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8日 10:42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高速接触网三支无交叉线岔的设计与运营维护:接触网交叉线岔

发布时间:2019-02-13 06:13:02 浏览数:

  摘要:论文分析了高速取流时受电弓对接触网线岔的技术要求,结合郑西高铁使用的受电弓分析了接触网三组无交叉线岔的参数设计,通过日常运营维修作业的具体情况探讨了三组无交叉线岔的主要控制点、检查测量方法、运营维护工艺,论文对高速接触网三支无交叉线岔的运营维护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 :高铁 接触网 无交叉线岔 设计 维护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high speed flow when the pantograph on catenary wire fork, combined with Zhengxi high-speed rail, analyzed the pantograph contact net group of cross line turnout design parameters, through the daily operation and repair work specific situation discussed the three groups showed no cross fork, main control points check measurement method,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technology.
  Key words: high-speed rail; catenary; no cross crossing design; maintenance;
   中图分类号:TM92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无交叉线岔可保证机车从正线高速通过,所以它的设计与运营维护是保证接触网高速运行的重要条件。本论文以徐兰客运专线郑西线为例,探讨三组无交叉线岔设计与维护过程的关键点:
   徐兰客运专线郑西线是我国一条全线设计时速350Km/h的国产电气化客运专线。为确保动车组从正线上高速通过道岔时,受电弓在任何情况下均不与侧线的接触线相接触,动车组从侧线进入正线或从正线进入侧线时,受电弓能从侧线与正线接触线之间实现平稳过渡,不发生刮弓现象,在郑西线的站场侧线与正线相连的60kg/m钢轨1/41号高速单开道岔(简称41号道岔)采用三支无交叉线岔。经铁道部网检车和综合检测车现场检测,三支无交叉线岔符合高铁设计要求。 研究三支无交叉线岔的运营维护,对掌握高铁运行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2.高速弓网受流对三支无交叉线岔的技术要求
  2.1空间几何参数
  2.1.1线岔的导高
   动车组通过三支无交叉线岔时,受电弓始终保持与线岔的两支接触,这就对线岔处的三支导线的导高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始终要保持两支导线的平顺性,这才能保证列车高速通过时弓网的正常取流。
  2.1.2线岔的拉出值
   在三支无交叉线岔处,因要考虑到受电弓的有效工作宽度和受电弓在线岔处的水平晃动量等因素,所以对三支无交叉线岔每一点处每一支的拉出值的大小都有一个新的要求,防止受电弓通过线岔时导致因拉出值的不合适引起钻弓/打弓故障的发生
  2.2 弓网动态接触力
   弓网动态接触力一般按一个跨距为分析单位,分析参数有: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各参数评判标准为:
   最大值:Fmax=Fm+3ó(N);
   最小值:Fmin=20(N);
   平均值:Fm≤0.00097V2+70(N);
   标准偏差:ó≤0.3*Fm(N)
   在双弓最小间距为160m的运行条件下,修正后的弓网间平均接触压力应低于图1的规定,最小接触压力应为正值,最大接触压力应低于300N,接触力标准偏差应不大于0.3Fm。因此线岔处的接触压力也要满足此条件。
  
  
  
   图1 平均接触压力与速度关系曲线图
  2.3抬升量
   线岔悬挂点处接触线的抬升应符合EN50119(2001)的规定。正常运行时,最大跨距悬挂点处接触线计算和验证的抬升量不大于100mm;悬挂点处定位器自由抬升的设计范围至少应为计算抬升值的2倍。
   综上所述,高速弓网受流系统对线岔的技术要求特别高,不仅从接触网的基本技术参数如导高拉出值等方面来评价弓网受流,还从接触力、抬升量等方面对高速铁路的线岔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郑西高铁受电弓与41号道岔结特征
  3.1受电弓的基本技术参数
   受电弓动态包络线:直线段左右摆动量250mm、上下晃动量200mm;
   受电弓弓头宽度:1950mm;
   受电弓工作宽度:1450mm;
   受电弓工作范围:4950-5500mm;
   滑板的最小宽度:1030mm;
   滑板数量:2个;
   滑板材质:碳;
   受电弓静态接触压力:70±10N。
  
  
  
  图2 受电弓机构示意图
  3.2 41号道岔的结构特征
   41号道岔用于中间站跨区间无缝线路的连接。 道岔采用43.090m长的60B40钢轨制造,全长L=140.599m,前端长度a=56.319m,后端长度b =84.280m。为弹性可弯接轨,接轨接端为插接式。
  4. 三支无交叉线岔的布置原理
   三支无交叉线岔为2条正线间的渡线道岔采用锚段关节式线岔图的接触网布置图。图3中,渡线电分段采用了四跨绝缘锚段关节形式(3#关节),以避免分段绝缘器产生的硬点影响。1#关节和5#关节为四跨非绝缘锚段关节,2#关节和5#关节为五跨非绝缘锚段关节(相邻2支悬挂各形成一个锚段关节)。图中编号②接触悬挂相对于另一正线而言为侧线支接触悬挂,编号③接触悬挂相对于另一正线而言所起作用与编号①作用相同,从B柱到C柱的区域为正线和侧线的转换区域(五跨关节的转换跨)。
  
  
  
