最前沿问题的机会,一旦他返回中国,他在科学领域继续有所突破的日子就结束了[1]。但是,钱学森为了使祖国人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毅然放弃了一切,只身回到祖国。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个留学人员学习。
   (三)倾其一生,奉献祖国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做一阵子好事也不难,难的就是做一辈子好事。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为国家奉献一阵子不难,难的就是奉献一辈子。而钱学森的一生是忘我奉献的一生,尤其是在其回国之后。1949年建立的新中国焕然一新,但是新的几乎是一张白纸。1954年6月毛主席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4]就是在这样的工业基础上,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回国为祖国的现代化服务,使我国的国防工业有了迅迅猛的发展。“两弹一星”的成功凝聚着钱学森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辛劳和汗水,但他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5]。《党章》明确指出: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6]。笔者认为,像钱老这样的大科学家对祖国做出的贡献是难以用物质衡量的,钱老享受一点也是应该的或者说是合情合理的。然而钱老却不认同。几十年如一日,他居住的房子仍是20世纪50年代盖的公寓房。在晚年,由于钱老听力的原因,保健医生为他买了进口助听器,当他听说几千元时就不戴了,还用原来的旧的。钱永刚说:父亲一生都非常节俭,生怕浪费国家的钱。而他用自己的钱却“毫不含糊”。1962年,钱老将所其著的《物理学讲义》和《星级航空概论》的稿酬全部捐给了国家。1978年,又将为他父亲钱均夫落实政策补助的3 000多元作为党费全部捐给国家。1994年荣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获100万港元,2001年荣获第二届“霍英东杰出奖”获100万港元,这两笔奖金的支票钱老还没拿到手就让秘书代他写委托书全部捐给了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他不仅为国家奉献了自己毕生的智慧,而且为国家捐献着属于自己的财富。
   二、钱学森爱国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往往要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家庭环境的影响;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有人类先进文化的影响。我们不仅要研究和学习钱老的爱国思想,而且要探寻钱学森爱国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为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探索历史性的启示,寻找爱国主义教育的规律。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任何人都会生于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环境。在这些社会环境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人在不断成长,影响着社会环境,同时也受社会环境的制约。而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钱学森也不例外。钱学森出生于辛亥革命后的几个月。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随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古老的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大批仁人志士、爱国者前仆后继为祖国做出自己应做的贡献。由于钱学森的父亲身居要职,使得钱学森从小就可以接触上层社会和古都的千年风韵。同时,钱学森所处的环境跌宕起伏、风云变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自觉不自觉地萌发了爱国的思想和情感。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如果说一个人的成长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那么家庭环境的作用更大。家庭环境是人才造就的第一环境,尤其对于一个优秀的人来讲,特定的家庭成员的文化结构、道德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所形成的特定的家庭文化氛围,必然会使生活其中的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无法抗拒的,是在长期的不经意间完成的。钱学森的爱国思想在受家庭环境中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家训的影响,另一个是父母的影响。在杭州钱家是大家,历史上的钱�曾是五代十国中的吴越王。钱�一直亲民、爱民。他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奖励垦荒,发展农桑,为“人间天堂”的杭州奠定了基础。为了使百姓少遭受战乱之苦、流离之苦,他“纳土归宋”成就了千古美名。据考证,钱学森的父亲是钱�的第三十二代世孙。他曾说:“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吧。”[8]在其家训国家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9]钱学森爱国思想的深层次原因与其父母是分不开的。钱学森曾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8]钱均夫早年就读于杭州求是学院(浙江大学前身),后留学日本,品学兼优。钱均夫是个爱国学者和教育家,看钱学森对书籍感兴趣,便对他说:“长大了要好好读书,不光读这些我们先人留下的书,还要读外国的书,不光学习国学,还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把中国建设得富强起来。”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是杭州富商的女儿。她知书达礼、为人热情、性格开朗、心地善良,同时具有极强的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和刺绣技能。钱学森惊人的数理逻辑天赋得益于母亲的遗传。章兰娟配合丈夫“兴教救国”的抱负,给钱学森讲述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讲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故事……这些都深深的烙在钱学森心里,潜移默化地铸就了他那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心。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个人发展的重要依托,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关乎每个人能否健康成长。而钱学森所上的学校几乎都是一流的学校:在北京上过蒙养院(幼儿园)、京师女子师范学堂附属小学校(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堂附属小学校(今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和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及交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这些不仅是当时,即使是现在也是一流的学校。