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1日 11:09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公车改革 公车改革再上路

发布时间:2019-02-08 06:31:04 浏览数:

  近日,发改委会同财政部等17部委共同制定了《“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方案中表示,将加快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国政府机构公务用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开展公务自行车试点。近几年全国“两会”期间,公车改革多次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而且大家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希望公车问题尽快驶出民众心中的“拥堵”。特别是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并把加大公车整治放到了国家政策层面,由此也看到了政府关于公车改革的决心。
  
  触目惊心的公车腐败
  在我国,公车消费一直是一本糊涂账,至今谁也说不清全国到底有多少辆公车、有多少人配备了公车、一年开支了多少费用。前不久,有专题研究报告称,我国每年用于公车的消费高达5600亿元。也就是说,全国财政收入的6%左右被“冒了烟”。随着公车开支费用的居高不下,暗藏在四个轮子下面的各种腐败也渐渐浮出水面。
  一是超标采购没商量。2010年12月份,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财政厅一次性采购25辆奥迪A6。每辆单价为34.98万元,25辆就是900万元之巨。随着社会消费档次的不断提升,公车超标采购问题越来越突出。
  二是公车私用寻常事。在我国现有体制下,许多县处级领导们基本都配有专车、专职司机,出门行车自有他人效劳,不须大小官员们自驾。但现实情况是,公车私驾现象非常严重,因为私用公车有人陪驾,官员办私事深感不便,不如自驾爽快。渐渐地,公车私驾演变成公车私有,而且各种费用还全都报销。这也是一种新的腐败现象。
  三是公车维修黑洞深。浙江省审计厅受省政府委托,向省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公车维修审计情况的汇报,抽查的39家公车维修企业,所用3523种公车维修配件中,进销差价率超过100%的有594种。湖北省统计局―份统计资料表明,有―部公车一年的维修花费10万元,有一辆公车仅轮胎一项一年就换了40个。
  四是官员高升司机沾光。据《半月谈》披露,一个曾为领导开过3年车的司机称,开车虽说辛苦,但隐性收入确实不少,更关键的是,感觉自己的社会地位高了许多。领导一旦晋升,也常常会在临走之前给司机安排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江苏省某县领导在调往市里之前,把跟随自己多年的司机安排进了财政局。一镇党委书记调至县局任职时,竟然带着自己原来的司机一起赴任。因此,人们都称替领导干部开车的司机为“二书记”、“二局长”。
  
  公车改革再次上路
  中国政府网去年底直播了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中纪委有关领导在回答澳门媒体记者提问时介绍:公车问题是2011年中央纪委、监察部专项清理的一项重点工作。
  回顾近些年各地公车改革进行的摸索和试点,不乏失败的教训。例如,一些地方曾经把公车改革弄成赤裸裸的“分钱”。个别基层领导每年仅“车补”就高达七八万元。消息一经传出,这种背离公车改革初衷的“车改”被断然叫停。
  当然也有成功的经验。例如,有的地方为了便于民众监督公车使用,推出了统一的公务车贴或公务车牌;有的地方为了鼓励公务员短途骑车办公推出了公务自行车;尤其是昆明进行的车改,力度大,办法科学,如今80%以上试点单位公务员已逐步适应改革,多选择私家车、自行车、公交车和步行来解决公务出行问题。
  近日由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等七个部门负责修订的新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基本会签完毕。该修订方案中规定:正部级官员用车排气量不高于2.5升、35万元,副部级官员不高于2.5升排气量、30万元,而一般公务用车则被限定在1.8升排气量及16万元以内。在新方案中,正部级领导购车价格和排气量都有所下降,尤其是正部级领导购车价格每辆下降多达10万元。
  
  公车顽疾难一朝治
  我国公车改革可谓一波三折,这恰恰反映出公车改革的难度和阻力,也证明了公车改革势在必行。近些年,各地一些公务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耀武扬威引发了极大的民愤,尤其是公交车道俨然变成了公务车道。目前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区市政府取消了拥有特权的“O”牌照,这无疑也是公车改革的应有之意。
  2010年“两会”已有代表提出“公车改革”的问题。时隔一年,2011年“两会”又再次推至“议事堂”上,而且许多代表、委员还带来很多有创意、有见地的改革方案。比如,严格限制用车级别;上网公布用车人与每月花费;统一在公车上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随时监控运行情况;超标购车、养车及变相超标发车补以贪污论处;限定使用费,超出部分自掏腰包等等。
  因此,公车信息如何公开、能否形成完备的公车信息公开制度,是问题的关键。信息公开的内容越详细、越丰富,渠道越多、越有利于公众的监督。公众希望,不仅是公布公车的总量信息,还需要公布每一个单位的详细信息。宏观的公车信息有利于我们知道公车开支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微观的信息能让公众有针对性地行使监督权。
  因此,对公车最好也在外形上做一些醒目的标识,让人们一眼能够区分什么是公车,什么不是公车。
  人们关注的公车腐败问题,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相信随着各项规章制度的逐步健全,随着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大力推进,这种困局是终会被破解的。以严格遏制公车特权,严厉打击公车腐败,被称为我国“史上最严格”公车改革已经上路了,但最终结果如何还需拭目以待。
  
  公车限行期待常态化
  近日“政府机构公务车每周少开一天”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各界热议,很多群众关心“谁来监督政策的具体实施,谁来惩罚”。央视也对“公车限行”高度评价,认为“这绝不仅仅是节能减排的事情,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恐怕也是一种政府思路的转变”。
  不过,来自发改委以及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说法称,这只是一个倡议,并不具有约束性,“今后可能会出细化的工作计划安排”。更有媒体指出,公车限行其实并非首次提及,早在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多个省市也曾大力推广,但大多最终不了了之。
  四年前就已出台的一项政策,如今又以“新闻”的方式引发公众关注,多少显得有些扎眼。公众之所以会将“旧令”当“新政”,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公车问题和以前相比没有太大改观,公众看不到有这样的制度在发挥作用;二是对制度层面的强制性推动,翘首以待。
  政府每一次治理公车消费的努力,都会引发民众的高度期待,这样的舆论底色,其实正是政府推进、深化公车改革的良好契机。而要把公车改革落到实处,则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转变思路,拿出真有“约束性”的举措来。
  (摘自中国新闻通讯社)

推荐访问:再上 公车改革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