  图3 三支无交叉线岔平面布置图
   当动车组在正线上运行时,受电弓不与编号③接触线接触,但在1#关节和2#关节处与编号②接触线存在转换过渡关系;当列车由正线驶入侧线时,受电弓首先在1#关节处由编号①接触线过渡到编号②接触线,然后再2#关节处(B柱到C柱之间)由编号②接触线过渡到编号③接触线,经过C柱以后完全驶离道岔进入侧线运行;当列车由侧线驶入正线时,受电弓首先在2#关节处(C柱到B柱之间)由编号③接触线过渡到编号②接触线,经过A柱以后在1#关节处再由编号②接触线过渡到编号①接触线,进而完全转入正线运行。
   4.1三支无交叉线岔的始触区。由于三支无交叉线岔的重点是“三点”和始触区,它采用辅线、渡线及正线三线无交叉布置的方式,所以在始触区600-1050mm的区域内接触线不得安装任何线夹,包括定位线夹、吊弦线夹、电连接线夹等,交叉吊弦安装在550-600之间,但同时 “三点”的技术参数要满足要求,动车受电弓才可以平稳的从正线过渡到侧线,侧线过渡到正线。
   4.2三支无交叉线岔“三点”的确定。无交叉线岔有两个关键定位点和一个等高点。平面布置时,应使侧线接触线和正线线路中心的距离大于两接触线间的距离。以郑西线的1/41号高速单开道岔, UIC 608 Annex 4a受电弓为例,如图3 弓头总宽度1950mm,弓头工作区为1450mm,受电弓最外端尺寸的半宽为725mm,水平摆动量为250mm(考虑350km/h速度),升高后的加宽为125mm。所以受电弓在侧线侧最外端可触及到的尺寸限界为:725+250+125=1100(mm)。郑西线三支无交叉线岔考虑到整个渡线及辅线的长度及道岔布置的对称性,单边采用两根道岔定位柱和两组硬横梁定位,如图4其中其中A点定位处正线拉出值50mm, 辅线居中,渡线拉出值350mm;B点为两内轨间距为800mm属于等高点,正线相对于侧线的拉出值满足�1100mm,侧线相对于正线拉出值满足�1100mm C点定位处正线拉出值350mm,辅线居中,渡线拉出值为350mm。,因而动车从正线高速通过岔区时,与区间接触网一样正常受流,不会触及侧线接触线,而与侧线接触悬挂无关。
  
  
  
   图4 三支无交叉线岔“三点”平面示意图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在受电弓由正线通过时,可以保证侧线接触线与正线线路中心间的距离始终大于受电弓的工作宽度之半加上受电弓的横向摆动量,因而正线高速行车时,受电弓滑板不可能接触到侧线接触线,从而保证了正线高速行车时的绝对安全性,并且在道岔处不存在相对硬点。
   4.2.1动车由正线进入侧线线岔时。当机车从正线进入侧线时,在两轨间距为800mm的等高点处。因侧线线路中心相对于正线线路中心拉出值要满足�1100mm受电弓滑板不可能接触到正线接触线上,受电弓滑过等高点后,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度又以4/1000坡度开始降低。因而,受电弓可以顺利过渡到侧线接触悬挂上。
   4.2.2动车由侧线进入正线线岔时。当机车由侧线进入正线时, 在两轨间距为800mm的等高点处。因正线线路中心相对于侧线线路中心拉出值要满足�1100mm受电弓滑板不可能接触到侧线接触线上,受电弓滑过等高点后,受电弓逐渐滑离侧线接触线,同时,侧线接触线高度又以4/1000坡度开始抬高,过等高点后,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要高,所以受电弓能够顺利的过渡到正线接触线上。这时,受电弓将逐步脱离侧线接触悬挂而平滑地过渡到正线接触悬挂。
  5. 三支无交叉线岔维护调整技术
   5.1测量线岔。为掌握线岔技术参数及线岔变化情况,对三支无交叉线岔每季度进行测量一次,根据天气的变化适当增加测量次数。每次对始触区、交叉吊弦、“三点”的技术参数进行测量,如有不满足情况,对此处的导高及拉出值进行调整。
   5.2拉出值的调整。如图4 等高点处的拉出值要满足�1105mm,调整位置在等高点两侧的关键点,只要A点定位处正线拉出值50mm, 辅线居中,渡线拉出值350mm;B点处正线相对侧线线路中心为1100mm,渡线相对正线线路中心为1100mm;C点定位处正线拉出值350mm,辅线居中,渡线拉出值为350mm。正线拉出值允许偏差±10mm,侧线拉出值允许偏差±20mm。
   5.3导高的调整。三支无交叉线岔侧线导线高度的调整应从等高点按着4/1000的坡度向两边顺坡。
   5.4吊弦的检调。根据导高的调整预配吊弦的长度,以满足此处接触线的高度。
   5.5继续测量线岔。对线岔各点的数据进行测量一遍,看始触区、交叉吊弦、“三点”的数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不合适再次进行调整。
   6.结论
   本文通过高速取流时受电弓对接触网线岔的技术要求,分析了三支无交叉线岔设计的设计原理和维护的主要方法。在维护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三支无交叉线岔拉出值的调整以及三支无交叉线岔导高平顺性调整的方法,对于高铁日常维护及确保高铁运行安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章刊.浅谈接触网无交叉线岔调整.西安:西铁科技,2009(4)
  〔2〕王作祥.客运专线影响接触网运行的几个关键环节.北京:电气化铁道,2007(1)
  〔3〕于万聚.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4〕董昭德.接触网.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5〕吴燕.高速受电弓-接触网系统动态受流性能的仿真分析.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5)
  〔6〕保立波.客运专线弓网关系评价及其在京津城际铁路中的应用.铁道工程学报,2009(4)

推荐访问:交叉 三支 接触 运营

相关文章:

Top