一流的学校、一流的老师培育了一流的人才。这些老师在不同程度上陶然着钱学森的爱国之心。钱学森曾回忆道:他的中学国文老师董鲁安,经常在课堂针砭时弊,表示厌恶北洋军阀政府[9]。学校老师们对钱学森的影响颇深,后来他说:“我若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皆与老师教育不可分!”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古老的中国,由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国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存在方式,这就酝酿了中国独特的“家国同构”现象,形成了宗法社会。“家即是国,国即是家”的理念深深影响着一代代国人。钱学森从小生活在一个优越、富足但又充满书香气味的家庭,在父母的熏陶之下,已经深深地烙上了国即是家的痕迹。父母给他讲《水浒》的故事,带他参观岳飞庙,教他中国古代经典书籍,这样爱国的思想慢慢地浸染着钱学森。钱学森曾说过:“这里谈的是青年人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的国家具有举世瞩目的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和继承”。[10]
   三、钱学森爱国思想的当代启示
   钱学森爱国思想留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研究钱学森的爱国思想,探寻钱学森爱国思想的博大精深及成因,弘扬钱学森崇高的爱国情感、自强不息的精神及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的高贵品质也许是我们的重点。
   (一)学习钱学森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的一生漫长而短暂,保尔柯察金曾说:“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而钱学森的一生是孜孜不倦求索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在美国的20年是钱老奋发图强、努力学习、超越自己导师冯卡门的20年。从1955年回国到80年代退休是他为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拳拳奉献的几十年。80年代钱老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本是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安度晚年的时光。但这一切对于钱老来讲不是结束,恰恰相反是钱老学术、人生的第三个辉煌时期。钱老开始深入钻研自己的学术领域,并始终关注国家的发展。沙草产业理论、山水城市、思维科学、人体科学等诸多领域都闪烁着钱老天才般的见解。在“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后,钱老亲笔写了贺词:“热烈祝贺神州五号发射成功向新一代致敬!”在生命的最后,钱老仍关注的是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并引发了一场教育界的革命。钱老家里最多的家具是书柜,有将近50个。他亲自剪过的629袋剪报(总共24 500份)、阅读过的15 000多册期刊以及他3 300多份端庄秀丽的书信[8]等,早已告诉了我们成为大师的秘诀。只有拥有了这份执着、这份坚持、这份生生不息的精神,才能拥有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才能为祖国更好的做贡献奠定基础。
   (二)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
   回望钱学森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一生与国家的命运联系的是那么的密切:他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将自己的一生融于国家的建设需要之中。不论读大学还是出国留学,钱学森的事业发展总是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相结合。1881年,以西方零配件组成的中国第一台蒸汽机问世,而从开平煤矿到附近的大运河的一段7英尺长的铁轨是当时中国仅有的铁路[1]。人们似乎看到的是铁路逐渐成为一种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武器,人们认识到控制铁路,也就控制了中国。这时铁路工程师的需求逐渐上涨。为了能够成为合格的工程师,满足祖国的需要,钱学森毅然填报了当时机械工程系最好的交通大学。在一・二八事件中,钱学森清晰地看到靠铁路是不行的,中国的空军力量几乎不堪一击,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这大大刺伤了正在上海读书的钱学森,他认为航空专业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于是他通过“庚款留学”,在美国一待就是20年。据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回忆:钱老一直认为搞“两弹”这种工程项目是组织上的任务并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因为那些都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而他真正的兴趣是在学术领域,是在思想创新。当然“两弹”也有创新,但原理是早已经解决了的。但由于当时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钱老毅然选择了“两弹一星”的研究工作,使中国的导弹、原子弹研制成功提前了20年。
   一个人一生如果能够从事自己所爱的专业是件幸福的事,但一个人如果能将自己所爱的专业和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相结合并为祖国做出贡献则是件伟大的事情。
   致 谢: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导师钱永刚教授和卢黎歌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谨此鸣谢。
  
  参考文献:
  [1] 张纯如.蚕丝:钱学森传[M]. 鲁伊,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2] 叶永烈.钱学森[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 祁淑英,魏根发.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M].保定: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钱学森.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N].光明日报,2001-5-10(A01).
  [6] 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 叶永烈.走近钱学森[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9] 钱氏家训[J/OL].腾讯新闻http://news.省略/a/20100731/000135.htm.
  [10] 魏根发,祁淑英.钱学森[M].保定: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 高惠琦]

推荐访问:爱国 思想 研究 钱学森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